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講河南故事 郭天財:和農民兄弟一碗撈麵條的約定
映象網快訊(記者 阮海峰 陳偉然/文 段晉哲/圖)6月28日,在「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河南的實踐」專題宣介會上,河南小麥專家郭天財向外國政黨政要分享了他和小麥的故事。
「一碗撈麵條 換來每畝地增產200斤」
「1953年我出生在河南農村。小時候,我們全村人幾乎以吃紅薯面為主,能吃上白面饃,不再餓肚子,是我們最大的夢想。」來自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表示,為了圓我的「白面饃」夢想,高中畢業後我進入河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學習,畢業留校40多年來,我一直從事教學和小麥高產栽培研究。
他說,由於我經常到試驗地和農村麥田,細心觀察小麥生長發育規律,潛心研究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指導農民科學管好麥田,許多農民朋友都親切叫我「郭小麥」。
談起和小麥的故事郭天財回憶,記得有一年春節剛過,我下鄉看到有位農民正在麥田追肥澆水,就用這把陪伴我多年的小鏟子查看了土壤墒情,測量了麥苗生長狀況,告訴他怎麼管理麥田,並遞給他一張名片,給他說「我是河南農大教授,你照我說的做,如果增產了,就請我吃碗撈麵條;如果減產了,就拿著這張名片到處吆喝,郭天財是個草包教授。」
「麥收後他打來電話告訴我「一畝地多收了200多斤」,並邀請我去他家吃撈麵條。他欣慰的說。
郭天財坦言在中國,還有許多像我一樣的科技工作者,默默無聞、辛勤耕耘在農業生產一線。正因如此,過去農村流傳的順口溜「莊稼活,沒啥學,人家咋著咱咋著」,現已改為「莊稼活,學問多,專家咋說咱咋做」。
「中國人每吃4個饅頭、3包方便麵有1個產自河南」
「種小麥可真是個技術活啊。」聊起小麥的故事,郭天財侃侃而談,我們團隊依據河南生態生產條件和小麥生長發育特點,集成了選用優良品種、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控等關鍵技術,研究制定了不同生態類型區小麥豐產高效栽培技術規程。
郭天財表示,在河南「一年兩熟」種植模式條件下,創造了小麥畝產821.7公斤和在同一塊地上夏秋兩季畝產超噸半糧的高產典型,通過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引領河南小麥畝產由1949年的85斤提高到850來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近1倍;小麥總產由51億斤增加到720多億斤,增長了13倍多。
目前,河南小麥良種覆蓋率和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都達到98%,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河南小麥的連年豐收,不僅解決了全省一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每年還外調400多億斤原糧及加工製品。
「現在中國人每吃4個饅頭、3包方便麵有1個產自河南。」郭天財說我兒時吃白面饃的夢想早已實現,河南也贏得了「世界小麥看中國,中國小麥看河南"的美譽!
2017年,我們河南農業大學與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共建了「中國(河南)小麥玉米聯合研究中心」,我們願與世界各國在農業領域開展廣泛合作交流,共享科技創新成果,共同推動消除世界飢餓與貧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