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北省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說:「義務教育一定要搞好,讓孩子們受到好的教育,不要讓孩子們輸在起跑線上。古人有『家貧子讀書』的傳統。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
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說的是「斷窮根」的硬道理,也是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的大方向。
中共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大力促進教育公平,統籌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提高貧困地區義務教育水平。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於2013年12月、2019年7月分別印發《關於全面改善貧困地區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的意見》《關於切實做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的意見》,著力扶持農村地區教育發展,精準發力提高義務教育質量,不斷促進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
通過不斷完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施鄉村教師支持計劃和健全貧困學生資助體系等措施,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師資力量不斷增強,歷史性地解決了「有學上」的問題,教育公平實現了新跨越,並正在乘勢而上,向更好地實現人民群眾「上好學」的願望邁進。
2020年11月30日至12月3日,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組織15位全國政協委員組成「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改善情況」黨外委員專題視察團,奔赴四川省廣元市和巴中市,深入考察了兩個市4個縣區6個鄉鎮的17所學校,在親身感受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取得巨大改善的同時,為進一步促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與城鄉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努力辦好優質的農村義務教育、整體提升義務教育發展水平建言獻策。
這還是我認識的農村學校嗎?
廣元市地處四川北部山區,農村學校佔全市學校總數的86.8%,農村學生佔56.6%。
類似的佔比在位於四川省東北部的巴中市更為「驚人」——全市現有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23.3萬人,佔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79%,農村義務教育學校佔地面積776萬平方米,佔全市義務教育階段總數的95%。
築牢農村教育基石,對這兩個城市來說責任尤其重大,意義尤為深遠。
受「5.12」地震影響,廣元市多數農村學校為震後重建。2012年以來,廣元市先後投入199.04億元,新建農村校舍19.38萬平方米,改擴建農村學校103.41萬平方米,按標準添置教學儀器設備,夯實農村學校辦學基礎,穩住了農村教育「基本盤」。
巴中市在「十三五」期間,累計投入學校建設資金70億餘元,新(改、擴)建城鄉學校校舍面積160餘萬平方米,購置教學儀器等設施設備價值6億餘元,累計化解義務教育學校大班額1650個,學校硬體環境和設施條件明顯改善。
高度重視、科學謀劃、積極應對換來的是學校面貌的煥然一新。委員們所到之處,校園規劃合理,功能分區清楚,錄播教室、實驗室、舞蹈教室、圖書館、心理輔導室、音樂、體育、美術等功能室齊備。標準化食堂明廚亮灶、寬敞整潔,學生宿舍窗明几淨,洗浴設施齊全。保安人員、食堂工人、學生宿管員的配備讓學校管理水平大大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數字教育資源覆蓋面不斷擴大,優質資源共建共享機制正在逐步形成。
老師和同學們的精神狀態也給委員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老師們臉上有笑容,孩子們眼裡有光,這讓我看到了農村義務教育實打實的變化與希望。」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教委副主任孫惠玲說。
