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這12種心理效應,讓用戶對你的品牌「上癮」!

2021-01-10 網易

  《餐謀長聊餐飲》

  一輩子只聊一件事

  餐謀長導讀: 營銷的本質就是研究人。營銷生態在變,但人性和消費心理不變。 為什麼直播間裡的主播會不停提示商品的剩餘量? 為什麼網紅店越是排隊、越能吸引你?為什麼很多月光族少女願意透支信用卡買名牌包?

  答案即人性使然。

  在我們身邊,利用心理效應做營銷的例子,比比皆是。掌握消費者的心理及行為模式,會讓營銷活動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誘餌效應:催化消費者選擇最貴价位

  在價格模型中常見此效應,其中一個價位故意來吸引人們選擇最貴的價位。丹·艾瑞裡曾分享過《經濟學人》雜誌訂閱的案例:

  ①電子訂閱59美元;②紙質訂閱115美元;③電子和紙質訂閱125美元。他給100名麻省理工學生提供了上述價格表,詢問他們購買的選擇。

  當三個選項都在時,學生選擇了混合訂閱;當去掉125美元的紙質訂閱選項時,學生選擇了最便宜的選項。

  這意味著,中間選項不全是無效的,它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參照,通過對比會發現混合訂閱非常划算,從而刺激他們花更多的錢訂閱雜誌。

  2、峰終定律:設定體驗高潮點 擊中用戶內心

  「峰終定律」討論的是消費者體驗問題,消費者對一次體驗開始、高潮或者結束的感受,決定了消費者對整體過程的印象。

  用「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來形容這個效應最為貼切。

  你必須承認一點,任何營銷都不可能盡善盡美;但是我們至少要把握其中一個體驗瞬間,去創造愉悅的「最大公約數」。

  對於營銷人而言,要管理好消費體驗的開始、結束觸點,不妨設定一個小儀式環節,或者發放一些小贈品,讓消費者接收到「賓至如歸」的尊享感,有效提升他們的消費體驗值。 用好峰終定律,營銷就成功了一半。

  3、預期效應:超乎期待 創造驚嘆時刻

  營銷大神菲利普·科特勒在《營銷革命4.0:從傳統到數字》中提到,在注意力稀缺和信息碎片化的時代,品牌需要為消費者創造「驚嘆時刻」

  預期效應說的是人們對一次消費體驗的判斷,不受他們最終得到的結果影響,而受他們的心理預期影響。

  心理預期會左右消費者對品牌的印象。最典型的莫過於海底撈。

  在海底撈,你總能收穫各種突擊式服務:一個人吃火鍋,有可愛的玩偶陪伴;排隊等位時,會被提供小零食解悶;要是被海底撈發現你過生日,生日小分隊還會360度無死角包圍你。

  

  因此長期去海底撈消費的,多數都是衝著海底撈的服務去的。

  運用預期效應做營銷,就是為用戶提供超預期的額外服務和「大驚喜」,創造「驚嘆時刻」的體驗,建立與消費者的情感連接,給他們留下好的品牌印象。

  如果最終體驗低於期待,消費者感到不滿。

  要是超乎期待,成功撩撥消費者的興奮點和尖叫點,他們就會格外興奮,主動給品牌做口碑傳播。

  預期效應對於啟發品牌做好服務至關重要。

  服務是企業的生命線,二三流的企業只提供符合消費者預期的服務,屬於營銷保值;一流的企業通過增值服務,調動客戶的情緒,則可以讓營銷增值。

  4、折中效應:在不確定情況下 選擇中間選項

  如你去買橙汁,下面有兩種橙汁可以供你選擇:A橙汁,600ml,12元;B橙汁,600ml,25元。結果顯示,各有50%的人選擇了A和B。

  另一種情況:A橙汁,600ml,12元;B橙汁,600ml,25元;C橙汁,600ml,58元。此時,選擇B的人大大增加了,大約有70%的人選擇了B。

  這個現象就是「折中效應」,當人們偏好不確定的情況下做選擇時,往往更喜歡中間的選項,因為中間的選項看起來更安全。

  因為太高的,可能超出自身消費能力,太低的又看不上。

  5、錨定效應:提供參照物 度量產品價值

  錨定效應,同樣是消費者「貨比三家」心理在作祟。當消費者對某一件事情價值無法評估時,就會拿身邊熟悉的參照物進行對比,獲得一個確定性的結果。

  品牌在營銷時要善於設錨,給消費者找一個具象化的價值、價格參照物,放大你的產品價值或者價格的超值。

  

