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華接觸戰略:生於1972年,卒於2020年

2021-01-12 觀察者網

紐約亞洲協會美中關係中心亞瑟羅斯主任奧維爾•舍爾教授2020年6月7日撰文,哀悼美國對華接觸戰略之死,並附上了這樣的墓志銘:生於1972年,2020年因為遭遇忽視而悲慘的死去。

出生於1940年的舍爾教授,算得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利堅合眾國70餘年風雨歷程的同齡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舍爾教授確實說對了,發端於冷戰時期的美國對華接觸戰略,確實已經無法原封不動的繼續存續下去;但就此哀悼接觸之死,則未免有些過於悲觀。西方諺語有云:國王已死,國王萬歲;與其悲嘆無法回到過去的歲月,不如展望如何構建一個新的戰略,確保中美關係行穩致遠,來得更加具有建設性。

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狀態,除非中美兩國領導人認真地準備進行一場會導向末日的全面核交換,又或者憑藉技術的進步將整個國家搬離地球,進入太空尋找另外一個星球生活,接觸——就是中美這兩個大國的一種常規狀態。

而作為美國對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種國家戰略選項,舍爾教授認為,它出生於1972年,始於尼克森總統在「改變世界的一周」裡,對中國實施的歷史性訪問;但是,歷史告訴我們,接觸戰略本可以出生的更早:當美國記者斯諾去延安寫下《紅星照耀中國》的時候,當迪克西使團(Dixie Mission)派駐到延安的時候,當前燕京大學的畢業生黃華帶著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橄欖枝,探討前燕京大學校長、時任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訪問北平的時候,接觸戰略本就到了可以降生的時刻。

當時的共產黨人還在醞釀著如何建設美好新中國,而彼時的美國已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那麼是什麼因素導致1972年接觸戰略才來到人間呢?想必舍爾教授不會否認的是,基於意識形態的刻板印象,基於美國國家利益的精巧算計,對於中國共產黨以及一個真實中國的各種錯誤認知,恐怕都在其中共同阻止了美利堅合眾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更早的進行接觸,更早地發展出一段美好的關係。

斯諾在延安(資料圖)

需要指出的是,儘管舍爾教授沒有花費太多的筆墨,去探討尼克森時期美國對華戰略發生變動的外部環境,但不可否認的是,中美關係,尤其是美國對華戰略,從來都不是生活在一片真空環境中的。1972年美國破冰之旅,當然有尼克森總統和基辛格博士的政治智慧、勇氣和戰略在其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但是當時的美蘇冷戰,美國在越南戰場的泥足深陷,以及美國國內風起雲湧的反戰運動等,都發揮了無法被否認,也不應該被低估的重要作用。

這就涉及到了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即如何看待和理解中美關係中的兩種要素:利益和情感。美國對外戰略中確實有理想主義的成分,早期美國精英的傳教士情節確實深刻地影響了對中國的戰略選擇;中國則自古就有「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的說法;但實事求是的說,國家之間的關係和戰略,其基礎仍然是可見而具體的利益、情感、乃至情懷,確實會起到促進的作用,但其作用也不應被過高估計。靠近中國來謀求對蘇戰略的主動,客觀上才是驅動美國啟動破冰之旅的真實統計;而緩和來自北方的戰略威脅,同樣是導致在文化大革命的特殊背景下,中國實現中美關係緩和的關鍵動力之一。

任何看過《上海公報》的人,都會非常清楚的認識到這一點,畢竟公報的前面兩段全部用來表述各自的分歧,第三段開始,才是討論共同面對的威脅,周恩來總理倡議的這種寫法當時震驚了基辛格博士,但也正是因為這種開誠布公和坦誠相待,為中美關係早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搞清楚義利在中美關係發展,以及在美國對華接觸戰略中的地位,更有助于澄清這樣一種誤解,即美國對華接觸戰略,是某種居高臨下的恩賜,是中國從中非對稱獲取更多收益的安排,是讓美國「吃虧」了的戰略。這種觀點,正是舍爾教授提及的,美國副總統彭斯2018年在美國哈德遜中心發表言說的前置假設之一。這顯然是錯誤的。且不說在中美關係剛結束破冰之後,就出現了美國外交官「踩著北京的肩膀往莫斯科跑」的說法,時至今日,在已經引發廣泛爭議的中美經貿關係中,美國企業究竟是賠本賺吆喝,還是賺得盆滿缽滿卻還始終希望更多賺一些,也是一個可以清晰探討的問題。