委員們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聽一路議,「震撼!」幾乎是所有委員的共同感受。「這還是我認識的農村學校嗎?」視察路上,經常會聽到委員們這樣的感嘆。這次視察,顛覆了大家對農村學校的認識,讓委員們在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中更加堅定了對教育公平和農村教育發展的信心。大家普遍認為,農村學校辦學條件的改善得益於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得益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和中國人民的大協作精神,也得益於中國特色脫貧攻堅的偉大力量和義務教育補短板、提質量的強大力度,正是在黨中央和各級政府的強有力支持下,農村孩子才能在家門口享受與縣城一樣的優質教育,實現了農村教育資源的整合和教育水平的整體提升。
正如視察團團長、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教育學會會長朱之文所說:「這次視察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委員們要持續關心和關注農村義務教育,不斷深入了解情況和研究問題,提出好的意見建議,共同推動農村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條件的不斷改善和教育質量的不斷提高。」
硬體要「硬」,軟體也要「硬」
硬體是農村義務教育的重要條件,但不是唯一條件。農村義務教育要做好,還需要很多其他方面的努力。更何況,即使是硬體,也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空間。
在視察巴中市的一所農村學校的圖書館時,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李曉明發現館內配備有電腦,便詢問電腦是否可以上網,是否可以進行圖書檢索,得到的答案卻令人哭笑不得:「網是通了,但沒接線。」
「硬」通「軟」不通,在農村學校並非個例。
有些學校的多媒體教室建成了,卻常常處於閒置狀態,一個月只開放幾天。不同的年級和班級不定時通過遠程網絡系統聽取對口學校的課程,但這次是英語,下次是語文,根本不成系統,達不到獲取優質教育資源的目的。有些學校圖書館的書目數量是達標的,但書目種類和內容並不適合學生閱讀或者沒有覆蓋所有年級需要,還有些學校的圖書館僅是「標配」,並未對學生開放,完全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過去這些年,國家在農村學校的信息化建設上花了很多錢,實現了網絡校校通,幾乎所有的學校教室都安裝了投影儀、互動白板和遠程網絡系統。但在優質教學資源的軟投入上,還應更科學更有效率。」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常委、北京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直言。
為什麼軟體「硬」不起來?俞敏洪認為一是由於核心城市的教育資源和當地的實際需求不吻合,應用之後當地老師和學生都跟不上。二是因為資源太分散,老師抓取的過程太複雜,效率太低。還有一個原因是不少農村老師不會用或者不願意用,導致資源觸達不暢。
「通過信息化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應該把重點放在系統性上面,學生們要成體系地接收優質課程,教師們則應該注重通過網絡進行集體備課、集體研討。」全國政協常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吳國禎表示。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國際醫院院長陳仲強談到了農村學校的素質教育問題。「現在全國的教育系統都在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我們考察的這些學校,也開展了包括體育、繪畫、手工、陶藝、舞蹈、樂隊等大量的活動。在勞動方面,即使是農村小學,也在校園裡開闢了菜地,讓學生學習種菜,但這些內容並不能包含素質教育的全部內容。」
在陳仲強看來,真正的素質教育,還應該包括學生對於中國和世界的正確認知和理解、學生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提升、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這些目標的達成不僅需要線上的資源共享,也需要線下的資源互通。「學校可以打開大門,充分利用社會資源開展春遊、社會實踐和勞動課程,豐富學生的培養模式,讓他們擁有自我成長的能力。」陳仲強表示。
讓優秀的人教出更優秀的人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讓農村地區、貧困地區的孩子們獲得相對公平、較有質量的教育,一支穩定、有水平的教師隊伍必不可少。
為了保障每一個鄉村孩子能夠公平地接受有質量的義務教育,我國先後出臺一系列鄉村教師隊伍政策,並在職稱評聘等方面向鄉村學校傾斜,推動城鎮優秀教師向鄉村學校流動,同時加強鄉村教師培訓,集中支持中西部地區鄉村教師校長培訓以及要求各地建立鄉村教師榮譽制度等政策措施。但由於種種現實原因,鄉村教師「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困局久久不能破解。
