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毛玉婷1
在武漢,李楠和楊荷沒有家。她們是醫院護工,陪護的患者在哪個病房,哪裡就是她們的臨時住所。
庚子年的春節,她們在醫院照護病人,卻疑因照料的病人患新冠肺炎而被感染。
她們瞬間失去工作,也失去了住所。
白天,她們在醫院的角落裡棲身;夜晚,她們只能坐在住院樓的公共椅子上睡覺。期間,一些志願者給他們提供了幫助。因為不記得每個志願者的名字,她們把志願者都叫做「好心人」。
慶幸的是,她們確診後,最終住進了醫院。楊荷在治療兩周後,從危險期恢復過來,病情正在好轉。李楠症狀較輕,等待出院。
一
2020年2月28日,楊荷躺在金銀潭醫院——武漢新冠肺炎定點醫院的病床上,她雙眼盯著天花板,說自己住院的日常就是「吃吃、睡睡加治療」。
半月前,楊荷一住進醫院,就上了呼吸機。持續發燒的一周裡,她常常大汗淋淋。10天前,醫生開始給她注射抗病毒藥和消炎藥,每天各兩瓶。藥品的副作用很大,她時常感到乏力飢餓。
得知自己病情進入了危險期,她眉頭皺成了一團,因為她常聽說「很多人是在高發期死去的。」
幸運的是,經過用藥,她高燒逐漸退去,精神了很多,但依舊沒有食慾。「連雞腿那麼好吃的東西都吃不下」。她在鏡子裡看到自己面色如黃蠟,唇色烏青。
如今,她度過了危險期,進入恢復期。「治癒出院後還要隔離。」她想,等隔離完,武漢或許已經解封了,她也就能回家了。
在距離楊荷16公裡的武漢市第一醫院,曾經和她一起失業流浪的李楠抱著手,邁著細細的碎步,在病床旁來回踱著步。
微信步數顯示,她平均每天能走7000多步。最近一次檢測,她口腔核酸檢測是陽性,鼻腔檢測為陰性。醫生告訴她,還需要繼續觀察。
中午,護士送來盒飯,三葷一素。李楠用手機拍了張照片,點開微信,發送給兒子。
老家黃岡也封了城。與家人相距百餘公裡,李楠每天都要和兒子通一次電話。
看到她發來的照片,兒子說:「媽,你比家裡還吃得好啊。黃岡食材不好買,我們今天還是煮麵條吃。」
她回應兒子說:「我胃口很好。就是要控制血糖,飯不敢吃多。」
李楠把菜吃光了,剩下了一半米飯。
「流浪那3天,我沒有胃口。現在,我吃什麼都香。」李楠說。
二
李楠說的「那3天」始於2月8日元宵節,武漢封城第16天。當天,武漢市勝利街上,餐飲店都大門緊閉,街道安靜。
武漢市中心醫院本院也在這條安靜的街道上,醫院正大門左側,在花壇和住院樓背面之間,散落著大大小小的袋子、行李包、盆子、衣架,還有鍋,兩個女人坐在其間,頭髮凌亂。門口的保安不時地朝她們張望。
戴著藍色醫用口罩坐在塑料桶上的是李楠,1米7的她重130斤,擔心把桶坐壞,她的雙腳使勁撐著。她不停地接打著電話,反反覆覆地向親人、朋友重複相同的話,「沒有落腳的地方,沒有啊……」
說不了幾句話,她的喉嚨就會發癢,眼淚止不住,「大腦一團亂」。
一旁的楊荷拿了一件舊衣服墊坐著,她戴著白口罩、白手套,額前的劉海已經黏在了一起。她正在查找各部門的電話,一個接一個地撥打……
她們在同一個家政服務中心工作,相識於1月26日。因武漢市中心醫院後湖院區被徵用為新冠肺炎定點醫院,李楠和楊荷隨著各自照顧的病人一同轉到武漢市中心醫院本院,並在同一間病房。病人的床豎對著門,李楠、楊荷的床橫對著門,睡在各自病人的床尾處。
轉院後的第2天,楊荷照顧的陳婆婆忽然發燒。病房的氣氛頓時緊張起來。
第5天,李楠照顧的李婆婆也開始發燒。
第9天,楊荷也發燒了,她趕緊吃了感冒藥,卻未見好轉。
第10天,她越來越害怕自己被感染,於是下樓做了CT和驗血。檢驗結果與新冠肺炎症狀高度疑似,她摸了摸發燒的額頭,一時不知所措。