  6、稀缺原則:機會越少 價值越大

  西奧迪尼還提出了稀缺原則概念:機會、內容或產品越少,其價值就越大。害怕失去某種東西的想法,比渴望得到某種東西的想法,對人們激勵作用更大。

  比如,告訴顧客某種商品數量有限,不能保證一直有貨。「時間」也是一種資源,所以「截止日期」、「搶購」、「秒殺」等銷售手段,能高效刺激顧客購買慾望。

  7、心理帳戶:為溢價找到一個合理的理由

  每個人都有一個心理帳戶。商家可以先分析了解目標用戶主要存在哪些心理帳戶,捨得在哪個帳戶上花錢,然後運用情感化設計來突出強調,為用戶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花錢理由,從而減少花錢的心理愧疚,促成購買。

  例如,同樣一件標價為2千元的衣服,如果是給自己買可能覺得貴,捨不得買,但如果是送給心愛人的生日禮物,可能就會毫不猶豫地買了。這是因為,用戶把這兩類支出歸到了不同的「心理帳戶」,前者是使用功能,後者上升到情感維繫。

  8、潘多拉效應:好奇心越被壓抑 越容易反彈

  潘多拉是個希臘典故,宙斯命令眾神給潘多拉送禮物,因為被好奇心驅動,潘多拉最終沒忍住打開了眾神送的小盒子。潘多拉效應,是指利用禁止的反作用力去影響消費者的行為。比如製造懸念、假意禁止,或者通過預埋與鋪墊「好奇心」線索等方式,刺激消費者的逆反心理。

  疫情期間,網易嚴選曾經投放一組戶外公益廣告,文案為「還是別看這個廣告了」。越是禁忌,人們越想看。網易嚴選正是抓住了人性的這種逆反心理,反而吸引路人產生強烈的興趣。

  9、凡勃侖效應:炫耀的力量 越貴越好賣

  凡勃侖效應揭示了人們的一種奇怪的心理現象:當商品定價較高時,反而更能得到消費者的青睞,這背後其實是消費者炫耀的心理需求。

  奢侈品的價格原理,就是讓奢侈品成了人們彰顯身份、體現自己經濟實力的商品。這就是為什麼奢侈品的定價,遠遠超過成本,卻有無數消費者趨之若鶩,這才能顯示出自己是個有品位的人。

  

  10、從眾效應:跟隨主流選擇 準沒錯兒

  從眾效應簡單來說就是從眾心理。很多時候,用戶自願追隨大部分意見,人們內心總會有一種「被孤立」的恐懼。

  從眾效應在營銷中最常見的一個表現就是,營造「大多數人都在做」的意見環境,比如網紅店喜茶、奈雪的茶門口的排隊長龍……

  11、光環效應:放大產品優勢 打造超級賣點

  光環效應又稱暈輪效應,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偏誤。

  如果我們對品牌某一產品產生認可,在這種好感印象的影響下,我們對有關這個品牌的其它所有產品,也會給予高度的評價。

  品牌想要找到自己那一道光,切忌八面玲瓏面面俱到,而是要單點突破深耕細作。

  比如華為手機用P30拍了首部豎屏電影《悟空》好評如潮之後,這個品牌就一直沒閒著,根據每代新機開啟「華為影業」模式:

  先後推出《暗夜追光》《影像因感性而感動》等,把品牌核心亮點「影像」構建成注意力焦點,而不是一會兒突出充電優勢,一會兒又強調顏值外觀。

  

  除此之外,喜茶的「跨界周邊」、農夫山泉的限定生肖瓶,星巴克的聖誕杯,今年做、明年做、年年做,並且總能持續創新讓人期待,就是為了強化品牌/產品的某種特色。

  光環效應需要品牌做好產品優勢的「放大鏡」:聚焦某個品牌/產品亮點重點突破,從而建立起特色的符號形成光環;經過長期積累,或成為粉絲共通的記憶點。

  12、鳥籠效應:誘導用戶購買 不需要的產品

  鳥籠效應這一原理來源於一個小故事。1907年,著名心理學家詹姆斯和他的好友卡爾森一起從哈佛大學退休了。

  一天兩人打賭,詹姆斯說道一定會讓卡爾森不久後養上一隻鳥。卡爾森不以為然。於是,詹姆森將一隻精緻的鳥籠送給了卡爾森,卡爾森將這隻精緻的鳥籠擺放在了客廳之中。

  沒想到,沒多久,卡爾森果真養上了鳥。他抱怨道,每個來家裡做客的客人都會問到,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令卡爾森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向客人解釋。無奈之下,卡爾森只能買了一隻鳥。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鳥籠效應」。在營銷上,為了讓消費者被「鳥籠」困住,營銷方往往會生產出「配套」的商品,當你買了其中的一個商品時,你就會不得不去購買其中配套的商品。

