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卜天︱《聖經》之書與自然之書②:既是神的,又是自然的

2021-01-13 澎湃新聞

本文系作者2018年12月4日在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未名學者講座」上所作的題為「《聖經》之書與自然之書:釋經學與近代科學的興起」的講演,由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整理錄音,《上海書評》丁雄飛編輯改寫,作者審定。全文分三部分發表,這是第二部分。

當寓意詮釋瓦解,文本被字面地理解時,一條詞指稱物、物又指稱其他物的鏈條隨即被斬斷了,物與物之間不再有寓意的聯繫,而成了一堆零散的物。眼下,需要重新組織自然物。此時自然依然具有神學含義,但神學含義不在於物的象徵含義,而在於重新組織自然物的另外兩種可能的出路:一為自然界的數學秩序,一為自然物的設計,或者說自然物之間的分類學關係。前者關乎無生命之物,後者關乎生命界。

笛卡爾

先說自然界的數學秩序。一般認為,笛卡爾在《哲學原理》(

Principles of Philosophy

)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了「自然定律」的概念。他說,「上帝在創世時為各個物質部分賦予了各種運動,現在他以同樣的方式和過程維持著所有這些物質」。換言之,運動並非物質固有的屬性,而是神通過它的意志,強加給或者說外在地賦予物質的。這就是「自然定律」的起源或雛形。我們不能想像如果沒有基督教,還會有自然定律的概念。所謂西方從古希臘開始就在尋找自然定律,這是錯誤的。希臘人沒有一神論,也就不可能有這樣的概念,他們談的是自然的和諧,是物與物之間內在的和諧關係,而非外加的秩序。對於基督教,自然界的數學秩序正體現在自然定律上,而認為自然服從神憑藉意志所賦予的任意的定律,有助於激勵對自然運作進行實驗研究。在笛卡爾看來,「既然神在這裡可能制定了無數種不同的位形,只有經驗才能教我們他實際上選擇了哪些位形」,所以數學的自然定律和實驗哲學的興起有著內在關係。伽利略在《試金者》(

The

Assayer

)裡說的以下這段話是科學史上的名言:

哲學被寫在宇宙這部永遠呈現於我們眼前的大書上,但只有在學會並掌握書寫它的語言和符號之後,我們才能讀懂這本書。這本書是用數學語言寫成的,符號是三角形、圓以及其他幾何圖形,沒有它們的幫助,我們連一個字也讀不懂,沒有它們,我們就只能在黑暗的迷宮中徒勞地摸索。

《試金者》

數或者幾何圖形是由神賦予的,並沒有內在的象徵含義。不過數學語言並不是重新組織自然物的唯一方案。

另一種方案認為,自然物的設計體現了神的意圖。這一方案與《聖經》文本有關:如果文本的含義等同於作者的意圖,那麼理解文本的最佳方式,便是去體悟作者設計文本時的構思。自然之書作為文本,其含義便等同於設計自然物的神的意圖。於是,一門新的學科——物理神學

(physico-theology,或曰自然神學)

應運而生。作為傳統物理學與神學的交叉學科,物理神學意在調解《聖經》之書和自然之書,試圖提供一種新的理性話語,取代舊的象徵秩序。物理神學家特別喜歡顯微鏡,因為顯微鏡表明,即使是最小的造物也有內在的精細結構,被設計得異常縝密,從中可以體會出神意。

相形之下,望遠鏡似乎為目的論觀點設置了障礙:它讓地球成了一顆不起眼的行星。新的問題是,既然自然物已經失去了象徵含義,天體星辰不再作為聖潔的力量去指引人類,那麼它們的存在是為了什麼?目的何在?這時候便出現了地外生命假說,認為眾天體是作為其他生命的居所而被設計的世界——不管是人死後前往的,還是供未知的生命居住的。通過這種方式,新天文學得以被目的論傳統包容,但這也意味著人類中心主義目的論的終結,人再也不是宇宙的中心了。克卜勒大約在1610年出版了有史以來第一部科幻小說《夢》,圍繞一次月球之旅,小說談及從月球所見的地球情狀;法國科學院秘書豐特奈爾(Fontenelle)在1686年出版了一本名為「關於多重世界的對話」的書,講一個哲學家帶著一位侯爵夫人看星星,在此過程中向後者講述了日心模型,也談論了地外生命的可能性。這些十七世紀的作品裡會出現「科幻」內容,顯然不是因為克卜勒和豐特奈爾的想像力多麼發達——富有想像力的古人從未言及旅居外星——而是與特殊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即自然物象徵含義消失,天體的設計意圖被理解為其他生命之居所。帕斯卡的《思想錄》中有如是名言:「這無限空間的永恆沉默,使我充滿恐懼。」帕斯卡所以恐懼,正是因為無垠的天空不再具有更高的意義,而今,人們面對的僅僅是陌生而冰冷的造物。

