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李宗仁回國,周總理親自接機,毛主席卻說他誤上了「賊船」

2021-01-09 史海魅影

1965年7月18日,這天一早,廣州白雲山機場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廣東省政府的軍政領導們都在候機廳裡面等候,上午7點,一架波音707客機抵達機場,隨後,在一眾領導們的目光注視下,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從飛機上走下來。

這位老人正是今天的主角,老人在候機廳與軍政領導們親切交談,在用過早餐之後,老人重新登機,他只是在廣州轉機,接下來他還要經上海直飛北京,在那裡,以周恩來總理為代表的中央高層迎團。

那麼這個老人是什麼人?他為何能得到中央這般重視呢?其實這個人在中國近代史上也是相當有名,他就是桂系軍閥李宗仁。

李宗仁所代表的桂系軍閥,也對當時中國的政局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他確實是一位傑出的牛人,只是可惜,李宗仁遇到了畢生的對手蔣介石,又遇到了為人民服務的解放軍,這也導致他一生的夢想都化為一場空夢。

在李宗仁的身上,我們能深深感受到人的複雜性,他並非是一位單純的反動派軍閥,李宗仁對於國家有著極大的功勞,這也是晚年他能重新歸國,並得到中央極力歡迎的主要因素。

李宗仁的一生充滿著各種傳奇色彩,在國民黨戰敗之後,他潛逃美國,一直流亡在外長達十六年,他自始至終都沒有放棄回國的希望,經過不懈的努力,這才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回國之後沒幾年,李宗仁就在北京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

和很多近代的風雲人物一樣,李宗仁也並非是出身名門,李家早年條件也相當不錯,可李宗仁出生的時候,他們家早已敗落多年。從小李宗仁就過著非常貧困的生活,他很早就到紡織廠做學徒,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要想出人頭地,就必須要抓住機會。

李宗仁就成功抓住了機會,當時孫中山所領導的革命活動,主要也是在兩廣地區開展。李宗仁接觸到了革命的新思想,他也選擇加入同盟會,並考入了廣西陸軍速成學堂,這也讓他開始在軍隊中發展事業。不過,李宗仁雖然是桂系軍閥的代表,但他一開始的起點卻是在滇軍,隨後他才轉入到陸榮廷的部隊。

所謂的桂系軍閥,實際上就是以廣西為主的這些武裝勢力,不過桂系也是分為新舊兩個時期。

陸榮廷正是舊桂系的代表人物,李宗仁在加入桂軍之後,他也看到陸榮廷等人與孫中山等革命勢力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桂系與周邊的粵軍、滇軍之間也是經常發生衝突。於是李宗仁就選擇韜光養晦,在第一次粵桂戰爭中,李宗仁終於抓住了機會。

當時還是營長的李宗仁,為了掩護向梧州撤退的五六萬桂軍,率領自己的部隊勇敢突破了粵軍的防線,一下子就挽救了數萬的桂軍。經此一戰,李宗仁在桂軍的名聲開始大了起來,他也通過這次戰爭,順利拉到了很多的隊伍。撤下來的大量桂軍,都接受他的領導,同他一起撤到了玉林地區。

就這樣,李宗仁有了自己起家的根本,他依靠著這些人馬,以玉林作為根據地慢慢發展勢力。在第一次粵桂戰爭中,桂軍被打得慘敗,陸榮廷也不得不下臺,這件事也暴露了桂系內部的腐敗無能,陸榮廷所統帥的桂系看起來架子挺大,可實際上面對新興的革命軍是如此脆弱。

李宗仁由於有同盟會的背景,他也積極與廣州政府合作,對於當時的廣州政府來說,能從敵人的內部找到和自己合作的勢力,那肯定是一件好事。

陸榮廷在失敗之後,也並不甘心,他還是選擇與粵軍打到底,沒想到在第二次粵桂戰爭中自己敗得更慘,至此桂系土崩瓦解,李宗仁趁機聯合其他的勢力一起進攻陸榮廷,終於在和粵軍合作的過程中徹底推翻了陸榮廷,廣西也至此陷入了新一輪的混戰中。

