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傳統手工藝保持著傳統的製作方法,因為工序繁瑣,收入微薄,不少手藝人丟棄了傳統手工藝。然而,傳統手藝人儲焰青卻忙得不可開交,近些年,儲焰青繼承祖業,一門手藝受追捧,天天製作一種美食,生意十分火爆,以至於任何人到他家來,他都無暇招待。
近日,儲焰青在做手工掛麵。儲焰青現年49歲,家住安徽省嶽西縣溫泉鎮東營村,在他小的時候,他就跟著祖輩學做手工掛麵,做手工掛麵是當地祖祖輩輩的傳統手藝之一,十幾歲時,儲焰青就學會了盤條、繞條、拉條等每一道工序,並且,能分清怎樣的天氣有利於做掛麵,以及和面時麵粉與水的搭配比例。
手工掛麵歷史悠久,也是當地的傳統美食,上個世紀,當地有不少人會做手工掛麵,後來,隨著其它麵條的不斷問世,做手工掛麵的人越來越少,不過,近些年,人們生活條件逐漸提高,對傳統美食越來越重視,所以,儲大叔做手工掛麵的手藝再次復興,現在,一般情況下,他和他的妻子每天做100多斤掛麵。
做掛麵是一項辛苦的活兒,儲大叔從凌晨三點鐘起床,到下午三點左右,幾乎沒有一點時間休息。「有時連飯都沒有時間吃,有時隨便吃兩口就是一餐。」大叔介紹說,一旦開始做第一道工序,後面的工序就催著前面的工序,一環套一環,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
如今,手工掛麵成為嶽西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儲焰青感到很欣慰。「上次兒子女朋友的父親到我家來,我沒有時間招待他,他坐在屋外面。」提起做手工掛麵,儲焰青有些「無奈」,他說,在做掛麵時,手上的活兒根本放不下來,譬如,給掛麵拉長的時候,根本不能停,一旦耽誤了時間,後面的工序無法完成。
俗話說,熟能生出百巧來,做手工掛麵亦是如此。他認為,學做掛麵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想一天學成是不可能的事,只有常做才能悟出各個工序的真諦。儲大叔有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現在都已經大學畢業,兩個孩子從小就給家裡幫忙,所以,兒子和女兒都會做手工掛麵。
儲大叔的妻子以前不會做掛麵,自從嫁過來後,跟著儲大叔一起做手工掛麵,現在她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兩個人配合得很默契,和面、醒面、盤條、繞條、拉條……各負其責,和好第一盆面,然後醒面、盤條,空檔的時候,和第二盆面,依此類推。
到了下午三點鐘後,大叔開始下杆,把晾曬乾的麵條收起來,然後送到縣城。讓他高興的是,每天做的手工掛麵供不應求,一搶而光,很多人叫他一天多生產一些,可是,純手工掛麵無法提高產量,大叔也想過臨時請人幫忙,但是,不會做掛麵的人,幫的是倒忙。
過去,做手工掛麵,忙一天,閒幾天,收入微薄,如今,儲大叔每天忙著做手工掛麵,收入升高且穩定,在他的帶動下,他家附近的多戶人家也重操舊業,專門從事手工掛麵製作的行業。
也許很多人不能理解,難道幹活時連喝茶的時間都沒有嗎?事實上,儲大叔經常忙得連茶都喝不上。他總是說,由於做手工掛麵保持傳統的製作方法,耗時耗力,在製作過程中,他無法抽空接待到家的客人。「即使是再親的親戚朋友到我家來,我也沒空倒茶給他們喝,做飯給他們吃。」儲焰青表示,為此,他希望得到客人的理解,同時,不後悔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