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訪談 | 徐皓峰:寫好小說或做好電影,我的經驗是做一個「拾荒者」 (張瀅瑩))

2021-01-14 收穫


徐皓峰:寫好小說或做好電影,我的經驗是做一個「拾荒者」 

張瀅瑩

來源:文學報


「我們生活在巨大的慣性當中,意識不到傳統文化的重要。」在導演、小說家這些擁有明確定義和職責範疇的身份之外,徐皓峰更願意擔任的角色,也許只是一個簡單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守護者。或者可以說,無論是創作劇本、執導電影,還是用小說形式寫俠義與恩仇,他總是嘗試一遍遍描摹專屬於中國人的精神氣——那種隨著一方水土緩慢生長、又沁入骨血乃至基因,如今則被我們稱之為底蘊的東西。


在知乎社區搜索「新武俠電影」和「新武俠小說」,徐皓峰這三個字時常在網友的談論中閃現——他的「新」其實並不是一種意義上的新,卻是重拾風範、喚醒底氣的一種新的嘗試。在他的作品中,細節是實打實的,小到一個座鐘,大到街道、城市,時代的痕跡在物件、陳設和人物的口吻裡清晰展現,從更大的整體而言,寫實卻融匯成了大寫意的風格,原本應當佔據小說主體位置的故事和情節若隱若現、虛實相生,如水墨長卷一般呈現著另一層面的「真實」。近期,他的中篇小說集《白色遊泳衣》由果麥文化·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推出。其中收入的作品《入型入格》延續了他對於上世紀初傳統武俠精神的關注,與集子同名的《白色遊泳衣》則刻寫了另一段充滿迷茫和激越情感的少年往事。

「文學有趣,是因為文學要做一件相反的事,要給生活帶來距離」

記者:在新作《白色遊泳衣》的兩個作品中,都有關於世界的真與幻的闡述。雖然所處年代不同,但這種關於真與幻的思辨似乎一直存在——就好像我們當下所思考的哲學體系,其實也是已經沿傳了千年的老問題——許多問題很重要,卻也「無用」。為什麼會在《白色遊泳衣》中以多次討論來闡述這個問題?徐皓峰:人類很奇怪。古代中國在文化經濟都比較發達的時候,就會有一批人認為世界是假的。比如竹林七賢就喜歡談論世界是真的還是假的,將世界當做一個電子遊戲來玩。當時的文化階層、貴族階層會以這個為討論的中心。結果到了唐朝和宋朝時,市民階層也開始有了這樣的想法。類似於這樣的想法在全世界都有,比如基督教中認為人間是短暫悲傷的夢,黑格爾則建立了唯心主義哲學的體系。曾經有一個階段,世界上許多人都在一個哲學範疇內認為世界是假的,認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並在這基礎上建立自己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在工業革命後,更廣大的人群獲得和享受到了物質利益,顛倒了之前的想法,相信人間是真實的,人能把現實越變越好。而20世紀早期的動蕩又造成西方世界中很多人不相信世界是真的,並在我們的傳統哲學、印度神學和日本禪宗文化等影響下,塑造出了我們如今稱為「垮掉的一代」。這就好比一群活得特別實在的人,突然被古典哲學的理念影響了,這裡有很多特別有趣的東西。「垮掉的一代」代表作家傑克·凱魯亞克(左)和艾倫·金斯堡記者:所以是否可以說,你在作品中所融匯的這些哲學思想,其實是你自己覺得特別有趣的地方,希望把它寫下來呈現?徐皓峰:其實是因為所身處的當下,距離我所寫的那個年代已經有一段時間了。在這樣的時間間隔下,你很難對那個時代的事產生切膚之痛,也沒有那麼強烈的情感和切身利益的勾連。在這個時候,你會學會從遠距離地去觀察,並從中可能會得出以前不可能得出的觀念和結論。我想也許是因為這個,才會引起我的寫作興趣。記者:等於是隔了很長一段時間往回看,這種距離造成美,也造成另外一種進入的角度?徐皓峰:對於一個時代或者一個事件,大家會形成某種共識,並認作為一種常識。擁有了固定不變的東西和清晰的識別系統,也許這樣生活才能延續下去。我說文學有趣,是因為文學要做一件相反的事,要給生活帶來距離。就算是同樣的題材,不同的作家會對同一個事情作出不同的詮釋,我提供的必須是不同的東西,我覺得這樣世界才得以豐富起來。記者:從寫作上來探究的話,很多作家、藝術家終生演繹的可能對於同一主題的不斷切片式探討,也可以說他們始終在圍繞同一個作品來創作。對你來說存在這樣一個作品嗎?徐皓峰:這個對我來說可能不太成立。因為我其實一直不是一個唯我的作家,或者說有一塊自己固定的地方。目前來看好像我基本上集中在武俠小說,似乎也有自己挺特別的一些經驗,但這些只是幾年裡呈現的事。也許過幾年就有比我研究得更深、武學淵源和資源比我更豐富的人出現,然後就很快會被別人所取代,這其中並不存在對某個主題的獨佔性。徐皓峰:我還是受現實主義訓練的,就是說,我需要從現實中取材,從現實中觀察、分離和總結出東西來。前個十年,我的觀察從1910年代生的那一代人開始,所找到的是他們這代人心中的仁智禮儀信等觀念與當時時代所產生的衝突;還有武術界作為一個社會階層,與其他階層所發生的關係、產生的矛盾等等,這些都是現實和歷史決定的。徐皓峰:對,當我開始觀察別的人群,比如京城的底層人士、大院子弟等等,這其中會有完全另外一套遊戲規則和內在的情感標準,這樣的話小說的主題就肯定和我寫三四十年代完全不同。