在隨後廣東也發生劇變,孫中山遭到陳炯明的襲擊,不過李宗仁認為國民政府還是值得依靠的,他也在1923年正式加入了國民黨。

這個時候,廣西的局勢也發生了變化,在內部的混戰結束之後,廣西基本形成了三方割據的形勢,李宗仁也在這個時候遇到了他人生中一位重要的夥伴,那就是白崇禧。

白崇禧在討陸戰爭中與李宗仁等人合作,隨後也成為廣西的一股大的割據勢力,後來他也深知,廣西內部要是繼續這麼亂下去,只有任人欺負的份,於是他就選擇與黃紹竑聯合推舉李宗仁為桂系的新領袖。這三人也成為新桂系裡面的三巨頭,他們主導了整個廣西的軍政大局,李宗仁統一廣西,這對於隨後的北伐戰爭起到了極大的影響。

他與白崇禧等人一開始就是與國民政府合作,隨後自然就會盡力去參加北伐戰爭,在北伐期間,李宗仁也是表現得非常出色,他是為數不多能從鎮南關打到山海關的男人。

在這個時候,李宗仁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他一直堅持兩廣統一,最初也是選擇支持蔣介石,也正是這個時候,李宗仁犯下了一個極大的錯誤,他支持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事變",把屠刀揮向了共產黨人。

可這次他也成為蔣介石手上的棋子,在參加反共清黨之後,他不僅沒能與蔣介石的關係更加親密,倆人之間的矛盾也是越來越大。說到底,還是權力的爭鬥,在北伐後期,李宗仁率先下手,給了蔣介石一個下馬威。他聯合北伐軍內部的非蔣勢力,順利逼迫蔣介石下臺。

此時李宗仁犯下了一個錯誤,那就是白崇禧建議他要繼續打到底,給蔣介石最後一擊,可他沒有這麼做。結果,蔣介石順利反擊,重新上臺,李宗仁也吃了個大虧。

桂系在他的發展下,勢力也是影響到了全國大多數的省份,還有著大量的軍隊,一度也取得了對於國民政府的控制權。可桂系自身的底子原本就弱一些,一下子擴張這麼快,力量就變得非常分散,李宗仁又沒有能及時除掉蔣介石,在蔣介石重新上臺之後,桂系與蔣也是展開了多次的交鋒,可李宗仁都沒能取得勝利。

桂系多次戰敗,勢力也不斷縮小,李宗仁吃到了苦果,不過他在這一時期對於廣西的建設卻做得非常成功,不僅發展教育,清除匪患劣紳,還大搞建設,也讓廣西漸漸發展起來。

可桂系在和蔣介石的爭鬥中,已經處在了明顯的下風,而李宗仁也很快就迎來了他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時期,那就是抗日戰爭。

人複雜的地方就在這裡,不同的階段,他們所做的事情可能就會不一樣,李宗仁早年確實是軍閥,他手上也沾滿了共產黨人的鮮血,之前他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可當抗戰爆發之後,李宗仁也確實是盡全力投入到了這場保家衛國的戰爭中,在蔣介石死活不抗戰的時候,李宗仁也是發出號召,與很多愛國將領一樣,試圖逼迫蔣介石抗日。這位昔日的沙場宿將,也終於不用繼續把槍口對準自己人了。

李宗仁在抗日戰爭中的表現是相當出色的,他所領導的第五戰區在前期表現非常強勢,其中徐州會戰就打得十分成功,臺兒莊戰役更是成為國軍抗戰中第一次正面作戰的勝利,這也是李宗仁生涯中的一個得意之作。

可在抗戰勝利之後,李宗仁又遇到了新的危機,外部是國共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內戰的苗頭已經開始出現,內部是李宗仁與蔣介石之間的爭鬥同樣激烈。

