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7月18日,這天一早,廣州白雲山機場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廣東省政府的軍政領導們都在候機廳裡面等候,上午7點,一架波音707客機抵達機場,隨後,在一眾領導們的目光注視下,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從飛機上走下來。
這位老人正是今天的主角,老人在候機廳與軍政領導們親切交談,在用過早餐之後,老人重新登機,他只是在廣州轉機,接下來他還要經上海直飛北京,在那裡,以周恩來總理為代表的中央高層迎團。
那麼這個老人是什麼人?他為何能得到中央這般重視呢?其實這個人在中國近代史上也是相當有名,他就是桂系軍閥李宗仁。
李宗仁所代表的桂系軍閥,也對當時中國的政局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他確實是一位傑出的牛人,只是可惜,李宗仁遇到了畢生的對手蔣介石,又遇到了為人民服務的解放軍,這也導致他一生的夢想都化為一場空夢。
在李宗仁的身上,我們能深深感受到人的複雜性,他並非是一位單純的反動派軍閥,李宗仁對於國家有著極大的功勞,這也是晚年他能重新歸國,並得到中央極力歡迎的主要因素。
李宗仁的一生充滿著各種傳奇色彩,在國民黨戰敗之後,他潛逃美國,一直流亡在外長達十六年,他自始至終都沒有放棄回國的希望,經過不懈的努力,這才終於回到祖國的懷抱,回國之後沒幾年,李宗仁就在北京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
和很多近代的風雲人物一樣,李宗仁也並非是出身名門,李家早年條件也相當不錯,可李宗仁出生的時候,他們家早已敗落多年。從小李宗仁就過著非常貧困的生活,他很早就到紡織廠做學徒,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要想出人頭地,就必須要抓住機會。
李宗仁就成功抓住了機會,當時孫中山所領導的革命活動,主要也是在兩廣地區開展。李宗仁接觸到了革命的新思想,他也選擇加入同盟會,並考入了廣西陸軍速成學堂,這也讓他開始在軍隊中發展事業。不過,李宗仁雖然是桂系軍閥的代表,但他一開始的起點卻是在滇軍,隨後他才轉入到陸榮廷的部隊。
所謂的桂系軍閥,實際上就是以廣西為主的這些武裝勢力,不過桂系也是分為新舊兩個時期。
陸榮廷正是舊桂系的代表人物,李宗仁在加入桂軍之後,他也看到陸榮廷等人與孫中山等革命勢力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桂系與周邊的粵軍、滇軍之間也是經常發生衝突。於是李宗仁就選擇韜光養晦,在第一次粵桂戰爭中,李宗仁終於抓住了機會。
當時還是營長的李宗仁,為了掩護向梧州撤退的五六萬桂軍,率領自己的部隊勇敢突破了粵軍的防線,一下子就挽救了數萬的桂軍。經此一戰,李宗仁在桂軍的名聲開始大了起來,他也通過這次戰爭,順利拉到了很多的隊伍。撤下來的大量桂軍,都接受他的領導,同他一起撤到了玉林地區。
就這樣,李宗仁有了自己起家的根本,他依靠著這些人馬,以玉林作為根據地慢慢發展勢力。在第一次粵桂戰爭中,桂軍被打得慘敗,陸榮廷也不得不下臺,這件事也暴露了桂系內部的腐敗無能,陸榮廷所統帥的桂系看起來架子挺大,可實際上面對新興的革命軍是如此脆弱。
李宗仁由於有同盟會的背景,他也積極與廣州政府合作,對於當時的廣州政府來說,能從敵人的內部找到和自己合作的勢力,那肯定是一件好事。
陸榮廷在失敗之後,也並不甘心,他還是選擇與粵軍打到底,沒想到在第二次粵桂戰爭中自己敗得更慘,至此桂系土崩瓦解,李宗仁趁機聯合其他的勢力一起進攻陸榮廷,終於在和粵軍合作的過程中徹底推翻了陸榮廷,廣西也至此陷入了新一輪的混戰中。
在隨後廣東也發生劇變,孫中山遭到陳炯明的襲擊,不過李宗仁認為國民政府還是值得依靠的,他也在1923年正式加入了國民黨。
