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木星叫歲星,是什麼時候中國天文界改用了現在的名字?

2021-01-15 夢長君


周末看到知乎有朋友問到這個問題,於是稍作解答。

先說結論:

總的來說,中國古代就已經在用金木水火土來稱呼五大行星,但是從文獻上看,數量確實不佔多數,更多的使用辰星歲星之類的名字。

但是辰星歲星之類的名字裡面,應有相當一部分是在謄寫時候由金木水火土刻意改成的正規名稱。

金木水火土五顆行星是人們很早就發現了的,我們現在看一些古書中可以發現,古代稱五顆行星並不如現在稱謂金木水火土,而是分別為:金星-太白、木星-歲星、水星-辰星、火星-熒惑、土星-鎮星。

我們現在看史書之中,大部分都是嚴格使用這套稱呼。很多人誤以為這是中國古代「唯一正確」地稱呼方式。

其實未必。

《大東》裡面還曾提到「啟明」、「長庚」之類的金星別名。如果看《開元佔經》,還會發現,各個行星也還都有多個別名!

比如


在《淮南子·天文訓》裡面也記錄了:

何謂五星?
東方,木也……其神為歲星
南方,火也……其神為熒惑
中央,土也……其神為鎮星
西方,金也……其神為太白
北方,水也……其神為辰星

《史記·天官書》中羅列了一堆行星的星佔迷信內容,其文為:

木星與土合,為內亂。飢,主勿用戰,敗;
水則變謀而更事;火為旱;
金為白衣會若水。
金在南曰牝牡,年穀熟,金在北,歲偏無。
火與水合為焠,與金合為鑠,為喪,皆不可舉事,用兵大敗。
土為憂,主孽卿;大飢,戰敗,為北軍,軍困,舉事大敗。
土與水合,穰而擁閼,有覆軍,其國不可舉事。出,亡地;入,得地。
金為疾,為內兵,亡地。

可見當時其實就有木星、金星等稱呼。

但是從後世史書來看,這樣的稱呼不是很正規。不過據一些學者考證,很有可能即便是中國古代的天文官員,在進行天文觀測的時候自己寫記錄也是用的金木水火土的稱呼,謄寫到正史之中再改為太白、歲星、辰星、熒惑、鎮星等。

就好比我們自己做課堂筆記時候經常會寫一些不太正式的簡稱。古代天文官員,也是會偷懶的。


為何能夠得出這樣的結論呢?原因其實非常簡單,在今時今日檢索所有古代天文記錄,不可避免的會發現很多記錯的內容。而錯誤之中,有些可能真的是觀測錯誤——看錯了,有些則是輾轉傳抄過程中的錯誤——抄錯了。

在所有抄錯了的問題中,頗有一些是字形錯誤,比如有人寫【已亥】寫的太潦草了,抄寫的時候就可能會抄作【乙亥】。

但是專家們在梳理古代天象記錄時候發現了一類出乎常理的錯誤:有些記錄裡面,弄混了木星-水星-火星。

按歲星-辰星-熒惑三個名字,從字形是絕對不會錯了。但是如果寫成水火木,那潦草一些就確實很像了。

比如:

《宋書·天文二》記載:

(永寧二年)十二月,熒惑襲太白於營室。

按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永寧二年十二月,火星和金星都在營室的位置,二者非常近。營室即是二十八宿的室宿。但是我們通過虛擬天文館軟體模擬就會發現,實際上永寧二年年底和金星非常近的是木星。


大概因為書寫潦草的【火】和【木】二字相似,故而弄混。

類似的錯誤還有《後漢書》中

(永元)十三年【《古今注》曰:正月辛未水乘輿鬼,十二月癸巳犯軒轅大星】

永元十三年正月的辛未日,水星在輿鬼附近。輿鬼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鬼宿,也就是西方的巨蟹座。然而實際上模擬天象可知,在公元101年3月11日,火星犯鬼宿三。這段直接寫的「水」並沒有替換為辰星,其出錯大抵也是因為水火二字字形相近。


(永元十六年)七月庚午,水在輿鬼中。【《黃帝佔》曰:辰星犯鬼,大臣誅,國有憂;郗萌曰:多蝗蟲】

此句天象錯誤和前面大體相似,直書「水」並未替換為辰星,不過是當為木星在鬼宿。誤做水星。水、木字形相近。


後面兩個條記錄都是直接寫水星的,並沒有替換為什麼辰星、歲星之類的名字,其錯誤原因也可以很容易發現。而永寧二年的錯誤,因為謄寫時候把原始記錄的火星替換為了熒惑,反而不易發現錯誤原因。但是以後來兩個的道理推測,當是字形錯誤。

