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出處:清代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釋義:明知道做某件事情有困難,而為了做好這件事卻偏要去做。形容人勇敢,不畏艱險,勇往直前,不畏困難,戰勝困難,挑戰自我的拼搏精神! 要有敢於戰勝困難的勇氣和堅韌不拔的信心。
通常大多數人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理解比較直觀和正面的一種理解,其一多數人理解為,在自己所處的事情和通往前進的路上,明明知道是存在一定的風險的,卻一樣抱著執著的心態,一如既往,拉出一副「不到長城非好漢」的姿態,堅定著自己人定能勝天的態度,真是不到南牆不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
成事者是要注一,定心,定向,堅定不移,可凡事要以局勢環境洞察分析後才可行動,不可不察也,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經典名句,名言中是要分清環境事局,而後適用的,在不分局勢環境,不察之下且不可莽撞而行事,所謂謀定而後動,察之吉兇用之方可事半功倍。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不難看出是莽子行為,武夫之用,並非良策!在當今社會中諸事定不應不察而引用,因為在當下社會的投資風險很不穩定,如果明明知道投資存在的失敗風險,而操之過急以僥倖的心理去投資,那麼失敗的機率只會增大而不會減少。
我們在電視劇或小說水滸傳中有這麼一個橋段,武松打虎的故事,當武松來到景陽岡,要穿過此山時,店家告知武松,此山有猛虎出行,不易單人過山,而武松酒後壯膽,言到,明知山有虎,我偏去得,即便遇見老虎,我定將它打死。
當然這只是故事,人打死老虎的故事,反而觀之,如果武松打不死老虎,就會被老虎吃掉,試想當下有幾人能打得過老虎,這很顯然的是以命相搏自找死路,即便僥倖打死老虎成就了英雄,英雄有價值幾何呢?
正確引用此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應該是這樣理解,如果此事我們無從選擇必須要做的時候,也察覺到其中的風險時,我們應當冷靜思考,不直接面對魯莽行事,就好比、過山,山有有老虎,我們繞道而行,只要能安全到達自己想要的目的地,這才是重要的,雖然遠了一些,耽誤了一些時間,最重要的是平安落地,大家怎麼看呢?評論下方期待大家對詞句的更多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