「描述事件的分寸感是從生活裡習得的,每個作家經歷的不同直接影響著講故事的輕重比例」

記者:《白色遊泳衣》中,作為主角人物的彭輝身上充滿了暴烈的動,和令人困惑的靜,這樣的典型人物在你的不少小說作品中都存在。對彭輝來說,這種外在的矛盾,在「一切都是想出來的」上得以調停。而對你筆下其他人物來說,有的儘管沒有言明,也似乎都有一個原點,這樣的原點是他們用來平衡內心與外在世界的關係的。為什麼這一原點如此關鍵?徐皓峰:許多影視和文學作品裡的人物,似乎是主動的,但其實是被動的,是被現實裹挾著走的。即便他(她)有一個強烈的願望說「我要這樣」,這個目標也是因為現實的介入而設定的,因為有現實,才有內在的衝突。通過寫這樣的人物,都是為了反應現實的某種情況。但我最近幾年想寫的,是那種對現實有超脫性的人。記者:這倒讓我想到了《逝去的武林》你所記述的那些老一輩武學家。徐皓峰:我爺爺那代人,最晚大概在2007年也就全部謝世了,現在等於臨到我父親這代人開始慢慢謝世。這讓我重新開始思考,並發現他們這代人裡,有些人不是「俗人」。他們有一種心理狀態,會認為在自己身上發生的事,和自己沒有太大關係。然後,他看著這些事發生,也承擔其發生的後果,但他心裡有別的考量。在我看來,這樣的人的內心大於這個世界,他的心大於他遇到的一件件事、一個個人。這些人和事對他來說都不是那麼必要,都是可以隨意替換的,他都能夠接受,這就是他的人生觀。這種發現對我有所教益,所以我想嘗試著把他們寫下來。徐皓峰:的確,南方的市民階層在近代更多受到商業社會的訓練和生活基本技巧的訓練,也可以說更為現實,北方也許因為各個社會階層拉得比較開,反而因為很難逾越階層而產生了某種超脫和滿不在乎。其實我覺得南方人身上也有這種超越性,比如最近很火的五條人樂隊,身上就有這種南方式的超脫。記者:這種「超脫「好像也能在作品裡感受到——比如在閱讀小說的過程中,能感受到有些東西很巨細,比如時代的物證、細節等,有些卻格外抽象——人物外觀抽象、故事的某些關節和過程抽象,如果說這是作家本身關注點所導致的一種傾向,那麼對你來說,為什麼前部分如此重要,而後部分又可以幾乎略過?
徐皓峰:因為描述事件的分寸感是從生活裡習得的,每個作家經歷的不同直接影響著講故事的輕重比例。我本質上是個導演,所以等於我青年時代的童子功就是琢磨做電影的方式。比如我跟美術、造型師交流的時候,其實我不提供事無巨細的、具體的場面,而是提供特質和畫龍點睛的那些東西,而他們作為專業人士都會根據這個來完成那些基礎性和效果性的工作。所以說在我的創作思維裡,其實提供了特質,這個場面就已經完成。在養成這個習慣之後,當面對讀者時,我也選擇把提綱挈領、最關鍵的東西展現給讀者——把這個點告訴你之後,其他東西是各位自己完成的。我覺得每一位讀者都是一位美術師,你們各有各的生活經驗,就請你們拿各自的生活經驗補充就行了。記者:這大概就是你在創作談裡所說的作者寫一半,讀者想出另一半?這種在小說寫作時對半開的比例關係,在電影的表達方式中會不會改變?徐皓峰:其實這不是一個比例上的問題,而是一個形式感上的問題。因為當我做小說的時候,是通過閱讀的方式來接近,而做電影是通過視聽的方式,並不是說當做電影時,留白就要多點或者少點,而文學上留白可以多一點,並不是這麼簡單的,還是要整體地去研究小說和電影分別不同的特性。