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毛澤東留給中國無盡遺產

2021-01-12 明天軍事


今天是毛主席逝世44周年紀念日,回歸毛澤東思想路線已經是中國的發展趨勢。


7月23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尼克森圖書館也是尼克森墓前發表了題為《共產中國與自由世界的未來》的反華演講,把現實拉回1972年的歷史。


川普的貿易戰、封殺華為和在臺海、南海軍事挑釁中國,他們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軍隊的攻擊,都推動了毛澤東的中國回歸。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40檢驗證明毛澤東是正確的。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是改變世界的大事件,美國放棄對中國的敵對政策,承認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組成部分,斷絕與臺灣的官方關係,中美在經濟、軍事和外交方面展開合作,中國協助美國從越南撤軍結束越南戰爭。


蓬佩奧說,中美1972年以來的接觸失敗了,但事實是,結束越戰,美國從越南順利撤軍是中美合作的第一個大成果。如果越戰繼續,川普可能無法再一次逃避兵役,就要去越南戰場打仗,也可能有去無回。


8條3英寸晶片生產線


一個軍工系統的網友曾講到了一個信息:1972年尼克森訪華的時候,對中國提出的條件和要求照單全收,其中中國提出引進8條美國最先進的3英寸晶片生產線(這個網友列出了8條生產線的接受和建設工廠,可惜現在找不到了)。


老徐(微信公眾號:明天軍事)採訪知道的信息,1972年,電子工業部找到四川長虹,給他們兩個產品彩電和電腦,軍轉民二選一。長虹選了彩電,他們認為彩電是娛樂消費產品,市場可能最快爆發。另外1958年長虹建廠時,曾經研製出黑白電視機,樣機還在倉庫裡。


中國計算機的發展歷程是這樣的。


1958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小型電子管通用計算機103機(八一型),標誌著我國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的誕生。


1965年,中科院計算所研製成功第一臺大型電晶體計算機109乙,之後推出109丙機,該機為兩彈試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1974年,清華大學等單位聯合設計、研製成功採用集成電路的DJS-130小型計算機,運算速度達每秒100萬次;


1983年,國防科技大學研製成功運算速度每秒上億次的銀河-I巨型機,這是我國高速計算機研製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1985年,電子工業部計算機管理局研製成功與IBM PC機兼容的長城0520CH微機。


中國對電腦技術的跟進是非常敏感而快速的。電子工業部在1972年就布局個人電腦,這種意識非常超前,大家要知道,賈伯斯在自己家的倉庫裡買來電子零件手工組裝出第一臺蘋果電腦是「1975年6月29日,一個星期天,個人電腦歷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時刻。」


1965年美國仙童公司像烤麵包一樣製作出第一塊集成電路晶片,1968年的中國統計報表中就有了年產晶片8萬塊的記錄。1980年1684萬塊,12年增長了210倍。


中國的晶片當時緊跟美國之後,與日本差不多,而韓國和臺灣當時都沒有晶片。臺灣是1976年才開始考慮晶片。現在晶片代工最強的臺積電是1987年成立,這一年中國大陸停止了晶片製造,沒有了晶片的統計數據。


光刻機的時刻


1972年是中國光刻機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大家從晶片想到光刻機,業內人士稱:在這方面我國起步並不晚,基本和美國同步,還略早於日本。在上個世紀 60 年代初,中科院立項開始研究光刻機了,在 1965 年成功推出了 65 型接觸式光刻機,這個光刻機在當時可謂國際領先,後來 1972 年武漢無線電元件三廠編寫了《光刻掩模的製造》。


這家在上世紀 70 年代獨領風騷的武漢無線電元件三廠,後來在國外廠商的價格戰下節節潰敗,在 1994 年全面改制,成為了賣早點、副食品的商鋪。


據前輩回憶,當時絕大部分職工全部轉型成了商鋪售貨員,雖然有一部分職工南下廣東,應該沒有繼續從事半導體製造的相關工作。


在當時「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理念下,武漢無線電元件三廠成為我國半導體製造行業全面衰落的一個縮影,上世紀90年代初,武漢有很多半導體、無線電廠,2000 年左右這些廠幾乎全部銷聲匿跡。


