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來A股走出一段波瀾壯闊的反彈行情,雖然最早似是由外資推動,但主體資金卻是境內資金,由於去年5月以來股指是單邊的下跌軌道,因此彈起來也形成對稱軌道,只是過分陡峭,以致不修正坡度都已不行。
股市的中級反彈為其改革創造了條件。在完成三成多漲幅後停牌的萬科B,為B股改革揭開了謎底,對於多數B股來說,其長期出路大致有三:B轉H、B轉A或回購註銷。早期B轉H是一方向,只是苦於香港股市法律苛嚴,不少B股公司達不到標準。至於B轉A,早期B轉A的障礙在於,名義上B股是面向境外特別是外國人的交易品種,一旦貿然B轉A容易觸發境外訴訟,但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壯大,相信會受到外資的歡迎。對於回購註銷,除非是大宗重組的一部分,否則註定將不受歡迎。
退市新規已在中級反彈中安然實施,僅兩家退市而且是由於「早報了」,遲報的均無恙,即使淨資產為負。不少正義之士為此憤憤不平,但其實這是兩難選擇。只要看看「涉及中關村的股民訴訟敗訴」這一新聞,便知儘量不退市實際是明智之舉;如果一家企業謀取了上市資格,在最初幾年業績尚可,而當原始股東套現後業績才倒退,最後退市,此間的套現利潤早就不知所終,但退市的損失卻總由普通投資者承擔。在這樣背景下,市場的監管者要起到安撫的作用。以監管從嚴著稱的香港股市,也允許「仙股」長期存在。
當初從嚴對付T類股,目的在於「擠出」熱炒T類股的資金,引導到藍籌股投資中去。但數月的實踐表明,這只是一廂情願,在通過不對稱漲跌幅砸爛T股的同時,藍籌股也跌得體無完膚;而當藍籌股產生行情時,T類股也同樣風生水起。這其中實際有個規律在內,即所謂分割市場理論和投資偏好理論。
不過,由於市場對僅兩隻T股退市有困惑,議論紛紛,這將使得輿論聚焦於下批*ST股。說不定在輿論壓力下,會有多隻*ST股被退市,偏好T股者必須警惕。監管層最近的發言已經有所暗示。當然,比起對T股的發言更應引起注意的是,關於IPO的發言。認為股市的漲跌與新股IPO無關的暗示,似乎是說給認為牛市到來的機構聽的。
當股市產生中級反彈之後,當務之急是恢復新股IPO還是進行深層改革呢?當年「股改」後中級反彈,新老劃斷處理,關於新發行股票的流通契約沒有深入完善改革,留下了所謂「大小限」的難題,這也是滬指跌至1949點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像B股改革一樣,利用這難得時機,進行流通契約的深層改革,理順原始股東持股比例遠高於公眾股東、而持股成本反遠遠低廉的倒掛關係。那麼,可以換來真正的牛市。
IPO能夠暫停多久?這是研判行情一個關鍵參數。若干中小擬上市企業已打退堂鼓,排隊者少了,但大型國企的排隊卻又增加了不少。如中國核電今年上市已無懸念,區別只是會在哪個月上市而已。古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