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對臺軍售危機:中美關係準備倒退到1972年以前 國曆獨家

2021-01-21 國家人文歷史


1984年4月28日, 裡根訪華,鄧小平與其會見

文 | 司馬亮

《國家人文歷史》2010年3月下獨家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歡迎廣大讀者以個人名義分享至朋友圈


1980年,美國總統大選。為贏取選票,共和黨的裡根在競選中直言不諱地說,如當選總統,他將與臺灣互設官方聯絡處,恢復「官方關係」;他還承諾對1700萬臺灣人民的關切,「優先考慮臺灣的防禦需要」。


此時,美方正在醞釀向臺灣出售FX型先進戰機。裡根的過激言論讓中國坐不住了,國內報刊開始連篇累牘進行抨擊。美國民主黨的一些官員,如參院民主黨領袖伯德、副總統蒙代爾、助理國務卿霍爾布魯克以及駐華大使伍德科克都出面公開駁斥裡根的謬論,但這些都擋不住裡根的競選勢頭。


為了平息中方的不滿,裡根派其副總統候選人布希到中國來做解釋和安撫工作。8月22日,鄧小平會見布希,嚴正地要他轉告裡根:如果共和黨競選綱領中對中國政策部分和裡根先生最近發表的有關言論,真的付諸實施的話,只能導致中美關係的後退,連停滯都不可能;如果以為中國怕蘇聯,有求於美國,以致上述政策付諸實行,中國也只好默認,那完全是妄想。


鄧小平這些話是極為嚴重的警告,雖然是向布希講的,但不是針對布希的,中國抱的是對事不對人的態度。後來鄧小平說,布希這次是代人受過。


儘管中國領導人發出了上述警告,裡根當選總統後仍採取了激怒中方的行動。裡根就職前夕,先派其外交顧問克萊因訪臺,他一到臺灣就大放厥詞,說中國軍力落後,不足以牽制蘇聯,美國在戰略上無求於中國,可加強美臺關係而不必顧忌中國的反對。接著,裡根又邀請臺灣國民黨中央秘書長蔣彥士,出席1981年1月20日舉行的總統就職典禮。


這時,遠在歐洲的荷蘭政府也蠢蠢欲動,決定允許荷蘭向臺灣出售兩艘潛艇。中國領導人把這些事聯繫起來考慮,認為隨著美國保守勢力上臺,在美國和西歐出現了一股支持臺獨勢力的反華逆流,必須強力反擊,使這股逆流有所收斂。


1981年1月11日,鄧小平針對蔣彥士受邀和荷蘭售臺潛艇事件召見黃華外長,指示外交部要採取強硬政策。他說:「如果我們不採取強硬的政策,肯定今後問題會層出不窮,官司會打不完。現在決心要放在最後退到1973年聯絡處的時候,甚至退到1972年以前。」


鄧小平這時正在考慮逐步調整對美、對蘇關係,改變「一條線」的聯美抗蘇戰略。他表示,中國的戰略地位已經改善,加強對美鬥爭,甚至與美國拉開點距離,反而有利於改善中國在第三世界國家的形象和在世界上的地位。


根據上述精神,外交部在北京、柴澤民大使在華盛頓分別就蔣彥士受邀問題向美方提出了嚴正交涉,明確表示:如蔣彥士出席典禮,就是製造「兩個中國」,中國大使決不出席。美國被迫讓步,宣布已抵達華盛頓的蔣彥士「因病住進了醫院」,肯定不會出席典禮。柴澤民大使這才接受邀請,出席了裡根總統的就職典禮。


在荷蘭售臺潛艇問題上,中方於1981年2月27日宣布從荷蘭召回中國大使,並要求荷方撤回大使。5月5日,中方正式宣布將中荷關係降格為代辦級。在此過程中,中方將有關決定都及時通告了美方,意在警告對方,不要步荷蘭的後塵。