所以總的來說,中國古代就已經在用金木水火土來稱呼五大行星,但是數量確實不佔多數,更多的使用辰星歲星之類的名字。但是辰星歲星之類的名字裡面,應有相當一部分是在謄寫時候刻意改成的正規名稱。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曆法:歲和年有什麼不同
    2020-11-25 15:39:51 來源: 老申來說裝修 舉報   歲和年在中國古代曆法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 幹支紀年法之前古代曾利用木星運行規律進行歲星紀年
    中國古代很早就認識到木星約十二年運行一周天。人們把周天分為十二分,稱為十二次,木星每年行經一次,就用木星所在星次來紀年。因此,木星被稱為歲星,這種紀年法被稱為歲星紀年法。此法的起源年代還不清楚,但在春秋、戰國之交很盛行。
  • 在中國古代,歲星為何是木星,而木星為什麼又被當做賜福星
    在這其中,木星是太陽星系諸行星中的之一。它被古人成為歲星或福星。其被稱為歲星是因為,木星的公轉周期是12年,與中國地支紀年法的周期正好相同,其圍繞太陽運行一周剛好為一年,一年即為一歲。故而被稱歲星。歲星一年中最早出現在東方,而東方在中國人的五行體系中屬木。這也是其被命名為木星的原因。在中國古代佔星書籍中記載。
  • 中國古代的「金、木、水、火、土」五行,指的是五大行星嗎?
    眾所周知,五大行星分別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而這五大行星的名字又和我國古代常說的金木水火土五行非常相像,那麼這五行指的就是五大行星嗎?答案當時並不是,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的說法只是中國人才這麼叫,西方對五大行星的稱呼是按照希臘羅馬神話中神的名字,水百星是信使、商業之神墨丘利,金星是愛與美神維納斯,火星是戰神馬爾斯,木星是眾神之王朱庇特,土星是農神薩圖恩。而中國對於這五大行星的稱呼,則是按照五行和肉眼觀測得來的。
  • 木星為何是「歲星」?紫微星不同顏色,都有什麼寓意
    星體圖片·網絡供圖 木星就是歲星,這顆星在古代文化中影響很深,每12年繞太陽一圈,是古代幹支紀年的依據,現在仍稱12年一個年輪。但是古代認為歲星並不是惡星,而是吉星,其實是當年的守護神。
  • 木星為何是「歲星」?紫微星不同顏色,都有什麼寓意
    星體圖片·網絡供圖木星就是歲星,這顆星在古代文化中影響很深,每12年繞太陽一圈,是古代幹支紀年的依據,現在仍稱12年一個年輪。但是古代認為歲星並不是惡星,而是吉星,其實是當年的守護神。歲星動,人主怒。小則民多病,大則喜。)」。在古代,認為歲星和農事有關,認為「春不勸農則歲星盈縮」。還有句話叫「歲星守心,則年穀豐」,意思是:歲星運行到心宿區域,那麼這一年就豐收。心宿對應的是古豫州(宋國),按照現在的區域來看,河南及安徽北部一帶屬於古代宋國,這裡也正是農業主產區。
  • 與其關心西方星座,不如花兩分鐘了解下中國星座與古代天文
    我國關於十二星次記載最早見於《左轉》《爾雅》等古籍,即春秋前,而西方的十二星座最早是古巴比倫提出的。按時間算,相差不多。而那個時候,東西方人們都不知道對方的存在,中國了解到西方世界,還是在東漢時期。因此東西方的天文學,相近而獨立,冥冥之中,地球上的人類開始共同進步。十二星座大家聽多了,今天我們來了解下中國的十二星次及一些基礎的中國古代天文學吧。
  • 幹支量綱發明來源:「歲星紀年」
    還需要從歲星紀年法原理解析。中國古代的曆法有三種,陽曆,陰曆和陰陽合曆。陽曆也叫太陽曆;陰曆也叫太陰曆,月亮歷;陰陽合曆,也就是俗稱的農曆,因為是陰陽合曆,所以需要歲首置正也就是正朔,正朔需要使用四種方法:其一:「立杆測影」法:《逸周書.周月解》中記載「惟一惟一月,既南至,昏昴見,日短件,基踐長,微陽動於黃泉,陰降慘於萬物。」
  • 「玄」木星土星喜相逢,大時代要開啟了?
    最近天文界最熱鬧的事情是木星和土星相會,從12月21日開始,這兩大行星近距離交匯。木星和土星圍繞太陽公轉的周期不同,木星轉一圈是12年,土星轉一圈大概是30年,所以它們倆大約每20年相會一次。不過這次它們兩個在我們地球人看來靠的非常近,角距只有6角分,被稱為【大合】,上一次這麼近的大合還是在1623年,大明天啟三年。
  • 馬伯庸:十二星座在中國流傳,對中國的宗教、習俗、天文影響很大
    我也不會心虛,最後不會覺得什麼都沒有講,大家什麼都沒收穫。所以每次到一個地方我都會分享。今天我給大家帶來的是中國古代中的外來元素。說實話,我不是太會起名字,我感覺這個內容應該會比這個名字好。這個講的內容是雖然中國古代是一個比較封閉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發展還是會受外來的影響,會有很多的交流,一些外來的文明,會有很多文明的碎片滲入到中國文化中來,時間一長,我們會覺得這是中國傳統文化。
