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感染的武漢護工:記不清志願者的名字,我們叫他們好心人|疫中人

2021-01-12 界面新聞

記者 | 毛玉婷1

在武漢,李楠和楊荷沒有家。她們是醫院護工,陪護的患者在哪個病房,哪裡就是她們的臨時住所。

庚子年的春節,她們在醫院照護病人,卻疑因照料的病人患新冠肺炎而被感染。

她們瞬間失去工作,也失去了住所。

白天,她們在醫院的角落裡棲身;夜晚,她們只能坐在住院樓的公共椅子上睡覺。期間,一些志願者給他們提供了幫助。因為不記得每個志願者的名字,她們把志願者都叫做「好心人」。

慶幸的是,她們確診後,最終住進了醫院。楊荷在治療兩周後,從危險期恢復過來,病情正在好轉。李楠症狀較輕,等待出院。

2020年2月28日,楊荷躺在金銀潭醫院——武漢新冠肺炎定點醫院的病床上,她雙眼盯著天花板,說自己住院的日常就是「吃吃、睡睡加治療」。

半月前,楊荷一住進醫院,就上了呼吸機。持續發燒的一周裡,她常常大汗淋淋。10天前,醫生開始給她注射抗病毒藥和消炎藥,每天各兩瓶。藥品的副作用很大,她時常感到乏力飢餓。

得知自己病情進入了危險期,她眉頭皺成了一團,因為她常聽說「很多人是在高發期死去的。」

幸運的是,經過用藥,她高燒逐漸退去,精神了很多,但依舊沒有食慾。「連雞腿那麼好吃的東西都吃不下」。她在鏡子裡看到自己面色如黃蠟,唇色烏青。

如今,她度過了危險期,進入恢復期。「治癒出院後還要隔離。」她想,等隔離完,武漢或許已經解封了,她也就能回家了。

在距離楊荷16公裡的武漢市第一醫院,曾經和她一起失業流浪的李楠抱著手,邁著細細的碎步,在病床旁來回踱著步。

微信步數顯示,她平均每天能走7000多步。最近一次檢測,她口腔核酸檢測是陽性,鼻腔檢測為陰性。醫生告訴她,還需要繼續觀察。

中午,護士送來盒飯,三葷一素。李楠用手機拍了張照片,點開微信,發送給兒子。

老家黃岡也封了城。與家人相距百餘公裡,李楠每天都要和兒子通一次電話。

看到她發來的照片,兒子說:「媽,你比家裡還吃得好啊。黃岡食材不好買,我們今天還是煮麵條吃。」

她回應兒子說:「我胃口很好。就是要控制血糖,飯不敢吃多。」

李楠把菜吃光了,剩下了一半米飯。

「流浪那3天,我沒有胃口。現在,我吃什麼都香。」李楠說。

李楠說的「那3天」始於2月8日元宵節,武漢封城第16天。當天,武漢市勝利街上,餐飲店都大門緊閉,街道安靜。

武漢市中心醫院本院也在這條安靜的街道上,醫院正大門左側,在花壇和住院樓背面之間,散落著大大小小的袋子、行李包、盆子、衣架,還有鍋,兩個女人坐在其間,頭髮凌亂。門口的保安不時地朝她們張望。

戴著藍色醫用口罩坐在塑料桶上的是李楠,1米7的她重130斤,擔心把桶坐壞,她的雙腳使勁撐著。她不停地接打著電話,反反覆覆地向親人、朋友重複相同的話,「沒有落腳的地方,沒有啊……」

說不了幾句話,她的喉嚨就會發癢,眼淚止不住,「大腦一團亂」。

一旁的楊荷拿了一件舊衣服墊坐著,她戴著白口罩、白手套,額前的劉海已經黏在了一起。她正在查找各部門的電話,一個接一個地撥打……

她們在同一個家政服務中心工作,相識於1月26日。因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被徵用為新冠肺炎定點醫院,李楠和楊荷隨著各自照顧的病人一同轉到武漢市中心醫院本院,並在同一間病房。病人的床豎對著門,李楠、楊荷的床橫對著門,睡在各自病人的床尾處。

轉院後的第2天,楊荷照顧的陳婆婆忽然發燒。病房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

第5天,李楠照顧的李婆婆也開始發燒。

第9天,楊荷也發燒了,她趕緊吃了感冒藥,卻未見好轉。

第10天,她越來越害怕自己被感染,於是下樓做了CT和驗血。檢驗結果與新冠肺炎症狀高度疑似,她摸了摸發燒的額頭,一時不知所措。

同一天,李楠在吃飯時忽然乾嘔了幾下,她感覺嗓子乾澀,但沒有發燒,也不咳嗽。

第11天,陳婆婆和李婆婆被轉到定點科室。有人告訴她們,兩個婆婆確診為新冠肺炎,但她們自己的病情沒有得到醫生的明確答案。楊荷接著做了核酸檢測,李楠也做了CT。報告結果顯示,二人「考慮病毒性肺炎」。