哈工大一位博士最近找到了1977年中國光刻機會戰的報導。



業內人士研究:我國半導體製造產業的歷程,與我們痛失大豆定價權,80% 依賴進口的情況基本是一致的。


在計算機軟體方面,1974年8月,王選在北京大學成立漢字信息處理研究室,開始漢字雷射照排系統的開發。1967年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無線電電子學系的王永民於1987年開始開發五筆字形。這兩個人在新中國70年都被評為國家100傑出人物。


運10和衛星、飛彈、殲7、轟6


中國無線電技術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這一事件標誌著中國成為了繼蘇、美、法、日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並且成功發射了人造衛星的國家。

說起來,東方紅一號的設計壽命只有20天。但自1970年成功發射後,東方紅一號卻已經在太空中運行了50年。

老徐原先工作的那個內地城市有三個企業與第一顆衛星有關。電機廠提供了微電機,這家廠1979年的純利潤1.5億元,跟深圳全市當年的生產總值相當。山溝裡的一家軍工廠提供了集成電路,90年代初這家企業下山了。還有一家電子廠提供了無線電零件。這些企業現在大多消失了,但為第一顆 人造衛星提供零部件,至今仍是這個城市的驕傲。

東方紅一號是由長徵火箭發射。

從1965年至1972年用8年時間研製出東風二號甲中近程飛彈、東風三號中程飛彈、東風四號中遠程飛彈和東風五號洲際飛彈,史稱「 八年四彈」規劃。

1971年9月10日,東風五號成功試射。標誌著「 八年四彈」規劃順利完成。

早期的東風-5飛彈戰鬥部可攜帶一枚300-40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射程約在1.2萬公裡左右。


1972年,中國二代戰機殲7、轟6已經成形,大規模生產列軍。轟6年產30架,殲7年產上百架。根據1972年132廠前往朝鮮測繪並拿到的部分米格-21PF實物,殲-7全天候型的方案出來了。此時,現在的殲11也已經開始研發。在後來下馬的殲擊機中,人們常常提起「空中李向陽」小巧清秀的殲12。


在一系列戰機的生產和研發中,中國的航空發動機也在突破。


1970年,毛澤東視察上海,看到上海的工業發展起來了,認為中國已經有能力上馬民航大飛機,毛主席說:「上海的工業基礎那麼好,可以搞大飛機嘛」。


運10開始研發。這個開始研製的時間,比歐洲的空中巴士只晚了兩年。因為是70年8月上馬的,所以當時被稱為708工程。


經過10年的努力,1980年9月26日,首架「運十」飛機成功地飛上了祖國的藍天,它的性能:最大起飛重量110噸,最大航速934公裡,最大航程8300公裡,經濟倉178座,相當於當時美國的波音707,是當時最先進的大型飛機。中國航空工業的這個偉大成就,當時受到了海內外航空界的一致讚譽。就是到了今天,運十飛機仍然被國內外相關人士視為中國航空工業的「經典之作」。原中國航空工業部飛機局局長胡溪濤近日在回顧這段歷史時,就十分痛惜地說:如果『運十』沒有停止開發,也許中國現在是世界一流的航空工業大國了。



飛機和汽車是工業化集成產品,1972年,中國已經獨立自主地製造飛機,殲7、轟6是世界最先進的二代戰機。解放牌和東風大卡車也是世界先進,由於發展先後,中國小汽車產業還沒有排到優先發展之列,但也有了長春紅旗、上海轎車和北京吉普三個汽車生產基地。生產初具規模,並且是全國產化,發動機也是國產。