同一天,李楠在吃飯時忽然乾嘔了幾下,她感覺嗓子乾澀,但沒有發燒,也不咳嗽。
第11天,陳婆婆和李婆婆被轉到定點科室。有人告訴她們,兩個婆婆確診為新冠肺炎,但她們自己的病情沒有得到醫生的明確答案。楊荷接著做了核酸檢測,李楠也做了CT。報告結果顯示,二人「考慮病毒性肺炎」。
她們成了疑似病人,也失去了照護工作。2月7日,經院方安排,她們從醫院10樓搬到12樓住了一晚。
三
8日早上7點多,在武漢市中心醫院發熱診室,20多個人排著隊,李楠排在第16號。她是來做核酸檢查的,此時,她感覺腿有些軟,於是從急診室搬了張凳子坐等。
8點多,楊荷哭著跑到她跟前說,「醫院不讓我們住了。」
李楠還沒反應過來,楊荷焦急地說,「護士長讓我們10分鐘之內趕緊搬走。」
說完,楊荷轉身便跑,李楠也沒有心思繼續排隊,跟著楊荷一路小跑回到病房。
李楠拎起3個行李包,楊荷抓著大大小小七八個袋子,背上書包,匆匆離開了病房。
她們走出大樓,四顧茫然,不知何去何從。
在醫院轉了一圈後,她們最終決定在醫院大門左側,住院樓背後的角落裡歇腳。她們琢磨,這裡斜對大門,出了意外能被發現;另外就是這裡的花壇長著半米高的植物,多少可以擋風。
放下大包小包,李楠接著去做核酸檢查。等回來的時候,她才發現許多東西落在了病房:板藍根、牛奶、零食,還有剛洗完掛在衛生間的棉毛衫。但她沒有去取,「不讓住,就不好意思再去了」。
因為封城,市內公共運輸都停了。她們幾乎哪裡也去不了。
她們給家政公司負責人打電話求助,負責人建議她們聯繫社區居委會。聯繫社區居委會後被告知,她們「不是本社區居民,社區管不了」。
隨後,楊荷把相關部門的電話都挨個打了一遍,始終沒有得到滿意的結果。她又嘗試聯繫醫院想住院治療,被告知,由於實行社區分診,住院必須由社區上報。
家政公司在一家報社的求助統計表上填寫了兩人的情況,一位志願者陳亞傑核實情況後,在微博上發布了一條求助信息,希望能幫助她們。
一位居住在外地的房主看到求助信息後,說願意提供自己的房子供她倆暫時居住。但從醫院步行到他家需要1個小時,李楠渾身無力,只能暫時作罷。
陳亞傑還聯繫了多家約車公司,對方要麼要求她們提供紫外線燈,要麼稱社區保障車隊得社區調度,無法接送。
自疫情開始,李楠的兒子每天都要給她打電話。元宵節,他本想關心下母親節日的夥食,剛說幾句,就從聲音裡感覺到了異樣。
「媽,你怎麼了?」
李楠大哭起來,「我沒有落腳的地方。」
李楠的兒子和兒媳本打算在黃岡弄張通行證,去武漢接她回家隔離。但後來他們又聽說,離開武漢需要放行證,只好放棄這個念頭。
有親戚打電話建議李楠走路回去,她直搖頭,「天方夜譚,我走不了那麼遠。」
楊荷的親人在電話也是焦急萬分,但「遠水解不了近火。」
四
9日凌晨三點,醫院裡空空蕩蕩,保安在崗亭裡熟睡。李楠和楊荷保持一米的距離,坐在醫院門口,等待志願者的好消息。
武漢2月的凌晨還很冷,她們互相抱怨著自己的遭遇。
「唉,這才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我們真是同病相憐。」
「過個年,怎麼過成這個樣子。」
「我們真是太造孽了。」
李楠感覺很冷,她身上只穿著毛衣和仿呢大衣。來武漢時她沒有帶棉衣。
她倆各自抱著一床被子,繞到住院部正門,走樓梯上了2樓,決定在一排不鏽鋼椅子上休息。椅子堅硬冰冷,在這裡休息也並不舒服,但畢竟好過室外。
這一夜,兩人都幾乎沒睡著。
李楠說,她想家,想孫子孫女。去年10月,她離開老家來武漢時,十來歲的孫子孫女抱著她,央求她不要去武漢。
