葬禮回禮到底應不應該收?

2021-01-08 瀋陽陵園網

19年底,藝人高以翔錄製綜藝節目不幸猝逝,12月15日舉辦告別式,眾多親友到現場送他最後一程,場面悲痛。特別的是,親友收到的並非以毛巾作為回禮,而是高以翔生前最喜歡吃的小熊軟糖。

通常葬禮的回禮都是毛巾,高以翔爸媽則選用小熊軟糖代替,因為那是高以翔生前最喜歡吃的零食,用此和現場賓客分享。

為什麼葬禮上要回禮?

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荀子.禮論》

回禮的本質:葬禮上回禮毛巾或可追溯到明清時期的「孝帕」一俗,來知德《來瞿唐先生日錄》中有記載:「今俗有剪麻布散弔客,名為孝帛。殊不知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之縷,各有精粗;今不論精粗,而亂加人之首邪。」主家要分發給白布條給親友,謂之「散孝」。近現代則逐漸轉變為贈送更方便的白色毛巾。

不過,對於白事回禮。有些人則會感到為難。收還是不收?不收難堪,收了難受?

曾有媒體報導,收到葬禮回禮,成都市民王先生一直很困惑,對於多年來收到的壽碗,他一直都是「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然而,有90%的網友都表示,入鄉隨俗也好、禮尚往來也罷,王先生大可不必困惑。

民俗協會副會長、四川大學民俗學教授毛建華認為,古時候回禮一般都是達官貴人之間,現在民間興起類似習俗,和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其實,送什麼用不著拘泥於形式,人們更應該看到習俗中對於禮儀的傳承。

回禮:向親朋好友表達感謝,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除了送碗,在中國式的葬禮上還有送購物卡、送香皂、送毛巾、送巧克力的。不少市民表示,無論送什麼,都是想表達一種「禮數」。有市民還專門挑選了最貴的碗,希望別人拿回去還能用得著,「以前就聽老人說,高壽老人去了要送碗。」

市民趙女士則沒有拘泥於傳統。「以前在老家也聽說過這些習俗。」在她父親去世的葬禮上,她為到場的親戚朋友準備了一份特別的「回禮」。她坦言,對於送什麼自己也考慮過,由於自己不喜歡用香皂,拿回去也沒有用過,所以就想送一些比較實用的東西。趙女士在商場轉了幾圈,還是覺得買一種紙盒的茶葉比較合適。趙女士還用鋼筆在每個盒子上寫了感謝的話。趙女士說,「回禮,更是想找一個機會,表達自己的感激。」趙女士認為,至於送什麼並不一定要限定於某個物品。

送禮:習俗融入創意 禮數更周到,回禮有自己的方式,送禮也有自己的創意。在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內,一些印有圖騰的信封狀的東西總能引起人們的好奇,漢代畫像磚、出土青銅器都印在了上面。據介紹,上面的圖案都是在川內考古中發現的。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專門設計了一種「白包」,用於葬禮上送禮金,區別於紅包。

「送紅包肯定不好,所以我們就在想,怎樣讓禮節更加到位。」考古研究院公眾考古中心主任劉志巖認為,作為禮儀之邦,在細節上就該做得更加到位。他們製作的白包,信封一樣大小,一面印著一個「奠」字,另一面則是四川南溪的一塊漢代畫像印在了上面。「是一幅漢代天國圖。」劉志巖說,古人在漢磚上面描繪了人死之後,天國生活的一個場景,表示希望死後登入極樂世界。將這些圖案印在「白包」上面,既顯得有歷史厚重感,也能夠突出一種特別的寓意。

那麼如何正確對待習俗中的禮節?

