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說
儋州調聲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之一,是儋州和洋浦地區的文化瑰寶。儋州調聲之所以能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阻隔永葆魅力,是因為它唱的是儋州和洋浦地區人的生活。
儋州古稱「儋耳」,西漢班固於《漢書·地理志》一書記載: 「武帝元封元年略以為儋耳、珠崖郡。」儋耳指的是三都南灘浦(今三都區舊州村)。其中三都1987年改為鎮,2013年10月三都鎮整建制劃歸洋浦經濟開發區管理,2016年3月撤鎮設區。這裡民風淳樸,這片沃土孕育了富有本土韻味的調聲。
三都調聲隊 曾偉 攝影
「儋州自古稱歌海,山歌催得百花開,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臺。」兩千多年來,在洋浦乃至整個儋州,調聲是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形式,也是千百年來群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
陳泓和陳潤
在洋浦新英灣聯排房,今年3歲半的雙胞胎兄弟陳泓和陳潤就很喜歡調聲。
01
你們也喜歡調聲嗎?
弟弟陳潤:我和哥哥唱調聲,吃冰棒
奶奶告訴我們,每天下課回家,睡覺前,兄弟倆一定要唱一首調聲才肯睡覺。
02
我喜歡唱調聲,因為調聲很有意思的。
哥哥陳泓 :我弟弟拉著我的手,讓我和他一起唱調聲
《囑姑九點半》這首調聲,是兄弟倆的最愛,也是他們的成名曲。哥哥陳泓和弟弟陳潤經常互相勾住小手指,手拉著手,手一搖腳一擺,唱著舞著,節奏明快,歌聲飛揚,或春風扶柳,或柔和悅耳,或剛強有力,將音樂與舞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03
這是不能丟不能忘的。孫子都喜歡調聲。
我聽著調聲慢慢變老的,調聲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
《囑姑九點半》
向上滑動查看《囑姑九點半》歌詞
詞曲/同緣
編曲/陳文清
後期/薛尚任
男:聽阿見依阿說聲
囑哥九阿點半
囑到九阿點半
小呀小水紛紛大呀大路爛爛
怎得閒心邏呀麼邏花欄
怎得閒心邏呀麼邏花欄
哥阿邏來登儂阿邏來來
咱哥照念儂 先方兒囑姑勿去
守到好哥囑是慢來
囑阿慢來 囑阿是慢來
男:聽阿見依阿說聲
囑哥九阿點半
囑到九阿點半
小呀小水紛紛大呀大路爛爛
怎得閒心邏呀麼邏花欄
怎得閒心邏呀麼邏花欄
哥阿邏來登儂阿邏來來
咱哥照念儂 先方兒囑姑勿去
守到好哥囑是慢來
囑阿慢來 囑阿是慢來
兩個人陶醉在調聲中,一邊唱一邊笑,那個熱鬧勁兒,蘊含濃鬱的生活氣息。
陳佳妤是陳潤的二姐,她也喜歡調聲。
04
我調聲唱的最好了。
陳佳妤:我們一家人都喜歡唱調聲。
平時放學以後,也是經常和弟弟一起唱調聲。她告訴我們,和弟弟陳潤唱調聲,弟弟總是不忘要勾起自己的小手指,跟著節拍,聲情並茂,兩個人是越唱越興奮。
她還偷偷告訴我們,陳潤唱的調聲比陳泓好一點,他經常會陶醉在自己的歌聲裡,他很自戀的。
▲新英灣幼兒園 三姐弟哼唱調聲《囑姑九點半》照片
談起調聲,奶奶告訴我們,調聲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這是不能丟不能忘的。好在陳泓和陳潤喜歡調聲,而且他們很有天賦,一學就會。
自古以來,調聲是廣大群眾抒發情感的一種表達方式,悠悠調聲傳承千年。