但在大原則上,是基本一致的。你看,我們設計鏡頭,其實要掌握觀眾看電影的心理,比如在一個地方如果想要觀眾動情,要讓觀眾完全投入的話,你的盡頭就不能太花哨,相反你要用很質樸的鏡頭,要慢下來,這樣觀眾才可以投入。如果在視覺上像MTV那樣特別花,聽覺也特別強烈,觀眾就去忙活他們的眼睛和耳朵了,他的心就放不到電影上。文學也是一樣,如果我通過寫一些突破常識的事件,想要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的話,我就不能描述得特別細,不能寫得太滿,描述得太細,讀者就太忙了,就很難真正動心。這恰恰是文學和電影裡最重要的地方。簡潔要簡潔在點上,要簡潔出節奏。

「所謂的一氣呵成、感覺良好往往是自我感覺良好,文學的完成一定是在閱讀感上的完成」

記者:這種簡潔,在寫作中好像也體現在留白上面。這樣的寫作風格是不是慢慢地自己打磨出來的?徐皓峰:我的每個小說都得改很多遍,所謂的一氣呵成、感覺良好往往是自我感覺良好,但可能並不適合閱讀,而文學的完成一定是在閱讀感上的完成。所以對我來說,作家的工作就像在音樂廳演出、話劇場演出那樣,排練廳就是思想的實驗室,我把準備好的東西拿出來,但是要根據到場觀眾的反應來不斷調整,調動觀眾的情緒。對我來說,寫作時候是有另外一個腦的:別人怎麼看,我自己一定要知道。徐皓峰:文學的好玩,一定比電子遊戲更好玩,遣詞造句、安排人物都不簡單,不是想怎麼就怎麼的。在寫作時就好像一個人下一盤棋,要把自己分身為兩個人,一方面創作,一方面為了閱讀感不斷調整。這樣的訓練方式,我是從圍棋大師吳清源身上學到的。他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復盤自己的棋,有時候甚至會重新看自己十年前下的棋。對我來說也是這樣。寫完的小說,隔段時間、產生了陌生感之後,我會再去看當年的判斷如今合適不合適。如果作為讀者我的水平提高了,那麼作為作者我的水平一定也提高了。記者:這句話也可以這樣說:「我是我自己最忠誠的讀者。」徐皓峰:對,但其實這個想法也不是我發明的,以前在看國外作家的傳記時就看到作家說,讀得最多的是自己寫的東西,這才是一個專業的人。比如海明威就有這個習慣,他會反覆地讀和改自己的小說,其實那時的改已經不是改創意之類,也是要過閱讀關。記者:在語感上也能感受到反覆推敲的印記。此外在小說和電影中,感覺你的作品裡始終有很濃厚的對人在心理層面的探究和質問,這是否有特別的原因所在?徐皓峰:在我做導演的經驗裡,想要一個人完全變成另一個人,比如扮演一個他完全不熟悉的社會階層的角色,只需要浸入式體驗兩個月。作為1970年代生人,我有幸趕上了社會形態急劇變化的50年,人的觀念改變、善惡的內涵改變等等,其實人性的規律就是沒有規律,人的可變性太強了。徐皓峰:對,當外在的標準和內在的觀念都在改變的時候,人就有撕裂感,會感到痛苦。對作家而言,不見得是要直接反映痛苦,但會把這種不適應、懷疑、撕裂感,把人的情感展示出來。有時候我們說,觀念沒有固定標準,但人的喜怒哀樂等情感是一定存在的。這些喜怒哀樂的原因可能很荒誕,比如當年丟了一輛自行車就好像整個世界幻滅了,這種人的感受才是確鑿的。


