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是一段跌宕起伏,驚心動魄的時期,特別是初期軍閥混戰,催生了太多太多的名人。從孫中山建立國民政府開始算起一直到新中國建立前結束,民國應該有38年的時間。
民國大體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而民國初期公認為是從1912年民國成立到1927年蔣氏南京國民政府成立期間。算起來有16年光景。
在民國初年,袁世凱竊國,鑄造了一種銀元,上面有很大一個袁世凱的頭像,所以後來民間將這種銀元稱為「袁大頭」,簡稱「大頭」。
市面上流通的還有其他兩種銀元,一種是墨西哥銀元,因為它上面有一隻鷹也叫「鷹洋」,民間就稱作「洋鈿」,光緒年間也大量鑄造銀元,上面刻有龍,所以就叫「龍洋」,在民國初年,這幾種銀幣都同時使用。
銀元之下,還有兩種輔幣,第一級是「銀角子」,南方稱為「毫子」;第二級是「銅元」,俗稱「銅板」。這兩種輔幣,並不是十進位,是要跟著銀價、銅價的上落而定,所以又稱「小洋」,兌換店天天有市價牌子掛出,一元能換銅板多少?那時市價沒有多大上落,銀元一枚,可換銅元一百二十八枚左右。
近日認真讀了一本書《銀元時代生活史》,作者是上海三四十年代的著名中醫陳守仁,他生活的年代正好是民國時代。
他出生於1908年,也就是說在他的童年時期正好是民國的初期,書裡面他很細緻的地描述了一個銅元大概可以買的東西,我們就根據他寫的內容來換算一下民國初期的一個銀元大概可以值現在人民幣多少錢。
他的家庭是一個破落的綢緞商人家庭,文中這樣介紹:
「在我稚齡時期,每天只知道向父母要一個銅元。當時一個銅元,用處極大,可以買糖十粒八粒,可以買大餅油條各一件,或是買生梨一二枚、馬蹄二串。記得小時候,到城隍廟去遊玩,一個銅元可以買一塊百草梨膏糖,孩子們一面吃,一面聽賣糖的人唱著各種各樣的歌詞。小南門通俗電影院是我常去的,座券大人收銅元十二枚,小童收六枚,影片全是默片,並沒有銀幕,只是設一張白幔布而已。」
「城隍廟的酒釀圓子,是每碗銅元二枚,吃一碗肉麵是四個銅元,一塊肉又大又厚。汽水稱為「荷蘭水」,每瓶二個銅元。雞蛋一塊錢可以買到一百五十餘只,已經算是很貴的了。」
我們來看看糖果、大餅油條現在多少錢,我們只能按照普通的算,精裝版例外,糖果五角到一元錢一個,質量一般的還有一角錢一個的,我們取個中間數,五角一個,十粒糖果五元錢,一個大洋大約可以換算銅元一百二十八枚左右,哇塞,不少啊,640元。照著大餅油條各一件算,大餅1——2元,油條一元一根,也是3元左右。一塊銀元也是可以接近400元。
按照我們現代電影票來算,正常電影票是20——40元左右,而在民國是銅板12個可以買到一張電影票,一塊銀元可以買10張電影票,也就是1塊銀元大相當於人民幣200——400元左右。
在書裡,陳醫生專門說了一件壓歲錢的事,姑母給他一塊銀元做壓歲錢,把他興奮的整個人都飄了,現在看來,如果給六歲孩子幾百元也不算少的。
畢竟,當時綢緞鋪中,學徒月錢才小洋二角,掌柜先生薪水最高,每月的薪水不過八元;普通的職員,不過六元、四元,剛滿師的學徒每月只有一元。
所以要賺一塊錢,不知道要流幾多汗血,所謂「汗血銅鈿」即是說當時一塊錢的來之不易。
在書裡他還說,私塾先生月薪12元,一雙兒童皮鞋,最貴的達一元左右,理髮一次,只收銅元八枚,小學每學期費用三元,1923年左右中學學費每學期十六元,大學二十四元。
當時各處的房租,小宅一處月租都要十元、八元,現在我們租房每月也需要一千往上。照著民國銀元,感覺民國房租真心不便宜。
到了1923年,物價與以前不一樣了,如臭豆腐乾,銅元一枚可買兩塊,粽子糖銅元一枚可購五粒,品海香菸每盒銅元三枚,強盜牌香菸每包也是銅元三枚,米價日益高漲,每擔達四元兩角,如果按照二十年代換算,一塊銀元就不如初期值錢,大概縮水一半,相當於現在人民幣200元左右。
而同期的北京,物價比上海要便宜好多。
北平用的貨幣,雖用鈔票,通常還是使用銀元,但是他們稱它為「大銀兒」,銀角子稱為「小銀兒」,銅元叫做「銅子兒」,至於銅錢已近絕跡了。
在北京城內街頭,有許多種食品,如脆麻花、餑餑、狗不理包子、烤白薯、糖葫蘆等等,基本上銅元一枚至三四枚都可以買到。
現在烤紅薯一塊大概有1——4元左右,也就是民國二十年代,一枚銅板和我們現在一元購買力相當。當時一塊錢可以兌到二百個銅元,也就是現代200元左右。
八個人在飯館吃一頓大餐,只需要七個大銀兒。我們現代人請客吃飯,一頓飯加酒也需要1000——2000左右。
雞蛋每隻銅元一枚,鴨蛋更便宜,但鴿蛋就比較貴,要賣到二個銅元,製成品如北平松花皮蛋,也只賣銅元一枚。蔬菜方面,要比上海便宜到三分之一。
北平的大學教授,月薪高達八十元,即使家中人多,也是月月有盈餘的。
各省的人,一到了故都,都喜歡長住下來。
關於民國物價,小編也只是根據書裡描述推算的,可能也不是很準確,歡迎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