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很多理髮店都非常忙碌,人們都趕在正月到來去理髮。至於為什麼要這樣做,有一個很好笑的理由。中國民間有正月裡剃頭死舅舅的說法,萬一正月裡去理髮,舅舅很有可能性命不保。這當然是一種迷信的說法。正月不剪頭髮的來歷是什麼呢?
舊時民俗禁忌甚多,「正月裡不許剃頭」即為一例。夏曆第一個月裡,任憑男孩毛髮瘋長,卻絲毫不能侵犯,否則對舅舅不利。「正月裡剃頭,死舅舅。」多嚇人的一份責任,舅舅的安危全繫於外甥的頭頂之物。直至夏曆二月初二,男孩才有了剃頭的自由。
一個有趣的說法是,相傳古時候有一個貧窮的剃頭匠,很愛自己的舅舅,但到了過年時卻因沒錢給舅舅買一件像樣的禮品而發愁。
舅舅拜年的日子到了,剃頭匠靈機一動,便挑著剃頭挑子到了舅舅家,精心為舅舅剃頭刮臉。等到舅舅出現在酒席前時,親朋們無不誇讚剃頭匠手藝高超,說舅舅看上去年輕精神了許多。舅舅也很高興地說,既然這個外甥如此有才,那就每年正月都來理髮吧。
舅舅去世後,每到正月,剃頭匠就對著剃頭挑子淚如雨下,他為不能再向舅舅盡孝而傷心。再後來,思舅就變成了死舅。
還有一種說法是,清軍入關後,清朝統治者強迫漢人學滿人的樣子,剃頭留辮子,並發布「剃髮令」,規定官軍民一律剃髮,違者論斬。「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
這場頭髮的變革著實惹惱了很多漢人,遭到了民眾的反對,「寧為束髮鬼,不作剃頭人。」江南士子認為剃頭是對他們人格的莫大侮辱,因此群起反抗,卻遭遇了清政府的殘酷鎮壓。
最後,漢人雖然被迫剃髮,卻用別的方式表示反抗。正月不剃頭就是其中一種。
來看看《黃帝內經》中怎麼看待正月理髮的問題。《黃帝內經》認為:到了正月,天地間的陽氣逐漸上升,所有萬物都開始向外散發生長,根據「天人合一」理念,人也要順應自然。
早睡早起,穿著寬鬆的衣服,把頭髮解開,讓它披散在肩上,要讓頭髮自由地生長,而不應該剪斷頭髮;也不能把頭髮扎得緊緊的,如此就會阻塞人的生發之氣,也就約束了人體生機的勃發。
《孝經》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古代漢人認為「頭髮」是父母給的,因此自己無權「處置」自己的頭髮,而頭髮也被認為跟自己的生命一樣重要,所以古代人常束髮為髻。
古代人認為頭髮的重要性幾乎和頭顱相等的,因此「剃髮」就是「剃頭」,而今人管「剃頭」「剃髮」叫成「理髮」,僅是整理頭髮而已,可見隨著時代的變遷,在「理髮」這件事的觀念上可是有著天壤之別的。
其實現在大部分人都不迷信這些說法,正月裡想剪頭髮就去剪了。不過也有人還保留了這個習慣,畢竟有正月剃頭死舅舅的說法,在剪頭髮之前還是要考慮一下舅舅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