  • 中國古代天文之十二辰與十二次
    2020-05-23 14:26:03 來源: 想住資訊 舉報   中國古代對周天的一種劃分法
  • 咱們中國之前有哪幾種叫法,中國的名稱又是什麼時候出來的?
    在歷史上,中國是有許多的稱呼,第一個就是「赤縣神州」,是出現在《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其中提到戰國時,齊國有人說中國名曰赤縣神州,後來人們就稱中國為赤縣神州,但更多的時候是分開來用,或稱赤縣或稱神州.。最後一個叫法是「九州」,是源於大禹治水歸劃定九州的傳說,相傳夏禹治水後分中國為九州,後來又說中國古代設置的九個州就叫做神州,這九個州就放在了中國,後來又生化出來的還有「九域」,宋代繪製的圖就是中國地圖《九域圖》。那麼,「中國」這個名稱是在什麼時候出來的呢?
  • 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古代星座控畫筆下形貌奇異的星宿星神
    古代在天文儀器這方面的研究一直就很引人注目,中國在天文學上的成就,可比西方來得久遠多了,漢代的時候張衡就發明了渾天儀。到了唐代,梁令瓚身為業餘愛好者,為了幫助受到唐玄宗命令主持改歷觀測的僧人張一行,梁令瓚製造出了「黃道遊儀」,這是用來測量28宿運行規律和位置變動的。
  • 中國古代天文曆法之七政:日月五星,謂之七政
    但其實不然,在中國古代也有著豐富的天文曆法知識,這篇文章將與大家講解中國古代天文知識中太陽系最著名的七顆行星。《幼學瓊林》有言:「日月五星,謂之七政。」,古人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稱之為七政,又稱為「七曜」,將金、木、水、火、土五星並稱為「五緯」。
  • 中國古代丈夫的八種稱呼,女人要學會換著叫
    許多外國友人都覺得中國漢字非常難學,中國漢字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就是同一種事物可能會有十幾種表達方式,另外有些字明明是一樣的,但是放在不同的語句裡面意思也就不一樣。另外我們也應該看看中國古代女人對自己男人的稱呼,是如何從「小資」一步步走向「重口味」的墮落史。
  • 你的中國星座是什麼?
    小圓圈裡清晰可見西方的十二星座,說明在唐代,西方星佔學曾經傳入中國並形成一定的影響。 《中華遺產》2009年08期 圖片編輯/湯劍華這個如此適合聊天拉近關係的概念,居然在數百年的時光中並沒有得到傳播,由此衍生的西方星佔學更是不為中國人所了解,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這要從中國的星宿體系說起了。
  • 中國古代也有十二「星座」,按陰曆劃分,你屬於哪一個?
    中國古代也有十二「星座」,按陰曆劃分,你屬於哪一個?十二星座源於西方,如今在我國卻流行起來,尤其是在年輕人中間,種種詭譎莫測的說法,可謂是賺足了眼球,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我國古代也有十二「星座」的劃分,只不過名字不叫「十二星座」,而是叫「十二星次」,或直接稱「星次」。
  •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古代我國是世界天文學最發達的國家之一!
    《五星佔》對研究古代天文學史具有極其珍貴的參考價值,它是中國最早的有關行星運行的記錄,它的發現,進一步說明了在古代我國是世界天文學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據考證,《五星佔)成書約在漢文帝三年至十二年(公元前177-前168年),距今已2100多F。在西漢初年,我國對於五大行星的視運動已觀測得相當精細,書中列舉的數值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 為什麼八大行星中五顆「金木水火土」恰好是中國的五行呢?
    這個問題實在是太可樂了,說明我們對於中國古代的文化已經非常陌生了。八大行星的其中五個,是古人就看得到的,所以古代不同的民族都用各自的語言給它們起了名字。比如中國就給他們起來好幾個(套)名字。  金木水火土,或者按照今天我們認識到離開太陽距離遠近的順序,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