記者:記得在有的訪談中你曾提到購買和閱讀博爾赫斯是你生活裡的一個轉折點?


徐皓峰:其實那是在電影事業非常迷茫的時候,人也很焦慮,博爾赫斯是我當時唯一能夠看得進去的作品。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美術界受到先鋒性的影響,我們也受到影響。我那時愛看美術評論,但後來教我們的老師說,想要學畫,就不要看對畫的評論和理論,你必須是直觀地去分析,把所有觀念都忘掉,自己與這個畫直接發生關係。我經歷了這樣一個藝術院校的訓練,在時隔多年看書的時候,卻發現那時很多小說我看不進去,他們寫的事、描寫人的神態、語氣,反而對我的閱讀形成了障礙。在那時,博爾赫斯的小說跟畫評有相似之處,他會列許多知識點,我覺得好像是在看藝術資料,捎帶人物情節之類。



徐皓峰:博爾赫斯的確不太做常規的交代。對我來說,閱讀博爾赫斯更像是一個熱身,先恢復自己的閱讀功能——我從來沒試著模仿過博爾赫斯,因為他的學識,和西方式的表達,也不是一個我可以努力的方向。在寫作上並沒有受到他的直接影響。

「很多藝術領域的問題就是時間沒花夠,等時間花夠了,會發現這些問題其實不是問題」

記者:實際上在你的故事中,特別是故事結尾比較多看到的,是悲劇收尾。除了故事走向本身的需要之外,是不是有一種傾向的存在?
徐皓峰:如果從教化和規勸的角度而言,悲劇的作用比喜劇大。並不是說我要否定現實,而是通過悲劇事件,人們會產生一種改變現實從而規避悲劇的決心。但是現在做大眾電影和文學的人似乎也很少會研究大眾心理了,把我們以前的經驗都給丟掉了,然後就直接臣服於好萊塢敘事的大完滿結局,人人看完以後都心滿意足高高興興地走出電影院,這其實是非常廉價的。其實我們自身演藝的傳統遠比好萊塢長,在我們的經驗裡面,各種戲劇、評書等藝術形式裡有許多悲劇結尾。通過這樣的講述,很多人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生活得挺好。這等於是我們的傳統。記者:許多電影的「完滿」,也許更多是商業考量的體現。在你這邊,會不會碰到將自己的作品改編為電影劇本拍攝的過程,比如從文本敘事到影像敘事的過程中,有不得不割捨的地方?徐皓峰:完全沒有。上大學時我所受的就是導演訓練,比如學習怎麼改編,需要怎樣的技巧,前人有些怎樣的經驗,其中有什麼標準等等。另外在上大學時,我們就會做改編世界名著為電影劇本的練習,這些都是電影人的基本功。記者:其實,也有不少作家自己身任自己作品改編劇本的編劇,結果並不順利。徐皓峰:的確,如果沒有受過改編課的專業訓練的確會有很多問題存在。這其實還是一個專業性的問題。記者:在兩種藝術形式的切換中,的確能看到風格和內在的節奏都是一致的。徐皓峰:這兩個門類,一個是童子功,也是我做了十年導演的經驗積累;另一個文學也是我寫了二十多年的,在這兩個門類我花的時間非常長,可以說是專業人士了。對專業人士來說,你創造一個產品,就必須把它創造到符合藝術標準的完成度,把這個達成了,才是藝術品。很多藝術領域的問題就是時間沒花夠,等時間花夠了,不斷鍛鍊自己在專業上成長,後來會發現這些問題其實不是問題。徐皓峰:其實很多練武術的人,練了二三十年,捫心自問一下,這輩子真正在用心練習的時間,也許不過就幾個月,這是特別悲哀的一件事。可能不單單是一個時間問題,還有投入度,有的人窮其一生也達不到那個點。我的老師水平都很高,我只是拾荒者,撿了他們幾句話,用來寫小說和拍電影。這個道理拿文學來說,就是必須投入大量的寫作時間,天天寫天天練習,同時真想從文學裡得到東西的話,在自己的寫作水平提高以後,你再讀託爾斯泰,讀博爾赫斯,你才能真正享受到他們作品中的藝術性,然後再回應到你的寫作中。



