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9日上午,習近平親切看望人民日報版面編輯 新華社記者蘭紅光攝
文 | 錢江
《國家人文歷史》2013年6月下獨家稿件,有刪減,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歡迎廣大讀者以個人名義分享至朋友圈。
2月19日上午8時,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來到人民日報社調研。諸位國曆君高(mei)冷(ji)地(guo)沒(qu)去湊熱鬧,但卻是肉身與習大大物理距離最近的一次,為了mark一下,給大家講個《人民日報》的故事。
說起《人民日報》讀者總會貼上先入為主的閃亮標籤,其實無論是誰當年都有一番奮鬥史,金湯匙銀湯匙都不是伸手就來的。話說當年中共中央機關報的選擇也並非《人民日報》這一家報紙,最終確定的過程中也是經歷了一番抓住機遇、艱苦奮鬥的曲折故事。下面,雞湯故事送上……
《人民日報》創刊於1948年6月15日。在解放戰爭硝煙初起,乃至戰火沖天,進入決定中國命運的大決戰時,中共中央在延安曾有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在國統區也辦有機關報性質的《新華日報》,都已經蔚成規模,為什麼後來的中央機關報演變成了《人民日報》?
根據現在發現的檔案和史料,證明在1948年夏天乃至到年底,中央決策部門都有過考慮,是否調集當年的辦報人才,恢復黨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但是,環境變化了,原先的人員竟難以收攏。
這樣,《人民日報》即成為黨中央機關報的首選。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創刊於1941年5月16日的延安《解放日報》是中共中央機關報,聚集了一批中共辦報人才。曾經擔任中共總書記的博古(秦邦憲)長期擔任社長。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中共中央作出戰略決策,「向南防禦,向北發展」,迅速搶佔冀熱遼(華北北部)和東北,電令正在趕往山東途中的林彪改道急赴東北。當時還有過將中共中央駐地遷往熱河或東北的動議。為此,延安解放日報(當時已經與新華社合為一體),派出新華社副社長吳文燾(建國後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等分別帶隊前往東北,其中包括後來比較知名的王揖、廖經天(後均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還有穆青等人。另有一些《解放日報》的編輯,如姜克夫、李銳等,也奉命前去東北,前者任《吉江日報》社長兼總編輯,後者去《冀熱遼日報》任社長。
這一走就是將近20人。一年多以後的1946年12月,《解放日報》總編輯余光生和「國統區新聞編輯部」主任高戈也去了東北。
這批幹部到東北,為《東北日報》的創辦準備了條件。
還有一批《解放日報》的編輯,如楊永直、李千峰、邵紅葉、張沛、範元甄等,進入了晉察冀解放區。張沛後來也轉道去東北,是《東北日報》創刊時期的編委。
1947年3月,國民黨胡宗南部進攻延安,《解放日報》於3月13日在延安出版了最後一期,編輯部即隨新華總社於3月14日撤至瓦窯堡繼續出報。因敵軍逼近,《解放日報》於3月27日停刊。從這天起,中共中央機關報出現了一年多的空白。相應的新聞職責,由新華社承擔。
《解放日報》停刊了,印刷機械大部分堅壁清野,原編輯人員一部分進入各新華分社,大部分人員歸入新華社系統,其中的張潮、劉衡等先後進入「口播部」,即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前身。新華社一分為二,一小部分由範長江帶領,隨黨中央轉戰陝北;大部分人員由社長廖承志帶領,向晉冀魯豫根據地轉移。
1947年7月,廖承志率隊到達晉冀魯豫區的涉縣西戌村,新華總社恢復工作。經歷了3個月的遠徵,因解放日報的印刷設備沒有帶出,到西戌村後,先從晉冀魯豫人民日報抽調一些小型機械,建立了一個只有10多人的小印廠。由於遠徵,原先的報紙發行系統沒有了。新華總社的工作重點放在採集和發布新聞消息上,重在履行通訊社和廣播電臺的職能。
1948年春,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根據地合併為華北解放區,為創建華北人民政府和創辦「大黨報」創造了條件。這個「大黨報」,如毛澤東在當年3月7日給中央工委的電報所指:「應如延安《解放日報》那樣,是同時代表中央和華北局的報紙。」
1948年夏在平山。左起:王定坤、杜波(前)張磐石、袁勃、安崗。張志鋼供圖
全國最大的解放區——華北解放區人口近5000萬,處在各解放區的中央地域,軍事上相當穩固,足以抵禦敵軍進攻。特別是原兩大根據地中央局機關報《晉察冀日報》和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兩大報合併,人員有600多人,擁有良好的紙張供應、印刷和發行系統,創辦解放區發行量最大的大型日報已具備條件。