北京方面歷任最高領導人始終堅持的一點是,中美關係,合則兩利,這個兩利,對美國而言,是實實在在的利益。需要指出的是,美國企業從中美經貿關係中賺取的利潤,在美國國內的各階層之間如何分配,這實在不是中國的義務範圍。大喊美國「吃虧」的觀點,在中國看來,就是要「從一頭牛身上扒兩層皮」,這顯然已經超出了正常雙邊關係應有的範圍。

舍爾教授的文章,嘗試用看似公平的「各打五十大板」來探討中美雙方在所謂接觸戰略之死中應該承擔的責任,這也是有失公允的。迄今為止,從綜合國力上來看,沒有人有興趣否認美國對中國的顯著優勢。而實踐來看,實力處於相對弱勢一方的中國,從來都堅持要以務實合作的方式,來搞好中美關係。20世紀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鄧小平對來訪的美國總統特使司考特羅夫特將軍說,中美關係終究要好起來才行,中美關係要好起來,需要美方採取主動。

2016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祝賀川普當選美國總統時說「兩國共同利益遠大於分歧,合作是雙方唯一正確選擇」;2017年4月6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美國總統川普進行元首會晤時表示,我們有一千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好,沒有一條理由把中美關係搞壞。

但另一方面,從實踐看,中方表現出的誠意,或許是戰略文化差異的關係,似乎通常在美方被解釋為是可以繼續通過施壓來獲取更多收益的信號。2018年至2019年,在美方對中國實施貿易限制措施的過程中,這種利用中國的善意來實施單方極限施壓的動作,更是達到了某種空前的程度。在這種情況下,真的要探討美國對華傳統接觸戰略之死,主要責任,顯然在美國一方,而非中國。

2017年,川普訪華,圖自新華社

當然,從舍爾教授的文章看,確實還是指出了一個有趣的問題:似乎美方也挺重視對華接觸戰略的;那為什麼最終這種接觸戰略的道路還是無法繼續延續下去了呢?很多關注中美關係的人並不願意坦率地探討這個尖銳的問題,但實話實說,這其實是由美國對華接觸戰略的三個內生缺陷所決定的;簡單來說,分別是:

第一,將接觸戰略的終極目標,定義為促成中國走上蘇聯東歐國家那樣的和平演變之路,最終被美西方陣營以非對稱的方式吸納;

第二,將接觸戰略中的相互關係,定義為美方提出要求,中方遵照執行,缺乏對中國核心利益的尊重和理解;

第三,遵循自我中心的外向歸因,既要求絕對收益,又要求相對收益,甚至認為中國的發展,尤其是整體實力的提升,必須得到美方的認可甚至是批准。

第一個缺陷觸及中國的核心利益,全球範圍20世紀80-90年代出現的所謂民主化浪潮,最終結果沒有出現一個有說服力的樣本,中國顯然沒有興趣走上一條標識著「自殺」二字的所謂現代化發展道路;第二個缺陷違反國際社會的基本原則,將國家之間的對等關係變成了某種可以頤指氣使的等級制的關係,中國既沒有興趣更沒有義務以犧牲自己的核心利益為代價,去討好美國;第三個缺陷違反事物發展客觀規律,國家間發展速度的不均衡,主要是由各國自身的要素,特別是制度和體制的特色,所決定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如果說中美兩國是一個利益相互連結的整體,那麼生於1972年的接觸戰略就是一件外套,伴隨中美兩國力量對比的變化,這件外套已經不太合身了;日常生活經驗告訴人們,如果衣服不合身了,顯小了,那就換一件大的,而不能從此不穿衣服裸奔。那麼很顯然,如果美方真的像中國一樣在意中美關係,現在需要的就不是給接觸戰略寫墓志銘,而是推動對華接觸戰略的重生。這種重生的接觸戰略應該體現對雙方核心利益的關切,應該存有充分的空間容納客觀存在的差異乃至分歧,應該足夠穩健能夠應對各種危機和風險的挑戰,應該讓美方以更加務實且具有建設性的眼光看待和理解中國,並最終讓中美關係,以及整個世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國願意為此付出努力,事實上這種努力從未間斷過,希望美國也有至少是同樣的政治勇氣、戰略意志與智慧,共同促成新的對華戰略的重生。