她們成了疑似病人,也失去了照護工作。2月7日,經院方安排,她們從醫院10樓搬到12樓住了一晚。

8日早上7點多,在武漢市中心醫院發熱診室,20多個人排著隊,李楠排在第16號。她是來做核酸檢查的,此時,她感覺腿有些軟,於是從急診室搬了張凳子坐等。

8點多,楊荷哭著跑到她跟前說,「醫院不讓我們住了。」

李楠還沒反應過來,楊荷焦急地說,「護士長讓我們10分鐘之內趕緊搬走。」

說完,楊荷轉身便跑,李楠也沒有心思繼續排隊,跟著楊荷一路小跑回到病房。

李楠拎起3個行李包,楊荷抓著大大小小七八個袋子,背上書包,匆匆離開了病房。

她們走出大樓,四顧茫然,不知何去何從。

在醫院轉了一圈後,她們最終決定在醫院大門左側,住院樓背後的角落裡歇腳。她們琢磨,這裡斜對大門,出了意外能被發現;另外就是這裡的花壇長著半米高的植物,多少可以擋風。

放下大包小包,李楠接著去做核酸檢查。等回來的時候,她才發現許多東西落在了病房:板藍根、牛奶、零食,還有剛洗完掛在衛生間的棉毛衫。但她沒有去取,「不讓住,就不好意思再去了」。

因為封城,市內公共運輸都停了。她們幾乎哪裡也去不了。

她們給家政公司負責人打電話求助,負責人建議她們聯繫社區居委會。聯繫社區居委會後被告知,她們「不是本社區居民,社區管不了」。

隨後,楊荷把相關部門的電話都挨個打了一遍,始終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她又嘗試聯繫醫院想住院治療,被告知,由於實行社區分診,住院必須由社區上報。

家政公司在一家報社的求助統計表上填寫了兩人的情況,一位志願者陳亞傑核實情況後,在微博上發布了一條求助信息,希望能幫助她們。

一位居住在外地的房主看到求助信息後,說願意提供自己的房子供她倆暫時居住。但從醫院步行到他家需要1個小時,李楠渾身無力,只能暫時作罷。

陳亞傑還聯繫了多家約車公司,對方要麼要求她們提供紫外線燈,要麼稱社區保障車隊得社區調度,無法接送。

自疫情開始,李楠的兒子每天都要給她打電話。元宵節,他本想關心下母親節日的夥食,剛說幾句,就從聲音裡感覺到了異樣。

「媽,你怎麼了?」

李楠大哭起來,「我沒有落腳的地方。」

李楠的兒子和兒媳本打算在黃岡弄張通行證,去武漢接她回家隔離。但後來他們又聽說,離開武漢需要放行證,只好放棄這個念頭。

有親戚打電話建議李楠走路回去,她直搖頭,「天方夜譚,我走不了那麼遠。」

楊荷的親人在電話也是焦急萬分,但「遠水解不了近火。」

9日凌晨三點,醫院裡空空蕩蕩,保安在崗亭裡熟睡。李楠和楊荷保持一米的距離,坐在醫院門口,等待志願者的好消息。

武漢2月的凌晨還很冷,她們互相抱怨著自己的遭遇。

「唉,這才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我們真是同病相憐。」

「過個年,怎麼過成這個樣子。」

「我們真是太造孽了。」

李楠感覺很冷,她身上只穿著毛衣和仿呢大衣。來武漢時她沒有帶棉衣。

她倆各自抱著一床被子,繞到住院部正門,走樓梯上了2樓,決定在一排不鏽鋼椅子上休息。椅子堅硬冰冷,在這裡休息也並不舒服,但畢竟好過室外。

這一夜,兩人都幾乎沒睡著。

李楠說,她想家,想孫子孫女。去年10月,她離開老家來武漢時,十來歲的孫子孫女抱著她,央求她不要去武漢。

她對楊荷說,如果不是「非常時期」,她這會正在黃岡200多平米的房子裡呼呼大睡。她說自己還想起了往年的年夜飯和元宵飯。她特別喜歡做肉圓子,看著一家人一坨一坨地夾進嘴裡,她心裡很溫暖。