這個時候,廣西的局勢也發生了變化,在內部的混戰結束之後,廣西基本形成了三方割據的形勢,李宗仁也在這個時候遇到了他人生中一位重要的夥伴,那就是白崇禧。
白崇禧在討陸戰爭中與李宗仁等人合作,隨後也成為廣西的一股大的割據勢力,後來他也深知,廣西內部要是繼續這麼亂下去,只有任人欺負的份,於是他就選擇與黃紹竑聯合推舉李宗仁為桂系的新領袖。這三人也成為新桂系裡面的三巨頭,他們主導了整個廣西的軍政大局,李宗仁統一廣西,這對於隨後的北伐戰爭起到了極大的影響。
他與白崇禧等人一開始就是與國民政府合作,隨後自然就會盡力去參加北伐戰爭,在北伐期間,李宗仁也是表現得非常出色,他是為數不多能從鎮南關打到山海關的男人。
在這個時候,李宗仁也提出了自己的主張,他一直堅持兩廣統一,最初也是選擇支持蔣介石,也正是這個時候,李宗仁犯下了一個極大的錯誤,他支持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事變",把屠刀揮向了共產黨人。
可這次他也成為蔣介石手上的棋子,在參加反共清黨之後,他不僅沒能與蔣介石的關係更加親密,倆人之間的矛盾也是越來越大。說到底,還是權力的爭鬥,在北伐後期,李宗仁率先下手,給了蔣介石一個下馬威。他聯合北伐軍內部的非蔣勢力,順利逼迫蔣介石下臺。
此時李宗仁犯下了一個錯誤,那就是白崇禧建議他要繼續打到底,給蔣介石最後一擊,可他沒有這麼做。結果,蔣介石順利反擊,重新上臺,李宗仁也吃了個大虧。
桂系在他的發展下,勢力也是影響到了全國大多數的省份,還有著大量的軍隊,一度也取得了對於國民政府的控制權。可桂系自身的底子原本就弱一些,一下子擴張這麼快,力量就變得非常分散,李宗仁又沒有能及時除掉蔣介石,在蔣介石重新上臺之後,桂系與蔣也是展開了多次的交鋒,可李宗仁都沒能取得勝利。
桂系多次戰敗,勢力也不斷縮小,李宗仁吃到了苦果,不過他在這一時期對於廣西的建設卻做得非常成功,不僅發展教育,清除匪患劣紳,還大搞建設,也讓廣西漸漸發展起來。
可桂系在和蔣介石的爭鬥中,已經處在了明顯的下風,而李宗仁也很快就迎來了他人生中一個重要的時期,那就是抗日戰爭。
人複雜的地方就在這裡,不同的階段,他們所做的事情可能就會不一樣,李宗仁早年確實是軍閥,他手上也沾滿了共產黨人的鮮血,之前他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可當抗戰爆發之後,李宗仁也確實是盡全力投入到了這場保家衛國的戰爭中,在蔣介石死活不抗戰的時候,李宗仁也是發出號召,與很多愛國將領一樣,試圖逼迫蔣介石抗日。這位昔日的沙場宿將,也終於不用繼續把槍口對準自己人了。
李宗仁在抗日戰爭中的表現是相當出色的,他所領導的第五戰區在前期表現非常強勢,其中徐州會戰就打得十分成功,臺兒莊戰役更是成為國軍抗戰中第一次正面作戰的勝利,這也是李宗仁生涯中的一個得意之作。
可在抗戰勝利之後,李宗仁又遇到了新的危機,外部是國共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內戰的苗頭已經開始出現,內部是李宗仁與蔣介石之間的爭鬥同樣激烈。
儘管在抗戰中大家能在一條戰線,可畢竟是不同派系的軍閥,李宗仁是不會認可蔣介石的,同樣,李宗仁也並不打算與中共聯合,他有著更大的野心,希望自己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領袖。於是在解放戰爭初期,李宗仁也是率軍堅決與解放軍交戰,打得還是很賣力。
可在強大的解放軍面前,李宗仁原本的那一套就已經行不通了,多次的戰略戰術失誤,桂系大量的精銳被消滅。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上也是一敗塗地,解放軍經過三大戰役之後,戰爭的形勢已經非常明朗,蔣介石、李宗仁都感覺到了真正的危機。
李宗仁依舊不願意妥協,他與白崇禧還是比較堅決的,不僅想著通過和談去阻撓解放軍南下,他還積極在長江等地布防。甚至在長江防線被突破之後,李宗仁一路南逃,也沒有放棄要繼續抵抗,他也在想辦法試圖讓桂系重新復生。