儘管在抗戰中大家能在一條戰線,可畢竟是不同派系的軍閥,李宗仁是不會認可蔣介石的,同樣,李宗仁也並不打算與中共聯合,他有著更大的野心,希望自己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領袖。於是在解放戰爭初期,李宗仁也是率軍堅決與解放軍交戰,打得還是很賣力。

可在強大的解放軍面前,李宗仁原本的那一套就已經行不通了,多次的戰略戰術失誤,桂系大量的精銳被消滅。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上也是一敗塗地,解放軍經過三大戰役之後,戰爭的形勢已經非常明朗,蔣介石、李宗仁都感覺到了真正的危機。

李宗仁依舊不願意妥協,他與白崇禧還是比較堅決的,不僅想著通過和談去阻撓解放軍南下,他還積極在長江等地布防。甚至在長江防線被突破之後,李宗仁一路南逃,也沒有放棄要繼續抵抗,他也在想辦法試圖讓桂系重新復生。

然而,解放軍勢如破竹,一路南下,桂系也徹底土崩瓦解,隨著衡寶戰役的結束,李宗仁已經失去了所有的力量,桂系也徹底走到了末路。

直到此時,李宗仁才真正被打醒,這個局面無論是蔣介石,還是他或者是白崇禧,都已經不能挽回了。

李宗仁在當時的處境是相當尷尬的,他與蔣介石之間的恩怨擺在那,他是不可能選擇隨著蔣介石一起去臺灣的。桂系三巨頭裡面,其他倆人都選擇妥協,可李宗仁由於立場的問題,他只能選擇出逃美國,至此他就一直在美國過著流亡的生活。

顯然,這樣的生活並不是李宗仁想要的,遠離故土,一直漂泊在外,對於年齡越來越大的李宗仁來說,這是非常難受的事情。而新中國在黨的領導下,很快就展現了活力,尤其是在韓戰中,新中國讓全世界刮目相看。李宗仁看到國家有這樣的變化,他也確實動心了。

曾經的李宗仁與共產黨是敵人,可如今的李宗仁,已經不想繼續走之前的道路了。李宗仁當時的處境也是比較尷尬,他在之前得到了美國的支持,也順利成為國民黨的總統,在49年他撤離的時候,也是以代總統的身份離開的。

可美國肯定是與蔣介石更親近一些,李宗仁到了美國之後,他也沒有得到美國的重視,自己確實過得比較難,桂系也早已失去了所有的資本,李宗仁已經無法再實現什麼大業了。

因此對他來說,回國是一件需要慎重考慮的事情,畢竟他的身份不一般,在他真正回國之前,也是多次派人與中央接觸、溝通。李宗仁對於新中國態度的改變,這肯定是中央非常樂意見到的情況。

他的心裡還是有國家的,在韓戰結束之後,李宗仁也是公開支持新中國,並且在臺灣問題上,與中央站到了一起,自己身在美國,卻堅決反對美國幹涉中國內政。

隨著他的這一系列表態,中央也是非常希望李宗仁能回國,毛主席、周總理等人也是不斷派人與李宗仁溝通,雙方的聯繫還是比較密切的。那麼中央為何要爭取李宗仁這種過去的死敵回國呢?

顯然,這與當時新中國的策略有關,隨著韓戰結束,新中國也開始重新規劃統一戰線,在對待臺灣的問題上,也是更多主張和平解決問題。李宗仁的身份就決定了他的影響力註定不一般,在當時他一度成為民國的總統,這在國內外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力。

李宗仁這種身份的人物也支持新中國的統一戰略,這個性質確實是不一樣了,當時中國正在爭取各方的團結,面對曾經的死敵國民黨,也沒有之前那麼堅決了,周總理就說過,"到了今天,彼此處境不同,只要大家以民族和祖國的利益為重,國共兩黨仍然可以重新攜手團結起來,爭取第三次合作,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