可訂閱雙月刊6本(9折)長篇4卷(75折),訂閱10冊的贈送收穫杯子。

可雜誌鋪訂閱及收穫發行部訂閱。電話021-54036905


相關焦點

  • 《道士下山》原著作者徐皓峰:商業武俠片走向末路
    2 修改小說《道士下山》  七年後更宏觀地看待世界  去年6月,小說《道士下山》時隔七年推出修訂版,惜字的徐皓峰寫了一個長序言《人生可逃》。原版序言《隱世者早逝者混世者》中,徐皓峰寫得最多的是身邊看到的人和事,而在修訂版序言中,他提到更多的是那個時代,「共和」期望下的軍閥混戰。
  • 徐皓峰:大陸國人失去文雅 用髒話表達直率
    電影《一代宗師》掀起了新一輪功夫片熱潮,很多觀眾看過電影後表示,《一代宗師》和以往印象中的武俠片有所不同,身懷絕技的武林高手不再飛簷走壁,神秘莫測,他們回到了真實的生活當中,用紮實的拳腳還原了當年的武林。這樣一個真實武林的締造者,除了導演王家衛之外,還有一位重要的人物,他從小就和武術有一段不解之緣,對江湖掌故瞭然於胸,這個人就是《一代宗師》的編劇徐皓峰。
  • 拾荒者
    她戴著耳機仔細研究著文件,時間一久她覺得眼睛酸痛,於是她取下眼鏡抬頭看向窗外,看到一個恐怖的景象:一個長發遮臉,衣著破爛的男子右手拿著一隻斷臂,左手正在奮力地敲打著警察局的窗戶。女警嚇得連人帶椅子跌到在地上,她驚恐的叫道:「隊長,有鬼啊!窗戶外面有鬼在敲窗啊啊啊啊啊!」。警察局內廳傳來一聲渾厚的男低音,「大半夜的,一驚一乍的做什麼」。
  • 《道士下山》原著小說起官司
    > 2015年07月09日 17:17 來源:北京晚報 參與互動()   在陳凱歌電影
  • 蝴蝶藍力挺《全職高手》大電影!但一個寫小說的,真懂電影嗎?
    作為一名國產動畫迷,我除了會去追捧《大聖》《哪吒》《大魚》這樣的熒幕動畫之外,長篇連載的國漫佳作我同樣不會錯過。回望過去幾年,17年是一個讓我難忘的年份。除了《一人之下》第二季上線之外,同年年初,我們也迎來了改編自同名人氣網絡小說的《全職高手》。
  • 劉慶邦:我慎終如始,只寫小說
    人都是一個生命的容器,都是一個時代的標記。寫那一代人,不可能脫離那個時間、那個時代。在那個時間、那個時代背景下展現這些人物的命運,有著特殊的認識意義,具有特殊價值。這是我在寫這部小說時反覆思考的一個問題。&nbsp&nbsp&nbsp&nbsp草地:在小說裡您稱讚華春堂很智慧,對她的評價是肯定的、正面的。
  • 劉慈欣:新作明年5月出版,「我不喜歡,但我寫不出更好的」
    11月10日,2017中國科幻大會和第四屆中國(成都)國際科幻大會科幻產業論壇間隙,劉慈欣和川觀記者從論壇主題「科幻產業」說起,在一個小時的時間裡,談到了國內的科幻產業,談到了對新作的不滿與困惑。它不好寫,我寫不了,這需要同時有兒童文學和科幻文學的素質。」第二個「風口」,是科幻影視。大劉低頭想了好一會兒,也沒想出上世紀80年代以後,有什麼國內製作的科幻電影在院線上映。「這應該是一個前景很大的行業,據我所知,現在也有很多項目在運作策劃。」