然而,解放軍勢如破竹,一路南下,桂系也徹底土崩瓦解,隨著衡寶戰役的結束,李宗仁已經失去了所有的力量,桂系也徹底走到了末路。
直到此時,李宗仁才真正被打醒,這個局面無論是蔣介石,還是他或者是白崇禧,都已經不能挽回了。
李宗仁在當時的處境是相當尷尬的,他與蔣介石之間的恩怨擺在那,他是不可能選擇隨著蔣介石一起去臺灣的。桂系三巨頭裡面,其他倆人都選擇妥協,可李宗仁由於立場的問題,他只能選擇出逃美國,至此他就一直在美國過著流亡的生活。
顯然,這樣的生活並不是李宗仁想要的,遠離故土,一直漂泊在外,對於年齡越來越大的李宗仁來說,這是非常難受的事情。而新中國在黨的領導下,很快就展現了活力,尤其是在韓戰中,新中國讓全世界刮目相看。李宗仁看到國家有這樣的變化,他也確實動心了。
曾經的李宗仁與共產黨是敵人,可如今的李宗仁,已經不想繼續走之前的道路了。李宗仁當時的處境也是比較尷尬,他在之前得到了美國的支持,也順利成為國民黨的總統,在49年他撤離的時候,也是以代總統的身份離開的。
可美國肯定是與蔣介石更親近一些,李宗仁到了美國之後,他也沒有得到美國的重視,自己確實過得比較難,桂系也早已失去了所有的資本,李宗仁已經無法再實現什麼大業了。
因此對他來說,回國是一件需要慎重考慮的事情,畢竟他的身份不一般,在他真正回國之前,也是多次派人與中央接觸、溝通。李宗仁對於新中國態度的改變,這肯定是中央非常樂意見到的情況。
他的心裡還是有國家的,在韓戰結束之後,李宗仁也是公開支持新中國,並且在臺灣問題上,與中央站到了一起,自己身在美國,卻堅決反對美國幹涉中國內政。
隨著他的這一系列表態,中央也是非常希望李宗仁能回國,毛主席、周總理等人也是不斷派人與李宗仁溝通,雙方的聯繫還是比較密切的。那麼中央為何要爭取李宗仁這種過去的死敵回國呢?
顯然,這與當時新中國的策略有關,隨著韓戰結束,新中國也開始重新規劃統一戰線,在對待臺灣的問題上,也是更多主張和平解決問題。李宗仁的身份就決定了他的影響力註定不一般,在當時他一度成為民國的總統,這在國內外都有著極大的影響力。
李宗仁這種身份的人物也支持新中國的統一戰略,這個性質確實是不一樣了,當時中國正在爭取各方的團結,面對曾經的死敵國民黨,也沒有之前那麼堅決了,周總理就說過,"到了今天,彼此處境不同,只要大家以民族和祖國的利益為重,國共兩黨仍然可以重新攜手團結起來,爭取第三次合作,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
新中國這種寬容的態度,對於解決臺灣問題等諸多的矛盾,都有著極大的幫助。李宗仁這種極有影響力的人物,他的態度和行為也必然會引起連鎖反應。新中國仍然有大量的問題需要解決,與曾經桂系崛起一樣,只有大家團結起來,才能共同把故土建設好,把國家給治理好。
新中國需要所有中國人共同的努力,這不僅僅是指在中國奮戰的這些國人,還有很多在海外的國人。在經過多方的努力之後,李宗仁也終於在1965年回到了祖國,顯然,中央這次對於李宗仁的回國是非常重視的,在他啟程之前,這個消息就已經是國內外媒體關注的焦點了。
原國民黨總統回國,這個性質確實是太特殊了,李宗仁自己也沒有想過,真的會有這麼一天,他在飛機上的時候就激動地說道:"16年前,我飛離廣州的時候,萬想不到再會回來;可是世事的變化常常出人意外,由於祖國的呼喚,今天我又回來了。"確實,這個世界上很多事情會存在諸多的變數,李宗仁在離開的時候,看起來是不可能回來了。
在他抵達首都機場之後,迎接他的代表團也是陣容豪華,除了周總理之外,還有很多黨和國家領導人,其中也有大量原國民黨的起義將領,比如李宗仁曾經桂系的夥伴黃紹竑,他們之間的重逢,也確實讓人感慨萬千。
值得一提的是,在機場見面的時候,周總理還介紹了末代皇帝溥儀,李宗仁這位昔日的民國末代總統,也是與清朝的末代皇帝以這樣一個形式見面了。
這件事也是新中國的一個宣告,他們倆人分別代表著不同的勢力團體,不同的階層意識,如今新中國以開放包容的態度,讓這些曾經堅決對立的人們走到了一條戰線上,這就是新中國統一戰線最厲害的地方。
在當初商談回國事宜的時候,周總理就表示,新中國是不會強行留下李宗仁的,他的來去是非常自由的,自己回來之後,也可以選擇回到美國定居。
