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1948年中共中央選擇《人民日報》作為機關報? 國曆獨家

2021-01-18 國家人文歷史


2016年2月19日上午,習近平親切看望人民日報版面編輯 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文 | 錢江

《國家人文歷史》2013年6月下獨家稿件,有刪減,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歡迎廣大讀者以個人名義分享至朋友圈。

2月19日上午8時,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人民日報社調研。諸位國曆君高(mei)冷(ji)地(guo)沒(qu)去湊熱鬧,但卻是肉身與習大大物理距離最近的一次,為了mark一下,給大家講個《人民日報》的故事。


說起《人民日報》讀者總會貼上先入為主的閃亮標籤,其實無論是誰當年都有一番奮鬥史,金湯匙銀湯匙都不是伸手就來的。話說當年中共中央機關報的選擇也並非《人民日報》這一家報紙,最終確定的過程中也是經歷了一番抓住機遇、艱苦奮鬥的曲折故事。下面,雞湯故事送上……


《人民日報》創刊於1948年6月15日。在解放戰爭硝煙初起,乃至戰火沖天,進入決定中國命運的大決戰時,中共中央在延安曾有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在國統區也辦有機關報性質的《新華日報》,都已經蔚成規模,為什麼後來的中央機關報演變成了《人民日報》?


根據現在發現的檔案和史料,證明在1948年夏天乃至到年底,中央決策部門都有過考慮,是否調集當年的辦報人才,恢復黨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但是,環境變化了,原先的人員竟難以收攏。


這樣,《人民日報》即成為黨中央機關報的首選。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創刊於1941年5月16日的延安《解放日報》是中共中央機關報,聚集了一批中共辦報人才。曾經擔任中共總書記的博古(秦邦憲)長期擔任社長。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中共中央作出戰略決策,「向南防禦,向北發展」,迅速搶佔冀熱遼(華北北部)和東北,電令正在趕往山東途中的林彪改道急赴東北。當時還有過將中共中央駐地遷往熱河或東北的動議。為此,延安解放日報(當時已經與新華社合為一體),派出新華社副社長吳文燾(建國後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等分別帶隊前往東北,其中包括後來比較知名的王揖、廖經天(後均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還有穆青等人。另有一些《解放日報》的編輯,如姜克夫、李銳等,也奉命前去東北,前者任《吉江日報》社長兼總編輯,後者去《冀熱遼日報》任社長。


這一走就是將近20人。一年多以後的1946年12月,《解放日報》總編輯余光生和「國統區新聞編輯部」主任高戈也去了東北。


這批幹部到東北,為《東北日報》的創辦準備了條件。


還有一批《解放日報》的編輯,如楊永直、李千峰、邵紅葉、張沛、範元甄等,進入了晉察冀解放區。張沛後來也轉道去東北,是《東北日報》創刊時期的編委。



1947年3月,國民黨胡宗南部進攻延安,《解放日報》於3月13日在延安出版了最後一期,編輯部即隨新華總社於3月14日撤至瓦窯堡繼續出報。因敵軍逼近,《解放日報》於3月27日停刊。從這天起,中共中央機關報出現了一年多的空白。相應的新聞職責,由新華社承擔。


《解放日報》停刊了,印刷機械大部分堅壁清野,原編輯人員一部分進入各新華分社,大部分人員歸入新華社系統,其中的張潮、劉衡等先後進入「口播部」,即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前身。新華社一分為二,一小部分由範長江帶領,隨黨中央轉戰陝北;大部分人員由社長廖承志帶領,向晉冀魯豫根據地轉移。


1947年7月,廖承志率隊到達晉冀魯豫區的涉縣西戌村,新華總社恢復工作。經歷了3個月的遠徵,因解放日報的印刷設備沒有帶出,到西戌村後,先從晉冀魯豫人民日報抽調一些小型機械,建立了一個只有10多人的小印廠。由於遠徵,原先的報紙發行系統沒有了。新華總社的工作重點放在採集和發布新聞消息上,重在履行通訊社和廣播電臺的職能。



1948年春,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根據地合併為華北解放區,為創建華北人民政府和創辦「大黨報」創造了條件。這個「大黨報」,如毛澤東在當年3月7日給中央工委的電報所指:「應如延安《解放日報》那樣,是同時代表中央和華北局的報紙。」