年輕人屠呦呦和袁隆平


1972年尼克森訪華的時候,美國正陷於越南戰爭的泥潭。中國對越南人民給予了巨大支持。越南人民軍前線突發瘧疾,戰鬥減員巨大,越南緊急向中國求援,毛主席和周總理親自下達指示組織力量攻關,一個實習生在1972年成功提取分子式為C15H22O5的無色結晶體,命名為青蒿素,緩解了越南戰場上的疫情。這個年輕的實習生叫屠呦呦。


2011年9月,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一種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挽救了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數百萬人的生命獲得拉斯克獎和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生命科學傑出成就獎」  。2015年10月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理由是她發現了青蒿素,該藥品可以有效降低瘧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為首獲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


有人說,第一應該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是人工合成胰導素。


1965年我國科學家完成了牛結晶胰島素的合成,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多肽類生物活性物質。1966年,胰島素工作發表後,也在國際上引起極大轟動,有上百名著名科學家來信祝賀。英國電視臺在黃金時間播出了中國成功合成人工結晶胰島素的消息,《紐約時報》也用大篇幅報導了這一消息。它被認為是繼「兩彈一星」之後我國的又一重大科研成果。


只就該成果的意義來說,當時我國的相關科研人員能獲得諾貝爾獎,但諾貝爾獎對同一成果獲獎人數有要求,可以由最主要的人員榮獲該屆諾貝爾獎,但他們認為這一成果是集體共同獲得的,不能為了沽名釣譽而把這個成果算作其中少數人的,最終沒獲得該屆諾貝爾獎。


中國人認為應該獲得諾貝爾科學獎的還應該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1972年,袁隆平的雜交稻被列為中國重點科研項目,全國性的協作攻關開始。因為從1966年開始,袁隆平開始在海南進行實驗,1971年11月23日,其助手李必湖、馮克珊在海南試驗田發現一株難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在此基礎上,袁隆平選育不育系二九南1號成功,此為中國第一個應用於生產的不育系水稻。1973年,在「不育系」、「保持系」的基礎上,利用長江流域、華南、東南亞、非洲、美洲、歐洲等地的千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百餘具有恢復能力的水稻。至此,袁隆平及其團隊首次育成三系雜交水稻,水稻產量也從畝產300公斤提高到畝產500公斤以上。當年10月,袁隆平發表《利用「野稗」選育三系的進展》論文,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四三方案」


今天,人們在討論誰讓中人吃飽飯的時候,就講起袁隆平,還講起1972年毛主席主持引進的大化肥項目。


1971年冬,毛主席同周總理談話。講起在長沙視察,工作人員排隊半天,才買到「的確良」的事情。毛主席深情與愧疚地講到:解放這麼多年,吃飯和穿衣問題還解決不好,怎麼向人民交代?為什麼我們不多生產點『的確良』?不要讓人民群眾千辛萬苦才能買到一件衣服!


周總理說,我們沒有這個技術,還不能大批量生產。


毛主席又問,能不能買,能不能向國外進口技術設備?周總理說可以,事後找李先念、餘秋裡,研究如何引進國外化纖技術問題。


1972年1月至1973年,國計委先後向國務院提交四個報告,分別是《關於進口成套化纖、化肥設備的報告》《關於進口一米七連續式軋板機問題的報告》《關於請示進口成套化工設備的請示報告》和《關於增加設備進口、擴大經濟交流的請示報告》。報告建議,利用西方國家經濟危機,迫切需要尋找新市場,轉移國內經濟矛盾的契機,爭取在今後三到五年內,從歐美引進更多成套技術設備。前後四套進口方案,涉及引進設備總價值為43億美元,故通稱為「四三方案」。


國家以進口設備為主,再配合使用國內裝備,先後建成26個大型項目。其中,化纖設備4套、石化設備3套、大化肥設備13套、烷基苯設備1套、大型電站設備3套、鋼鐵設備2套。


