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導藝人高以翔錄製綜藝節目不幸猝逝,12月15日舉辦告別式,眾多親友到現場送他最後一程,場面悲痛。特別的是,親友收到的並非以毛巾作為回禮,而是高以翔生前最喜歡吃的小熊軟糖。
通常葬禮的回禮都是毛巾,高以翔爸媽則選用小熊軟糖代替,因為那是高以翔生前最喜歡吃的零食,用此和現場賓客分享。
為什麼葬禮上要回禮?
喪禮者,以生者飾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
——《荀子.禮論》
▋回禮的本質
葬禮上回禮毛巾或可追溯到明清時期的「孝帕」一俗,來知德《來瞿唐先生日錄》中有記載:「今俗有剪麻布散弔客,名為孝帛。殊不知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之縷,各有精粗;今不論精粗,而亂加人之首邪。」主家要分發給白布條給親友,謂之「散孝」。近現代則逐漸轉變為贈送更方便的白色毛巾。
不過,對於白事回禮
有些人則會感到為難:
收還是不收?
不收難堪,收了難受?
曾有媒體報導,收到葬禮回禮,成都市民王先生一直很困惑,對於多年來收到的壽碗,他一直都是「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然而,有90%的網友都表示,入鄉隨俗也好、禮尚往來也罷,王先生大可不必困惑。
四川民俗協會副會長、四川大學民俗學教授毛建華認為,古時候回禮一般都是達官貴人之間,現在民間興起類似習俗,和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其實,送什麼用不著拘泥於形式,人們更應該看到習俗中對於禮儀的傳承。
回禮有自己的方式,送禮也有自己的創意。在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內,一些印有圖騰的信封狀的東西總能引起人們的好奇,漢代畫像磚、出土青銅器都印在了上面。據介紹,上面的圖案都是在川內考古中發現的。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員專門設計了一種「白包」,用於葬禮上送禮金,區別於紅包。
「送紅包肯定不好,所以我們就在想,怎樣讓禮節更加到位。」考古研究院公眾考古中心主任劉志巖認為,作為禮儀之邦,在細節上就該做得更加到位。他們製作的白包,信封一樣大小,一面印著一個「奠」字,另一面則是四川南溪的一塊漢代畫像印在了上面。「是一幅漢代天國圖。」劉志巖說,古人在漢磚上面描繪了人死之後,天國生活的一個場景,表示希望死後登入極樂世界。將這些圖案印在「白包」上面,既顯得有歷史厚重感,也能夠突出一種特別的寓意。
四川民俗協會副會長、四川大學民俗學教授毛建華認為,無論是送碗還是送毛巾,大家都應該注意到這裡面的本意。「就算是送碗也是最近一二十年形成的,以前還只是送布料等物品。」毛建華說,習俗一直在,但是內容在變,這都是和時代發展同步的,明清時期,這些都還是達官貴人之間的「禮尚往來」,現在尋常百姓家也開始了這種習俗。
「傳統文化有傳承,也有變異,只是那些與時代不想符合的就要摒棄。」毛建華認為,從春秋時期,孔子就提出了厚養薄葬,在回禮中也同理,不一定非要多麼貴重,心意到了就行,要避免在這個過程中進行攀比。他說,很多習俗都是自發的,不用去刻意去強調或者引導,只要將禮數的內涵融入進去就行。
來源:成都商報
南京殯葬96444
讓溫暖和愛不斷延續
白事專線:96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