新中國這種寬容的態度,對於解決臺灣問題等諸多的矛盾,都有著極大的幫助。李宗仁這種極有影響力的人物,他的態度和行為也必然會引起連鎖反應。新中國仍然有大量的問題需要解決,與曾經桂系崛起一樣,只有大家團結起來,才能共同把故土建設好,把國家給治理好。

新中國需要所有中國人共同的努力,這不僅僅是指在中國奮戰的這些國人,還有很多在海外的國人。在經過多方的努力之後,李宗仁也終於在1965年回到了祖國,顯然,中央這次對於李宗仁的回國是非常重視的,在他啟程之前,這個消息就已經是國內外媒體關注的焦點了。

原國民黨總統回國,這個性質確實是太特殊了,李宗仁自己也沒有想過,真的會有這麼一天,他在飛機上的時候就激動地說道:"16年前,我飛離廣州的時候,萬想不到再會回來;可是世事的變化常常出人意外,由於祖國的呼喚,今天我又回來了。"確實,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會存在諸多的變數,李宗仁在離開的時候,看起來是不可能回來了。

在他抵達首都機場之後,迎接他的代表團也是陣容豪華,除了周總理之外,還有很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其中也有大量原國民黨的起義將領,比如李宗仁曾經桂系的夥伴黃紹竑,他們之間的重逢,也確實讓人感慨萬千。

值得一提的是,在機場見面的時候,周總理還介紹了末代皇帝溥儀,李宗仁這位昔日的民國末代總統,也是與清朝的末代皇帝以這樣一個形式見面了。

這件事也是新中國的一個宣告,他們倆人分別代表著不同的勢力團體,不同的階層意識,如今新中國以開放包容的態度,讓這些曾經堅決對立的人們走到了一條戰線上,這就是新中國統一戰線最厲害的地方。

在當初商談回國事宜的時候,周總理就表示,新中國是不會強行留下李宗仁的,他的來去是非常自由的,自己回來之後,也可以選擇回到美國定居。

不過李宗仁在機場的時候,他就表示:"宗仁老矣,對個人政治出處無所縈懷。今後唯願盡人民一分子的責任,對祖國革命建設事業有所貢獻,並望能在祖國頤養天年,於願已足,別無他求。"

對於已經75歲高齡的李宗仁來說,他在暮年回到了祖國,就真的不打算再離開了。在回來之後,他也在中央的安排下,到北京一些地方去參觀,而毛主席在忙完工作之後,也是立即選擇了見他。

毛主席與李宗仁也是老對手了,倆人上一次見面是在1925年,如今再度相見,新中國早就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毛主席也是表示:"跑到海外的,凡是願意回來,我們都歡迎,他們回來,我們都以禮相待。"

毛主席還用幽默地鄉音笑著對李宗仁說:"哧!哧!清鄰先生,你這一次歸國,是誤上'賊船'了。臺灣當局口口聲聲叫我們做'匪',還叫大陸為'匪區',你不是誤上'賊船'是什麼呢?!"李宗仁笑了,毛主席的幽默將現場的氣氛帶向了更高層面。

毛主席的這番表態,也明確了中央當時的統戰思路,這種態度,能讓不少在外猶豫不決的人們心裡踏實下來。李宗仁也並非是什麼準備都沒有,他也想要在自己最後的生命裡,為祖國做一些事情。

他在隨後召開的發布會上,也是再度明示了臺灣的主權問題,表示臺灣絕對不可以分裂。在李宗仁回國前一年,在臺灣遭到蔣介石囚禁的白崇禧也是死得不明不白,李宗仁這番表態,在格局上就與對岸的蔣介石有著極大的不同。

雖然李宗仁回國之後沒有幾年就去世,但他確實沒有遺憾了,在晚年回國後,他也重新回到了自己的故鄉,也為國家做了一些事情,他還應毛主席的邀請參加了國慶十七周年的活動,1969年1月,李宗仁在北京去世。