這兩家報紙都身兼新華社總分社職責,都同時辦過廣播電臺。特別是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在1947年3月27日新華社總社撤出瓦窯堡之際,已成立「臨時新華總社」和「陝北廣播電臺接替臺」,使新華總社的新聞發布和廣播不停頓,不斷線,相應職能得到圓滿履行,領導和採編隊伍都得到了極大的鍛鍊。其工作視野,已經從一個戰略區的通訊社、黨報和廣播電臺,上升為全國性的。
即將成立的華北人民政府,即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政府的雛形,財政稅收系統逐漸完備,在財力上為創辦「大黨報」提供了條件。
再觀原《解放日報》,先不說印刷和發行條件,原編輯記者主要分成三大部分,一部分已遠在東北,正在辦《東北日報》;一部分進入了新華總社;還有一部分進入《晉察冀日報》編輯部後,現在已經併入華北《人民日報》。
1948年,毛澤東在西柏坡
1948年6月8日,華北中央局常委舉行第4次會議,討論辦「大黨報」的問題,再次確認《晉察冀日報》和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合併後誕生的「大黨報」定名為《人民日報》。會議討論了《人民日報》創刊號社論的主要內容,明確為:1、為什麼要將晉冀魯豫、晉察冀兩大區合併為統一的華北解放區;2、華北解放區的內部條件與外部條件;3、兩大解放區合併的好處;4華北解放區任務和工作方針。這篇社論由周揚(原晉察冀中央局宣傳部部長,新任華北局宣傳部長)、張磐石(原晉冀魯豫中央局宣傳部副部長,新任華北局宣傳部副部長)執筆。
1948年6月15日《人民日報》創刊號
華北局領導和人民日報負責人形成一致的意見,應該請毛澤東主席題寫新的報名,以示重視,表明與原《人民日報》的不同。因為晉冀魯豫《人民日報》1946年5月15日在邯鄲創刊時,編輯部請遠在延安的毛澤東題寫報頭。因時間來不及,就由自己的編輯動手應急,從各種毛澤東手書中集字而成「人民日報」四個字。這個集字報頭用了一個半月。毛澤東於6月間在延安題寫了從左向右的橫幅「人民日報」報頭,由薄一波帶到河北武安,編輯部美工再將這個親筆題詞刻成新報頭,並沿用下來。
1948年6月毛澤東在西柏坡題寫《人民日報》報頭的辦公桌
現在,要創辦華北《人民日報》了,又是薄一波向來到西柏坡的毛澤東提出要求,請他題寫新的《人民日報》報頭。毛澤東在取消了訪問蘇聯的計劃後,於5月27日從阜平縣花山村來到平山西柏坡,與中共中央其他領導人會合。為新創辦的《人民日報》題寫報頭,是他來到西柏坡後不久即完成的題字之一。
毛澤東一連寫下4行「人民日報」共16個字,交給薄一波轉《人民日報》編輯部。
毛澤東在西柏坡手書《人民日報》報頭和最後確定的報頭
題寫的時間應在6月8日到12日之間。
當時負責《人民日報》1版的編輯是27歲的何燕凌。他看到毛澤東將「人民日報」4行16個字寫在兩張大約16開大小的白色土紙上,原字寫得不大。對寫得比較滿意的字,毛澤東本人在一旁作了圈點。何燕凌在圈點的字中,選出「人民日報」四個字,有的放大一些,有的縮小一些,拼製成自左向右的橫排版式。這在當時文字豎排的情況下,是不多見的,與原晉冀魯豫《人民日報》的報頭則一致。
張磐石回憶,新的報頭題字在製版後送了幾份給毛澤東審閱。毛澤東在其中的一張上畫了圈,表示認可,說:「人民日報這四個字,兩頭兩個字要大一些,中間兩個字要小一點才好看。」
華北《人民日報》的報頭就這樣確定下來,這回報社的設備好多了,將毛澤東的手書製成了鉛版,這個報頭字體一直使用到今天。
1948年6月中旬,《晉察冀日報》和晉冀魯豫《人民日報》兩報負責人在裡莊相會,組成新的編輯部。張磐石任社長兼總編輯,王亢之、袁勃、安崗任副總編輯。
6月15日,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創刊的那天,排字房的領導買了酒菜,開了一個小型晚會來慶祝。創刊當日的《人民日報》4開2版,發行約4萬份。華北《人民日報》是華北局機關報,在實際工作中,又被賦予了中央機關報的職責。
1948年6月15日,被確定為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創刊日,從那天起編排期號,一直延續到今天。
中共中央機關報兼所在地最高黨委機關報是戰爭傳統
中共新聞事業創建史上有兩個特色,一是在戰爭年代「報社合一」,即通訊社和報紙(主要是黨的機關報)是一個共同體;其二:中央機關報同時也是所在地最高黨委的機關報。
早在1939年延安《紅色中華報》確定為中共中央機關報時,也明確它同時是陝甘寧邊區政府機關報。1941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創刊時,未提及與西北局的關係。但在1942年9月,中央明確,《解放日報》同時還是西北局機關報。這一點,在1946年5月新華社、解放日報實行改組,工作重心轉向新華社的時候得到重申:《解放日報》也是「中央所在地最高黨委(現為西北局)之機關報」。
1948年6月15日創刊的「大黨報」《人民日報》一身而兼任中共中央機關報和中央所在地最高黨委(此時為華北局)的機關報。這樣的格局到新中國成立以後才改變。
△點擊圖片直接進入微店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了解更多國曆原創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