  還有我們去商場消費是往往會獲得一些贈送的配套小禮物,或是筆套,或是髮帶。為了能使用上筆套和髮帶,我們不得不去購買配套的筆和服飾,這就是在營銷場景中「鳥籠效應」的應用。

  做餐飲沒有捷徑

  除了學習和努力

  剩下的交給時間

  

  一

  微信名:餐謀長聊餐飲

  運營方:深圳餐謀長品牌策劃公司

  餐謀長聊餐飲 | Canmouchang

  本文來源:媒介三六零、網絡

  作者:佚名;圖:網絡

  編輯:餐謀長品牌策劃/多雲轉晴

  《總編個人微信》

  投稿 / 版權 / 合作 / 諮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10個營銷中常見的用戶心理效應(下篇)
    本文將繼續上一篇文章的內容,為大家介紹後5種在營銷當中經常使用的心理效應。本文為大家歸納了10個營銷中常見的用戶心理效應:微小屬性策略目標趨近效應認知閉合需求意見參考效應從眾效應睡眠者效應錨定效應中間項效應互惠原則損失效應
  • 「心理投射效應」一席談
    因此,上述這位家長的擔憂是沒有必要的,這種心理投射效應,常常會把自己的感受強加給別人,總認為自己所想的一定也是別人所需要的,總認為別人的感受和自己一樣。  05  心理投射效應所引起的負面影響大致有以下幾種:  一?.?強?人?所?難?,易?激?起?
  • 揭秘12星座必防的心理效應
    一旦意識到事情進展有困難,就臆想連篇,患得患失,難以專注於事情本身,而這恰恰加速事情的失敗。   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它像一種無形的魔力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十二星座最需要注意的心理效應是什麼?在這裡小編為你解析。
  • 當數據分析遭遇心理動力學:用戶深層次的情感需求浮出水面
    3.2 掌握心理投射分析法的必要性 正確運用心理投射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只有掌握符合用戶的內在心理特徵,才能夠進一步得到對方的喜歡,才能讓用戶支持你、擁戴你,幫助你獲得成功;否則,必然會導致失敗。 「正確投射」在影響力中的作用,就像射擊比賽中運動員一槍打中靶心的作用一樣大。射擊運動員只有瞄得準,才能射得準。
  • 生活中最常見的幾種心理效應
    詹森效應:不是比賽太難,是你太恐懼有個叫詹森的運動員,平時訓練有素,完成各種項目都遊刃有餘,絕對是實力派的選手。可問題是,他從來沒有在賽場上贏過,只要一進入正式的比賽,他就完全沒有了平時的狀態,總會發生各種失誤。
  • 關於「網絡效應」,有太多的誤會和一知半解
    編者按:什麼是網絡效應?當對某用戶價值取決於其他用戶的數量時,在經濟學中就稱為網絡效應。可是你以為這樣你就明白了網絡效應了嗎?天使投資者、創業顧問Matt Ward請你再想想看。 能讓你具備可防禦性的東西並不是選擇一個品牌或者挽留客戶的理由。 護城河要麼把客戶困在你的島上,要麼讓你的城堡成為有吸引力的目的地……客戶獲取和維繫挽留都能夠推動收入。 於是問題歸結為:什麼是你的獨特競爭優勢? 如果沒有你就沒法做生意。
  • 當數據分析遭遇心理動力學:用戶深層次的情感需求浮出水面(萬字長...
    2、 掌握心理投射分析法的必要性正確運用心理投射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只有掌握符合用戶的內在心理特徵,才能夠進一步得到對方的喜歡,才能讓用戶支持你、擁戴你,幫助你獲得成功;否則,必然會導致失敗。「正確投射」在影響力中的作用,就像射擊比賽中運動員一槍打中靶心的作用一樣大。射擊運動員只有瞄得準,才能射得準。
  • 心理學:這4種世界著名的心理學效應,總有一個會讓你受益終身!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的科學,涉及人的認知、情緒、思維、人格、行為習慣等,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談及心理學時,往往都會覺得不可琢磨,難以窺探,但實際上心理學並沒有那麼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4種世界著名的心理學效應,總有一個會讓你受益終身!
  • 新聞App如何讓用戶「欲罷不能」:巧用「習慣」的力量引領用戶心智
    諸如Facebook或Instagram之類的社交媒體掌握了這種使用「獎勵」作為上癮元素的用法。 內容在「習慣循環」的另一個組成部分中也可以發揮重要作用,那就是「投入」。這是習慣形成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因為它增加了產品的感知價值。在閱讀、保存文章或評論等功能上所花費的時間,可以看作是讀者投入新聞產品的方式。
  • 色彩情感與心理效應
    當顏色與具體事物聯繫在一起被人們感知時,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理因素的影響,形成心理顏色,這就是色彩的心理效應。色彩的情感純在於千變萬化的色光於色料之中,這些色光於色料可通過人的視覺作用於人的生理及心理,並通過人的鑑別、審視和判斷,而直接影響人的生理及心理機能,使人對它們產生新的認識與變化。