另外,還有43套機械化綜合採煤機組、燃氣輪機、工業汽輪機等單個項目。我們要知道,在當時煤炭是重要的工業原料,提高採煤效率,對促進工業化發展有巨大意義。


引進化肥、化纖項目,主要是解決國內吃穿用的民生問題,總計為18個,投資總金額為136.8億元人民幣,佔「四三方案」全部投資的63.84%,這個投資比例非常高,力度非常強。


這四份報告,均得到毛主席和周總理同意和支持。這是新中國第二次大規模技術引進,也是毛主席晚年最為重要的經濟決策之一。


毛主席晚年重要經濟決策,改變了中國製造業,也提高了中國糧食生產,中國化肥逐步在農田使用,1975年後,中國每年糧食增產超過1500萬噸,並逐年提高。


如果按照毛主席新中國糧食增產的速度,2019年中國糧食總產應該達到16億噸。而實際的數據是2019年中糧食總產6.6億噸,少了10億噸。


技術員任正非


中國的確良大化纖設備是從法國進口,有一套在建設在吉林,基建工程兵參與了建設,當時的工程技術人員非常缺乏,年輕的軍人任正非是大學畢業,就成了技術骨幹,負責工程建設,他勤於學習,消化吸收出色地完成了技術轉化任務,受到法國工程技術人員的稱讚,並被 評為學習毛主席著作先進標兵。


正是由於這套設備的建成,中國軍隊的夏裝換裝的確良。老徐當兵的時候軍裝就是的確良,冬裝還是棉布的。


由於技術上的突出貢獻,1979年任正非出席全國第一屆科技大會,屠呦呦、袁隆平都是科技代表。1982年出席中國共產黨第十二屆代表大會,軍人、科技、年輕是任正非的標籤。當時的任正非是副團級,但十二大代表是軍區正職,軍師級很能獲得代表資格,除非有特殊貢獻。


1983年任正非轉業來到深圳,以他的資歷,大家認為他應該擔任深圳市副市長,但他轉業到了深圳南油集團下屬的一家三級企業任職,相當於連排級的安排待遇。1988年任正非創業華為,進入通訊領域,獨立自主地製造程控交換機,先打走「七國八制」的外國品牌,然後進入國際市場。2007年起孤軍進入晶片領域,現在在5G產業超過美國領先世界,成為反擊川普貿易戰和技術封殺的領軍企業。


深挖洞、廣積糧和批水滸


有人分析,毛澤東為什麼在1972年推動「四三」項目?皆因中國工業化發展到了一定的程度。


中國的石油工業隨著1963年大慶油田產油300萬噸,實現國內石油基本自給。到六十年代後期的「三五」計劃時期,勝利油田、遼河油田等大油田會戰成功,不僅滿足了國內高速增長的石油需求,還有很多富餘,具有對日出口原油創匯的能力。1972年中國原油產量4567萬噸。這是中國農業由依靠農家肥靠天吃飯的傳統農業轉向大量依賴化肥、農藥、農機灌溉排澇的石油農業的能源與原料基礎。


解決吃飽問題和穿衣問題是新中國的重中之重。在制訂第四個五年計劃時,周恩來宣布:全國重點抓輕工,輕工重點抓紡織,紡織重點抓化纖。當時棉花年產量一直徘徊在4000多萬擔的水平,紡織原料緊缺,化學纖維佔紡織用原料的比重只有5.5%。「反正不能只靠棉花過日子。」


隨著1971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席位,迎來了建交高峰,迅速與絕大多數西方國家及泰國、馬來西亞等親西方國家建交,獲得了廣泛的外交承認,解除了1949年以來以西方世界為首的對中國的不承認、不接觸、不來往的外交與經貿封鎖。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中美開始了持續17年的外交蜜月期。隨後尼克送籤署行政命令,解除對中國實施20餘年的貿易禁令。


1964年中法建交前,毛澤東接見法國議員代表團時說:「我們反對資本主義,你們也許反對共產主義。但是,還是可以合作。」「使兩國間在商業上、文化上互相往來,希望你們把什麼禁運戰略物資也反掉。」「我說,總有一天會突破這個缺口。」


對外開放還是要堅持獨立自主,1972年12月,在全國糧食會議的報告上,毛主席指示:「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隨後這句口號響遍全中國。此後毛澤東發起「批林批孔」、「批水滸」。「批林批孔」大家好理解,為什麼「批水滸」?當時說是批投降主義。有人就不理解怎麼會有投降主義?誰是投降派?


