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之前,農曆大年初一叫做"元旦",立春叫做"春節";
辛亥革命後,民國政府宣布廢除農曆改用新曆(即公曆)。
從1912年開始,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於是,農曆大年初一的名稱就被剝奪了;
為了照顧民眾的年節需求,1914年1月,民國政府又頒布法令改稱農曆大年初一為"春節",這樣,立春的名稱又被剝奪了。
105年前,農曆大年正月初一,叫做「元旦」
1914年開始,元旦這個名字,讓給了陽曆1月1日。
105年前,春節,指的是立春。
1914年開始,春節,是農曆大年正月初一。
以前中國人,是在正月初一過「元旦」,在立春那一天過「春節」。
從1914年開始,中國人開始在農曆正月初一過春節。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
立春與立夏、立秋、立冬一樣,反映著一年四季的更替。
有春節,也意味著有「夏節」、「秋節」和「冬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