  • 專訪張潔:用央視23年新聞經驗做新現實主義電影
    而他創業的項目「新現實電影」正是想提供誠意之作。  現實主義電影在中國有多難拍應該不是一個秘密,劇本、投資、票房、審查,都是門檻。不過張潔有他的底氣——在央視做新聞20多年,各種各樣的選題幾乎都涉及過。在他的腦子中,有一個活的題材庫。而如何將這些題材做成電影並符合國情,於他的團隊而言有足夠多經驗——在央視就是幹這個的。
  • 陳凱歌:如今拍不出《霸王別姬》和我無關
    陳凱歌:我一直說,徐皓峰在這本《道士下山》裡寫了兩個小說:前半部分是「風俗小說」,後半部分是「志怪小說」,即唐朝那種志怪書,所以就有了你說的這些東西……那麼,當時我們在確定改編這部小說時,我就和本片的合作編劇張挺說,這小說的後半截咱們不能碰,因為只要一碰這些情節,這片就變成神怪電影了,它距離我們設想的方向太遠。
  • 金士傑:我對老謀深算的角色有偏好
    能寫、能演、能導、能教,就連在黑幫電影裡客串時,金士傑的名字都是「金老師」。40年劇場生涯,讓他成為臺灣文藝的一個代名詞。其實他最初是學獸醫的,因為想逃避聯考。「我不想讀工,也不想讀商,那些技術工種我不喜歡。農業好像還合乎我的興趣,雖然也不是我這輩子最想追求的東西。當我用手摸著那些動物和農作物時,覺得跟我的調調還蠻合的,所以當時就這麼選擇了。」金士傑對《環球人物》記者說。
  • 分享:編劇繞不開的基本功:如何寫好電影大綱?
    在編劇的生活裡,寫故事大綱就好比砍柴挑水,是繞不過去的基本功。首先,大綱是一個故事給人的第一印象,它透露了題材、情節、主題等關鍵信息,故事是好是壞,是舊是新,此時已見分曉。跟談戀愛一樣,第一印象在極大程度上決定了項目生死。 其次,大綱也是輾轉於編劇、導演、投資人、演員等人之手的最常見媒介。
  • 艾偉新作《婦女簡史》:以小說記錄當下女性命運
    「作為讀者來閱讀《婦女簡史》,我看到最後,感覺這個小說是在寫男性,艾偉用這樣的方式寫女性的命運,到最後重心變成了男人自身的顯影。」李敬澤認為,探討女性命運時,無法把女性當作一個單獨的存在,這本書不僅是講「婦女簡史」,更是在講男性,通過這種關係的描寫,不僅揭示了女人的困惑,也展現了男人的無奈。「艾偉寫得非常精彩,落筆淡定,看的時候讓讀者特別驚心動魄。」
  • 作者訪談 | 梅子黃時雨:《有生之年,狹路相逢》新增番外,這次結局...
    至於契機是什麼的,我只是概括為緣分。因為從初中開始,我就喜歡看言情小說,看遍了當時租書店裡能租到的所有言情小說。後來,隨著網絡的發展,有了網絡言情小說之後,我也看了各種網絡言情小說。有一天,我突然發現沒有言情小說看了,再加上當時受了一本悲劇小說的刺激,很鬱悶傷心,便萌發了自己寫寫看的念頭。於是,就去網站衝動地註冊了筆名,開始了寫作。