怎麼吸引更多的好學生做鄉村教師?朱之文提出,對於定向免費師範生不應該終身制。「比如規定做了免費師範生就要到農村工作6年。這樣的話22歲畢業,服務期滿時28歲,還沒到成家立業的時候,回城後一切來得及。但同時,一定要鼓勵長期紮根。目前,廣元和巴中鄉村教師的待遇水平基本能達到或高於當地公務員的收入水平,這很不容易,但對於能紮根的教師,要有專門的獎勵制度,待遇上要有所提高、有所體現,而且要根據年限,梯度性增加收入和保障,越往後提高得越多。」
「建議國家能夠從政策和資金上加大支持力度,在西部多建幾所高水平師範大學,並實施『公費師範生』政策,切實增強西部師範院校的吸引力,從源頭上提升師範生生源質量和培養質量,為建設高素質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提供堅實保障。」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信息科技大學光電學院教授祝連慶表示。
除了生源問題,建立教師入職之後的培訓制度也是視察期間委員們的共同呼聲。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天津市委會副主委、天津大學副校長張鳳寶反映,現在很多偏遠鄉村學校的老師根本接受不到培訓,更不要說定期培訓,又沒有對外交流的機會,導致知識固化、思想落後。即使是能接受培訓的,培訓內容也過於宏觀,側重點和針對性都不強。
「應該建立教師的培訓制度,每五年強制性培訓一個學期,短訓累計也可以,只要保證教師可持續的培訓就行。」張鳳寶說。
關於培訓內容,除了所授專業,委員們還尤其提到了心理學和教育學。
「這幾天視察的學校,留守兒童基本上佔到了60%-70%,這就要求老師們不僅要教好課,還要扮演好爸爸、媽媽的角色,讓孩子們能從他們身上彌補父母不在身邊的心理缺失。因此,讓農村教師們從培訓中在這方面有所收穫十分重要。」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劉焱表示。
好在目前從國家到地方教育部門,再到學校都越來越重視教師水平的提升,巴中的長赤中學2019年用於教師培訓的資金已經增至80餘萬元,這讓我們有理由相信,讓優秀的人教出更優秀的人,指日可待。
除了缺學生啥都不缺
巴中市南江縣下兩中學是一所公辦農村單設寄宿制學校,佔地面積120畝,校舍面積36000餘平方米,可以為4500餘名學生提供學習生活服務,但實際上,在此就讀的學生只有991人,生師比達到了9∶1。「我們學校硬體設施齊全,教師數量和水平過硬,除了缺學生啥都不缺。」該校校長笑言。
與此相對應,委員們了解到,巴中市現在還有「一人一校一師」的教學點200餘個,學生都來自經濟困難、無力送孩子到鄉裡或者縣裡上學的家庭。
「城鎮化的趨勢註定讓人口向城鎮聚集,農村的人口會越來越少,但根據數據,農村生源的下降率要高於人口的城鎮化率,這說明老百姓對鄉村教育的質量不滿意,刻意到城鎮選擇學校,導致城市出現大班額現象。我們現在需要考慮的問題是:應不應該加大投入建農村學校?農村的學校到底應該怎麼建?是集中建大學校還是多建小規模學校?」全國政協委員、教科衛體委員會駐會副主任叢兵說道。
其實,下兩中學的尷尬不是個例。在廣元和巴中的很多鄉村,由於人口的外遷,生源急劇減少,青川縣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不足100人的學校有16所(不含教學點),南江縣小規模寄宿制中心校有33所,按照目前生均600—800元的經費保障機制已經讓這些學校難以正常運轉,一些學校不得已開辦了幼兒園服務。
「當前,各地均出臺了大量支持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的政策舉措,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但能否達到政策的目的和初衷,還需要進行科學系統的評估。」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學講席教授田剛表示。
「應統籌近期發展任務和中長期發展目標,定期評估和分析各類政策的執行效果,及時修正不足。比如小規模教學點的問題,這些教學點只能解決有沒有的問題,不能解決教得好的問題。要算大帳、長遠帳,集中財力辦大事,合理調整學校布局。」全國政協委員、防災科技學院副院長劉春平說。
全國政協委員、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曾勇建議多修建寄宿制學校,集中教學,解決教學點質量不高的問題。這一觀點得到了很多委員的認同。
「可以本著一村一幼、一鄉一校、一縣一高的原則,高中向城市集中,初中向城鎮集中,小學向鄉鎮集中,教學點向行政村集中,重點突破寄宿制學校,實現每個鄉鎮都有寄宿制學校。」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河北省委會副主委、河北省教育廳總督學韓愛麗表示。
「農村教育的提升,是一個漫長的曲折的過程,涉及綜合性、系統性的改善和變革,絕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可能需要幾十年和幾代人的努力。但不管怎樣,只要我們方向走對了,並且政府和社會都願意投入並持續不斷努力,我們一定會離目標越來越近。」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四川省委會副主委、四川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何延政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