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裡,有一種青年人鄙視潮。這種潮流近年來愈演愈烈。比如,對一個成天追星、念點古詩詞,背上扛把吉他,在家賦閒的年輕人,街坊鄰居都會鄙視他,說他是一個文青,文青就是文藝青年。這在孩子心目中就形成一種概念:這個大哥哥或大姐姐,要引以為戒。
而對於熱情於發表社會看法和政治看法,帶有個人觀點的人,小區裡的鄰裡又喜歡鄙視地稱之為憤青。本來憤青是專罵青年人的,後來竟然擴展起來,各種年齡的人都罵,所以,茶樓酒館就會掛起一個「莫談國是」的標語。
最近兩年,一些青年人誤以為喇嘛教是佛教,於是求財磕大頭,弄得神經兮兮,大家又鄙視為佛系青,就是佛系青年。
還有一群青年人,《萍蹤俠影》連播時當範冰冰的粉絲,世界盃開打又當梅西的粉絲,今天粉這個,明天粉那個,被人鄙視為粉青,粉青、憤青聽起來差一個調,常常引來口角和爭執。
什麼都不粉,成天看書學習的,又被罵為書呆子,或者我們就稱為書呆青好了。
還有一種,既不懂政治,也不懂文藝,也不懂社會,也不懂足球,也不看書,什麼都不談,一問三不知,只會吃喝的,人們又罵其是愣頭青。
看來青年人學點文藝不行,被人鄙視為文青,談點政治和社會知識又被鄙視為憤青,信點宗教被罵為佛系青,鍛鍊身體,愛好體育又被唾棄為粉青,看點書,學習上進又被罵為書呆青,什麼都不說,只管吃了睡的又被指責為愣頭青。
這些喜歡罵青年人的人,很多人又唾棄地稱其為潑青,與潑婦潑猴的潑大約是一個意思。
總之,做一個青年人,難啊!
那麼青年人究竟應該怎麼活?
小編以為,年輕人嘛,想學就學點。想學文學,就學點文學,只要不是三偽文學,想了解藝術就去學點藝術,只要不是三偽藝術;想打球,就打點球,只要不耽誤學業和工作等正事;想信佛,就信佛,但是要弄清楚這個宗教的歷史,少扎堆,一紮堆,宗教裡就必定有等級和奴役;想看點書就看書,就算成為一個書呆子,收藏家也不錯。想追星就追去,青年人追星多半是在腦海裡塑造幻想自己理想的另一半,幻想歸幻想,只要不走火入魔就行。至於愣頭青,也無不可,澹泊以明志,說不定比別人更快找到自己人生的道路呢。
各位讀者以為如何呢?歡迎踴躍留言表達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