  • 對話瘋狂小強:寫網絡小說賺錢是一個非常優質的創業項目
    「我是一個比較講究方法論的人,並不是盲目地埋頭去寫,開始寫的時候,我就在研究那些很火的作品,它們是怎麼火起來的。」2005年,謝堅在研究了一番網絡小說後,選擇了他已經有一定理論知識的計算機和人工智慧領域,開始創作《人工生命》。這是個與人工智慧相關的科幻小說。當時謝堅正好看了國外某本相似題材的小說,覺得自己關於人工智慧的一些燒腦的設想,寫出來應該很有意思,就著手寫了。
  • 藍白色:寫別人的故事付出自己的真心|專訪《我,喜歡你》原著作者
    近日,剛剛收官的《我,喜歡你》成為都市愛情類題材的代表作品,在這部改編自網文大神藍白色小說《終於等到你》的劇集作品中,龜毛霸總大叔、鬼馬精靈蘿莉兩人終於得到家長祝福、修成正果,撒的糖也甜出了新高度。 三年前,這部小說就被改變成電影《喜歡你》,金城武和周冬雨因為美食結緣的愛情故事,也讓《喜歡你》成為了「小妞電影」的代表。
  • 恐怖小說之王與史上最強殺人狂,史蒂芬金想寫《十三號星期五》
    史蒂芬金的大名應該不需要多介紹,好萊塢電影改編的金礦,所寫的長篇短篇有無數個好萊塢改編版本,我們熟悉的《肖申克的救贖》《閃靈》《迷霧》《小丑回魂》等等,都是改編自他的作品,而史蒂芬金到現在還筆耕不輟,時不時推出一些新作,而最新他在網上發布一個很有意思的想法,他說——我一直想寫但是沒有寫
  • 《道士下山》原著作者徐皓峰:為什麼要幾次修訂?
    胡適考證,其實惠能立了神會當七祖,但神會放棄了,胡適寫得像是親身經歷,動了感情。尊重棄權的王者,是古來的大眾情感。《呂氏春秋》、《史記》寫民族開端,是從一夥棄權者寫起,延續到晚清,是一批「告老還鄉」的人。民國初始,清室棄權、孫中山棄權,均獲高譽。傳統還在,古來的情感決定了眼前世事。當年海外報紙社評,歐美國家變國體至少二十年戰爭,中國只要兩年,因為中國有美德。
  • "官場小說"走俏 眾作者:沒人看,那才好呢!
    以現實主義為創作手法反映生活的「官場小說」近年來逐漸成為文壇「大熱門」,陸天明、楊少衡、肖仁福等作家可謂此中翹楚。近日,他們分別推出「官場」新作並接受了記者專訪。對於「官場小說」走俏的看法,他們異口同聲地指出:「『官場小說』要是沒人看,那才好呢!」
  • 瑪麗蓮·羅賓遜:我是一個沒有自律能力的作家
    本訪談原刊登於《巴黎評論》第186期,2008年秋季號。現被收入《巴黎評論:女性作家訪談》,人民文學出版社·九久讀書人,擬於2020年6月出版。本文為該訪談節選。我有一個好哥哥。他做了許多好哥哥做的事情。我們生活在愛達荷州的一個小鎮,他就像亞歷山大劃分世界一樣,劃分了我們的未來:「我當畫家,你當詩人。」《巴黎評論》:你們家信教嗎?羅賓遜:我們家是虔誠的長老會教徒,主要因為我的祖父是虔誠的長老會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