民俗協會副會長、大學民俗學教授毛建華認為,無論是送碗還是送毛巾,大家都應該注意到這裡面的本意。「就算是送碗也是最近一二十年形成的,以前還只是送布料等物品。」毛建華說,習俗一直在,但是內容在變,這都是和時代發展同步的,明清時期,這些都還是達官貴人之間的「禮尚往來」,現在尋常百姓家也開始了這種習俗。

「傳統文化有傳承,也有變異,只是那些與時代不想符合的就要摒棄。」毛建華認為,從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厚養薄葬,在回禮中也同理,不一定非要多麼貴重,心意到了就行,要避免在這個過程中進行攀比。他說,很多習俗都是自發的,不用去刻意去強調或者引導,只要將禮數的內涵融入進去就行。

相關焦點

  • 殯葬文化丨葬禮回禮收還是不收,如何正確對待習俗禮節
    特別的是,親友收到的並非以毛巾作為回禮,而是高以翔生前最喜歡吃的小熊軟糖。通常葬禮的回禮都是毛巾,高以翔爸媽則選用小熊軟糖代替,因為那是高以翔生前最喜歡吃的零食,用此和現場賓客分享。不過,對於白事回禮有些人則會感到為難:收還是不收?不收難堪,收了難受?
  • 參加葬禮收到尷尬禮品:喜喪壽碗不收難堪 收了難受
    「感覺還是有點不舒服。」住在成都龍潭寺的王先生說,這在當地是一種習俗,但他知道很多人和他一樣把碗都扔了,感覺這樣就很浪費了。  不願收  葬禮上收碗  覺得晦氣  上周,王先生一家三口來到龍潭寺某小區,參加了自己一遠房親戚的葬禮,在宴會上,主人家將宴會上使用的飯碗贈送給了前來弔唁的親朋好友。王先生雖然拿了三個碗,但是並沒有帶回家,而是扔了。
  • 為什麼葬禮上要送賓客毛巾?
    簡介:葬禮回禮甚至還有標配的三件套?馬爾斯·莫斯在《關於原始交換形式——贈予的研究》一書中,詳盡地分析了禮物交換的實質,同時禮物的交換往往伴隨著三種義務,即隨禮的義務、收禮的義務以及回禮的義務。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 葬禮花銷超千萬不收份子錢,四太給媒體萬元紅包
    實際上,關於這個問題賭王家族早就發表了聲明,表示絕對不會收帛金,如果有賓客執意要給,也會把錢轉讓給慈善機構。 這也就是意味著,縱然社會名流雲集,賭王的葬禮卻沒有收到一分錢的份子錢,果然是豪氣十足。
  • 劉真葬禮不收花圈只收禮金,做女兒教養基金,靈堂曝光有寓意
    劉真葬禮不收花圈只收禮金,匯入帳戶做女兒教養基金,靈堂照曝光有寓意引子:3月25日,劉真的靈堂追悼會在下午2點22分開始進行,媒體率先曝出一組靈堂照。照片是劉真生前跳舞時的旋轉舞蹈照,吳宗憲解釋其寓意:黑色的舞蹈服美麗同時也憂傷。
  • 自己一個孩子,親戚給600紅包,寶媽:他家兩個孩子,該怎麼回禮
    400塊,這樣一想的話也不會虧很多參與,在網上也都求助過親戚家兩個孩子應該怎麼回禮呢?作為父母,應該如何處理過年發紅包這件事?1、首先父母要引導孩子形成正確的金錢觀念。父母要去教育孩子也不能太過於去注重金錢,要對金錢有一個非常合理的正確認識,也不能太過於去看重金錢,也不能因為過年要收紅包了,而僅僅只在意紅包裡面有多少的錢父母在對孩子的金錢觀的形成也會產生很大的一些影響,不僅僅需要去體現在過年包紅包的這一件事情上,在平時的日常生活當中,父母也更加要意識到引導孩子形成一個正確的價值觀。2、其次父母要引導孩子更加注重紅包的意義。