1981年6月14日,美國國務卿黑格將軍應邀訪華。這是裡根總統上臺後,美國第一次派出高層官員與中方對話。


黑格抵京前夕,鄧小平於6月13日就美國售臺武器問題作了如下指示:「邊緣政策我們一定要用,不怕倒退,更不怕停滯。放在這一基點上,它才可能謹慎,否則它就會更囂張。」中方為接下來的對美交涉準備了高、低兩套方案。鄧小平說,我們要有底牌,高方案不可能時,低方案可以考慮:第一,數量照舊,性能不要超過卡特時期的水平,飛機不超過F5E,絕不能搞潛艇、軍艦;第二,要逐步減少,直至停止。



黃華 (左),時任中國外交部部長;黑格(右),時任美國國務卿。 1981年6月14日,兩人在人民大會堂舉行會談


黑格是裡根政府內最有戰略觀點的一位內閣成員,主張改善對華關係。鄧小平知道他和裡根是有區別的,指出要照顧黑格,不使他太難堪,但又得把面臨的問題講清楚,「政治上交換意見可以措詞溫和一點⋯⋯武器問題我們不能鬆口,別的方面總要給他帶點東西回去」。這一點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相當難,給外交部出了個難題。


6月14-16日,黃華與黑格會談時提出:美國售臺武器問題已到了非解決不可的時候,如果美國不採取行動,中方將作出強烈反應,兩國關係不僅不能發展,連停滯都不可能。如果中美關係倒退,將給戰略全局帶來嚴重後果。


此時,美方對中方的堅定立場估計不足。黑格一開始就放出誘餌,宣稱將取消不準向中國出售武器的禁令,並考慮向中國轉讓某些高級技術。他完全打錯了算盤,誤以為這就會滿足中方的要求。沒想到中方寧願不要美國的軍用產品,也堅持反對美國繼續售臺武器。

1981年10月,關於合作與發展問題的南北首腦會議在墨西哥的坎昆舉行。中國總理率團出席會議,與美國總統在坎昆會見,直接交流售臺武器問題,並建議兩國派代表正式會晤。


10月23日,黃華外長向黑格轉達了中國總理的談話內容,即:(1)售臺武器須在規定的期限內,在性能和數量上都不超過卡特政府時期的水平;(2)售臺武器要逐年減少,以致最終完全停止。


黑格感到中方的語調越來越尖銳,越來越不妥協。他邀請黃華訪美,準備在華盛頓作出答覆。


10月29日,黃華外長在美國國務院再次會見黑格。黑格表示,美國不能規定在一定期限內停止向臺灣出售武器,出售的水平各年有高有低,但總的來說,預期不超過卡特政府時期的水平。


同日,黑格引黃華去見裡根。黃華向裡根說,中方因荷蘭售臺潛艇事,已將中荷關係降為代辦級,中方在此問題上不能有雙重標準。裡根則說,他要執行國會通過的《與臺灣關係法》,包括其中有關向臺灣出售武器的內容。黃華於是按中央批示的立場正告裡根:在雙方謀求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美方不得售臺武器,否則中方將作強烈反應,兩國關係的停滯或倒退將不可避免。


次日下午,黑格繼續與黃華會談。黑格對黃華當面向裡根總統提出「最後通牒」表示不滿。他有些激動地說,中方是在向美國總統的信譽挑戰,中方未就和平解決臺灣問題承擔義務,卻要求美方在規定的期限內停售武器,美國準備應付美中關係全面倒退的後果。黃華對黑格講話進行了駁斥,雙方一場舌戰,氣氛劍拔弩張,確有「走邊緣」的味道。


在中方的壓力下,美方最後不得不同意雙方就美國售臺武器問題在北京舉行正式會談。

1981年12月4日,雙方的正式會談在北京開始。中方先後由章文晉副外長和韓敘副外長為代表,美方則由其駐華大使恆安石為代表。


會談開始前,黑格曾向裡根總統提交一份備忘錄,從全球戰略出發,建議力爭使中美關係不降格。他認為卡特政府時期的售臺武器水平已很充足,大陸的作戰能力及意圖並不需要美國向臺灣出售很高的武器限額,建議總統接受中方「不超過卡特政府時期水平」的要求。


