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大多數信眾來說,提起「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一定會非常熟悉。「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似乎是佛教的代名詞,佛教專屬。佛教道場寺院裡各處也都貼著這樣的標識,僧眾與居士相互見面打招呼,也是這句佛號不離心。雖然許多人常念這句話,但是其中的真實含義鮮為人知,大多數人只是盲目地一味念誦,如此念佛,功德利益是不圓滿的。「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本篇文章,小編就來和大家一起解讀一下「南無阿彌陀佛」背後的深意,希望大家能受益。
首先,「南無阿彌陀佛」是梵文音譯而來的,不要將其與漢語混為一談。這裡的「南無」不讀「nan wu」,也不是「南邊沒有的意思」,而應讀作「na mo」,它是一種恭敬詞,佛教專用詞彙,一般都用在佛菩薩名號前,表示恭敬和皈依。比如我們稱念「觀世音菩薩」的時候,在其前加上「南無」二字,以示虔誠和頂禮,即「南無觀世音菩薩」。同樣,稱念「阿彌陀佛」亦為「南無阿彌陀佛」。
然後介紹一下「阿彌陀佛」。提到「阿彌陀佛」,許多人會潛意識裡將其為佛祖化為等號,這是錯誤的。佛祖即佛教的創始人,是釋迦牟尼佛,也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娑婆世界的教主,現如今也是釋迦牟尼佛為眾生說法的時代。而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為西方淨土眾生說法。與西方相對的便是東方,東方有藥師琉璃光如來,簡稱「藥師佛」。中央釋迦牟尼佛和西方阿彌陀佛、東方藥師佛,合稱「三寶佛」(橫三世佛)。這是一個佛教常識。
阿彌陀佛曾在過去無量劫前修行的時候,就發下大願,要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廣度無邊受苦眾生,成就無量莊嚴功德,為大乘佛教廣為傳頌。就像《贊佛偈》裡的唱詞說的: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甘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渡眾生,九品鹹令登彼岸。阿彌陀佛,乃世間大慈悲父!
阿彌陀佛成道後,建此西方淨土,解救受苦眾生離苦得樂。故而,阿彌陀佛亦被稱為「接引佛」,接引眾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常看到的阿彌陀佛造像,都是一手持蓮花,一手呈現接引狀,給人希望和力量。阿彌陀佛與其左脅侍「觀世音菩薩」、右脅侍「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與其他大菩薩一同接引眾生。許多寺院有設「西方三聖殿」,寺院也會有「萬佛接引圖」供信眾瞻仰。
阿彌陀佛的「阿」是「無」的意思,「阿」有兩種音,讀「a」或「e」都可以,不必在此執著。「彌陀」是「量」的意思,「佛」代表光明、智慧和壽命。所以,合起來,阿彌陀佛代表無量的光明、智慧與壽命,寓意世間一切有覺悟者、有德行、福慧圓滿者,因此也被稱為「無量光佛」、「無量壽佛」。阿彌陀佛的名號中十二個與「光」有關,一個與「壽」有關。「南無阿彌陀佛」即皈依世間最有覺悟的人,向一切有德者致敬。
在淨土宗裡,「南無阿彌陀佛」被稱為「六字大洪明」,是他們修行最重要的法寶。淨土宗專修念佛法門,一心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即可得救。《佛說阿彌陀經》中記載: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佛經中記載的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任何疾苦,只有常樂,「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是諸眾生的夙願。但極樂世界距離娑婆世界十萬億佛土之遠,如何到達?念佛不離心,要用心、攝心,「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念念清淨,一念即可到達。心煩意亂,念萬遍佛號也是枉然。就像那句話說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念誦「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一定要心無掛礙、不生雜念,如才能功不唐捐,念佛才有實效。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
功德回向: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