不過李宗仁在機場的時候,他就表示:"宗仁老矣,對個人政治出處無所縈懷。今後唯願盡人民一分子的責任,對祖國革命建設事業有所貢獻,並望能在祖國頤養天年,於願已足,別無他求。"
對於已經75歲高齡的李宗仁來說,他在暮年回到了祖國,就真的不打算再離開了。在回來之後,他也在中央的安排下,到北京一些地方去參觀,而毛主席在忙完工作之後,也是立即選擇了見他。
毛主席與李宗仁也是老對手了,倆人上一次見面是在1925年,如今再度相見,新中國早就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毛主席也是表示:"跑到海外的,凡是願意回來,我們都歡迎,他們回來,我們都以禮相待。"
毛主席還用幽默地鄉音笑著對李宗仁說:"哧!哧!清鄰先生,你這一次歸國,是誤上'賊船'了。臺灣當局口口聲聲叫我們做'匪',還叫大陸為'匪區',你不是誤上'賊船'是什麼呢?!"李宗仁笑了,毛主席的幽默將現場的氣氛帶向了更高層面。
毛主席的這番表態,也明確了中央當時的統戰思路,這種態度,能讓不少在外猶豫不決的人們心裡踏實下來。李宗仁也並非是什麼準備都沒有,他也想要在自己最後的生命裡,為祖國做一些事情。
他在隨後召開的發布會上,也是再度明示了臺灣的主權問題,表示臺灣絕對不可以分裂。在李宗仁回國前一年,在臺灣遭到蔣介石囚禁的白崇禧也是死得不明不白,李宗仁這番表態,在格局上就與對岸的蔣介石有著極大的不同。
雖然李宗仁回國之後沒有幾年就去世,但他確實沒有遺憾了,在晚年回國後,他也重新回到了自己的故鄉,也為國家做了一些事情,他還應毛主席的邀請參加了國慶十七周年的活動,1969年1月,李宗仁在北京去世。
回顧他的一生,不得不說他確實是一代人傑,從鎮南關一路到山海關,從一個小學徒一路成為民國的總統,李宗仁的身份和立場都發生過無數次的改變,他的人生確實是非常精彩。
對於國家來說,李宗仁是有過大的過錯,他曾經想過要分裂國家,試圖與共產黨劃江而治,幸好解放軍順利南下,才避免中國又一次成為南北朝。
李宗仁也是內戰的發起者之一,他與蔣介石一起親手毀掉了和平,同樣,他對於國家也是有大的功勞,即便立場不同,也必須要承認,李宗仁和桂系在抗戰期間,確實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李宗仁在後來態度轉變,他堅決擁護祖國的統一,這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還曾經給美國總統寫信表示不希望美國過多幹涉中國的內政。儘管自己有過不少的錯誤,他也確實是為了國家的困境而擔憂。對於李宗仁這種比較複雜的人物,確實應該有更加客觀的眼光去看待。
當然,很多人也非常好奇,李宗仁與桂係為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蔣介石手下的敗將呢?要是他們能取得成功,或許國民黨的歷史會被徹底改寫。從李宗仁一生的各種事情來看,他真正的宿敵就是蔣介石,倆人明爭暗鬥了很長時間,甚至李宗仁晚年回國,也是針對蔣介石的一種無形的抗爭。
論各方面的能力,李宗仁確實不比蔣介石差些,可他有一些大的缺陷,比如他的起家資本確實是比較差。蔣介石能長期處於上風,也是與他得到美國等勢力的支持有關,李宗仁就一直無法得到相應的支持,桂系原本起家的底子就薄弱一些,又在長期的戰爭中損耗很大,這就嚴重削弱了李宗仁的力量。
在和蔣介石的鬥爭中,李宗仁也暴露自己性格裡面弱勢的一面,他有的時候確實沒有那麼狠辣,對於一個爭奪最高權位的人來說,這不是一個好的特點。這點蔣介石就比他要強很多,該狠的時候絕對夠狠。
李宗仁在諸多的高級將領裡面,他的才能是比較突出,也是相當全面的,再加上他的名望資歷都足夠高,這也是他能得到桂系擁護,一直與蔣介石對抗到底的主要因素。
可惜在細節上,他就差了很多,再加上自己先天不足,未能鬥倒蔣介石也是必然的,不過他最終選擇回歸祖國,這無疑是他與蔣介石鬥爭中一次更大的勝利,最終的勝利。
我是史海魅影,關注我為歷史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