中方對自己的高、低兩個方案也作了分析,認為高方案(即定期停售)實現的可能性不大,可集中力量堅持低方案,即:先限制質量和數量,逐步減少,直到最後解決停售問題。


會談期間,1982年1月11日,美國助理國務卿霍爾德裡奇突然奉命來華,建議美中共同對付蘇聯幹涉波蘭局勢的行動,也希望會談公報要載入雙方對國際問題的看法。意思是公報只談停售武器顯得美方太屈從中方的要求,加上國際問題表明中美有共同戰略利益,容易為國會反對者所接受。他還通告中方,美國已決定不再提高售臺飛機性能,不擬向臺灣提供FX或F5G型或F-16型戰機,但將繼續助臺生產原有的F5E戰機。美方此舉是想緩和美中關係,表示美方已作了讓步。


為了摸清中方底牌,裡根總統決定派布希副總統再度訪華。布希來訪前夕,鄧小平下達指示,對美鬥爭要立足於不怕,但也要講策略,注意方法,在堅持原則下爭取不破。



1982 年 5 月 8日,鄧小平和美國副總統布希就對臺軍售問題進行了一個半小時的會談。會後兩人進餐


5月8日,鄧小平會見布希副總統。正告布希:美國政府無限期地向臺灣出售武器,實際上是給臺灣提供保護傘。他要求美國領導人承諾:「在一定時期內逐步減少,直到完全終止向臺灣出售武器。至於承諾的方式,可以商量,公報的措詞可以研究。但我們一定要達成諒解或協議,內部一定要肯定這一點。」


布希返美後,向裡根轉達了中方的立場。此後,由於黑格與裡根的矛盾(包括在對華關係和美歐關係上的分歧)日益加劇,導致黑格於6月25日辭職。

黑格宣布辭職後,仍向裡根提出高低兩個方案解決美中關係危機的備忘錄。經過一個多月的考慮,權衡利害,裡根終於決定致信鄧小平,陳述美方有所鬆動的立場,實際上接受了黑格的部分建議。


7月13日,恆安石大使當面將此信交給鄧小平。鄧小平指示外交部,關於要美國停止售臺武器,我們原來就意識到它不會接受,但我們始終抓住這一點,目的就是為了爭取更好的結果。美國相當程度上滿足了我們的要求,把這樁公案告一段落,現在是比較好的時機。


至此,中美雙方在售臺武器問題上的較量塵埃落定,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把美方同意的承諾落實在聯合公報的文字上。


8月15日,雙方談判代表就公報行文達成協議,全文報兩國政府正式批准後,於1982年8月17日發表,簡稱《八·一七公報》。


美國在公報中就對臺售武問題向中方做出三條承諾:向臺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後近幾年供應的水平;準備逐步減少它對臺灣的武器出售;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後的解決。


(資料來源:《回眸中美關係演變的關鍵時刻》,王立著,世界知識出版社)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

就長按二維碼讚賞一下吧!

國家人文歷史

長按二維碼關注(微信號:gjrwls)