來源|觀察者網

在看的你正在變好看

相關焦點

  • 中國大事記:1972年
    早在1945年4月,中國就派代表團參加了舊金山會議,並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代表團當中就有中國共產黨的代表董必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美國政府的阻撓,臺灣當局繼續非法佔據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從1961年16屆聯大以後,許多國家為恢復中國的合法權利作了不懈的努力。
  • 奔馳2020年交出穩健成績,將在華開啟「EQ之年」
    2020年,是戴姆勒在華本土研發及生產的15周年,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全球市場環境中,梅賽德斯-奔馳品牌交出了穩健且保持領先的成績「答卷」。進入2021年,更將是這個豪華品牌全面開啟電動豪華出行的關鍵年份。
  • 1972年,毛澤東留給中國無盡遺產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是改變世界的大事件,美國放棄對中國的敵對政策,承認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組成部分,斷絕與臺灣的官方關係,中美在經濟、軍事和外交方面展開合作,中國協助美國從越南撤軍結束越南戰爭。蓬佩奧說,中美1972年以來的接觸失敗了,但事實是,結束越戰,美國從越南順利撤軍是中美合作的第一個大成果。
  • 2020年奔馳在華銷量增11.7% 今年開啟「EQ之年」
    「新豪華」產品陣容,延續市場競爭力2020年,梅賽德斯-奔馳在華共推出18款新車型,覆蓋所有主要細分市場。發力子品牌布局,精耕差異化體驗2020年10月,梅賽德斯-奔馳發布其全新戰略,其中強化了子品牌矩陣在品牌業務布局中的地位。在中國市場,梅賽德斯-奔馳正通過各具魅力的子品牌,為客戶打造個性化、差異化的出行體驗:
  • 海外網評:川普政府對華政策「一敗塗地」
    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10月,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為301億美元,這與川普上任時同期的314億美元沒什麼差別。這意味著,在高喊了四年口號、施加了一輪又一輪的關稅政策之後,白宮並未兌現其消除美國對華貿易逆差的競選承諾。《紐約時報》援引2020年11月中國對美出口激增、達到519.8億美元這一「創紀錄水平」的數據稱,這種激增打破了美國政客減少對華貿易,並最終將製造業帶回美國的「期望」。
  • 2020年全國一卷歷史高頻考點背後的故事(主觀題41題)
    2020年全國一卷歷史高頻考點背後的故事(選擇題部分上)2020年全國一卷歷史高頻考點背後的故事(選擇題部分中)2020年全國一卷歷史高頻考點背後的故事(選擇題部分下)2020年全國一卷歷史高頻考點背後的故事(主觀題中)咱們先看題目:41.
  • 1981年對臺軍售危機:中美關係準備倒退到1972年以前 國曆獨家
    >1980年,美國總統大選。中國領導人把這些事聯繫起來考慮,認為隨著美國保守勢力上臺,在美國和西歐出現了一股支持臺獨勢力的反華逆流,必須強力反擊,使這股逆流有所收斂。1981年1月11日,鄧小平針對蔣彥士受邀和荷蘭售臺潛艇事件召見黃華外長,指示外交部要採取強硬政策。他說:「如果我們不採取強硬的政策,肯定今後問題會層出不窮,官司會打不完。現在決心要放在最後退到1973年聯絡處的時候,甚至退到1972年以前。」
  • 社評:美國對華「雜牌軍」少了不止一根筋
    美國一幫「雜牌軍」上周發表致川普總統的公開信,惡毒、全面攻擊共產黨領導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宣稱中國正在越來越多地採取危及美國及盟友的行動,指責美國過去與中國的「接觸」政策,要求川普政府「堅持對抗中共的道路」。這封信的130名聯署人中,很多是退役軍人和前情報人員。
  • 提前解密的美國「印太戰略」文件:川普政府打什麼主意
    1月12日,美國白宮網站公布了最早在2043年才能解密的「印太戰略框架」文件。這份文件編寫於2018年,闡述了美國2018年至2020年對印度、朝鮮乃至中國的戰略圖景。這份文件中包含「保衛臺灣」「幫助印度崛起制衡中國」「維持美國在印太地區的主導地位」等內容。
  • 張文木:1962年中美蘇三國博弈及其總結——「八一」建軍節重溫...
    「談話備忘錄」(1962年6月24日下午8時),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32頁。21.「談話備忘錄」(1962年6月24日下午8時),陶文釗主編:《美國對華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3卷上),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年版,第332頁。22.
