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都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種信息的暗示,從而導致自我知覺出現偏差,總是認為一種十分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就十分準確地揭示並概括了自己的真實特點。
這就是心理學效應—「巴納姆效應」。
正因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當中,很容易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從眾心理便是典型的證明。
其實,人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受到他人的影響和暗示。
比如,在公共汽車上,你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一個人張大嘴打了個哈欠,他
周圍會有幾個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為他們受暗示性不強。
一個人開懷大笑,旁邊的人受到感染,也會情不自禁地笑起來。
認識自己,心理學上叫自我知覺,是個人了解自己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人更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時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總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來觀察自己。
正因為如此,個人便藉助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
個人在認識自我時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常常不能正確地知覺自己。
心理學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曾經有心理學家用一段籠統的、幾乎適用於任何人的話讓大學生判斷是否適合自己,結果,絕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段話將自己刻畫得細緻入微、準確至極。
我們用一個非常實際的撩妹的案例來介紹一下巴納姆效應的應用。
男生對女生說:「你有時候會因為害怕說錯話,而不敢表達自己,對吧?我知道你並不是一個完全內向的人,有時候你也有活潑的一面,在特別熟的人面前,其實你根本就不是這個樣子的。而且,我還能看出來,你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就算是因為有些現實的原因,比如說你要保護自己,不得不表現出一些冷淡。但是朋友真正需要你幫忙的時候,你是會很熱情的。」
剛才這些話,句句對方都不可能說不,而且只要她不是老油條,一定聽不出來你在使用巴納姆效應。她會覺得你非常了解她,平時就很關心她,或者兩個人正好就是一拍即合的靈魂伴侶。
當然,對待不同的人,巴納姆效應的方法也不一樣,因為人生各個階段遇到的問題是不一樣的。
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十分普遍。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習慣藉助外界的信息來評判自己,經常得出與事實不符的結論。或許你原本就是一隻極具天賦的「白天鵝」,只是因為才能還未發揮出來,卻因為別人不公正的評判而妄自菲薄,認為自己是一隻「醜小鴨」;在與異性交往時,對方的一顰一笑、一舉一止都會在心頭掀起漣漪,成為自身魅力的重要評判依據;或許別人的一句無心之話,便認為對方不尊重自己,對自己有成見,無端生出惱怒、嫉恨等情緒,影響了自己的心緒。
巴納姆效應之所以有效,這是因為:
首先,人非完人。一旦別人揭示出我們不為人知的負面情緒時,我們更容易順著對方的話題去想。
其次,就算當事人否定,你也能接著聊。
所謂巴納姆效應,是指用一些模糊的,對方不可能否認的說法自己去主觀驗證,讓他覺得就是在講自己,覺得自己被理解、被尊重,能夠迅速拉近人和人的距離,聊的比較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