回顧他的一生,不得不說他確實是一代人傑,從鎮南關一路到山海關,從一個小學徒一路成為民國的總統,李宗仁的身份和立場都發生過無數次的改變,他的人生確實是非常精彩。

對於國家來說,李宗仁是有過大的過錯,他曾經想過要分裂國家,試圖與共產黨劃江而治,幸好解放軍順利南下,才避免中國又一次成為南北朝。

李宗仁也是內戰的發起者之一,他與蔣介石一起親手毀掉了和平,同樣,他對於國家也是有大的功勞,即便立場不同,也必須要承認,李宗仁和桂系在抗戰期間,確實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李宗仁在後來態度轉變,他堅決擁護祖國的統一,這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還曾經給美國總統寫信表示不希望美國過多幹涉中國的內政。儘管自己有過不少的錯誤,他也確實是為了國家的困境而擔憂。對於李宗仁這種比較複雜的人物,確實應該有更加客觀的眼光去看待。

當然,很多人也非常好奇,李宗仁與桂係為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蔣介石手下的敗將呢?要是他們能取得成功,或許國民黨的歷史會被徹底改寫。從李宗仁一生的各種事情來看,他真正的宿敵就是蔣介石,倆人明爭暗鬥了很長時間,甚至李宗仁晚年回國,也是針對蔣介石的一種無形的抗爭。

論各方面的能力,李宗仁確實不比蔣介石差些,可他有一些大的缺陷,比如他的起家資本確實是比較差。蔣介石能長期處於上風,也是與他得到美國等勢力的支持有關,李宗仁就一直無法得到相應的支持,桂系原本起家的底子就薄弱一些,又在長期的戰爭中損耗很大,這就嚴重削弱了李宗仁的力量。

在和蔣介石的鬥爭中,李宗仁也暴露自己性格裡面弱勢的一面,他有的時候確實沒有那麼狠辣,對於一個爭奪最高權位的人來說,這不是一個好的特點。這點蔣介石就比他要強很多,該狠的時候絕對夠狠。

李宗仁在諸多的高級將領裡面,他的才能是比較突出,也是相當全面的,再加上他的名望資歷都足夠高,這也是他能得到桂系擁護,一直與蔣介石對抗到底的主要因素。

可惜在細節上,他就差了很多,再加上自己先天不足,未能鬥倒蔣介石也是必然的,不過他最終選擇回歸祖國,這無疑是他與蔣介石鬥爭中一次更大的勝利,最終的勝利。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讚。

