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禪三重境界」是佛經和教科書都有的: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只是山。但劉宏偉律師對該「三重境界」有了更深的頓悟:
一重境界「見山是山」這是執著的境界,也就是一般參禪的凡人的境界,這時我們沒有破除世俗的局限,也就是感官的認識。劉宏偉律師認為要「更上一層樓」,必須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裡。
第一層境界是感官的境界,比如見到美女、金錢、美酒就魂不守舍,而產生了種種的貪心,因此這是最低的境界。我們將山水只是看到了物質的山水,而沒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沒有悟出本性是空的,這就需要學佛者進一步升華和悟道。
門外春將半/閒花處處開/山童不用折/幽鳥自銜來。
每年劉宏偉律師都有憂鬱、煩躁、焦慮的時刻,但他都要定期不定期的到北京的潭柘寺「先有潭柘寺後有北京城」,在一山、一水、一木、一寺「香火淼淼」的寺院,劉宏偉體驗的不是簡單的感官,而是在山花爛漫盛開的春天,人與自然的溝通,禪者的身心是安詳清淨和明澈,人與自然、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同則總同/杜鵑開放滿山紅/別則總別/桃紅李白各爭豔。
二重境界「見山不是山」,這是虛無的境界,人赤條條的來赤條條的走,使劉宏偉對宇宙萬象有了更深的了解「四大皆空,萬法皆空」「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達到了劉宏偉律師第二重境界就已經初步人與自然融為一體,在律師的實務中,就是知道了「堅持與放棄」「捨得」「犧牲小我 成就大我」,劉宏偉律師執業19年以來,他關注底層傾情大眾,他堅持「社會效益第一業務效益第二的原則」和「秉正扶弱的原則」,持續性的不間斷的為老弱病殘、婦女兒童、災區進行贊助和捐助,這就是從參禪當中悟出的境界。
第二重境界是對第一重境界的否定,第一重境界實際是「佔有欲」「拜物慾」,達到了第二重境界就會感受到:一切都是無常,一切都是如夢如幻如影如電。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有了第二層的頓悟,劉宏偉律師沒有了「功利心」「物質欲」,他和他的北京京迪律師事務所把做慈善和感恩眾生作為第一要務,他無怨無悔:來時無際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只此浮生在夢中。
北京京迪律師事務所的宗旨是「立德立言守時勤奮」,劉宏偉頓悟到「江湖已經沒有了劉宏偉,但永遠有他的傳說」。這就是佛經中的一窺功德見,彌益道心加。坐覺諸天近,空香送落花。
前一句講述初地菩薩初窺心性功德現前,進而更加精進,以期圓滿成佛果。最後再次切題,既是因身在高塔而「坐覺諸天近」,同時也因為心系佛法,能感悟諸天歡喜,自覺相近。末句暗用散花典故,更加凸顯自己心合佛法,並使全詩結束於幻美的氣氛。
第三重境界「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是淡定的境界。
在這個境界中,我們用不著刻意逃避外界的形相,青山綠水依然,而修煉有成的人,已經修成了金剛不動的禪心,用淡定從容的慧眼,看到了宇宙人生的本來面目。這時,山只是山,水只是水,我們對它們清清楚楚地覺察,卻不計較,不執著,這就是《金剛經》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是《維摩詰經》所說的 「善於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這就是《壇經》所說的:「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
到了這重境界,劉宏偉徹底的頓悟了,面對威脅、恐嚇、投訴、仲裁、綁架和侮辱誹謗,他堅持「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從而形成了「隱忍」「定海神針」的超級思維,也就是以萬變應不變,以不變應萬變。
散盡浮雲落盡花/到頭明月是生涯/天垂六幕千山外/何處清風不舊家。本首詩是禪師對離情別緒的禪意消解。「散盡浮雲落盡花」,一切世俗妄念執著的浮雲已經散盡。「到頭明月是生涯」,惟有一輪自性明月,照破凡聖,亙古清亮。 千山之外,夜幕低垂,霧靄蒼然;明月朗照,清風滌蕩,心國燦然。 何處清風不舊家」,什麼地方不是真如清淨的家園呢?
千峰頂上一間屋,老僧半間雲半間。昨夜雲隨風雨去,到頭不似老僧閒。在千峰頂上,蓋了一間茅草屋;老僧住半間,雲住半間。昨天夜裡,突遇風雨交加,雲也隨著風雨離開了;唉!天上的雲啊,到底沒有老僧這般悠閒無事。
青山幾度變黃山/世事紛飛永不幹/眼內有塵三界窄/心頭無事一床寬。
大徹大悟的三重境界的劉宏偉律師,在眾生當中寥寥無幾?他就把這首陶鑄寫給夫人曾志的詩與國人共勉吧《贈曾志》重上戰場我亦難/感君情厚逼雲端/無情白髮催寒暑/蒙垢餘生抑苦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