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曾把人生分為四重境界,分別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其中「自然境界」,混沌未開;「功利境界」,追名逐利;「道德境界」,精神自由;「天地境界」,萬物皆備於我,我與宇宙同一。
而在宋代大文豪蘇軾的詩詞中,恰有四首詞與這四重境界相合。
第一重:自然境界——詩酒趁年華。
望江南·超然臺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寒食後,酒醒卻諮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春雖暮,尚未老,柳枝隨細風斜舞飄揚。在超然臺上遠遠望去,只見城外護城河中半池春水,城內則是滿城繁花。
雖然寒食節已過,可酒醒後卻因思念故鄉而更加感慨。不要再對著老朋友思念故鄉了,還是燒一爐新火,品一壺新茶。把酒吟詩都要趁年華尚在啊。
人生之初,不知自己之所求、不知自己將何往,或是有所求、知所往,卻無力改變現實,於是順其自然,率性而為,今朝有酒今朝醉,「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正如詞中的意境,「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第二重:功利境界——休將白髮唱黃雞。
浣溪沙·遊蘄水清泉寺
遊蘄水清泉寺,寺臨蘭溪,溪水西流。
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淨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
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髮唱黃雞。
山下的蘭草嫩芽很短,浸泡在溪水中。松間的沙石小路潔淨無泥。天色將暮,瀟瀟的細雨中布穀鳥發出陣陣啼叫。
誰說人生不能再少年呢?那門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所以,不要在老年感嘆時光流逝。
人在經歷一定的世事後,終於有了明確的目標和追求,找到了前進的方向,於是為了實現目標而不懈奮鬥、自強不息。雖老驥伏櫪,尚志在千裡。縱烈士暮年,亦壯心不已。
第三重:道德境界——且陶陶樂盡天真。
行香子·述懷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酒斟時、須滿十分。浮名浮利,虛苦勞神。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且陶陶、樂盡天真。幾時歸去,作個閒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夜氣清新,塵滓皆無,月光如銀。如此良辰美景,當縱情享樂,斟酒時,須倒滿十分。功名利祿皆如浮雲,使人虛苦勞神。人生如夢,就如白駒過隙、石中火花一般短暫。
雖有滿腹才學,卻無所施展。不若享受人生的真趣吧。何時能歸隱田園,作個閒人,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人生就足夠了。
當我們歷盡艱辛,終於發現,功名利祿皆如浮雲,只會令人徒自傷神。不若返璞歸真,追求道德自然,享受天性真趣。於是,不再為物質所苦,樂於精神的自足,求得心靈的自由。此時,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便可怡然自得。
第四重:天地境界——也無風雨也無晴。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中遇上下雨,雨具被先拿走,同行的人都覺得狼狽,只有我不覺得。不一會天放晴了,於是作了這首詞。
不要聽風雨穿林打葉的聲音,不妨放聲高歌從容而行。竹杖草鞋輕便勝過騎馬,有什麼可怕?一件蓑衣任憑風雨中度平生。
料峭春風把我的酒意吹醒,正覺得微冷,只見山頭斜陽相迎,回首來時風雨蕭瑟的情景,再看看歸去的路,既無風雨也無晴。
當我們歷經風雨的滌蕩、歲月的洗禮,終於悟透人生真諦,言行舉止合乎自然、效法天地,再沒有什麼東西能使自己困擾,心中無所掛礙,既無風雨也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