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談到武松打虎時,提到武松為了好漢的形象而繼續深入景陽岡,最後拼盡全力打死了老虎。我們今天就來談談這「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到底是讚美還是諷刺?
按照一般情況來說,第一次聽這句話,一般都是在學習「武松打虎」這篇課文是講到的。老師一般講到這裡都說,說明武松這個人有勇氣、有決心,在困境面前迎難而上,戰勝自我。這是一種讚美,至少說明這個人不是膽小鬼,不會知難而退,是英雄,是好漢。
確實,在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對有英雄氣概的人很是崇拜,所以這句話用來讚美。一個男人在工作中碰到了難題,去鑽研,克服困難,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但是,細細想一下這句話,你會發現有些時候真的是讚美嗎?
你明明知道山中有老虎,你還「偏」向山中走去?好多人都看到過這樣一則新聞,2016年7月23日下午三點多,北京八達嶺野生動物園發生了一起老虎傷人事件,事件造成一死一傷。據說事情經過是這樣的,一對夫妻因為一些事在發生口角,當時車剛好開在猛獸區,女主可能情緒失控,當時就下車了。不料,老虎衝上來一頓撕咬,女主的母親為了救女兒最後命喪虎口。你看這個事件就是自己明明知道在動物園的猛獸區還私自下車,最終以生命的代價來換取安全教訓。這裡可以用這句話,因為和武松一樣的都是心理情緒催促自己做出決定的,但事情的結果卻截然相反。這裡就是一種諷刺了。所以,這裡建議大家在知道一件事情的風險和挑戰時,應當看看周圍環境,是否勇氣和決心就能辦成這件事。
現實中這樣的事例不在少數,有多少人在情緒的催化下做了傻事,往往付出的都是生命。這些人難道不知道生命的可貴麼,當然知道,只不過踏上這條路的時候就註定不歸。有時候這句話更多有一種「諷刺」,決心赴死不需要理由,大多都是被外界壓力逼的。
也有一些人在這條「不歸路」上,做出了振奮人心的成績。南仁東,「中國天眼」(FAST)的發起者和奠基人。從1994年提出概念去貴州山區尋找合適的窪地,這一找就是12年,終於完成了選址。終於在2016年,付出了二十幾年心血的國家大科學工程落成啟用。新華社在《「中國天眼」之父南仁東病逝》一文中評價:「23年時間裡,他(南仁東)從壯年走到暮年,把一個樸素的想法變成了國之重器,成就了中國在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項目。緬懷南老,致敬科學精神!」從壯年時下決心,再到去山中尋找合適的地點,這中間的難題與挑戰前所未有,但他卻一直在一線跟隨工程建設。即使,身患肺癌,在項目落成時,仍堅持到現場。二十幾年,從壯年到暮年,只做了一件事,最終也做成了。為了國家建設付出了自己的一生,這才是人生的意義。
當然,作為年輕人的我們,是這個時代發展重要的力量,我們應明白自己的義務和責任。我們國家從古至今湧現了不少英雄人物和民族人物,在國家改革開放力度越來越大的勢頭下,一系列世界之最的工程、科技、產業遍地開花。這就需要我們年輕人有一種「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氣和決心,一起去奮鬥,去幹一番功業,成就最美的青春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