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科普 | 巴納姆效應

2021-01-19 中國EAP學院



導語:巴納姆效應也被稱為福勒效應,這是一種比較特別的心理狀態,使人不能更清晰認識了解自己,容易受到外界的幹擾甚至於影響自己的判斷。


巴納姆效應是什麼


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巴納姆效應實驗


心理學家弗拉在1948年的事實隨機找到了一群學生進行人格測試,並且根據結果進行分析,在測試之後學生可以對比測試結果看看和本人是否契合。實際上每個學生獲得的分析都是同樣的。分析當中用的都是一些大概的詞彙,最終大部分學生都認為分析是正確的。

在另外一個測試當中,心理學家給每個人兩個結果,第一個就是本人的實際結果,第二個是大多數人成績的平均,讓人們猜測哪個是自己的,最終多數認為平均值才是自己的。


巴納姆效應的產生原因


在心理學上,「巴納姆效應」產生的原因被認為是「主觀驗證」的作用。主觀驗證能對我們產生影響,主要是因為我們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們總可以搜集到各種各樣支持自己的證據。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們還是可以找到一個邏輯讓它符合自己的設想。在我們的頭腦中,「自我」佔據了大部分的空間,所有關於「我」的東西都是很重要的。我們的車牌號碼、手機鈴聲、電腦桌面、臥室的牆紙自己都會精心設計,為的就是體現自己獨特的個性。

還有所謂的「諂媚效應」。大部分人更願意相信讓他們自己看起來更正面和更積極的事情。所以他們會認同自己還有很多未能得到發揮的潛力以及自己是喜歡獨立思考的人之類的描述。

此外從基因角度上來看,每個人幾乎都是一樣的。相似的基因造出了相似的大腦,大腦中相似的機制引發每個人的思維。儘管不同的生長環境,不同的文化背景會對每個人的思維產生影響,但大體上來說,每個人的情感、個性上總有很多共性的。

巴納姆效應應對方法

在生活當中巴納姆效應是比較常見的,很多人被周圍信息所誤導,認為其他人的想法才是正確的,自己的認識是錯誤的,從而有了一些迷失。甚至於將其他人的言行舉止作為一種標準來進行,而羊群效應和這個也有一定的相似之處,都是一種從眾人云亦云的想法和行為。

很多人因為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可能有一些迷失,將其他人的行為當做一定的標準。最好先冷靜認識下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有福勒效應的傾向,假如有最好早日冷靜下來,避免受到效應的影響,甚至於讓生活變得一團糟。


要避免巴納姆效應,客觀真實地認識自己,有以下幾種途徑:

1、要學會面對自己。有這樣一個測驗人的情商的題目是:當一個落水昏迷的女人被救起後,她醒來發現自己一絲不掛時,第一個反應會是捂住什麼呢?答案是尖叫一聲,然後用雙手捂著自己的眼睛。

從心理學上來說,這是一個典型的不願面對自己的例子,因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己認為是缺陷,就通過自己方法把它掩蓋起來,但這種掩蓋實際上也像上面的落水女人一樣,是把自己眼睛蒙上。所以,要認識自己,首先必須要面對自己。

2、培養一種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銳的判斷力。很少有人天生就擁有明智和審慎的判斷力,實際上,判斷力是一種在收集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決策的能力,信息對於判斷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視,沒有相當的信息收集,很難做出明智的決斷。

3、以人為鏡,通過與自己身邊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較來認識自己。在比較的時候,對象的選擇至關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與別人的優點比,都會失之偏頗。因此,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條件相當的人作比較,找出自己在群體中的合適位置,這樣認識自己,才比較客觀。

4、通過對重大事件,特別是重大的成功和失敗認識自己。重大事件中獲得的經驗和教訓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個性、能力的信息,從中發現自己的長處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巔峰和失敗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性格。


來源:探秘志,搜狗百科

聲明:本公眾號發布的圖文只為交流分享,源自網絡的圖片與文字內容,其版權  歸原作者及網站所有,有疑問敬請聯繫我們。



2020年中國EAP學院--更多精彩課程

推薦連結:



相關焦點

  • 陽光科普 | 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來源於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總結自己的表演受歡迎的原因時,他說自己的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心理學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自己,並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 巴納姆效應
    而這其中的「罪魁禍首」正是將為大家介紹的「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是何方神聖?巴納姆效應認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
  • 巴納姆效應:「對號入座」背後的心理根源
    巴納姆效應:「對號入座」背後的心理根源心理學:如何成長自己,避免巴納姆效應帶來的暗示結果生活中有一種奇怪的現象,就是當有人用一些看似普通又帶有廣泛性和模糊性的語言來形容一個人時,他會很容易接受這些暗示,並認為這些話是在說自己——哪怕這些話其實與他毫無關係。這種「對號入座」式的行為,就是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
  • 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系列(四)——巴納姆效應
    神奇的心理學效應系列(四)——巴納姆效應 2020-03-30 11: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你為什麼這麼懂我?
    心理效應:巴納姆效應,你為什麼這麼懂我?第一篇文章,我準備和大家說一個我印象深刻的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做完這些,我根據她日常的表現,對巴納姆心理學效應做了一點添加修改,拿給她看。然後,我多了一個」大師「的外號。(註:每次做完後,我都告知被試者真相。)說了這麼多,巴納姆效應究竟是什麼東西?
  • 巴納姆效應:說的不是你
    以上性格是否都可以套用在自己身上,其實不止是你,所有人都具有上述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特徵或者說自我感覺,讓我們產生這種認同感的叫做巴納姆效應: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空洞,仍然會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不是這種人。也就是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廣泛的形容詞來描述一個人的時候,人們往往認為描述中說的就是自己。
  • 心理學:巴納姆效應 Barnum effect
    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這種人。上述現象就是巴納姆效應 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以雜技師巴納姆的名字命名。
  • 善解人意的巴納姆效應
    心理學上有一個巴納姆效應。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美國有個叫肖曼巴納姆的雜技師他說:自己的表演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每個人都會喜歡,都會以為這個表演為自己設計的。同樣當我們用籠統的方式,按照一定規則去描述他人的時候,對方也會以主觀驗證的傾向,去印證這些問題的真實性,覺得這說的就是自己。比如說,佔星術、算命等等,裡面都有這樣的巴納姆效應存在。
  • 心理學中的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的運用
    這就是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 我們用一個非常實際的撩妹的案例來介紹一下巴納姆效應的應用。 男生對女生說:「你有時候會因為害怕說錯話,而不敢表達自己,對吧?我知道你並不是一個完全內向的人,有時候你也有活潑的一面,在特別熟的人面前,其實你根本就不是這個樣子的。
  • 每日一概念:巴納姆效應
    很多人都喜歡做心理測試,星座測試,或者算命,曾經我也是一個重度的「測試」迷,不僅喜歡做各種各樣的測試,而且對結果還深信不疑。 現在想想其實還挺扯淡的,那些輸個名字,性別,生日,做幾道簡單的題就能測出你是什麼樣的人,這可能嗎?用腳趾頭想想都不可能啊!
  • 星座、佔卜和算命:「巴納姆效應」和「皮格馬利翁效應」
    如果你覺得上面的星座需要注意的地方說的特別好,那麼你可能需要先了解一下「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指人們會覺得一些人格描述非常精準地描述了自己的性格特點,但實際上這些描述往往非常模糊籠統,以致普遍適用。
  • 其實這只是巴納姆效應在作怪
    其實這只是巴納姆效應在作怪   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根據星座來推算未來的命運,某個人的性格,最近的運勢。老人家就喜歡找個算命先生,聊聊未來幾年幾十年的是否有什麼過不去的坎。其實現在大家都清楚認識到,這是沒有科學依據的,是一種迷信的做法。   但是也有不少人心理還是覺得,有時候說得很準呀,也許有啥超科學認知的存在呀,憑啥就直接否認了。
  • 愛情不該粘著星座不放——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在心理學上也被稱為星座效應,是指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並認為它特別適合自己並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點。比如白羊座具有當機立斷、熱情坦率、熱愛自由、慷慨真誠、勇敢直率和固執己見的心理屬性。如果自己只是熱情坦率、熱愛自由,與其他無關,但也會認定自己就是這樣的人。東子解析——星座是佔星術中的組成部分,亦指天上一群群的恆星組合。佔星術,亦稱星象學。
  • 有趣的21個心理學定律之——巴納姆效應
    其實,這些只是套路,當你知道什麼是「巴納姆效應」後,你或許會改變你原來的想法。下面我們來做一個遊戲,閱讀下面一段話:你有時候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候則很內向、謹慎、沉默。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你有時候懷疑自己所作的決定或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確。你有許多可以成為優勢的能力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都可以克服他們。
  • 《巴納姆效應》:算命準不準就全靠它了!
    註:如果懶得看文字就看我的同名視頻講解在講解何為巴納姆效應之前,您先做跟我做一個小實驗:請您先閉上眼睛聽我講,我感覺到在我面前的你是一個很需要別人喜歡的並尊重你的人,同時你有自我的判斷,但你又有很多優勢沒有被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缺點,不過一般可以克服。當你與異性接觸時,雖然外表顯得從容,但你內心還是有點焦慮不安的。
  • 巴納姆效應?看完這個你還相信星座嗎?
    其實巴納姆效應是一種心理學現象,人們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人格描述,並且認為這個籠統的人格描述完美地揭示了自己的性格特特點。簡單來說就是囫圇話,他這句話每個人都受用,就像手機插孔一樣,通用的,說誰都中招。
  • 小心職場套路,4個方法讓你避免巴納姆效應陷阱
    人們會不自覺地迷失在他人的「暗示」中,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這是巴納姆效應。01 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星相效應,是1948年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指的是人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認知的偏差,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的心理傾向。
  • 看「巴納姆效應」如何掏空你的錢包
    這種心理學現象便是「巴納姆效應」,又稱福勒效應。,即「巴納姆效應」。「巴納姆效應」,聽起來是個洋名字,但實際上其應用模式在中國已經有了很長的歷史。雖然這些應用者都不知道什麼專業理論知識,但是這並不妨礙「巴納姆效應」在中國的大放異彩,因為這種理論早就被大量應用於「忽悠和洗腦」。
  • 關於星座,關於巴納姆效應
    描述大多籠統,覆蓋面廣,另一方面,當我們在有意識的去看這些性格分析的時候,很容易受到這些模稜兩可描述的暗示,從而喚醒了記憶中和描述相關經歷(即使描述和行為並不百分百重合,這個時候,面對那些誇你的話,who care啊,這誇得就是本仙女好嘛),然後自己就對號入座了而已~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作巴納姆效應
  • 巴納姆效應告訴你!
    我想 針對於這種現象,也只有心理學才可以合理的解釋了!每個人都有巴納姆效應!只是程度不同罷了!上世紀中期,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通過試驗發現了一種心理學現象。當人們觀看了一個名為巴納姆的雜技師表演時,會對雜技表演整體予以較高的評價,這不是因為雜技表演的每一個環節都能讓人滿意,而至少有一個環節讓你滿意了,你好像就會對整個雜技表演都滿意了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