夜裡,巡邏的保安發現她們,要求她們離開。李楠向保安哭訴央求著,年輕的保安默許了,轉身關掉大燈,給她們留了一盞小燈。

9日上午7點,住院部2樓人流多了起來。李楠和楊荷只好起身,回到大門口的角落裡。

這時,志願者打來電話,說原本答應留宿她們的那個房東改變了主意,因為小區物業和其他住戶強烈反對疑似病人入住小區。

轉機出現在9日中午左右。

李楠的一位朋友告訴她,一家賓館可以接納她們,還有個摩的師傅願意送他們過去。

摩的司機先把楊荷送到後,再轉回來接李楠,一共收取了她們80元。

賓館的房間很小,只夠擺下一張床,但她們很滿足。衝了個熱水澡後,她們躺在床上沉沉睡去。

下午3點,楊荷的手機收到了核酸檢測結果:陽性。李楠回憶說,看到結果,楊荷「像瘋了一般,不停打電話」。

她們怕傳染賓館的其他人,收拾包裹匆匆離開了。她們仍搭乘來時的摩的,回到了武漢中心醫院住院樓門口的臨時棲身之地。

由於前一天就沒吃飯,她們餓極了,兩人在外面轉了一圈,沒有一家餐廳開門,此時她們能充飢的只有從病房帶出來的餅乾。李楠不敢多吃,她患糖尿病多年。

急診室旁有飲水處,但醫院裡密集的咳嗽聲讓她們害怕,只能儘量減少喝水。

這天晚上,一位30歲左右的武漢女子給她們送來三件羽絨服。個高的李楠選了一件綠色的穿上,微胖的楊荷選了一件藍色及膝的穿上。

「身上暖了,心也暖了。」李楠把拉鏈拉到頂部。

這位好心人還送來了兩盒蓋飯,李楠吃了宮保雞丁蓋飯,楊荷吃了香菇肉片蓋飯。怕她們著涼,她還送來抱枕給她們當坐墊。

這一晚,她們繼續到住院部2樓的椅子上休息,又是難免的一夜。

10日臨近中午時,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通知她們,有醫院可以安排床位了。

下午2點,社區派來一輛保障車把她們送到了宏濟骨科醫院。

她倆住進的病房裡有5張病床,床與床之間由帘子隔開。一個小時前,一位80多歲的婆婆先她們住進了病房。

她倆的病床靠窗,李楠在左,楊荷在右,中間隔著一堵可以繞過的牆。床上鋪著白色的床單,兩床棉被整整齊齊。

「總算有落腳地了。」楊荷感嘆著說。

「可以睡個好覺了。」李楠激動得要哭出來。

半個小時後,又有一位老人住進來,老人說她老伴發病一周後就離世了。

她倆實在太累了,從包裹中翻出幾件必需用品後,就躺下沉沉睡去。

下午5點半,李楠醒了,兩個護士送來盒飯,配菜有青菜、萵筍、麻辣牛肉。平時不吃辣椒的她,吃了個精光。

她的臉盆早不知道丟到哪裡。一位志願者幫她網購了一隻桶,終於可以洗漱了,她很滿足。

晚上,護士送來晚餐,有一個雞蛋、一盒牛奶,加一個肉包子。

11日中午,衛生間的水龍頭終於有了熱水。二人輪流洗了個熱水澡。

下午,護士送來2包中藥。中藥包上寫著:二號方,200毫升一袋,國家省市專家聯合推薦方;一日兩袋,早晚各一次,飯後40分鐘,混服。

護士第一次給她們量了體溫,楊荷36.6度,李楠36.2度。護士又給那位死了老伴的老人量了體溫,她發燒了,隨後被轉走了。

14日,楊荷轉到金銀潭醫院。兩天後,李楠轉院到武漢市第一醫院。

如今,她們會想像出院的日子。李楠說,治癒隔離14天後,她要回黃岡,帶著孫子孫女去逛超市,任他們挑選零食。

楊荷同樣最想和家人在一起,她要「去過安穩踏實的日子」。

(李楠、楊荷為化名)