奶奶告訴我們,調聲來源於鄉間,是勞作的男女創作的。所謂:「飢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調聲記錄了人們日常勞作的內容。如「哥揮鋤頭引呵哩,引水來哩來……儂在田裡把呵哩把秧栽哩栽」等等都再現了人們辛勤勞耕作的美好場景。
也有記錄了自然美景的調聲,如「白馬湧泉流萬代,舊州西照照金波。顏塘漾月月呀麼月色靚。松林萬翠架天河,比價雲煙煙景好」將儋州八景如畫卷般用調聲的形式記錄下來。
還有一些調聲也記錄了童年時代孩子們的心聲:「簍簍哩,簍簍哩,屋底涼簷種荔枝,荔枝生得肉人吃,龍眼花開到幾時」。
奶奶說,以前的人生活很困難,特別是小時候,肚子餓了沒有飯吃就會唱調聲。可以說,在缺乏物質和娛樂的年代,調聲溫暖了孩子們的童年時光。
以前唱調聲沒有一個固定的場所,一般是在農閒的時候、過節,在山坡野地都可以進行。主要是以前的青年男女以歌抒情。農曆中秋唱調聲尤為盛行。
▲唐寶山:海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調聲的代表性傳承人
《儋州志》記載:「春則鞦韆會鄰峒男女,妝飾來遊,攜手並肩,歡歌互答。」」以前洋浦各村有供給本村青年男女居住的「女籠」、 「青年籠」(也叫男籠)等。每到中秋節這一天,青年男女會進行集體性「夜遊」,他們借調聲互通情誼,追求愛情。
可謂「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單身的青年男女各站一排,肩並肩,手拉手,集體對歌,在舞蹈中對歌,男的或女的一人一句,我唱一句你應一句,巧妙對答,你來我往,在歌聲和舞蹈中,情感在流淌,心聲在碰撞,愛情也隨之而來。
調聲最初不叫調聲,它最初叫「欸(ê)聲」,儋州方言「ê dāng」。也有人稱它「奇聲」「抽調」,是一種採用儋州方言演唱並配以簡單肢體動作的地方民歌。「調聲」中的「聲」是聲音、歌唱之意。在儋州話中有應答的意思,所謂「你方唱罷我來答」。「欸(ê)」可以當做嘆詞,它是鄉野間的人們疲乏時發出的語氣詞,因為調聲是人們勞作休息時進行的一項娛樂活動。
一直到上世紀60年代,星海音樂學院教授、音樂家關慧棠到儋州採風,期間聽「ê dāng」表演,感到驚奇,他覺得欸聲這個名字很拗口,不容易記,建議改稱為「調聲」。「調聲」一名由此誕生並一直沿用至今。
▲海南煉化調聲隊
調聲作為一種獨特地域風格的民間歌曲。一直以來,都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紹聖四年(1097 年),蘇軾被貶謫到儋州,此三年間,儋州「書聲琅琅,弦歌四起」。蘇軾經常聽到「夷聲徹夜不息」,後來他才知道這就是風行於世的民歌調聲。蘇軾也喜歡記錄調聲,相傳他在貶謫期間,經常學儋州人肩挑水,穿著木屐,帶著草帽,行歌田間。他遇赦北歸時,曾寫下:「黎歌蠻舞祝公歸」、「蠻唱與黎歌,餘音猶杳杳」、 「弦歌四起」等詩句。蘇軾也對民歌調聲留念不忘。
兩千多年過去,調聲走出洋浦,走出儋州,走出海南,走向全國各地。 2006年5月20日,調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洋浦各社區、村莊,總能看到有調聲隊在唱調聲,女隊員扭動著婀娜腰肢,含情脈脈;男隊員揮動著剛健的臂膀,左顧右盼。他們唱著、舞著,調聲夾雜著歡呼聲,飄過洋浦灣畔,唱出新時代洋浦人對新生活的美好願景。
*作者簡介:鄧曉龍,筆名白詩羽,自稱「90後白大叔」,一枚溫如植物的男生。
編輯:鄧曉龍 攝影:曾偉、符潤昌、鄧曉龍
審核:陳豔妹 鄭巍 總策劃: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