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總是給人一種夢幻的感覺,星座也讓不少人覺得神秘奇妙。
如果小小不問你的星座,就能說中你的特點,你相信嗎?
你很需要別人喜歡並尊重你。
你有自我批判的傾向。
你有許多可以成為你優勢的能力卻沒有發揮出來,同時你也有一些缺點,不過你一般可以克服它們。
你與異性交往有些困難,儘管外表上顯得很從容,其實你內心焦急不安。
你有時懷疑自己做的決定或做的事是否正確。
你喜歡生活有些變化,厭惡被人限制。
你以自己能獨立思考而自豪,別人的建議如果沒有充分的證據你不會接受。
你認為過於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
你有時外向、親切、好交際,而有時則內向、謹慎、沉默。
你的有些抱負往往很不現實。
你是否覺得上述描述很符合自己?
其實,這是心理學家寫的一段話,用來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事實上,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緻入微、準確至極。
巴納姆效應來源於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總結自己的表演受歡迎的原因時,他說自己的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
心理學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自己,並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人格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福勒認為產生「巴納姆效應」的原因是輕信。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很多時候都得藉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也正因如此,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巴納姆效應」指的就是這樣一種心理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
我們主觀上想要獲得外界信息時,這種效應也就尤為明顯。星座、算命就是很好的例子。
想想自己在看關於星座的各種總結時,是不是抱著好奇的心態,一條一條地跟自己做對比,不禁感嘆星座的神奇,甚至迫不及待地與朋友分享……
算命更是利用了這種效應,決定去算命的人本身就處於自我懷疑的階段,急需他人的建議,因此更容易受到暗示,輕信他人。
1.正確認識自己。通過科學的方法和途徑正確認識自我,不盲目輕信沒有科學根據的說法。可以多多聽取身邊的親人、老師、朋友對自己的評價與建議,但要明白那些只是對自我認知的補充,而不是全部。最關鍵的還是自我探索,認識自己對每個人而言都是必需且重要的,這個過程或許漫長不易,但一定充滿了驚喜和收穫,當你真正認識了自己之後,才能學會悅納自己,由此得到更好的發展。
2.學會判斷。在認識自己的基礎之上,我們就可以判斷那些來自外界的信息,孰好孰壞,孰優孰劣,哪些是合理的分析,哪些只是為博取關注的噱頭。對於這些暗示,不可照單全收,也不必全然拒之門外,要理智地判斷,接受正向的鼓勵,而不必囿於一些消極的「預測」。在這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始終堅持正確的自我認知,不要盲目跟風和聽信,不要因為一點相似性就誇張成完全符合、準確至極。
3.樹立正確的態度。相信很多人對於星座之類都是抱著好奇和娛樂的態度,不管符合與否,都不會影響自己的心態和日常生活,這是比較可取的。但也有一部分人特別願意相信這些看似神秘奇妙的東西,將其奉為真理,把一切不順利歸咎於外因,把自己的缺點當做天生使然,不可改變,這顯然是不利於解決問題,不利於自己進步的。所以,建議大家都不要太過當真哦。
看了今天的科普,大家還覺得星座神奇嗎?
小夥伴們可能會問,那為什麼相同星座的人確實會更加相似呢?
心理學家艾克森的實驗或許會給你答案。
他分別調查了1000個從未接觸過星座的孩子和1000個了解星座的成人,發現前者的個性和出生日期之間沒有任何關聯,而在後者之中,對星座的了解程度越高,同一星座被試者的個性相似度就越高。
結論很明顯:不是出生日期決定了人的個性,而是當人們相信自己應該是什麼個性時,他會逐漸表現出那種個性的特徵。
所以,你願意相信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你真正的樣子。與其相信別人的預測,不如親自給自己規劃一個未來。
最後,小小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活成自己想成為的樣子~
參考文獻:
[1]朱華珍.你相信星座學嗎——自我認知中的巴納姆效應[J].成才與就業,2015(07):43.
[2]許亮生. 巴納姆效應:籠統、一般性描述往往「十分準確」[N]. 財會信報,2018-06-11(B07).
[3]葉芳.星相版「巴納姆效應」解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4,5(14):81-82.
[4].巴納姆效應[J].醫學心理指導.校園心理,2004(05):19.
請留下你指尖的溫度
讓太陽擁抱你
記得這是一個有溫度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