  • 徐悲鴻畫馬祝賀78歲齊白石生兒子,齊白石如何回禮?網友:摳門!
    傳統社交禮儀,非常講究「禮尚往來」,別人送過來的禮,一定是要回的,而且,往往回禮和贈禮的分量是差不多的,不能佔別人的面子,大方一點的,甚至還要在回禮上加點碼兒,這叫客氣。若是別人送過來的禮是十分,回的禮卻只有八分,是萬萬過意不去的,很少有人會這樣做。
  • 賭王葬禮需要收禮金嗎?看完你就知道了
    所以,這也就是很直白了,辦喪事的一方已經事先說明了這一點,不收份子錢了,那麼相信很有受邀前去參加賭王葬禮的朋友也就不用去愁隨多少份子錢了吧。不過,雖然賭王方是這麼說,但按照國內多地的傳統習俗來看,現今依舊傳承了紅白事親朋需要隨份子錢的習俗,港澳兩廣地區也是如此。
  • 女性結婚時到底應不應該要彩禮?
    最近關於彩禮有很多新聞和討論,其中這樣一種觀點很有意思: 「要彩禮這個行為不也是受父權的影響嗎?難道雙方不能因為愛情結婚一起創造未來嗎?那些堅持男性必須出彩禮的人是源於什麼呢?那些堅持女權的人,不覺得收彩禮才更是被侮辱嗎?這算賣女兒嗎?算給女性標價嗎?算不算利用女性的性別優勢在玩雙標呢?」
  • 東莞小村60年傳統:婚宴禮金收5元專車接送(圖)
    不過,如果請柬是從東莞厚街鎮的祠邊村裡出來,你就大可放心了,因為按照這條村子60年來的習慣,喝喜酒只要付5元隨禮,還有專車接送,有村民擺酒60桌只收到300元的禮金;更有甚者,佛山的南海、順德部分地區,在上世紀90年代以來,形成了不收禮金自掏腰包的婚宴習俗。  專家認為,婚禮送禮金代表著分享喜慶,少收禮或不收禮的婚宴更加回歸贈送祝福本身,建議當今的婚宴送禮擺脫人情債,返璞歸真。
  • 紅樓夢的三場葬禮,卻成了賈家末世的狂歡
    秦可卿的葬禮令人嘆為觀止,不但規模宏大,還引發了諸多爭議。作為賈家輩分最小的媳婦,秦可卿享有這樣的葬禮規模,是不尋常。但秦可卿的葬禮並不是《紅樓夢》中規模最大,而最應該盛大的葬禮偏偏最寒酸。讓我們看看是怎麼回事。
  • 800萬棺木,200萬鮮花,賭王何鴻燊葬禮將香港喪葬習俗還原多少?
    一般人的葬禮都以黑白色調為主,賭王何鴻燊的葬禮用紅玫瑰和白玫瑰裝點整個靈堂,營造出一種溫馨安祥的氛圍,如果不是的賭王黑白照片,弔唁人會不會以為走錯了場地?葬禮上多用白花或黃花,為什麼賭王的葬禮要用紅玫瑰呢?要知道紅玫瑰的花語是愛情,代表每一天都很愛你!用在婚禮上更契合。何鴻燊葬禮上,不僅賭王的遺像用紅色玫瑰花框,三位太太還分別用紅玫瑰紮成心形花圈。
  • 人老了以後,牙齒會一個一個鬆動,這時候到底應不應該拔呢?
    那麼人老了以後,牙齒逐漸一個一個鬆動,此時到底應不應該進行拔除呢?這個問題在老年群體中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想要了解和判斷到底應不應該拔除鬆動的牙齒,需要根據自己牙齒的情況進行判定,可以到正規醫院的口腔科進行檢查,如果只是出現小幅度的晃動,並且其晃動幅度屬於正常生理範圍之內,這種情況一般不需要進行拔除,也不需要進行特殊的處理和治療,只需要保持日常牙齒的清潔和衛生即可。
  • 新年將至,老師應不應該收家長發的紅包,不收的話怎麼拒絕?