《夢》

《關於多重世界的對話》

寓意世界觀的消亡更直接的證據來自自然志(natural history)著作,後者可以理解為對生物的分類和描述。1625年,著名的自然志家託普塞爾

(Edward Topsell,約1572-1625)

在《四足動物志》(

The Historie of Foure-Footed Beastes

,1607)的扉頁上寫了這麼一段話:「每一種動物的故事都被《聖經》、教父、哲學家、醫生和詩人的敘述進一步闡明:其中各種象徵、警句和其他好的故事都得到了闡明。」此時的自然志還涉及不少流傳下來的傳說、故事,甚至神話,也包括哲學家、醫生、詩人的解讀。但到1678年,約翰·雷

(John Ray,1627-1705)

在他的《鳥類學》(

Ornithology

)裡就明確表示,他不會討論「寓意、象徵、道德、寓言、預兆或其他屬於神學、倫理學、語法學或任何人文學問的東西」。可以說沒過多少年,自然志著作已然變得科學化、嚴格化了。在約翰·雷看來,「嚴格的」自然志必須與人文科學截然有別,它不討論傳說中的神話,以及歷代對它們的闡述,而只談我們現在理解的對於科學世界的精確描述。這一轉變在不同時代的自然志著作的插圖裡體現得非常充分:格斯納(Konrad Gesner)1511年《動物志》(

Historiae animalium

,1551-1621)的插圖,仿佛儘是一些奇形怪狀、在自然界裡找不到現實對應的動物,反映出古代自然志旨在教化,而非精確描述實際的動植物;約翰·雷《鳥類學》的插圖則逼真許多,忠實於自然對象。

《動物志》插圖

《鳥類學》插圖

寓意詮釋和象徵世界觀的瓦解對自然哲學造成的後果是內在原因能力的剝奪。所謂原因能力,即產生結果的能力。亞里斯多德通過物質組分的內在能力和性質來解釋世界的變化,在他的世界觀裡,萬物就像一個活的生命體,存在某種內在的動力引導它的發展變化。比如種子發芽,長成大樹,便是有內在目的。經院學者增加了造物主的觀念:自然世界有首要原因(primary cause)和次要原因(secondary cause),首要原因是神,次要原因是自然物的能力。在現實世界的變化裡,神和自然物本身各自起了多大作用,一直是個爭論不休的問題。笛卡爾的自然定律觀念的出現,意味著內在能力和性質的解釋開始走向盡頭,漸漸被神所強加的自然定律所取代。於是就產生了在現代早期起主導作用的自然哲學——機械論,認為物質與物質之間必須通過碰撞和接觸來產生相互作用,而不存在超距作用。因為如今自然物內在的因果能力沒有了,必須要靠外在的觸碰才可以發生作用。在這個意義上,牛頓引力不屬於嚴格的機械論世界觀。很多人試圖把引力還原為微粒之間的相互作用,但兩個東西相隔一段距離,不碰在一起,如何能夠相互吸引呢?誰吸引誰?當時的人們無法理解。

馬勒伯朗士

(Malebranche,1638-1715)

在《真理的探尋》()中說,「每一個事物的本性或能力都不過是神的意志罷了,所有自然原因都不是真正的原因,而只是偶然原因」——此即偶因論。在偶因論看來,神的意志決定一切,自然原因只是表面而偶然的原因,真正的原因來自神。類似的觀點可見於牛頓派學者塞繆爾·克拉克

The Search after Truth

(Samuel Clarke,即《萊布尼茨與克拉克論戰書信集》裡的克拉克)