1948年夏在平山。左起:王定坤、杜波(前)張磐石、袁勃、安崗。張志鋼供圖


全國最大的解放區——華北解放區人口近5000萬,處在各解放區的中央地域,軍事上相當穩固,足以抵禦敵軍進攻。特別是原兩大根據地中央局機關報《晉察冀日報》和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兩大報合併,人員有600多人,擁有良好的紙張供應、印刷和發行系統,創辦解放區發行量最大的大型日報已具備條件。


這兩家報紙都身兼新華社總分社職責,都同時辦過廣播電臺。特別是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在1947年3月27日新華社總社撤出瓦窯堡之際,已成立「臨時新華總社」和「陝北廣播電臺接替臺」,使新華總社的新聞發布和廣播不停頓,不斷線,相應職能得到圓滿履行,領導和採編隊伍都得到了極大的鍛鍊。其工作視野,已經從一個戰略區的通訊社、黨報和廣播電臺,上升為全國性的。


即將成立的華北人民政府,即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政府的雛形,財政稅收系統逐漸完備,在財力上為創辦「大黨報」提供了條件。


再觀原《解放日報》,先不說印刷和發行條件,原編輯記者主要分成三大部分,一部分已遠在東北,正在辦《東北日報》;一部分進入了新華總社;還有一部分進入《晉察冀日報》編輯部後,現在已經併入華北《人民日報》。




1948年,毛澤東在西柏坡


1948年6月8日,華北中央局常委舉行第4次會議,討論辦「大黨報」的問題,再次確認《晉察冀日報》和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合併後誕生的「大黨報」定名為《人民日報》。會議討論了《人民日報》創刊號社論的主要內容,明確為:1、為什麼要將晉冀魯豫、晉察冀兩大區合併為統一的華北解放區;2、華北解放區的內部條件與外部條件;3、兩大解放區合併的好處;4華北解放區任務和工作方針。這篇社論由周揚(原晉察冀中央局宣傳部部長,新任華北局宣傳部長)、張磐石(原晉冀魯豫中央局宣傳部副部長,新任華北局宣傳部副部長)執筆。



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報》創刊號


華北局領導和人民日報負責人形成一致的意見,應該請毛澤東主席題寫新的報名,以示重視,表明與原《人民日報》的不同。因為晉冀魯豫《人民日報》1946年5月15日在邯鄲創刊時,編輯部請遠在延安的毛澤東題寫報頭。因時間來不及,就由自己的編輯動手應急,從各種毛澤東手書中集字而成「人民日報」四個字。這個集字報頭用了一個半月。毛澤東於6月間在延安題寫了從左向右的橫幅「人民日報」報頭,由薄一波帶到河北武安,編輯部美工再將這個親筆題詞刻成新報頭,並沿用下來。



1948年6月毛澤東在西柏坡題寫《人民日報》報頭的辦公桌


現在,要創辦華北《人民日報》了,又是薄一波向來到西柏坡的毛澤東提出要求,請他題寫新的《人民日報》報頭。毛澤東在取消了訪問蘇聯的計劃後,於5月27日從阜平縣花山村來到平山西柏坡,與中共中央其他領導人會合。為新創辦的《人民日報》題寫報頭,是他來到西柏坡後不久即完成的題字之一。


毛澤東一連寫下4行「人民日報」共16個字,交給薄一波轉《人民日報》編輯部。



毛澤東在西柏坡手書《人民日報》報頭和最後確定的報頭


題寫的時間應在6月8日到12日之間。


當時負責《人民日報》1版的編輯是27歲的何燕凌。他看到毛澤東將「人民日報」4行16個字寫在兩張大約16開大小的白色土紙上,原字寫得不大。對寫得比較滿意的字,毛澤東本人在一旁作了圈點。何燕凌在圈點的字中,選出「人民日報」四個字,有的放大一些,有的縮小一些,拼製成自左向右的橫排版式。這在當時文字豎排的情況下,是不多見的,與原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的報頭則一致。


張磐石回憶,新的報頭題字在製版後送了幾份給毛澤東審閱。毛澤東在其中的一張上畫了圈,表示認可,說:「人民日報這四個字,兩頭兩個字要大一些,中間兩個字要小一點才好看。」