她對楊荷說,如果不是「非常時期」,她這會正在黃岡200多平米的房子裡呼呼大睡。她說自己還想起了往年的年夜飯和元宵飯。她特別喜歡做肉圓子,看著一家人一坨一坨地夾進嘴裡,她心裡很溫暖。
夜裡,巡邏的保安發現她們,要求她們離開。李楠向保安哭訴央求著,年輕的保安默許了,轉身關掉大燈,給她們留了一盞小燈。
9日上午7點,住院部2樓人流多了起來。李楠和楊荷只好起身,回到大門口的角落裡。
這時,志願者打來電話,說原本答應留宿她們的那個房東改變了主意,因為小區物業和其他住戶強烈反對疑似病人入住小區。
五
轉機出現在9日中午左右。
李楠的一位朋友告訴她,一家賓館可以接納她們,還有個摩的師傅願意送他們過去。
摩的司機先把楊荷送到後,再轉回來接李楠,一共收取了她們80元。
賓館的房間很小,只夠擺下一張床,但她們很滿足。衝了個熱水澡後,她們躺在床上沉沉睡去。
下午3點,楊荷的手機收到了核酸檢測結果:陽性。李楠回憶說,看到結果,楊荷「像瘋了一般,不停打電話」。
她們怕傳染賓館的其他人,收拾包裹匆匆離開了。她們仍搭乘來時的摩的,回到了武漢中心醫院住院樓門口的臨時棲身之地。
由於前一天就沒吃飯,她們餓極了,兩人在外面轉了一圈,沒有一家餐廳開門,此時她們能充飢的只有從病房帶出來的餅乾。李楠不敢多吃,她患糖尿病多年。
急診室旁有飲水處,但醫院裡密集的咳嗽聲讓她們害怕,只能儘量減少喝水。
這天晚上,一位30歲左右的武漢女子給她們送來三件羽絨服。個高的李楠選了一件綠色的穿上,微胖的楊荷選了一件藍色及膝的穿上。
「身上暖了,心也暖了。」李楠把拉鏈拉到頂部。
這位好心人還送來了兩盒蓋飯,李楠吃了宮保雞丁蓋飯,楊荷吃了香菇肉片蓋飯。怕她們著涼,她還送來抱枕給她們當坐墊。
這一晚,她們繼續到住院部2樓的椅子上休息,又是難免的一夜。
六
10日臨近中午時,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通知她們,有醫院可以安排床位了。
下午2點,社區派來一輛保障車把她們送到了宏濟骨科醫院。
她倆住進的病房裡有5張病床,床與床之間由帘子隔開。一個小時前,一位80多歲的婆婆先她們住進了病房。
她倆的病床靠窗,李楠在左,楊荷在右,中間隔著一堵可以繞過的牆。床上鋪著白色的床單,兩床棉被整整齊齊。
「總算有落腳地了。」楊荷感嘆著說。
「可以睡個好覺了。」李楠激動得要哭出來。
半個小時後,又有一位老人住進來,老人說她老伴發病一周後就離世了。
她倆實在太累了,從包裹中翻出幾件必需用品後,就躺下沉沉睡去。
下午5點半,李楠醒了,兩個護士送來盒飯,配菜有青菜、萵筍、麻辣牛肉。平時不吃辣椒的她,吃了個精光。
她的臉盆早不知道丟到哪裡。一位志願者幫她網購了一隻桶,終於可以洗漱了,她很滿足。
晚上,護士送來晚餐,有一個雞蛋、一盒牛奶,加一個肉包子。
11日中午,衛生間的水龍頭終於有了熱水。二人輪流洗了個熱水澡。
下午,護士送來2包中藥。中藥包上寫著:二號方,200毫升一袋,國家省市專家聯合推薦方;一日兩袋,早晚各一次,飯後40分鐘,混服。
護士第一次給她們量了體溫,楊荷36.6度,李楠36.2度。護士又給那位死了老伴的老人量了體溫,她發燒了,隨後被轉走了。
14日,楊荷轉到金銀潭醫院。兩天後,李楠轉院到武漢市第一醫院。
如今,她們會想像出院的日子。李楠說,治癒隔離14天後,她要回黃岡,帶著孫子孫女去逛超市,任他們挑選零食。
楊荷同樣最想和家人在一起,她要「去過安穩踏實的日子」。
(李楠、楊荷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