△點擊圖片直接進入微店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更多國曆原創產品

↓↓↓

相關焦點

  • 雞年中美「犯太歲」,今年就鬥「川普雞」!
    >叨姐閒來無事翻閱老黃曆,意外發現,中美建交後的幾乎每一個雞年,兩個大國都猶如鬥雞附體,免不了一番激烈爭鬥!這不,又到了一個雞年,且碰上空前好鬥的「川普雞」在美帝登基,這一個雞年看來很難太平了。為了鬥倒「川普雞」,先從歷史找點經驗吧。1981年是中美關係建交以後的第一個雞年。在這個雞年的1月20日,羅納德•裡根就任美國第40任總統。
  • 「以人際關係推動國際關係」(下)
    如果真的出現這樣的情況,由於臺灣問題迫使中美關係倒退的話,中國不會吞下去。中國肯定要做出相應的反應。我們說中美關係停滯不好,倒退更不好,但是一旦發生某種事情迫使我們的關係倒退的話,我們也只能正視現實。至於倒退到什麼程度,那要看導致倒退的來勢如何。
  • 1972年中美關係正常化,為何1979年才建交,和這個條約有很大關係
    二戰結束之後,美國和蘇聯關係緊張,之後更是開始了爭霸。美蘇兩國在全球都支持了眾多政權,其中美國支持我國的國民政府。不過解放戰爭時,國民黨失敗了,敗退臺灣。由於這個原因,新中國成立後,美國和我國關係處於敵對狀態。
  • 1972年以來中美雙邊關係大事記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訪問期間,毛澤東主席會見了尼克森總統 () ,周恩來總理與尼克森總統舉行了會談,兩國領導人就中美關係和國際事務認真、坦率地交換了意見。2月28日中美在上海發表聯合公報(中美第一個聯合公報,即「上海公報」)。1973年5月1日,中美兩國在對方首都設立的聯絡處開始工作。
  • 張劍荊:中美關係突破「逢九必變」?
    雖然中美關係的突破始於1971~1972年,但是,1978年圍繞兩國關係正常化的談判、建交和鄧小平訪美,與中國的改革開放決策是在同一時間內發生的,這一階段主導中美談判和建交的領導人,是復出不久的鄧小平。因此,說中美關係的正常化與中國的改革和開放具有內在的、歷史性的和無法替代的關聯,是恰當的。
  • 中國大事記:1972年
    早在1945年4月,中國就派代表團參加了舊金山會議,並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代表團當中就有中國共產黨的代表董必武。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於美國政府的阻撓,臺灣當局繼續非法佔據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從1961年16屆聯大以後,許多國家為恢復中國的合法權利作了不懈的努力。
  • 美國對華接觸戰略:生於1972年,卒於2020年
    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狀態,除非中美兩國領導人認真地準備進行一場會導向末日的全面核交換,又或者憑藉技術的進步將整個國家搬離地球,進入太空尋找另外一個星球生活,接觸——就是中美這兩個大國的一種常規狀態。而作為美國對待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種國家戰略選項,舍爾教授認為,它出生於1972年,始於尼克森總統在「改變世界的一周」裡,對中國實施的歷史性訪問;但是,歷史告訴我們,接觸戰略本可以出生的更早:當美國記者斯諾去延安寫下《紅星照耀中國》的時候,當迪克西使團(Dixie Mission)派駐到延安的時候,當前燕京大學的畢業生黃華帶著毛澤東和周恩來的橄欖枝,探討前燕京大學校長、時任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訪問北平的時候
  • 1972年歡迎尼克森的神秘晚宴
    《世紀橋》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這是一次秘密國宴,有關這次宴請的一切事先都沒有對外宣布,但由它所開始的一系列外交事件,卻永遠載入了中美關係發展的史冊,從此世界的格局發生了改變……上世紀七十年代,中美關係解凍及至建交,是整個新中國外交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 中國共產黨大事記(1981年)
    1月4日,鄧小平在會見美國參議院共和黨副領袖史蒂文斯和美國總統出口委員會副主席陳香梅時,闡述中國政府關於發展中美關係的正式的原則立場,批評在美國報刊和一些人中存在的可能導致中美關係後退的觀點,特別強調了臺灣問題的重要性。鄧小平以荷蘭一公司為臺灣製造兩艘潛艇一事為例,指出:如果荷蘭不改變這個決定,中國同荷蘭的關係肯定要倒退。鄧小平希望在中美之間不要出現類似的事情。