  • 比較常見的幾種效應
    1.蝴蝶效應蝴蝶效應又叫拓撲學連鎖反應,指在一個循環系統中,微小的改變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對於這個效應最常見的闡述是:"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 讓男生離不開你的方法:蔡戈尼效應!
    文|桃子談情蔡戈尼效應是一種記憶效應,指人們對尚未處理完對事情,比已經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的深刻。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男生會對初戀念念不忘的原因。我們每一個人對於每一件事情,都習慣了有始有終。對於那些越是有挑戰性的事情,就越是能夠吸引我們。這樣的心理效應像極了歌詞裡唱的那樣: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
  • 心理:懂得運用好「霍桑效應」,能夠讓你的別一半深深地愛上你
    心理心理方面有很多種效應,今天我們要講的是「霍桑效應」,它與兩個人關係的親密度有很大的關聯。關於霍桑效應的定義"霍桑效應"是指那些意識到自己正被他人觀察,並且傾向於改變行為的人。哈佛大學心理專家喬治·埃爾頓·梅奧於1924~1933年間,採用了向工人進行心理暗示的方法。
  • 心理科普 | 巴納姆效應
    導語:巴納姆效應也被稱為福勒效應,這是一種比較特別的心理狀態,使人不能更清晰認識了解自己
  • 如何給品牌起名?這有幾種常見的方法
    編輯導語:一個優秀的品牌名,能夠讓消費者迅速的識別你的產品,可以將你與競爭對手區分開來,激起好奇心和興趣,並促進品牌回想,讓人一眼難忘。因此,品牌名稱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給品牌起名字呢?本文作者為我們總結了幾種常見的方法。
  • 星座學說背後的三大心理效應
    這是什麼心理呢?1.心理學中將關於星座等對號入座的心理稱為——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最早由心理學家伯特倫 · 福勒於 1948 年通過試驗證明的。他給一群人做完明尼蘇達多項人格調查表後,拿出兩份結果讓參加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結果。事實上,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多數人的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
  • 讓女人主動追你的好方法:契尼克效應
    如果你真的希望,讓女人主動追你,不妨試試「契尼克效應」,引導女人主動追你的好方法。 契尼克效應是一種記憶效應,指人們對於尚未處理完的事情,比已處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有人說,初戀最美好,這就是一種契尼克效應。你們和初戀欠缺一個結果,所以,一直忘不了初戀。
  • 巴納姆效應:說的不是你
    看見標題,點進來這篇文章的人兒,測試已經開始,看看你們性格是否是這樣:熱情、樂觀、熱愛自由,不喜歡被約束,做事風風火火,對於很多新鮮事物都是三分鐘熱度。其實還有很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並沒有發揮出來,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都知道並多數可以克服它們,有時候你也會懷疑自己做的決定是否正確。
  • 心理學:讓女人慢慢愛上你的小技巧,男人要掌握「曝光效應」
    曝光效應,又謂多看效應,它是一種心理現象,指我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我們把這種只要經常出現,就能增加喜歡程度的現象叫做曝光效應。對人際交往吸引力的研究發現,我們見到某個人的次數越多,就越覺得此人招人喜愛、令人愉快。
  • 從拉麵說、熊貓不走、野獸派等新消費品牌,看儀式感背後的生意經!
    為了迎合年輕一代的儀式感消費,近幾年崛起的新消費品牌都熱衷於打造儀式感。本文作者對這類現象進行了五個方面的分析,希望對你有幫助。經過12年技術積澱、12道工序保障的毛肚,即使是「下水」,也得用吃西餐那樣規矩的儀式態度來吃,自然打出了與眾不同。可以說,巴奴對細節的把控直接切入到儀式感中,極大引起消費者的關注點讚,也極大提升了消費者的體驗感。四、用戶的參與感在今天傳播環境中,話語權的轉移,導致相比起過去被動坐在屏幕前的時代,今天的用戶更希望參與,而非簡單被動地被觸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