,他說,「自然進程只不過是神的意志以持續、規則、不變和齊一的方式產生某些結果罷了,這種行動方式在每一刻都是完全任意的,在任何時候都很容易改變或維持」。

《真理的探尋》

當所有「自然」變化都被理解為神的直接活動時,人們最終懷疑,是否真的存在自然原因。在哲學史上,休謨(1711-1776)有一個非常典型的看法,他說因果關係本質上是心理的,而不是本體上的,因果關係存在於人的心靈中,而不在世界中。自然世界本身已經沒有內在的產生因果作用的能力了。牛頓第三定律其實也反映了這一點: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相等,我推一個桌子,桌子也在推我,我是主動原因,桌子是被動的,但在物理世界看來,我推桌子和桌子推我是完全平等的。這非常鮮明地體現了原因概念的消失,在物理世界裡無所謂原因,只有數學的定律——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談不上誰是原因,誰是結果。

一個附帶的後果是,自然與超自然的區分被打破。如今所有事件變得同等自然或超自然,既可以說全是自然原因引起的,也可以說全是神的原因引起的,於是我們便不難理解斯賓諾莎為什麼會有「神或自然」()這樣的概念,因為神與自然成了一回事。自然定律可以作兩種描述,既是神的法則,又是自然的法則,這樣距離單純的自然法則只有一步之遙,為一種徹底的自然主義埋下了種子,以至於後來拉普拉斯說,「我不需要上帝這個假設」。弔詭的是,像馬勒伯朗士、克拉克這樣的偶因論者,本意是把神捧得特別高,最後卻使神和自然的地位被壓到了同一個層面。此刻,說「一切都是神引起的」和說「一切都是自然引起的」並無本質區別——事與願違。

Deus sive natura

中世紀的寓意詮釋假定《聖經》包含著超越時間和空間的永恆真理。《聖經》的真理性遠超凡人的理解,不同時代的人能從中找到適用於自己時代的真理。在這個意義上,《聖經》並不只有歷史價值,比如按照傳統解經學,所謂「世界末日」並非世界發展到某一天忽然結束了,它不是時間中的某個時刻,而是意味著時間的終結。但對於現代讀者來說,一個文本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其歷史性,一個人想理解一個文本,得先知道它是什麼時候由誰寫的,帶著什麼樣的構思和意圖寫的。新教改革之後,歷史意義成了《聖經》的首要意義。今人所謂《舊約》是一部猶太人的歷史書,便自此而來。摩西成了一個「神聖的歷史學家」,他對地球的最初階段做了歷史記錄,只不過他的記錄可能比其他歷史學家更好、更準確。

按照傳統的理解,《聖經》所有段落的經文全都涉及道德或神學意義,但按字面解讀,一些段落確實無論如何也讀不出這樣的含義,於是現在便認為,這些經文提供了科學知識。比如一直以來,人們將伊甸園比作內心的天堂,賦予其心理意義或寓意意義,類似於佛教說惡念即地獄——地獄並非人死後去的某個物理的地方,而是在人的心裡。但此後直到現在,都有人試圖確定伊甸園在地球上的位置。再比如,諾亞方舟按照傳統解讀主要象徵教會,方舟分成三層象徵三位一體,大洪水象徵泛濫的激情,有時候也象徵洗禮的聖潔之水。到了十七世紀,當人們把《創世記》當作一種歷史記載時,大洪水故事的細節就變得與世俗的科學問題相關了。人們開始追問大洪水從哪裡來,到哪裡去,大洪水導致地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諾亞方舟是如何建造、航行的,諾亞以何種方式將這麼多生物保存在船中,食物存在哪——這些都是後勤學的問題。

諾亞方舟

於是,兩個新的問題出現了。首先,《聖經》中的科學記錄如何教化現代讀者?《聖經》最終需要教化人,但純粹的科學記錄怎麼能夠教化人呢?一個傳統的回答是預表論(typology):將《舊約》和《新約》中的人物一一對應起來。最典型的例子是亞當和基督之間的對應:亞當是「預型」(type),基督是「對型」(antitype);亞當是第一個人,基督是完美的人;亞當是原罪的初創者,基督是贖罪者;亞當是以色列人的先祖,基督是「新以色列」即教會的統領。預表論假定,神依賴於歷史事件而不是自然界,將他的啟示傳達給人類。在這個意義上,預表論既不是字面解讀,也不是寓意解讀,因為寓意強調的是物,預表論強調的是人和事;寓意是在空間範圍展開的,預表論是在時間範圍上運作的。

