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講河南故事 郭天財:和農民兄弟一碗撈麵條的約定

2020-12-01 映象網

向世界講河南故事 郭天財:和農民兄弟一碗撈麵條的約定

映象網快訊(記者 阮海峰 陳偉然/文 段晉哲/圖)6月28日,在「中國共產黨的故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河南的實踐」專題宣介會上,河南小麥專家郭天財向外國政黨政要分享了他和小麥的故事。

「一碗撈麵條 換來每畝地增產200斤」

「1953年我出生在河南農村。小時候,我們全村人幾乎以吃紅薯面為主,能吃上白面饃,不再餓肚子,是我們最大的夢想。」來自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郭天財表示,為了圓我的「白面饃」夢想,高中畢業後我進入河南農業大學農學專業學習,畢業留校40多年來,我一直從事教學和小麥高產栽培研究。

他說,由於我經常到試驗地和農村麥田,細心觀察小麥生長發育規律,潛心研究小麥高產栽培技術,指導農民科學管好麥田,許多農民朋友都親切叫我「郭小麥」。

談起和小麥的故事郭天財回憶,記得有一年春節剛過,我下鄉看到有位農民正在麥田追肥澆水,就用這把陪伴我多年的小鏟子查看了土壤墒情,測量了麥苗生長狀況,告訴他怎麼管理麥田,並遞給他一張名片,給他說「我是河南農大教授,你照我說的做,如果增產了,就請我吃碗撈麵條;如果減產了,就拿著這張名片到處吆喝,郭天財是個草包教授。」

「麥收後他打來電話告訴我「一畝地多收了200多斤」,並邀請我去他家吃撈麵條。他欣慰的說。

郭天財坦言在中國,還有許多像我一樣的科技工作者,默默無聞、辛勤耕耘在農業生產一線。正因如此,過去農村流傳的順口溜「莊稼活,沒啥學,人家咋著咱咋著」,現已改為「莊稼活,學問多,專家咋說咱咋做」。

「中國人每吃4個饅頭、3包方便麵有1個產自河南」

「種小麥可真是個技術活啊。」聊起小麥的故事,郭天財侃侃而談,我們團隊依據河南生態生產條件和小麥生長發育特點,集成了選用優良品種、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綜合防控等關鍵技術,研究制定了不同生態類型區小麥豐產高效栽培技術規程。

郭天財表示,在河南「一年兩熟」種植模式條件下,創造了小麥畝產821.7公斤和在同一塊地上夏秋兩季畝產超噸半糧的高產典型,通過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幹,引領河南小麥畝產由1949年的85斤提高到850來斤,比世界平均水平高近1倍;小麥總產由51億斤增加到720多億斤,增長了13倍多。

目前,河南小麥良種覆蓋率和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都達到98%,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河南小麥的連年豐收,不僅解決了全省一億人口的吃飯問題,每年還外調400多億斤原糧及加工製品。

「現在中國人每吃4個饅頭、3包方便麵有1個產自河南。」郭天財說我兒時吃白面饃的夢想早已實現,河南也贏得了「世界小麥看中國,中國小麥看河南"的美譽! 

2017年,我們河南農業大學與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共建了「中國(河南)小麥玉米聯合研究中心」,我們願與世界各國在農業領域開展廣泛合作交流,共享科技創新成果,共同推動消除世界飢餓與貧困。