相關焦點

  • 首部抗疫電影「漢囧」:小夥誤打誤撞滯留武漢,成了網紅志願者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有人披上了戰袍,有人讓警徽閃耀,有人成為逆行者主動請纓,奔赴前線,他們用自己的身軀築成一道道堅固的防疫牆。他們為患者點燃生的希望,為弱者撐起愛的晴空。無論是深入一線的醫務人員,疫情排查的警務人員,抑或是自願參與戰「疫」的公益志願者和積極籌備醫療物資的愛心人士……總有一個人、一件事、一段經歷讓人銘記。
  • 武漢十二時辰·寅時|「志願者這事,做了就停不下來了」
    【編者按】4月8日,武漢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措施。從1月23日「封城」至今76天,在武漢的人們在十二時辰的不同生存狀態,構成了這段抗疫史的歷史切片。寅時,即凌晨3時至5時,是十二時辰的第三個時辰,又稱日旦或黎明,是夜與日交替之際,意為生機。結束完志願者工作,楊錦駕車經過長江大橋已近凌晨3點。
  • 平凡的護工 不平凡的工作
    在逸和源,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穿著紅色的工作服,24小時照顧著老人的日常起居。家屬感謝她們,老人離不開她們,大家都叫她們「阿姨」,她們的職業是護工。  護工的活很累,她們微笑面對,即使遇到指責和謾罵,她們也用細心和耐心來化解。「勞動最光榮」,趁著五一勞動節來臨,讓我們一起為她們的工作點讚吧。
  • 新年變「大白」,我們是「最美」志願者
    在這場全市戰「疫」行動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不是醫療工作者,卻衝到疫情防控第一線;他們的名字叫老師,教鞭變白甲,用行動詮釋「德高為師,身正為範」。火速集結顯擔當12月31日上午10點,瀋陽市第四十三中學還是一派忙碌的景象。就在這時,蘇虹校長發來一條抗疫緊急通知,要求三個校區的中層幹部戴好口罩,馬上到崇山校區開會。
  • 2020衡陽年度熱詞·抗疫:大疫大考,記住這些名字這些面孔
    先後派出4批次94名醫務人員及公安幹警緊急馳援黃岡、武漢,全員平安載譽歸來,彰顯了非常時期的衡陽擔當,作出了非常時期的衡陽貢獻。他們用義無反顧的「逆行」,譜寫了一曲曲感人篇章,一首首讚美詩歌。他們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最可敬的人,值得被所有人銘記、點讚。
  • 戰「疫」關頭,世界由我們來守護
    路上,組長邊看資料邊說:「這一次的督戰工作跟以往有所不同,我們要儘快掌握防控文件主要精神,確保督戰過程中不放過一個死角。這是真正意義上的拿時間跟生命賽跑。」 有人說,2003年非典的時候,我還是孩子,是被保護的對象;現在,我已經長大了,年輕的臂膀也準備好了,戰「疫」關頭,世界由我們來守護。 許是年紀漸長,對這番「表白」竟感觸極深,每每讀及總不免雙眼模糊。
  • 走出恐懼與悲痛的武漢人,對我們說了這些話……
    同李女士一樣,很多武漢人都抱著謹慎的態度擁抱他們盼望已久的解封。(復工人員在武漢第七醫院進行病毒檢測。攝影:李昊)在武漢解封的這兩日,很多當地工廠、單位也宣布復工。上班族們在復工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醫院進行核酸和CT檢測。武漢第七醫院的醫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幾天來做核酸和CT檢測的人呈倍數的增長。
  • 陳薇:3月16日,全世界第一針新冠肺炎病毒疫苗在武漢注射
    「我們把武漢當成了自己的家,盡我們所能,用科學數據回答老百姓關心的問題。」陳薇說。3月16日,全世界第一針新冠肺炎病毒疫苗在武漢注射。5月,全球第一份疫苗人體數據也在武漢發布。在武漢研製疫苗的日子裡,令陳薇最感動的是「英雄的武漢人民」。「其實開始也有擔心,武漢當時還在封城,志願者從哪裡找。」陳薇說。
  • 護航武漢軍運會 全城動員「志願者之城」彰顯文明氣質
    隨著軍運會比賽的開始,越來越多武漢市民走進志願者的隊伍中,賽場周圍、街道、社區的小水杉紅馬甲,近百萬志願者參與到了軍運會的志願服務中來,這也成為本次軍運會的一大亮點。武漢是我的第二故鄉,我希望他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嘉賓都能夠感受到武漢的熱情,愛上武漢。」阿布說。
  • 4201,青春的名字叫武漢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全國範圍開始辦理身份證,每個人都將擁有一個專屬自己的身份編碼。  那時在武漢求學的異鄉學子們,也紛紛烙下了身份證號為4201開頭的武漢印記,4位數字背後,是伴隨一生的血脈相連。  而之後的異鄉學子,無論是否帶有4201的印記,在武漢熔煉幾年,多多少少帶有了荊楚風韻。  從此,武漢成為他們的第二故鄉。
