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一年半之前,我去美國玩,順便見了一個朋友。
她跟我說,從中國某大外企調到美國總部,過著天天conference call(電話會議)、月月和高層對話、隔三差五就對中國總部發號指令的日子……
我以為她後面會跟著說:好爽!
結果,她說的兩個字是:好累。
然後,她就辭了職,放棄年薪幾百萬的工作,回家當起了家庭主婦。每天主要生活是:
打網球;
打電話約朋友打網球;
以及勸說自己的兒子陪自己打網球。
我問她:不上班你就不焦慮嗎?不無聊嗎?不感到前途茫茫嗎?
她說,沒事,無聊了就去打網球啊!
這個朋友可以說是顛覆了我對中國人生活狀態的理解。
眾所周知,中國人都是特別勤奮的。
中國社科院沒事做了個調研,說中國勞動者超時工作比例達到了42.2%。
我有點懷疑這個數據的普適性,因為在我工作的眾創空間裡面,似乎就沒見過有人準時下班過,連前臺都沒有。
那麼愛加班的中國人,跑到美國去難道就基因變異了?不是的。
我的朋友很認真地看著我的眼睛說:因為美國的房價沒那麼貴。
我不禁啞然失笑,原來,房子就是這樣,禁錮了我們的自由。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房價禁錮了我們的自由,還是思維禁錮了我們的自由呢?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禁錮自由的不是錢,
是對未來不可控的焦慮
最近我看了一篇文章,提及一個45歲的上海家庭在集思錄上發了個哭慘帖子。
夫妻兩個年收入100萬,家庭開銷40萬,還有其他資產接近2000萬,但是依然焦慮得不行。
甚至到最後,因為過於缺乏安全感,打算放棄上海,直接退居老家,尋求安穩。
這位大哥可以說是遠離屌絲界的精英塔尖人物了,焦慮來源於哪裡呢?
第一,就是退休。
焦慮的樓主認為,體制外太沒有安全感了,做不動了就完全沒有了保障。
其實我也不明白,為什麼「退休」兩個字讓人那麼恐慌。好像大踏步走在美麗的登山路上,突然一腳踏了個空掉入懸崖似的。
那不是單純的迷茫,更深刻的解釋,應該是失去固定收入之後,自己是否能經營好人生的懷疑。
第二,就是兒女。
樓主可以說是高瞻遠矚,女兒未來要出國的教育經費、嫁女兒的嫁妝、和陪嫁的房子都想得很周全。就因為這些潛在的支出,他已經受不了展望未來的「月光」。
第三,是人人都害怕的醫療。
現在恐怕沒有哪個中產不會為進一趟ICU,而一夜回到解放前心存一點畏懼的。
我用最精準的一句話總結:拿著2000萬的精英,不是焦慮自己吃不起飯,而是自己再也吃不起這個階層的飯。
可見,禁錮了一個人自由的,不是房子,而是欲望。
這些欲望,不是恐懼,就是貪婪。
我想起了範湉湉在《演員的誕生》裡一段話。她在《奇葩說》裡爆紅,公司裡每個小朋友看著她都是仰望的表情。
然而,她心酸萬分地透露:
自己表面看著很風光,其實就是沒門沒派的,每天都在求人。
然而,範湉湉真的算「悲慘」嗎?她沒戲拍的日子真的很艱難嗎?
在一個拍攝她真實生活的片子裡,我們可以看到,她出入開的是卡宴,住房推窗就能看到東方明珠(600637),香奈兒有三十幾個,隨便背個包參加節目都是2萬多的。
所以,讓範湉湉焦慮的絕對不是錢,而是:總有一些夢想力所不能及。
這個世界,何止一個範湉湉,也何止一個拿著大額資產還憂心忡忡的中年人。
他們不是歲月不靜好,只不過惴惴於對未來人生的控制感。
禁錮自由的
也許是「過於自由」本身
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所謂「財富自由」是什麼?
雖然我一直認為,錢能給我們的東西真的很多。
最直接的,就是選擇的自由,以及改變的可能。
比如說,最近一個朋友問我:我家閨女學會計的,但成績不太好,有什麼辦法可以改變?
我問他,他家有礦嗎?答曰:有。
我笑了:那還有什麼好糾結的,直接讓她爸去國內幾個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拍桌子遞名片,順便拿出手機把和馬雲的合照亮一亮,應該不用面試就進去了,而且必定平步青雲,做成柳青副本不在話下。
不過我也深知,就算家裡的財富讓這個姑娘得到了改變的可能,但是卻未必真正的自由。
有時候錢越多,似乎越能得到更多的特權。但這些特權也有壞處,它會讓人誤以為這就是自己的實力。
財富上過於自由,反而是禁錮的源頭。
本來這姑娘可以從自身實力出發,找一份能力匹配的工作腳踏實地從零開始,現在卻要飄在浮雲中被捧在手心,還自以為是這是應得的尊重。
如果有一天突然失去,我真的不知道她能不能接受現實中真正競爭的殘酷。
網易CEO丁磊曾經在媒體面前表示痛悔上市。還說,公司上市,那是一個「美麗的陷阱」。
當時聽了這話我感覺整個人都不好了,這不是明明拿了好處,又回頭放下筷子罵娘嗎?
不過時至如今,我是徹底明白了他這麼說的道理。
一家公司上市意味著面對著成千上萬的老闆,隨便做點什麼壞事就像脫光了給別人看。事實上感覺是很被動,哪裡來的什麼資格討論「自由」。
所以,有個諮詢網站做了個調研,「中國最有幸福感的人群在哪裡?」
出乎意料的是,億萬富翁都落了選。
最幸福那群人,是年薪12-20萬的90後。公司骨幹,上無老下無小,每天休閒3小時,日子過得蒸蒸日上。的確想想都幸福透了。
財富的帶來的過度自由背後,不是無窮無盡的選擇權。
反而,往往伴隨著壓力、迎合和KPI。
回到文初的那個朋友,她之所以可以這麼肆意地過日子,無非是早就做好了資產安排。
在她的兒子剛出生那一年,她就決定了要把他送到美國,所以在次貸危機之後大抄底,買了兩套美國的學位房。
同時,她也鑽研股市多年,每年靠投資回報的紅利,都足以衣食無憂。
一個人有點錢,更有賺錢的能力,才是自由真正的起點。
但是,我覺得最關鍵的是,她除了網球也沒啥追求了。
如果她的人生追求的是無窮無盡的財富,或者是階層頂端的的優越感,自由就永遠是虛談。
羅振宇說,「所謂財富自由,本質上就是你的時間自己說了算。」
我深以為然,和你共勉。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維小維生素。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和訊網立場。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
(責任編輯:唐明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