相關焦點

  • 晉陝兩省為一碗麵條,爭得熱火朝天,看到這樣做的面,都不爭了
    晉陝兩省為了麵條,爭得熱火朝天,看到這樣的做法,都放棄了麵條起源於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製作食用歷史。因其製作簡單、食用方便、營養豐富,既可以當主食,又可以做快餐,深受人們的喜愛。雖然很多人都在吃麵條,也都喜歡煮麵條,但你確定你煮的麵條真的好吃嗎?怎麼煮麵條才能既爽滑又Q彈呢?今天小編就來跟大家講一講,如何把這道日常生活中最常見、最普通的主食做的更美味。
  • 雲南東川:世界上最大一碗「麵條」亮相 市民共吃2017碗面
    在氣氛熱烈的現場,百名廚師分三層列隊,圍著一口大鍋煮麵,現場還製作了299種不同口味的麵條及巨幅彩色面林,上演了「彩色面林、千人吃麵」的盛大場景。 獨特的水質、土壤和立體氣候的條件,使東川成為昆滇「麵條之鄉」,整個東川區麵條年產量在1萬噸左右,佔昆明市麵條產量的40%。
  • 「紐約布魯克林風情佛跳牆糊塗麵條粉漿飯」
    怎樣利用當地現成的簡單食材做出一道「紐約布魯克林風情佛跳牆糊塗麵條粉漿飯」註:新鄉的英文名字是New York,紐約,是古代牧野大戰所在地,也叫牧野,就是鄉下;而紐約的鄉下原來是布魯克林;這道菜非常好吃,簡直可以誘惑佛爺跳牆,所以加在一起,就有了上述的菜名。
  • 23年前的命案破了,起因竟是一碗麵條
    一碗麵條改寫了兩個人的命運,一個慘死刀下命喪黃泉,一個隱姓埋名亡命天涯。2020年12月16日,已經年近50歲的欒某被黑龍江牡丹江警方抓獲的那一刻,他表現的很平靜,嘆了一口氣後,主動地伸出了雙手戴上手銬,他知道自己煎熬的逃亡生涯終於結束了。
  • 麵條的幾種做法,麵條勁道有嚼勁,方法簡單又美味
    麵條的幾種做法,麵條勁道有嚼勁,方法簡單又美味。麵條要想做得好吃,一方面取決於麵條的選擇,麵條是否勁道爽滑,有嚼勁;另一方面在於配料和湯頭,俗話說好馬配好鞍,有好的面也要有好湯頭和好配料,相輔相成才能成就一碗好麵條。
  • 來河南,我們一起「面面相覷」
    北方人以麵食為主,河南亦不例外。提及河南麵食,燴麵二字想必是大家的初始印象。除卻河南麵食名片燴麵,河南人的餐桌上還會出現什麼呢。作為一名地道的河南人,身邊不乏總是圍繞著不少的河南同鄉。每次和大家約飯,飯桌上永遠少不了一碗麵。
  • 為什麼過生日要吃麵,麵條是怎麼成為中國人賀壽的象徵呢?
    為什麼過生日要吃麵,麵條是怎麼成為中國人賀壽的象徵呢?一提到中國的主食,作為中國人的我們都知道,那就是大米和麵條。而中國的地方主食特色,用一句話便可以概括,「北方麵條,南方米飯」。而現代中國,美食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南方人不僅僅吃米飯,麵條也成為他們的主食。
  • 河南人常吃的家常便飯「糊塗麵條」,吃一碗都不過癮,你聽說過嗎
    小編是河南人,在我們家早餐常喝的並不是用米熬的粥,而是用玉米面做的稀飯,我們都叫「糊塗」。有的人或許會知道玉米糝,玉米糝跟玉米面是有區別的,前者沒有後者細膩,熬出來的飯也沒有後者好喝。有時候水添多了,往往做出來的糊塗就會剩很多,倒掉又會覺得可惜,那怎麼辦呢?不如做成糊塗麵條。
  • 夢到吃麵條好不好 夢到吃麵條好不好是什麼意思
    (河南網友提供)【夢境3】夢見姐妹不跟我吃麵條:夢到我要和一個好姐妹吃麵條,她說什麼都不去,差點急死我。後來她不跟我去,我就跟我對象走了,他開車到了南大港,他就下車,好多女的,他就給女的發錢,我在地上撿了塊錢,吃的雞肉,吃完後就打車回家了,然後就醒了(中國網友提供)【夢境4】夢見吃麵條:夢中我們幾人去吃酒。看見好多人已吃完座著。
  • 千絲萬條線、沸湯煮銀魚:在麵條中回味華夏農耕文明的主糧之爭
    厚厚的泥漿隔絕了空氣,密度極大的沉積物形成了巨大的壓力,倒扣的陶碗形成了一個相對密閉的儲存環境,居然讓這碗麵條歷經4000年的歲月完整的保存了下來!大自然就是用這種「偶然」的方式,向我們傳達著遠古文明信息密碼。四千年過去了,麵條歷經了無數代的改良,最主要的就是食材原料變成了小麥,其形制和製作工藝卻沒有任何變化!