華北《人民日報》的報頭就這樣確定下來,這回報社的設備好多了,將毛澤東的手書製成了鉛版,這個報頭字體一直使用到今天。


1948年6月中旬,《晉察冀日報》和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兩報負責人在裡莊相會,組成新的編輯部。張磐石任社長兼總編輯,王亢之、袁勃、安崗任副總編輯。


6月15日,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創刊的那天,排字房的領導買了酒菜,開了一個小型晚會來慶祝。創刊當日的《人民日報》4開2版,發行約4萬份。華北《人民日報》是華北局機關報,在實際工作中,又被賦予了中央機關報的職責。


1948年6月15日,被確定為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創刊日,從那天起編排期號,一直延續到今天。


中共中央機關報兼所在地最高黨委機關報是戰爭傳統

中共新聞事業創建史上有兩個特色,一是在戰爭年代「報社合一」,即通訊社和報紙(主要是黨的機關報)是一個共同體;其二:中央機關報同時也是所在地最高黨委的機關報。


早在1939年延安《紅色中華報》確定為中共中央機關報時,也明確它同時是陝甘寧邊區政府機關報。194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創刊時,未提及與西北局的關係。但在1942年9月,中央明確,《解放日報》同時還是西北局機關報。這一點,在1946年5月新華社、解放日報實行改組,工作重心轉向新華社的時候得到重申:《解放日報》也是「中央所在地最高黨委(現為西北局)之機關報」。