亞當和基督

第二個問題:倘若《聖經》的說法與笛卡爾、牛頓的新科學相符,或者看起來一樣的話,能否認為《聖經》的作者們知曉自然的秘密?摩西打算向其同時代人傳達多少科學信息?是否他說的所有細節都是正確的?類似的問題也同樣存在於佛教。現在不少佛教信仰的捍衛者聲稱,佛經裡早就有「佛觀一缽水,八萬四千蟲」,早就知道細菌的存在,只是時人理解不了細菌,佛教只能以一種比較遷就的方式作出調整。《聖經》同樣依照最初受眾的心智能力,調適(accommodate)了科學知識,用比較樸素的說法將它們傳達給世人。於是,憑藉先進的科學,後人就可以辨識特定經文的隱秘含義,重建摩西的真正想法。許多十七世紀的學者嘗試按照笛卡爾或牛頓的體系重讀《創世記》,意圖從對自然之書的發現揭示《聖經》中被忽視的科學寶藏。笛卡爾派學者亨利·摩爾

(Henry More,1614-1687)

第一次嘗試將笛卡爾的宇宙起源論和神聖史

(即摩西敘述的創世史)

結合起來,認為當地球過於靠近太陽時,世界末日就會最終來臨。他把世界末日拉回到了歷史的時間之中,作為歷史的一刻。

當時產生了不少著名的「地球理論」著作。所謂「地球理論」並非簡單的關於地球演化的理論,而是特指把地球的變化與《聖經》的神聖史結合起來的特殊題材。這些書都認為地球中心的火把地下水加熱,使之衝破地殼,引發了大洪水,淹沒了地球。按照它們的計算,大洪水比下了四十天的雨還要多,這些水只能從地下來。託馬斯·伯內特(Thomas Burnet)的《地球的神聖理論》(

Telluris Theoria Sacra

,1681)裡有一幅插圖,是個很好的例子:圖的最上方是基督,主宰著地球從出生到毀滅的整個過程。地球由一個黑暗的星體甦醒,起初並不完美,非常光滑,後來大洪水令地殼破裂,才有了山巒疊嶂,千溝萬壑,最後是末日大火燒毀了整個星球……在地球理論中,世界末日同樣被納入了歷史時間的範疇。

《地球的神聖理論》插圖

與此同時,一些人開始在物理宇宙中尋找天堂和地獄的可能位置——是在慧星?太陽?還是地心?還有人試圖為人體的復活、淨化和神化尋求科學解釋。他們認為有三種「自然」過程可以作為人死後身體變化的可能機制:一是鍊金術,猶如賤金屬轉變為黃金的質的飛躍;另外兩種是種子的萌發和昆蟲的變態,比如化繭成蝶就好像一個全新的開始。這些自然現象的變化機制被用來解釋《聖經》中所說的人的身體變化。

上述這些綜合代表了科學與宗教關係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聖經》的字面真理與新科學的理論真理被認為是完全一致的。自然知識可以幫助詮釋《聖經》,《聖經》知識也可以幫助理解自然。這是科學與宗教關係史上最好的時光,雙方水乳交融,不分彼此。但衝突的種子也就此埋下:就像自然與超自然區分被打破一樣,當科學和宗教處於同一個層面時,戰爭爆發指日可待。