相關焦點

  • 1965年,毛主席在中南海泳池接見李宗仁:此次回國可是上賊船
    他的歸來對臺灣問題的解決可以說具有重大意義,因此黨中央領導都很重視和關注。毛主席百忙之中親自接見了李宗仁,只不過地點不是在辦公室,而是中南海遊泳池。    從1956年到1965年,十年間程思遠五次北上進京,每次都得到了周總理的親自接見。程思遠還多次參加對臺辦的會議,討論李宗仁回國的時機等問題。  1958年,李宗仁將自己收藏的一批文物寄回香港,希望程思遠代為捐贈。李宗仁自稱這些文物是自己花了11萬美元收集起來的,願意全部捐給國家。程思遠報給周總理後,將這批文物運往北京。
  • 他是毛主席的貴客,因飯菜不好扇解放軍耳光,周總理直接把他訓了一頓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位同志他叫柳亞子,是一個大詩人。他跟毛主席的關係非常好,經常一起寫詩切磋。也正是這樣,所以晚年的他有點自負,因為毛主席和周總理沒空拜訪他,他又哭又鬧不僅要跳湖還要在屋內上吊,最後還打了解放軍戰士。新中國成立前夕,召開了新政協,邀請了不少站在我軍這邊的民主人士。
  • 1976年:楊振寧代表在美國的所有僑胞回國祭拜周總理
    1976年1月8日,人民的好總理周恩來與世長辭,巨星隕落,舉國悲鳴,與周總理相濡以沫超過半世紀的夫人鄧穎超心情更是十分的悲痛。1月15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周總理的追悼會,由小平同志悼詞,這份悼詞在前一天送到了毛主席的手上審批。
  • 毛主席設想、周總理關注,新中國北京「第一宮」卻是最低調的
    「要給少數民族建一個宮」早在「十萬火急」的通知下達前,民族文化宮的設想,就由毛主席提出了。1951年,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我國是個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後,每年都有許多少數民族同胞來首都參觀訪問。建一座民族文化宮,不但可以作為各民族大團結的象徵,而且還可以作為少數民族同胞活動的中心。
  • 李宗仁妻子:活了102歲,守70年活寡,在婆婆葬禮被二房污衊
    1927年,李秀文帶著兒子去香港求學。李宗仁給她安排好了氣派的住所,足以配得上李宗仁夫人的身份。然而,房屋再豪華,也掩蓋不了李秀文的寂寞,她在傳記裡寫過:「幼兒去上學後,屋子裡空蕩蕩的,總免不了胡思亂想。後來,天天上下樓地忙活收拾後,才好了些。」雖然有丈夫,這個丈夫更像是一個擺設。他的心不在,他的人也不在。
  • 盤點領導人的英語水平:周總理最警覺,毛主席發明了一個英文詞
    例如周總理年輕時分別到過日本、法國、英國、德國學習;朱德36歲赴德國留學;鄧小平曾在法國勤工儉學長達5年之久。所以,他們都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在今天看來,他們身為新中國的開國元勳,身上一定有著常人無法企及的閃光點,外語綜合能力就是其中之一。周總理幹了幾十年的外交工作,除了英語說的很好外,也懂一些法文、德文、日文,後來他還學了俄文。
  • 毛主席與周總理最後一次商量事情,其中一事使中國開始富起來
    毛主席與周總理是幾十年的老搭檔,二人的情誼是非常之深的。不光是在工作中,二人是親密無間的老搭檔,在私下裡二人的友情也是非常深刻的。他們二位都為了國家,貢獻了自己的 一切,他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想要國家變得更好。 可是人都是會老的,他們二位就算特別的偉大,但身體也是會衰老的。
  • 1月8日是他的忌日 深受華僑華人愛戴的周總理
    中國僑網1月11日電 題:1月8日是他的忌日 深受華僑華人愛戴的領導人——周恩來「許多人在人行道上追著靈車跑……靈車漸漸地遠去了,最後消失在蒼茫的夜色中了。人們還是面向靈車開去的方向,靜靜地站著,站著,好像在等待周總理回來。」
  • 1957年 毛主席接見的留蘇學生中 出了多少棟梁之才?
    毛主席一開頭就對留學生們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他還教導同學們說:「青年人應具備兩點,一是朝氣蓬勃,二是謙虛謹慎。」毛主席的講話親切和藹,風趣幽默。臺上臺下,有問有答,其樂融融,大廳內充滿了歡聲笑語。
  • 毛主席去世後,周福明向中央提出申請:我來為主席整理遺容