1948年6月15日創刊的「大黨報」《人民日報》一身而兼任中共中央機關報和中央所在地最高黨委(此時為華北局)的機關報。這樣的格局到新中國成立以後才改變。





△點擊圖片直接進入微店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更多國曆原創產品

↓↓↓

相關焦點

  • 1948年中國共產黨對知識分子問題的思考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摘要]1948年初,解放戰爭已經取得了重大勝利,中共中央開始集中精力研究新形勢下包括知識分子政策在內的黨的各項政策問題。
  • 呂臻:毛澤東和1948年中國共產黨的紀律建設
    (《黨的文獻》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加強紀律性」:「目前工作的中心一環」 —— 毛澤東和1948年中國共產黨的紀律建設
  • ...中共中央印發《法治中國建設規劃(2020-2025年)》|中國新冠…
    20歲小姐姐當汽車兵馳騁川藏線@人民日報生活不會按你想要的方式進行它會給你一段時間讓你孤獨、迷茫又沉默如果你用這些時間跟自己獨處多看一本書去做可以做的事1938年1月11日,中共中央長江局機關報《新華日報》在漢口創刊。潘子年任社長,華崗任總編輯,章漢夫任副總編輯,熊瑾玎任總經理。1938年10月25日,武漢失守後報社遷往重慶繼續出版。
  • 民國時期過「國曆新年」的尷尬
    原標題:民國時期過「國曆新年」的尷尬 不知什麼時間過年 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經各省代表會議議決,由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於1月2日通電全國,宣告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陽曆取代中國從前通用的陰陽曆(俗稱「陰曆
  • 歷史今日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國際勞動節口號
    主要經過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發布「五一」國際勞動節口號,提出「打到南京去」的號召,並號召「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各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
  • 1948年10月17日吉林和平解放紀實(組圖)
    1948年10月17日? 長春和平解放1948年7月,當全國解放戰爭進入到第三個年頭時,人民解放軍已經有了很大發展。與此相反,蔣介石在政治上更加孤立,經濟上瀕臨破產,軍隊士氣低落,作戰能力下降,被迫轉入「重點防禦」。
  • 史海:1957年《人民日報》上的儲安平
    「情況已不容許我在《光明日報》工作了」  1957年6月1日,在統戰部的座談會上,儲安平作了《向毛主席周總理提些意見》的發言。次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在顯要位置全文刊登。此時,儲安平還沒有意識到,形勢馬上就要發生變化了。6月8日,《人民日報》刊發了由毛澤東親自執筆、題為《這是為什麼》的社論,反右序幕從此拉開。
  • 民國時過"國曆新年"的尷尬:不知什麼時間過年
    不知什麼時間過年  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經各省代表會議議決,由臨時大總統孫中山於1月2日通電全國,宣告中華民國改用陽曆,以陽曆取代中國從前通用的陰陽曆(俗稱「陰曆」或「農曆」)。作為一種過渡,臨時參議院根據民國改歷的精神與國民的風俗習慣,議決編歷辦法四條,其中之一就是「新舊二歷並存」。開始時難免出現混亂。
  • 中國共產黨大事記·1948年
    中國共產黨大事記·1948年
  • 黨史大事記(1950年—1959年)
    1954年2月6日至10日,中共七屆四中全會在北京舉行,會議一致通過《關於增強黨的團結的決議》。  1954年4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撤銷大區一級黨政機構。同日,任命鄧小平為中共中央秘書長。
  • 1948年1月1日 國民黨各民主派別聯合組成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
    首頁>網上展廳>文章1948年1月1日 國民黨各民主派別聯合組成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香港成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門戶網站 www.scio.gov.cn | 發布:2012-01-04 | 來源:人民網 | 作者:  1948年1月1日 由國民黨各民主派別聯合組成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香港成立
  • 1948年6月17日 豫東戰役獲勝
    1948年6月17日 豫東戰役獲勝   1948年6月17日,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及中原野戰軍一部舉行豫東戰役(亦稱開封、睢杞戰役)。
  • 2017年國內大事、重大新聞盤點:人民日報評選結果公布
    12月29日,由人民日報社、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聯合評選的「2017年國內十大新聞」結果正式公布。「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雄安新區設立」「民法總則通過實施」等10條新聞入選,涵蓋時政、法治建設、國防軍事、外交活動、重大裝備設施建造等諸多領域,全面展現了這一年黨和國家事業開創的新局面。
  • 1948年的北京
    1948年,北平,天安門廣場原貌。1948年,北平。鐵路與城樓1948年,北平,新華門。1948年,北平老首圖大門。1948年,北平,白塔冬景。
  • 1981年對臺軍售危機:中美關係準備倒退到1972年以前 國曆獨家
    1984年4月28日, 裡根訪華,鄧小平與其會見文 | 司馬亮《國家人文歷史》2010年3月下獨家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歡迎廣大讀者以個人名義分享至朋友圈>1980年,美國總統大選。1981年1月11日,鄧小平針對蔣彥士受邀和荷蘭售臺潛艇事件召見黃華外長,指示外交部要採取強硬政策。他說:「如果我們不採取強硬的政策,肯定今後問題會層出不窮,官司會打不完。現在決心要放在最後退到1973年聯絡處的時候,甚至退到1972年以前。」鄧小平這時正在考慮逐步調整對美、對蘇關係,改變「一條線」的聯美抗蘇戰略。
  • 【國事】那年今日,中共中央從大上海、搬到一個叫「瑞金」的偏僻小城
    於是,中共中央秘書廳、中央組織部、中央軍委等機關,分別於1926年底到1927年春,完成了從上海到武漢的搬遷工作。 第二次、回遷上海 1927年4月12日開始,蔣介石「四一二事變」、許克祥「馬日事變」、汪精衛「七一五事變」先後爆發。鑑於當時的險峻情況,中共中央於8月7日、在漢口秘密召開一次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
  • 「史話」中共中央機關的六次搬家,每次都因為不同的原因
    於是,中共中央秘書廳、中央組織部、中央軍委等機關,分別於1926年底到1927年春,完成了從上海到武漢的搬遷工作。第二次、回遷上海1927年4月12日開始,蔣介石「四一二事變」、許克祥「馬日事變」、汪精衛「七一五事變」先後爆發。鑑於當時的險峻情況,中共中央於8月7日、在漢口秘密召開一次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會議後,中共中央於1927年9月底至10月初陸續遷回上海。
  • 1948年到底發生了什麼?讓共產黨戰勝了國民黨!
    所以毛澤東這個論斷就是說不要光看到我們自己有困難,你要看到蔣介石比我們更困難,這就顯示了毛澤東作為一個戰略家的遠見。解放戰爭在1946年7月正式揭開戰幕,三年打下來,居然是國民黨一敗塗地。這個過程相當的複雜,但是我們說在戰爭表象的背後必定有一些條件,共產黨能夠做到的但是國民黨做不到。這些條件是怎麼轉化的,為什麼越來越有利於共產黨,越來越不利於國民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