1972年尼克森訪華,解除對中國的經濟和技術封鎖,根本上說是中國強大了,美國封鎖不住認輸了。48年後蓬佩奧說中美接觸失敗,否定尼克森開創的中美歷史,川普又打貿易戰,又要對中國進行經濟和技術封鎖,叫囂中美完全脫鉤,是因為他們認為美國又強大到可以對中國進行卡脖子。


這40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2020年8月初,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啟動中國經濟內循環,就認為是重回毛澤東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發展路線,「造不如買,買不如租」可以被公開批評。


9月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肖亞慶在上海調研大飛機、航空發動機研製,集成電路技術創新和產業鏈建設。肖亞慶表示,加快創新步伐,把我國的大飛機、航空發動機和集成電路產業搞上去。


大家說:發揚「兩彈一星」精神,攻克晶片和光刻機。


十八大以來,中央一再強調糧食安全,要求14億人的飯碗要端在中國人自己手裡,中國進口大量美國農產品,成了世界最大的糧食進口國,糧食短缺問題也提了出來,保護土地資源,加大糧食生產也提了出來。


另一個問題就是「市場換技術」把中國汽車賣給了國外,汽車大產業的獨立自主也被關注。


老徐有「明天軍事」和「易經實修」兩個公眾號,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老徐已經丟了一個每天10萬+的公眾號,就要當心。為防失聯,請各位朋友兩個公眾號都關注。謝謝支持。


老徐茶友社:坐在鳳凰老茶樹下品功夫茶(121)

燙杯潔杯是絕活—如何衝一杯好茶?(七)


燙杯潔杯中一個非常優美的工序,是潮汕人功夫茶藝的絕活。


將第一衝的茶湯倒掉後,用100C沸水燙杯。燙洗淨杯是功夫茶藝中最重要的一環,也是最能顯示工天茶藝最美感的動作,指的是沸水注人杯之後,用三個手指菜拿著一隻杯,側置於另一隻盛滿開水的杯中,中指勾住杯腳,拇指扣住杯口,並不斷地點推撥,使茶杯作環狀滾動,在開水中刷洗一遍.若雙手同時地操作作,似兩隻飛輪齊齊滾動,井發出清脆悅耳的產音,令人心馳怡。


