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上海城隍廟公眾號,旨在弘揚道教新風。
今日立春,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天康人泰。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上古時代以「鬥柄指向」來判定立春,當北鬥星鬥柄指向寅位時立春便至,現在常用「定氣法」來劃分節氣,太陽到達黃經315°時為立春。
舊時,幹支紀元中以立春為歲首,立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已開啟,乃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
因此很多人便一直存在一個疑惑,這農曆新年到底是從正月初一開始還是立春?
一般來說,農曆新年以正月初一為準。
春節是中國漢族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它標誌農曆舊的一年結束和新的一年的開始。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正月初一,便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33661—2017〈農曆的編算和頒行〉》中,規定了幹支紀年和生肖紀年起於正月初一0點。
正月初一,在清代前,一直叫「元旦」或「元日」等名稱,辛亥革命以後改稱為「春節」。在先秦時也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
再看我們熟悉的生肖。
時代的變遷並未使生肖文化衰亡,生肖作為春節節慶的主角反比古代有所強化。除傳統的日曆、春聯、年畫、剪紙外,時尚拜年語中常出現生肖,各級春節聯歡晚會也不乏生肖題材,生肖文物、藝術品展覽等等更是琳琅滿目,眾多新聞媒體和自媒體也都每逢春節便爭相普及生肖知識。
毫無疑問,正月初一,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它和除夕共同構成的春節,標誌了農曆舊一年結束和新一年的開始。
此際,春節已過,立春又至,意味著春天將要來臨,萬象復甦草木更新,新一輪播種和收穫季節又要開始。人們剛剛度過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著春暖花開的日子,當新春到來之際,自然要充滿喜悅載歌載舞地迎接這個節日。
2020年,雖然開局不順,但我們民族的堅韌和凝聚,就如立春般,又給了我們無數充滿希望的憧憬。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中華民族,就是一個個堅強的略顯倔強的你和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