  • 《老農民》開播 農村變革史詩向中國農民致敬
    看點一:  聚焦共和國60年農民發展史 黃金團隊為八億農民立正傳  作為2014年壓軸大戲,電視劇《老農民》由山東影視製作有限公司、山東影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山東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北京電視臺、北京紫禁城影業有限公司、引力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電視臺聯合出品聯合出品,曾執導《知青》、《闖關東
  • 縣委書記谷文昌和農民兄弟的「樹緣」
    插圖:郭紅松  【中國故事】  「天涯海之角,有一個美麗的東山島,每一縷爐香都是傳說,每一處景點都是民謠……」一曲《美麗的東山島》,讓人們沉浸在海島美麗的童話世界中時這裡流傳著當代「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呢,這裡能讓繼往開來的官員們在反思「我是誰」「為了誰」「依靠誰」時來個自問自答呢。  這裡是方圓數公裡最赤貧的農家,是什麼吸引縣委書記經常光臨?一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如何成為縣委書記的知音?
  • 縣委書記谷文昌和農民兄弟的「樹緣」(報告文學)
    【中國故事】 作者:鍾兆雲(福建省作協副主席) 「天涯海之角,有一個美麗的東山島,每一縷爐香都是傳說,每一處景點都是民謠……」一曲《美麗的東山島》,讓人們沉浸在海島美麗的童話世界中時,有幾人能想到東山的「古早味」?
  • 再折騰下去,農民兄弟真要去修仙了!
    再折騰下去,農民兄弟真要去修仙了!文/洪巧俊封爐堵灶,禁止燒柴燒煤做飯;禁止養雞養豬,雞舍豬圈牛欄全拆了;村前屋後只準種花不準種菜……如今這樣折騰農民的事在基層是司空見慣,這樣下去,農民兄弟是不是要變得不食人間煙火,而去修仙呢?這不是巧哥信口雌黃,連權威的主流媒體也是這麼說的。
  • 「履職故事」從馬蕭林全英文推介河南珍寶看如何用新媒體講好...
    如何講好黃河故事,打造黃河文化高地?大河網記者採訪了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且聽他娓娓道來。 大河網訊(記者 莫韶華/文 賀志泉/攝像)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作為河南文物界領軍人物,馬蕭林更關注如何以一種開放的姿態,在網絡時代用新媒體講好「河南故事」。
  • 今天不講歷史了,改講十兄弟和北鬥七星的神話
    講了兩個月了歷史都是講的真實發生的歷史故事,發現平臺上不怎麼推,還是沒人喜歡的緣故,總之閱讀量很少。今天我打算不講歷史故事了,講一些虛無的東西。就是鬼神妖魔之類的故事,不知道有沒有人喜歡,如果你喜歡的話,按照雜壇的老規矩,別忘記關注雜壇。歡迎大家留下自己的評論,如果你覺得我寫的好請點讚支持我。
  • 散文佳作:一碗酸菜面
    這時灶裡的木柴燒得極旺,火光把母親的臉照得紅彤彤的,酸菜和麵條在裡面跳躍翻騰,麵條熟了。午飯時分,每人面前一碗美味的酸菜麵條就擺在那裡了。青椒是不錯的選擇,如果地裡還沒長出青椒,就用幹紅辣椒在火燼裡焙乾,加上姜蒜、食香菜,在自製的石頭擂臼裡搗碎,淋上麻油,拌在麵條裡,吃起來更是美味。
  • 馬上夏至了,7種麵條做法共分享,涼麵熱面隨意換著吃不重樣,香
    馬上夏至了,7種麵條做法共分享,涼麵熱面隨意換著吃不重樣,香~天氣一天天熱起來了,一年中白天最長夜晚最短的夏至節氣也馬上就要到了。俗話說:冬至餃子,夏至面。吃過夏至面,也就到了一年最熱的一段時光。在我們山東各地普遍要吃涼麵條,俗稱過水麵,今天和大家分享7種麵條的做法,有過水涼麵,有熱面,拌麵等等,喜歡的可以看看,夏至你喜歡吃什麼面都可以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