相關焦點

  • 耶穌聖經之撒旦篇
    在談路西法或薩麥爾之前,有必要在天界的歷史線點出很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天堂中,出現過兩次類似的叛變: 第一次,是在神造世界之時,亞當和夏娃誕生於伊甸園。 第二次,則是神子耶穌於天上誕生前,大可說是約近代「西元」的零年。Satan:撒旦,墮落之王。聖經中沒有明指撒旦就是路西華(LUCIFER)。
  • 十字架(捨命之大愛)、彼此相愛、十誡、聖經是神的永生與平安的道
    (聖經.羅馬書 13:10 和合本)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聖經.哥林多前書 13:4-8 和合本)耶穌基督又教導我們:耶穌叫他們來,用比喻對他們說:「撒但怎能趕出撒但呢?
  • 社長薦書丨《馬人》豆瓣評分8.7!無可企及,無法超越……自然、貼切...
    編輯 |米閱讀書會《馬人》是厄普代克確立其大師聲譽的重要作品,他因此而第一次拿到國家圖書獎,也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具有藝術性的代表作之一。它將神話與現實交織在一起,既有象徵的寓意與美感,又兼具現實的尖銳與殘酷,以超現實主義與立體主義繪畫的方式將一個父與子、愛與犧牲的故事講述得優美、深刻、感人肺腑。一部不折不扣的「傑作」。
  • 子說話,承萬有,成就洗罪坐神右——共讀《希伯來書》第一章!
    亞伯拉罕過河進入新地,表徵他進入一個拔高、全新的人類,這人類要被神用作祂的彰顯。我們的神是希伯來人的神。祂是過河之人的神,是分別出來之民的神。希伯來人的神,乃是為著完成神定旨而過河之人的神。希伯來人的神,寫了希伯來書給我們。希伯來書的基本觀念,乃是過河的觀念,從一邊過到另一邊的觀念。希伯來書是只為著過河之人寫的。我們若過了河,就能明白這卷奇妙的書。這位呼召者,我們的神,祂是『耶和華希伯來人的神』。
  • 「聖經」不要遵守人的遺傳勝過遵守神的話語和神的誡命
    #主導經文:加拉太書第1章回顧昨天我給大家分享的是加拉太書的概括性敘述「聖經」加拉太書講解(概述)。文中講述的是加拉太書的成書背景以及使徒保羅書寫這封書信的目的。有些人所講的道理明顯與聖經的教導相反,還是有許多基督徒如同加拉太教會的一些基督徒一樣,選擇跟隨他們(講虛假道理和人的遺傳之人)的腳步與他們一同行事。
  • 《認識神》一書作者、著名神學家巴刻離世 享年93歲
    著名基督教神學家、《認識神》一書的作者巴刻博士於2020年7月17日離世,享年93歲。得知這一消息,許多弟兄姐妹在朋友圈、微信群緬懷這位受人尊敬的牧者,述說他的書給自己信仰帶來很大的幫助。四年多前,巴刻博士因為眼睛失明,結束了自己的侍奉。
  • 理性的法律:古以色列「倫理十誡」與古埃及《死者之書》
    若要加以評價,整體而言,與其和巴比倫的罪表相比對,倒不如和《死者之書》第125章裡的埃及罪表相比較要有趣得多,因為前者雖與以色列的罪表有許多對應之處,但整體上純就倫理而言並沒有太多進步,總之大致不外乎理所當然的老生常談。
  • 中國卜筮之書的祖宗——《易經》
    《易經》為卜筮之書,「易」字的本義,《周易·繫辭傳》說:「《易》者,象也。」《說文解字》引「緯書說」云:「日月為『易』,象陰陽也。」這兩種解釋,與《易經》的原始意義相合,《易》確實是在對於自然現象的觀察中經過長期積累而形成的。
  • 《夢之書》——古埃及最早的「解夢佔卜書」
    二、《夢之書》並不是一本現代意義上的「書」《夢之書》並不是一本現代意義上的「書」,它是現代埃及學家對這一類解夢文獻的統稱,也有埃及學家將其稱為「解夢手冊」。還有一些埃及學家認為這類文獻像是「一種專門解釋夢境的醫學文獻,即將夢中的景象轉化為語言。」除了新王國時期的《切斯特·貝提紙草》,其他的《夢之書》都來自後王朝時期,並使用世俗體埃及語書寫。
  • 「高訪之「大師的背影」」錢鍾書:被神化與被低估的
    或者是他一排排書架地橫掃清華圖書館,或者是書店裡找不到一本他沒讀過的書,又或者是外國記者說來中國有兩個目的,一是目睹萬裡長城,二是親見錢鍾書。少為人知的是,錢鍾書平生不藏書。他的居所中只有一個書櫃,除了幾部外文工具書外,大多是他父親錢基博留下的珍貴典籍文獻。但他確實無書不讀,從經史子集到稗官野史、小說筆記、佛藏道書等無不採擇。他讀書速度之快、要點掌握之準,確實非常罕見。
  • 自然之道也
    非相賊害,命自然也」(見「物勢」、「偶會」等篇)等一系列有關算命的話。 這裡,王充不但提出了五行算命的根據,並且還進一步觸及到了生肖相剋和夫妻賊害都是命的理論實踐,從而成了我國算命發展史中實際上的先驅者。 但是,從後代人的著述看,一般都把戰國時的鬼谷子、珞綠子等人推上算命祖師爺的寶座。