每一輪衝泡的茶,請客人品吸後,再衝下一輪茶時,一定要用燒開的沸水燙刷淨杯。


謝謝各位支持。瀏覽與購買請長按下面二維碼,點擊「識別圖中的小程序碼」進入老徐茶友社。





相關焦點

  •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 毛澤東會見尼克森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 毛澤東會見尼克森 2018年02月21日 08:51 來源: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毛澤東會見尼克森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中國大事記:1972年
    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國之一。早在1945年4月,中國就派代表團參加了舊金山會議,並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代表團當中就有中國共產黨的代表董必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美國政府的阻撓,臺灣當局繼續非法佔據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
  • 1972年,鄧小平
    1972年,鄧小平  在鄧小平和他的同事們做出那個改變中國的重大決定之前,早在江西新建縣的那條小路上,他就在思考關於路的問題:「中國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不是筆直的。走。」因此,要追尋身處閉塞流放地的鄧小平思考的軌跡,還不如從他在1972年兩次出行中的言行來得實在。  1972年9月,已經感受到「好運氣」的鄧小平,通過江西省委向中央提出,到井岡山、贛州老區走一走。9月底,中央批准了這一要求。11月,鄧小平踏上了井岡山之行。
  • 1967年溥儀去世之後,他留給妻子多少遺產?一看令人大吃一驚
    導語:1967年溥儀去世之後,他留給妻子多少遺產?一看令人大吃一驚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徹底的打破了封建制度,革新的一個時代,然而清朝最後一位皇帝也是有史以來得以善終還被後面的國家重用的一位皇帝,那就是溥儀。
  • 1971年基辛格兩次來華,為何避而不見毛澤東?天才下屬的智慧
    1972年2月21日,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正式訪問中國,毛澤東主席破例在尼克森總統抵達北京後3個小時,在中南海接見了尼克森總統、基辛格博士一行人。基辛格在這次會面中首次見到了毛澤東本人,而在此之前,1971年基辛格曾兩次訪問中國,卻並沒有請求接見毛澤東,毛澤東更不可能主動接見基辛格。
  • 遺產留給「外人」的老人:女兒已有8年不聯繫了
    其中規定,不盡孝者少分或不分遺產。方波奇在工作中,王艾冰\攝。與女兒8年不聯繫,將財產留給救過命的朋友一件白色的襯衫,外邊穿一件黑色的馬甲,搭配一件西服和領帶,是68歲的老中醫方波奇最喜歡的穿搭。通常他還會帶上一幅墨鏡,這是他幾十年以來的堅持。
  • 毛澤東詩詞在世界的傳播與影響
    《七律·長徵》是譯成外文的第一首 毛澤東詩詞最早為各國讀者所見的一首,應該是1936年由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翻譯成為英文的《七律·長徵》。由此算起至今,毛澤東詩詞在海外傳播已有80年的歷史。1936年撰寫的《紅星照耀中國》第五篇「長徵」一章的結尾處,斯諾引用了毛澤東的這首詩,用來說明中國革命逆境中共產黨人的精神。
  • 1975年蔣介石去世為何讓毛澤東神情悲愴
    警衛人員從收音機裡聽到這個消息都十分高興,起床後,便將這個消息告訴了毛澤東。出乎大家的意料,毛澤東聽後並沒有高興,相反一臉的凝重。他對身邊的人說:"知道了。"此時,沒有人能理解毛澤東內心的複雜感情。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毛澤東私下為他舉行了一場個人的追悼儀式。
  • 1972年中國大事記_網易新聞
    毛澤東參加追悼會。周恩來在追悼會上致悼詞。追悼會前,毛澤東在與陳毅親屬的談話中,也對陳毅的一生作出肯定評價。他還提出:鄧小平的問題,屬於人民內部矛盾。周恩來即示意陳毅親屬將毛澤東的意思傳出去。1月7日,中國第一枚實用氫彈試驗成功。二月2月5日,周恩來批示同意國家計委《關於進口成套化纖、化肥技術設備的報告》,並報毛澤東批准。
  • 1972年:成大事件
    1972年12月,臺灣當局逮捕成功大學等院校10餘名學生,罪名是組織「成大革命黨」,並「傾向中共」。據報導,成功大學學生蔡俊軍、吳榮文等閱讀被列為禁書的《資本論》等著作,思想左傾,於1971年組織成立「成大革命黨」,由蔡俊軍任主席,吳榮文任副主席,鍾俊隆任書記,成員約10人。他們經常收聽大陸廣播,印發毛澤東語錄,定期集會活動,發展組織。