    今年元旦,有老師問我:有家長給我發新年快樂的紅包,該不該收呢?其實收紅包也不是什麼大事,但是因為這涉及到收受賄賂這一層面,多數老師們對於收紅包、收禮特別敏感。一旦你收了一個家長的紅包,一傳十十傳百,就會有更多的家長會效仿這樣的行為。2、千萬不要想著「禮尚往來」曾經有老師遇到過這樣的事情:某小學老師和班上一位家長關係較差,但在過年的時候,家長卻發了一個拜年紅包。老師很驚喜,以為家長想通過紅包拜年的方式修復與他的關係,於是面帶微笑地收下了紅包。
  • 新婚、體弱多病者不適合參加葬禮?盤點參加葬禮的九大注意事項
    尤其農村的葬禮,不僅新婚、體弱多病者、屬相犯衝者不能參加,而且規矩、禮數還比較多。接下來小編給大家談一下,參加葬禮的九大注意事項。其一、久病的人、身體虛弱者、體質特異的人不適合參加葬禮。如果至親去世,不得不參加葬禮,應提前做好參加葬禮前的準備工作。參加葬禮返回後,如果突感身體不適,應找信得過的師傅進行查看,以達到除晦洗孝的墓目的。
  • 為什麼有些人不適應參加葬禮
    尤其偏遠地區農村,對葬禮習俗的禁忌更是深信不疑。有些人因不能親自參加至親的葬禮而深表遺憾。那麼哪些人不適合參加葬禮呢?接下來小編給大家談一下,哪些人員不適合參加葬禮?久病的人不適合參加葬禮。因為在葬禮儀式上,有許多活動需要參加,諸如迎賓客、行哀禮等。這些葬禮儀式不僅消耗體力而且耗費精力。久病不愈的人精力原本比較差,經過喪葬儀式的折騰,反而會加重病人的病情,因此不適合參加葬禮。時搬到客廳,有,,時搬進陽光房,輕鬆音樂,,焚香品茗,談天說地;瓜果佐酒,漫論詩書。
  • 開車路過婚葬禮禁忌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整理了一下如果開車遇到婚禮或者葬禮的話要怎麼辦? 【一】、開車路過靈棚前,請司機打開車窗,若是車內有食物,就扔出去一些食物,不限葷素,只要是新的即可。若是不小心走進出殯車行列,那麼請馬上在最近的路口處拐出停車,然後撕破自己的褲腳,再繼續前行。回家進門之前,跺腳三次,吐唾沫三次之後,方可進入。 【四】、若是應邀參加出殯車,那麼一定要按照東家的指示去做,參加完整個出殯儀式之後,吃過喪家飯之後再回自己的家。如果不去吃喪家飯,那麼也一定要收喪家的紅包或是菸酒等物,禁忌給喪家跑空車,以免影響司機全家的運道。
  • 參加葬禮有哪些禁忌
    接到親朋好友的訃告訃聞,前去參加葬禮,弔唁逝者及家屬,一定要提前知道這其中的諸多講究。參加葬禮講究較多,一是為了表達對逝者的尊重;二是民間說法上, 避開碰黴頭的事情。那麼參加葬禮都有哪些講究呢?1. 穿戴:參加葬禮,不要穿顏色豔麗的衣服,不要穿運動服、休閒服,男女皆應選擇黑、灰、藍等簡單、深色款式的衣服。女士避免妝容過重,儘量選擇佩戴素色首飾。
  • 參加葬禮時注意什麼?殯儀館禁忌有哪些?
    在參加葬禮時應著深色素色的衣服(最好黑色),忌諱穿紅帶綠、濃妝豔抹,以及佩戴太過鮮麗的首飾。準備物品。準備帛金(禮金),可準備一個花圈或者花藍,可根據當地習俗而定。如何需要守夜,可攜帶一件厚衣裳,避免晚上著涼。
  • 參加葬禮,需要注意什麼,有哪些講究
    參加葬禮,一般需要注意服裝穿戴、神情舉止、喪葬隨行和事畢返回等四個方面。一、服裝穿戴。參加葬禮時,不宜穿顏色豔麗的衣服和鞋帽,或運動服、休閒服。男女皆應選擇黑、灰、藍等簡單、深色款式的服裝和鞋帽。女士不宜濃妝豔抹,可選擇佩戴素色首飾。不帶寵物,不帶紅色包、圍巾、手套、口罩,彩色的應以素雅為主。二、神情舉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