  • 揭秘古埃及「亡靈之書」 法老咒語連接今生來世
    所以,萬神之神宙斯賜予他一套咒語,太陽神遇上惡魔,可以口誦咒語,這樣便可麻痺阿柏卜的四肢,使之不能動,這樣便能自保無虞。&nbsp&nbsp&nbsp&nbsp古埃及人信奉的神靈並不是萬能的,儘管他憐憫多苦多難的大眾,卻也無法將古埃及人的亡靈從邪惡的魔頭手中解救出來。所以,亡靈們便祭拜萬神之神宙斯,希望得到他的眷顧。
  • 木匠魯班創作的《魯班書》,為何會變成神秘的奇門遁甲之術?
    在中華五千年悠久歷史中,有著很多璀璨的文化瑰寶,在此之中,「奇門遁甲」之說更是充滿神秘色彩,上天入地、點石成金、搬山填海的法術聞所未聞。在這「奇門遁甲」的道術神通之中,便不得不提起一部著作——《魯班書》。
  • 聖經揭秘 傳道書 行義作惡 都不要過分 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在英文中,我們知道,傳道書經常用under the sun中文翻譯日光之下來表示世人或者世事,所以這一句雖然有who see the sun,卻不應該翻譯為見天日的人,而應該翻譯為世人、或者人們在世間。
  • 基督徒必背的10句聖經經文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得善事。(提後3:15-17)」。人要怎樣才能認識神呢?我們人生所有的答案又在哪裡?聖經啟示了神的旨意與作為,也展開了神向著人的希望與愛。人要通過聖經來認識神,知道神,也從聖經裡看到先輩們所走過的信仰道路。耶穌說:「你們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
  • 《骨頭之書》:神奇的「摸骨」書增強孩子的大腦發育
    可能這就是巴菲特的教育之道,不會刻意去灌輸經營生意或股票之道。而是陪伴孩子自然而然的形成他們的喜好和興趣。興趣才是激發孩子探索的源動力我身邊有很多家長,他們對孩子找到興趣這件事情無從下手,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對什麼感興趣,反正市面上很多興趣班,挨個報名學,總有一樣孩子會感興趣。
  • 《聖經》中的十號人物,你又知多少?
    《聖經》中的十號人物神話故事聽得多,《聖經》裡面的人物故事你又有多少了解呢?今天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聖經》當中的十號人物和故事。NO.1 萬能的神---耶和華耶和華,是《聖經》裡記載的造物主,全能、公義、威嚴、聖潔、信實、慈愛。
  • 聖經揭秘 以西結書 神選召以西結作先知 異象不如說做夢
    人子啊,你可不要學那些悖逆之家的人不聽我的話,你要好好聽我的話才行,來,張嘴吃我給你的東西,啊——作者說他看到有一隻手向他伸過來,手上有一卷書,神將書卷在他面前展開,他看到裡面外面都寫滿字,定睛一看,全是些哀號、嘆息、悲痛之話。到了關鍵時刻,又咔嚓停掉,本章已結束。
  • 聖經舊約中的十誡第一是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次序你排對了嗎?
    神吩咐這一切的話說:「我是耶和華-你的 神,曾將你從埃及地為奴之家領出來。「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麼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因為我耶和華-你的 神是忌邪的 神。恨我的,我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愛我、守我誡命的,我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
  • 書讀完了 | 金克木先生逝世20周年
    他在《自撰火化銘》中寫道:"戰時至西南,逢史學名家贈以凱撒拉丁文原著,諄諄期以讀希臘羅馬原始文獻,追歐洲史之真源以祛疑妄。"為了能"讀希臘羅馬原始文獻,追歐洲史之真源以祛疑妄",金老居然僅憑一本詞典學會了十分複雜難解的拉丁文。金先生的學識、人品,讓人敬重。他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巨作,自編了多種詩文集,給我們留下了他的「投向未來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