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曆最大的一個區別,就是以哪一天為新一年的開始,中國農曆是以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古代稱之為「元旦」或「元日」,元即是第一的意思,旦是初一的意思。
白居易《七年元日對酒五首》說:「眾老憂添歲,餘衰喜入春。年開第七秩,屈指幾多人。」過了元旦就是新的一歲,也將進入到了春天。
王安石《元日》也說:「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描繪了元旦的習俗,在爆竹聲中舊的一歲結束了,新的一歲開始了。
南宋吳自牧《夢梁錄》說:「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新年。」可見,原來「元旦」,「新年」都是對正月初一的稱呼。
(清人繪 賣春聯)
孫中山於1912年1月13日規定公曆的1月1日為「新年」,此時還不叫元旦。到了1914年1月,袁世凱批准,公曆的1月1日稱為「新年」或「元旦」,而農曆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因為離著「立春」比較近而得名,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之首,往往與春節相距十來天)。到了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正式決定,最終將農曆正月初一叫作「春節」,而將公曆的1月1日叫作「元旦」。「元旦」這個本屬於中國農曆新年的稱謂就此而成為了公曆的1月1日新年的稱呼。
剛剛將公曆的1月1日定為新年伊始的時候,人們還不習慣,尤其是一些商人,因為古代有年底算帳的習慣,如果今年年底不能及時收回帳,那就只能再等一年了,而這時候正好公曆的1月1日已經過去,而農曆新年還沒有來,當時一些地方政府為了打消商人們的顧慮,還特意說明,今年帳目截止時間應需要以臘月三十為期限。
一開始,因為人們對新曆法的不習慣,還鬧出了不少笑話。如公曆1921年1月15日,人們張燈結彩過元宵節,出門賞月,結果那天沒有月亮,因為那天是農曆的十一月二十七。還有在公曆5月5號過端午節的,後來在農曆的五月初五又過了一次。隨著時間的推移,紊亂的情況才有所改善。
總的來看,中國的傳統節日形成了影響深遠的習俗,公曆是不可能完全替代我們源遠流長的農曆的,尤其是我們的農曆新年,其背後積澱著諸多的傳統文化因素。
微信公眾號:九九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