  • 張文木:美國東亞地緣戰略:底線和極限
    1895年中國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對東亞地區影響是結構性的。首先,日本佔領中國臺灣島並將福建納入日本的勢力範圍,這使日本實現後來「大東亞」戰略的關鍵一步,同時這也使日本接觸到了英國對日本擴張可以容忍的極限。與此同時,俄、德、法三國對日本幹涉成功,又使俄國在東北亞的力量大增,加上1891年5月俄國建設橫跨西伯利亞鐵路工程開工。
  •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毛主席為何決定放棄向日本索賠?
    三、美蘇爭霸,日本受益美國排除我國參加舊金山會議,是在二戰後與前蘇聯的爭霸與遏制前蘇聯的戰略有很大關係的。舊金山會議籤約四、中日邦交正常,我中國放棄賠償隨著1972年2月21日尼克森訪華,向全世界展示了美國全新的對華態度,面對美國態度的轉變,多年追隨美國的日本,此時也緊跟美國的腳步試探,表示願意與中國建交,時任日本首相的佐藤
  • 盤點1972年出生的女明星們,顏丙燕陶虹,她們個個實力不凡
    盤點1972年出生的女明星們,顏丙燕陶虹,她們個個實力不凡!顏丙燕顏丙燕,1972年12月16日生於北京,中國內地女演員。2007年,參演電影《愛情的牙齒》,飾演錢葉紅一角,憑此片獲得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獎。
  • 1972年3月份黃曆 1972年3月農曆陽曆表
    1972年3月是個吉祥的月份,很多人在查詢1972年3月份黃曆,以下是萬年曆小編帶來的1972年3月份黃曆,包含1972年3月份黃曆禁忌注意事項、1972年3月農曆陽曆表,快點來看看吧。更多》》1972年農曆陽曆表1972年3月份黃曆公曆1972年3月1日農曆1972年正月十六星期三 衝雞(乙酉)煞西宜:祭祀 齋醮
  • 拜登的對華政策你了解多少 曾直言中國是美「最大的競爭對手」
    日前受訪的美國學者普遍認為,與川普政府相比,拜登在對華經貿、外交和安全政策上都會更強調盟友、規則和價值觀因素,並且將解決國內問題、重塑美國聲譽和實力作為對華政策的基石。競選時曾直言:中國是美「最大的競爭對手」拜登在2009年出任副總統前曾擔任德拉瓦州聯邦參議員長達36年,並兩度擔任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可以說拜登在整個政治生涯中親歷了與中美關係的變化發展。
  • 拜登對蔡英文「已讀不回」是其對華政策的縮影
    這要從拜登的世界觀說起,深圳衛視&直新聞就梳理了拜登從政47年職業生涯中有關對華政策的取態,選取其中一些關鍵節點,研判拜登宣誓就職後對華政策的走向,包括關稅問題、5G問題等,梳理越仔細就越會發現,臺海問題只是美國對華政策的一個部分。基於理性和美國利益優先的原則,事實上,在過去幾十年的歷史中,美國政府對臺當局「已讀不回」才是常態。
  • 美國對華投資新規生效,美媒:重創金融市場
    要解答這些問題,我們就不得不認真的思考,美國在這個世界上最不需要的東西是什麼,顯然美國最不需要的就是「外匯儲備」,因為美元顯然已經成為了世界公認的「世界貨幣」而在2020年到2021年,美國經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的情況下,在這個時候,美國對華投資新規也生效了,美國媒體也認為,這將會重創美國金融市場,有超4萬億的資金已經撤離。
  • 1972年「生肖鼠」的一生運勢,2021年該何去何從?一切皆是命!
    1972年是老鼠的那個人是山上的一隻老鼠。五行屬水。他聰明,機智,有天賦的權威,胸有成竹。他的文筆舉世聞名,智慧超群,外表柔和,內心剛毅。男人招賢妻,女人嫁良夫,一生賢惠。1972年,屬於老鼠的人在2021年牛年快樂。生於1972年,行事果斷,自由進退。
  • 兩德統一30年與中德關係發展
    1969年10月,聯邦德國社會民主黨人勃蘭特(Willy Brandt)當選總理後提出旨在發展同蘇聯東歐關係的「新東方政策」,對70年代東西方關係的緩和起到重要作用。20世紀70年代初,隨著中美關係的改善,聯邦德國也隨即調整對華政策,並於1972年與中國建交。建交以後,兩國關係逐步升溫,尤其是高層間的互訪奠定了兩國合作的基礎。
  • 1972年屬鼠人2018年整體運勢及運程
    1972年屬鼠人2018年財運運勢今年屬鼠人的財運運勢會比往年有更多的收入進帳,尤其是創業的人士,即使是做的小生意,也會賺的比往年更多,創業人士運營公司有非常巧妙的方法,能讓進帳收入不斷地增多。1972年屬鼠人2018年事業運勢屬鼠人今年的事業方面進展地比較順利,工薪族在工作上只要保持跟上領導和公司的步驟,就不會有太多的挫折和阻礙,上半年裡適合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專業技能。經常外出的屬鼠人工作量會比往年增多,需要耐心地處理。創業人士在面對行業大環境的趨勢變化時要保持敏銳度,及時發現新的商機,對於公司發展的目標要清晰明確,才能帶領團隊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