    原來,毛主席在北京也要尋找合適的理髮師,可他們都太緊張,不能讓主席滿意,周福明的淡定從容給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這次來杭州,就有了把周福明帶回北京的念頭。周福明聞言,喜出望外,他當即表示願意跟隨主席前往北京,但毛主席卻說:「不要急,有兩個條件,第一,你們領導同意你跟我回去嗎?你要同他們商量。
  •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毛主席為何決定放棄向日本索賠?
    日本在「密蘇裡號」上籤下了投降書一、我國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1945年的9月2日,法西斯集團中的日本,在停靠在日本東京灣上的美國軍艦「密蘇裡號」上籤下了投降書。,在尼克森訪華後,便派人秘密給周總理捎信,表示要求親自訪華,周總理以新中國早在1949年6月20日就發表過準備對日合約的社論,而日本為了追隨美國,卻與蔣介石非法合約,與中國敵對,回絕了佐藤榮作。
  • 75年賀龍逝世6周年後,舉行骨灰安放儀式,周總理說:我來晚了
    得到了消息的周恩來還是拖著沉重的病體來到了儀式上,周總理要來的消息讓儀式上的人群轟動不已,大家既擔心周總理的身體又被周總理深深感動。在他的一生中,無論在戰爭年代,或在全國解放以後,他是忠於黨、忠於毛主席革命路線、忠於社會主義事業的……"悼詞字裡行間都包含著周總理對賀龍深深的思念、惋惜與愧疚,周總理始終覺得自己對賀龍,虧欠了太多太多。
  • 他是開國將軍,遭錯誤批判58年補授中將,毛主席親自為其辯解
    在我國的開國將軍中,有不少的傳奇故事,其中有位開國將軍出身醫學世家,與毛主席同名,因毛主席的錯誤判斷遭錯誤批判,「文革」蒙冤又是毛主席親自為其平的反,不僅名字相同,他與毛主席的緣分還真是不淺,1958年補授中將,他就是賀誠將軍。
  • 開國中將曾救老蔣一命,蔣緯國卻說:他是老總統身邊最危險的人物
    韓練成是寧夏同心縣人,1908年出生,他的父親原來在清兵入職,後來娶了一位樊氏,婚後,他們生育了四個孩子,由於諸多原因,三個孩子夭折,只留下韓練成一個獨子,父母將所有的愛都投入到韓練成身上,少年時期,韓練成上過7年私塾,後來因家貧不得已給地主放牛,當學徒謀生。
  • 組圖:1965年周總理視察新疆石河子
    1965年7月5日,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視察新疆石河子墾區。《黨史文匯》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喜迎總理1965年7月5日,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副總理率團出國訪問回國到烏魯木齊時,專程來到石河子視察工作。當時我任宣教科副科長,參與一些接待工作,有幸親歷了周總理視察石河子的整個過程。
  • 1958年,熟諳軍事的毛主席,為何提前洩密金門炮戰的消息?
    1956年7月16日下午四點,中央人民政務院政務委員邵力子夫婦在頤和園接到了闊別多年的學生曹聚仁一家,隨後迎入園中,在那裡,周總理正等著他們。  晚上,  周總理、邵力子、張治中等與曹聚仁  在昆明湖上泛舟閒聊之際,曹聚仁突然向周總理提出一個問題:早先總理關於和平解放臺灣的談話,其"票面價值"究竟幾何?
  • 得知周總理逝世,許世友:總理那麼好的人都走了,我還活著幹嘛?
    許世友和周總理許世友愛喝酒,和許多人都喝過酒。最後幾年,許世友常常回憶起以前的人和事,也總是想起周總理。周總理去世時,許世友非常傷心痛苦,他說:「周總理那麼好的人都走了,我還活著幹什麼啊!」一個星期他都把自己關在房間沒有出去。
  • 大將徐海東:革命時他的人頭和毛主席一樣貴,建國後女兒仍是農民
    他卻說:"一個共產黨員不停止呼吸,就要為黨工作。不為黨工作,是恥辱,不配做共產黨員!我只要有一口氣,就得工作"。毛澤東知情後,以黨中央的名義親自起草了一份電報,要他"靜心養病,天塌不管"。徐海東聽從了毛主席的命令,在周東屏的照顧下他開始輾轉養病。
  • 1976年1月8日,周總理逝世,看看世界各國政要對他老人家的評價!
    1976年1月8日,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不幸逝世。除了中國人民對他進行深切哀悼、無限思念之外,世界各國政要也紛紛發表談話和聲明,對周總理的去世表示哀悼,對他作為偉大的政治家和傑出的外交家及其促進世界和平、各國和平共處做出的巨大貢獻予以盛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