  • 阮次山:美國不知中美互訪為何推遲實為裝蒜
    鳳凰衛視6月3日《新聞今日談》節目播出「阮次山:中國政府推遲美防長訪華一箭數雕」,以下為文字實錄:秦楓:阮先生中方推遲了蓋茨的訪華,另外中方的訪美也被推遲,可是上星期雖然是副總長馬曉天和太平洋副總長威拉德會見了,但是這似乎沒有把中美軍方的交流給恢復起來,您認為這個原因是什麼?
  • 為什麼1948年中共中央選擇《人民日報》作為機關報? 國曆獨家
    2016年2月19日上午,習近平親切看望人民日報版面編輯 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文 | 錢江《國家人文歷史》2013年6月下獨家稿件,有刪減,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歡迎廣大讀者以個人名義分享至朋友圈。一年多以後的1946年12月,《解放日報》總編輯余光生和「國統區新聞編輯部」主任高戈也去了東北。這批幹部到東北,為《東北日報》的創辦準備了條件。還有一批《解放日報》的編輯,如楊永直、李千峰、邵紅葉、張沛、範元甄等,進入了晉察冀解放區。張沛後來也轉道去東北,是《東北日報》創刊時期的編委。
  • 軍售當政績宣傳!美國在臺協會太高調 臺灣買武器如買保險有什麼好...
    (取自美國海軍網站)    美國對大陸大打臺灣牌,美國在臺協會(AIT)近年來在臺灣能見度大增,臺北辦事處長酈英傑前天把臺美軍售當作政績宣傳,令人懷疑這是刻意刺激大陸?他在演講中,流露出高高在上的心態,彷佛軍售是對臺灣施恩,在他處長任內,臺美軍售達成史上最高紀錄。但說穿了,向美國買武器,就是買保險,保這麼多年,保費繳這麼多,有什麼值得臺灣好驕傲?
  • 1972年,毛澤東留給中國無盡遺產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訪華是改變世界的大事件,美國放棄對中國的敵對政策,承認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組成部分,斷絕與臺灣的官方關係,中美在經濟、軍事和外交方面展開合作,中國協助美國從越南撤軍結束越南戰爭。蓬佩奧說,中美1972年以來的接觸失敗了,但事實是,結束越戰,美國從越南順利撤軍是中美合作的第一個大成果。
  • 1971年7月9日基辛格秘密訪華
    環球在線消息:建國以後,中美兩國關係長期處於緊張的對峙狀態。1969年尼克森就任美國總統以後,鑑於世界政治力量對比發生變化,主張同中國改善關係。 1970年10月,美國總統尼克森要求即將訪問北京的巴基斯坦總統葉海亞-汗轉告中國政府,美國準備改善兩國之間的關係。
  • 張靜:鄧小平與中美科技合作的開展(1977~1979年)
    大規模中美科技合作的開展,還依賴於兩國關係正常化的實現。 二、引進先進科技蘊涵政治策略 除通過華裔科學家的個人關係推動中國科技發展之外,擴大引進外資和設備等重要舉措也被提上中央的工作日程。1978年1月,中央政治局批准了國家計委在1977年11月提交的《一九七六年到一九八五年發展國民經濟十年規劃綱要(草案)》(以下簡稱《綱要》)。
  •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 毛澤東會見尼克森
    1972年2月21日至28日 毛澤東會見尼克森 2018年02月21日 08:51 來源: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毛澤東會見尼克森 關鍵詞: 作者簡介:
  • 劉和平:蓬佩奧解除美臺關係限制,理論上蔡英文可直接進入白宮
    同時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則,1995年當時的柯林頓總統準許李登輝訪問其母校康乃爾大學的時候,還曾經引發了一場驚天動地的臺海飛彈試射危機。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講,美國國務院維持美臺非官方層面的關係,並不是對中國大陸的所謂善意,相反,蓬佩奧宣布解除國務院所有涉及美臺關係而自設的限制,才是既違反一個中國原則,也違反了中美建交三個聯合公報與「與臺灣關係法」的行為,這一行為甚至是實質性地掏空了中美建交三個聯合公報與「與臺灣關係法」。
  • 張文木:1962年中美蘇三國博弈及其總結——「八一」建軍節重溫...
    如果中共實際沒有進攻,但製造了一種1958年式的政治—軍事危機,局勢只是稍微好些。蔣的要求將會是緊迫的,而如果美國的支持不是隨要隨到的,這些要求無疑將會變得公開而刺耳。中共有重要的動機去惡化美國與中國國民黨的關係,並可能在任何時候開始這樣做。另一方面,蔣一直把使美國參與重新徵服大陸作為其優先考慮的目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