  • 大連小夥本想去長沙,結果陰差陽錯滯留武漢,成了網紅志願者……
    武漢市第一醫院隔離病區裡有一位90後的小夥子,叫蔣文強。因為是遼寧大連人,大家都叫他「大連」。他是一名志願者,也是醫院裡的「大紅人」,因為用醫護人員的話說,他上演了一幕抗擊疫情的「溫暖劇情」。小夥子的經歷被網友戲稱為現實版的「漢囧」。
  • 「荊楚楷模」名單揭曉,武漢張定宇等7人入選
    7人(集體)入選。 武漢「解封」後,他的工作和生活也回歸正軌。除日常工作外,他還積極投身社會公益事業。到大學裡分享抗疫經歷、資助貧困高中生。「能通過自己的微薄之力,給他們帶來幫助,我感覺挺自豪的。」汪勇說。
  • 有疫必應,雖遠必援,星群夏桑菊馳援武漢再出發
    100 件再次捐贈活動,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防控戰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有疫必應,雖遠必援,星群夏桑菊馳援武漢再出發 」 ,疫情的變化,牽動著每位星群人的心,為遏制疫情蔓延,白雲山星群員工上下一心,同心協力,為藥物採購和捐贈做足前期準備,
  • 德州禹城大學生志願者:讓青春在全民戰「疫」中...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在山東禹城市有這樣一個群體——大學生志願者。他們不是旁觀者,他們有熱情、有擔當,主動衝鋒陷陣,力所能及地付出,讓青春在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中接受「洗禮」。「全民抗疫讓我們感受到了全國上下眾志成城的力量,讓我們堅定了跟黨走的信心和決心。」
  • 「哪裡有需要,就去哪裡」 抗擊疫情,我們是青年志願者!
    團中央發出「動員令」後,一批批青年志願者選擇衝到戰「疫」前線,用專業熱情的志願服務築起了防疫青春長城。 青年志願者,這是一個火紅的牌子。1993年底,鐵路青年第一次扛起「青年志願者」的大旗。27年來,這面旗幟在一代又一代青年志願者手裡傳承。從汶川到雅安,再到玉樹,每一次戰役都有他們的身影。在這段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這個火紅的品牌,在千千萬萬青年志願者「擦拭」下,顯得愈加明亮。
  • 以我之誠,護我之城!勇士那君一年三次戰「疫」,詮釋忠誠擔當
    記者深入採訪得知,在 2020 年 1 月、7 月、12 月,那君參加了金普新區慈善總會微愛義工總站發起的三輪疫情防控志願服務,他用自己的生命和實際行動踐行了 " 奉獻、友愛、互助、進步 " 志願者精神,他用對這座城市的熱愛,踐行了 " 以我之誠,護我之城 " 的忠誠擔當。" 以我之誠,護我之城!"
  • 陝西18歲小夥瞞家人湖北做志願者,母親:恨不得打一頓但還是支持
    朱如歸:醫護人員每天都在與死神搶人,能和他們一起戰鬥在一線,我感到很榮幸,也更加堅定了做好志願服務的信心和決心。疫情無情人有情,之所以到湖北志願服務,就是希望自己在有限的時間裡做些有意義的事。朱如歸媽媽:我在他老師的朋友圈裡看到他去做志願者,既高興也很擔心,恨不得跑去把他打一頓。兒子是家裡的獨子,很怕兒子感染。
  • 【「戰疫給我們的啟示」徵文】何愛國:親歷抗疫感悟多,祖國強盛興大同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遭遇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公共衛生事件。一貫仇恨中國,竭力扼殺中國發展的國際反華敵對勢力也藉機對中國進行了瘋狂的大肆污衊、誹謗、指責。緊急關頭,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政府果斷決策,科學布局,積極應對。全國人民上下一心,眾志成城。
  • 2020 這一年 這一城|75天6000公裡路,這個武漢人幹了這樣一件事!
    從醫療機構四處告急,到醫療廢物源源不斷地被送入焚燒爐焚燒,經歷了一段艱難過程,他知道,那一刻武漢離安全不遠了。醫廢陡增處置全線告急戰「疫」期間,武漢醫療廢物的產出量,從日常的每天40噸左右,陡增到峰值的247噸。這些醫療廢物,一旦得不到及時、安全有效的處置,病毒就可能會隨著物品流入公共空間,危及不特定人群的健康安全。
  • 臺胞蕭永瑞:能為武漢抗疫出一份力,我感到很榮幸
    她是獲評「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全國三八紅旗手」唯一臺胞「能為武漢抗疫出一份力我感到很榮幸!」長江日報訊(記者胡雪璇 通訊員潘力)9月29日,武漢臺資企業協會會長、斯米克美加集團總裁、武漢外國語學校美加分校董事長蕭永瑞,獲評「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全國三八紅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