  • 外國政要「中國夢」:戴高樂臨終前想見毛澤東
    戴高樂:希望同毛澤東交談    「到中國去,對我來說,這是一個夢!我很想到那裡去。」1970年9月9日,戴高樂向表侄女、法國前駐華大使館參贊戴高碧(原名瑪麗—泰雷茲.德.科爾比)吐露了這一心聲。
  • 呂臻:毛澤東和1948年中國共產黨的紀律建設
    為了保證解放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毛澤東選擇加強紀律建設為核心環節,以推動全局工作。從 1948年 1月 7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並發出《關於建立報告制度》的黨內指示,到城南莊會議前後提出一系列新概念,充分顯現政治紀律涵義,再到 9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對紀律建設全面總結提升,中國共產黨開展了一場持續深入的紀律建設。
  • 中國共產黨大事記·1972年
    中國共產黨大事記·1972毛澤東參加追悼會。周恩來在追悼會上致悼詞。追悼會前,毛澤東在與陳毅親屬的談話中,也對陳毅的一生作出肯定評價。他還提出:鄧小平的問題,屬於人民內部矛盾。周恩來即示意陳毅親屬將毛澤東的意思傳出去。  2月5日 周恩來批示同意國家計委《關於進口成套化纖、化肥技術設備的報告》,並報毛澤東批准。
  • 1972年歡迎尼克森的神秘晚宴
    1972年2月21日上午11時30分,尼克森的專機在北京東郊機場著陸。當晚7時,周恩來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宴,款待尼克森一行。尼克森在祝酒詞中熱情洋溢地說:「我們在這裡已經一周了,這是改變世界的一周。」伴隨著碰杯聲,中美兩國的關係揭開了新的一頁。
  • 毛澤東逝世44周年:100張照片,緬懷偉人毛澤東!
    1919年,毛澤東創辦《湘江評論》,發出吶喊:「天下者我們的天下,國家者我們的國家,社會者我們的社會。我們不說誰說?我們不幹誰幹?」並組織新民學會,與志同道合的同志一起探索改造中國之路。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 12月26日:毛澤東出生
    1871年——英國戲劇合作夥伴吉爾伯特與沙利文合作的首部歌劇《泰斯庇斯》在倫敦首演。  1872年——清廷批准李鴻章奏摺,成立輪船招商局。  1893年——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戰略家和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毛澤東誕生。
  • 張愛玲有270萬的遺產,為何寧願留給朋友,也不救濟弟弟一分錢?
    我國至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到新中國成立之前,一直都處於戰火紛飛的的狀態,但就是這樣一個不和平的年代,卻造就了不少的才女。比如走遍萬水千山的三毛,一身詩意千尋瀑的林徽因,與愛心同行的冰心,眼睛會說話的陸小曼,當然,還有名動上海灘,不染紅塵焦火氣的張愛玲。張愛玲這一生,可以說是一身才華,一生悲劇。
  • 1959年毛澤東彭德懷廬山會議上互爆粗口
    /出版梁漱溟人稱是中國20世紀最後一個大儒,是反對階級鬥爭第一人,是毛澤東一輩子的諍友和辯友。1957年,為了試一試中國共產黨的氣量,他在大庭廣眾面前與毛澤東辯論,大戰三百回合,最後在一片「梁漱溟滾下來」的口號聲中才悻悻下臺。晚年梁漱溟對毛澤東有三句話的著名評價。第一句話說,影響20世紀中國的有三個人:孫中山、蔣介石、毛澤東。這後來成為流傳甚廣的說法。第二句話說,毛澤東不只是一個毛澤東,有多個毛澤東。這是說毛澤東有多個側面,是很豐富的、複雜的、變化的。
  • 1972年中美關係正常化,為何1979年才建交,和這個條約有很大關係
    這種狀況一直到1972年才發生了變化。1971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秘密訪華,這開啟了中美兩國交流的狀況。1972年,美國總統基辛格訪華,這標誌著兩國關係的正常化。尼克森這次訪華,雙方達成了很多共識,關係也可以說更進一步。1979年,中美兩國正式建交。上面這些歷史很多人都知道,我們在學習外交史的時候都學習過。不過為何1972年兩國關係正常化了,1979年才建交,這個很多人都不知道。
  • 1973年中國大事記
    並且轉達了毛澤東提出的「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這一帶方針性的口號。 1月7日至3月30日——全國計劃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揭露和批判了林彪一夥破壞國家計劃的罪行,研究了解決「三個突破」問題的具體措施。根據1972年初周恩來對「三個突破」問題的意見,國家計委起草了《關于堅持統一計劃,加強經濟管理的規定》,提交這次會議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