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就是修德修行的過程,就是化稟性,去習性,圓滿天性的過程。為什麼我們要學習王鳳儀老善人關於五性人的理論,就是要去修德,去實現天性的圓滿。
一、關於金
金曰從革。引申為金有變革、禁制、肅殺、斂降、潔淨等特性。凡具有此類特性的事物和現象,均可歸屬於金。中醫認為自然界和人體屬於金行的歸類中,商音為金,白色為金,辛味為金,秋季為金,五化為收,五氣為燥,在液為涕,開竅於鼻,在志為悲,在體合皮,其華在毛,五聲為哭,變動為咳。在臟腑則肺與大腸屬金。
二、金性人的形象特徵
人體個體在身心特質上凡是體現出沉降、肅殺、收斂等性質即屬金性人。
《內經》言:「金形之人,比於上商,似於白帝。其為人方面,白色,小頭,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發踵外,骨輕,身清廉,急心,靜悍,善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陰敦敦然。」金之體為方,金之色為白。金體沉重而不浮大,所以金性之人小頭、小肩背、小腹、小手足。
金性人的面相與身形特徵是:面形長方,色偏白,顴稍高,唇薄齒利,須髭不密,齒白唇紅。上停寬廣,中下停豐腴而厚實,形成一個長方型,下停兩腮稍鼓起。整個臉呈小方形,又稱「小國字臉」。身段苗條,眉清目秀。
金性人的語言與精神特徵是:舉止輕靈,氣度活潑,說話聲音響亮。生氣時面色蒼白。
三、陰金與陽金的心理特徵
金性分陽金陰金,形同,而氣質清濁隨心性變化。
一則,陰金的心理特徵
陰金性多虛假,好分辯,喜變更,虛妄不實,好冷笑,習於諂媚。更為甚者,殘忍嫉妒,巧言令色,笑裡藏刀。妒功害能,掩人善行,喜聞人過,好言人短,刻薄寡恩,得權在位,便能亂世,兇奸之徒,多由此出。在家庭,則父子責善,夫妻寡義,分崩離析。
陰金多惱,惱的表現:
1.對環境不滿意,但又難以擺脫的心理狀態。
2.看不上的人,還躲不開;孤芳自賞,「患人之不己知」。
3.瑣事纏身,嘵嘵不休;或事不遂心,說不出,道不明,處於自我折磨的心境。
4.處事虛偽,但又露了破綻時的心情。
5.惱的特點:多出於嫉妒,好表現小動作。
陰金內存,好惱傷肺,氣喘咳嗽,咯血,甚則肺癆、肺癌以及各種肺經疾病,這便是受陰金之害。
金氣太過,人體屬金的系統會出現陽證、熱證和實證,臨床表現出陽熱亢旺或實證的表現,如痰溼壅肺、肺氣上逆、大腸實熱等;金氣不及,人體屬金的系統會出現陰證、虛證、寒證,出現虛弱不足的表現,如肺氣虛、肺陰虛等。
要想愈病,必須化陰金為陽金,生出義氣,遇事多想人之好處。
二則,陽金的心理特徵
陽金即是真金,主義氣,性豪爽,大度,善交際,善言談,善交際,活潑開朗,敏捷果斷,取人之長,知過必改。危難不避,勞怨弗辭,見義勇為,見得思義。所以王鳳儀老善人說:「金是分清的。」善於判別善惡是非真偽。
陽金的核心是一個「義」字。古人注釋:「義者,宜也。」即應當的意思。孟子說:「仁,人心也;義,人路也。」意思是說仁是人之本心;義是人之正路。善惡、是非、真偽,都是用義字來判斷。義的另一個含義是「義氣」,即為了他人,或公益而犧牲自己的利益。古人極贊有大義的英雄豪傑,稱為「大義參天」。可見仁人義士的形象在人們的心目中是何等崇高!
義的精神實質是「無我」,放棄小我,而成就大我。歷史上「捨身取義」者,不乏其人。義與仁字或忠字常常連用,稱「仁義」或「忠義」。具有此種高風亮節的人,可謂人類中之精英。
具有陽金性的人,在處理人際關係時,善於取人之長,王鳳儀老善人說:「找好處是真金。」心中常存他人的好處,自然會生出義氣來,才能與人溶為一體。否則常存他人的缺點,便是集聚陰氣,不僅徒增煩惱,且有害身心健康。老子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意思是說,你善良我用善良之心對待你,你不善良,我也以善良之心對待你,這樣,我的德性就增長了。其實,不僅從好人身上找出好處,更要從劣人身上找出好處來,這正是撥陰取陽,以義用事。
四、如何化陰水為陽水
一則,找人好處。
陰金的根子是「分辯心」。好計較小事,過分地著意利害得失。更為嚴重的是不願意讓人指責缺點,常常進行辯白。它與辨別是非,分清善惡的心理是不同的。分辯心是一種不老實的表現,不願暴露自己的過錯,為掩蓋缺點而進行分辯。不論對誰,都不能推心置腹。這種心理在某些人身上是根深蒂固的,習慣把責任和過錯推到別人身上。由於這種心理的發展,便可產生說謊、嫉妒、虛偽、欺騙,甚至出現奸詐、兇狠等等惡劣行徑。
可以說,分辯心是人我溶為一體的死敵。分辯心是自私心膨脹的產物,其深層常常包藏著禍心,發作起來,危害極大。有時外面偽裝的很巧妙,不易被人們識破。
瑣碎、好叨咕的人是分辯心的異化狀態,由於好看別人不對(看不見自己的不對)的心理發展變化而形成的。
欲變陰金為陽金,必須從分辯心的萌芽時期下功夫,多找人的好處,否則待到成熟之後,才想改變就困難了。
二則,去嫉妒,去惱。
陰金之人好惱。惱的根源是不能正確的給自己定位,如果具有眾生平等之心,周圍的環境與我相稱,又怎會對環境不滿意:所遇之人與我平等,又豈會看不上別人;所遇之事與我相應,又豈會不遂心?!總之,惱的產生是在處理自己與周圍的事與人的關係時,沒有做到以「平常心」對待,所以惱多出於嫉妒的心理。惱則傷肺,肺傷即容易「肺癆、肺癰、肺結核,痰喘咳嗽」等病症。
五、五行主病部位
五行主病各有部位,王鳳儀老善人有過概括的說明;「上焦的病,多半是火,下焦的病多半是寒,左右的病多半是金木犯病,中央的病多半是土性犯病。」(董洪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