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公曆1月1日為元旦,因此元旦在中國也被稱為"陽曆年",「陽曆新年」。其實在中國古代並非是公曆1月1日被稱為元旦,元旦最初是農曆的1月1日。
我國在發掘大汶口文化遺物中,發現一幅太陽從山巔升起,中間雲煙繚繞的圖畫。經考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旦」字寫法。後來,在殷商的青銅器鑄銘上,又出現了被簡化的「旦」的象形字。「旦」字是以圓圓的太陽來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線,意為太陽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
新年在古時最初被稱為歲首,都是指農曆的正月初一。最著名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即是宋代王安石寫的《元日》詩。「顓帝以孟春正月為元,其時正朔元旦之春。」《晉書》對元旦作了最初的記載,把正月稱為元,初一為旦。
傳說在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於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
堯對舜說:「你今後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後也可安心瞑目了。」後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
後來人們把堯死後,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夏商周三代時間不盡相同:夏代歲首在建寅之月,即夏曆一月(與今相同);商代歲首在建醜之月,即夏曆十二月;周代歲首在建子之月,即夏曆十一月。
從漢武帝起,規定孟喜月(元月)為正月,把孟喜月的第一天(夏曆的正月初一)稱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民國時期,孫中山定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公曆的一月一日為新年,但當時還沒有元旦的叫法,直至新中國成立後,才叫公曆的一月一日這一天為元旦。民國時期,當時雖然定公曆的一月一日為新年,但老百姓不怎麼在意,當時只有一些學校機關以及政府部門放假一天,老百姓依然以農曆初一為新年,畢竟百姓也沒有放不放假這一說。
現在比較普遍的就是由團體組織的活動,如元旦聯歡會、掛慶祝元旦的標語、或舉行集體活動等,以前就有組織敲鑼打鼓、集體跳民族舞的,現在在電視紀錄片上還能看到,到科技發展的今天,就演變為聯歡晚會什麼的了。
保留著中國傳統的慶祝方式就是在以民間了,尤其是在農村。每到元旦,家家戶戶都會燃放炮竹,殺雞宰鵝的,拜祭過各方神靈後就是一家人團聚一餐。元旦這天對年輕一代來說更多是意味著一天的假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