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12月11日發射絕密衛星,天線直徑達百米,探測什麼?

2021-01-11 騰訊網

在軍事領域,偵查衛星可能是最神秘也是外界知道最少的。作為高邊疆存在的天眼,它有最高的技術含量。

因為要用昂貴的火箭發射到幾百乃至上萬公裡的太空中,同時要在太空惡劣的環境下展開工作,既有尺寸和重量的限制,又有嚴苛的技術要求,每一顆軍用衛星的價值都非同尋常。

12月10號,美國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一顆絕密衛星被德爾塔4重型火箭送入太空。該衛星造價超過120億人民幣,相當於我國一艘航空母艦的造價。

衛星定軌在赤道上空,距離地面36,000公裡的地球同步軌道。

這顆衛星最大的看點,有一個直徑高達100米的天線,覆蓋面積超過7000平方米。

有些人認為由於美國在波多黎各的阿雷西博望遠鏡損壞了,所以發射一顆衛星去替代,但是實際上這是不可能的。

阿雷西博望遠鏡的口徑是350米,比衛星上的天線口徑要大很多,射電望遠鏡依靠長波電磁波工作,這些電磁波可以穿透大氣層。

德爾塔四重型火箭發射一次的合同成本價超過28億元人民幣,如果是僅僅對太空觀測,沒有把大型天線送到外太空的動力。

阿雷西博天眼的指向是外太空,這顆絕密衛星天線的指向是地球。

很顯然,這是一顆軍用雷達偵察衛星,使用可見光以外的電磁波工作。

只有可見光無法探測之處,才需要雷達波,這顆軍用雷達偵察衛星是探測某種神秘訪客的。

根據經典的電磁波理論,天線的長度=光速/2倍頻率,也就是半個波長。這種被稱為半波振子的天線是最基本的無線電發射單位。

電磁波的頻率越低,波長越長,所需要的天線越長。

電磁波的傳播雖然不需要介質,但是在介質中,電磁波的傳播會受到影響。

即使在晴朗的日子裡,空氣中也會保持溼度。所有三種狀態的水都可以在大氣中自然找到:液體(雨、霧和雲)、固體(雪花、冰晶)和氣體(水蒸氣)。水在任何狀態下都是電磁波傳播環節中的障礙物。

當電磁波穿過水粒子時,它的一部分能量被吸收,一部分被散射。由於雨、霧和雲造成的衰減會導致無線、移動、衛星和其他通信的幹擾。另一個問題是大氣的折射率,它會影響電磁波路徑的曲率,會導致雷達覆蓋範圍的誤差。

在海水中傳播電磁波,衰減會更加嚴重。因為海水具有很高的介電常數(80)和高電阻率(182 kΩ·m²/m),從而形成駐波。海水中的含鹽量越高,電磁波的衰減越嚴重。

電磁波的本質,是大量光子的統計之和。光子的能量量子數對應於電磁波的電場分量,而頻率量子數對應於電磁波的磁場分量。

電磁波在不同介質中的衰減,是光子和組成介質的粒子作用的結果。而這個作用取決於介質的粒子密度、性質,以及光子的康普頓散射半徑。

光的能量越高,散射半徑越大,越容易和微觀粒子碰撞而失去能量。電磁波的頻率越低,對應的光子能量越小,康普頓散射半徑越小,越不容易和介質中的粒子發生反應。

由於光子的能量和電磁波波長成反比,所以只有波長很長的電磁波才能深入海水當中。

美國發射的這顆絕密偵察衛星,就是用來探測隱匿在大洋深處潛艇的,尤其是中、俄兩國的核潛艇。

核潛艇具有無限的動力,只要裡面的人能受得了,幾乎可以無限制地呆在水面之下。由於現代潛艇技術的進步,用水聲方法已經很難偵測到潛艇。

雷達偵查衛星站得高看得遠,掃描範圍大,在探測潛艇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但是也有很高的技術難度。

在這方面,我國和美國相比如何?

當然這是屬於軍事機密,沒有辦法獲得準確的消息,但是我國的電磁波應用領域已進入了自由王國階段,從我國相控陣雷達的發展上就可以看出來。

目前我們國家055飛彈巡洋艦上的雷達就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氮化鎵主動相控陣雷達。傳說對F22的發現距離可以達到400公裡之遠,也就是說F22從地平線上一露頭就可以被捕捉到。

由此可以反推出我國雷達偵察衛星的水平絕不在美國之下。而且,用於探測潛艇的雷達偵測衛星,我國比美國要領先發射。

但是中國也有相應的問題,反而是那些「低端」的機械加工問題拖了中國軍用設備的後腿。

所以我們國家的軍用雷達偵察衛星上面的天線沒有美國這麼大。

在太空中能夠展開的大尺寸天線一般被稱為張力網狀天線。

這種天線要在衛星進入太空之前摺疊收藏,在太空中依靠自身的張力展開。我國目前民用級別公開的最大傘狀天線,用在嫦娥4號和地球的中繼通信衛星鵲橋上,口徑為4.2米。

當然軍用的可能會大一些,但是達不到美國那個程度。

電磁波探測的角解析度和天線的口徑是呈正比的,所以天線的口徑越大,探測精度也越高。這是我國需要努力的地方。

相關焦點

  • 九霄雲外的電子耳—美國電子偵察衛星簡介
    它於1979年開始研製,歷時多年,第一顆衛星費用達3億美元,原定1984年2月發射,因為衛星體積太大,不能用一般火箭發射,遂拖延到1985年1月24 日,由美國空軍於東部試驗場用發現號太空梭攜帶升空,並於1月25 日施放入軌,衛星質量達13.6噸,其太陽電池陣翼展寬度達30.5m,它定位於印度洋的新加坡和迪戈加西亞島之間的赤道上空。
  • 中國火星探測器將在中午發射:除了水冰、地貌,還有哪些看點
    劃重點 17月23日,中國首個火星探測項目「天問一號」將正式發射,本次任務科學目標是實現對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質成分、水冰、大氣、電離層、磁場等進行科學探測。
  • 2年前的今天:嫦娥四號任務「鵲橋」中繼星發射成功
    2018年5月21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嫦娥四號任務「鵲橋」中繼星發射升空。6月14日11時,成功實施軌道捕獲控制,進入環繞距月球約6.5萬公裡的地月拉格朗日L2點的Halo使命軌道。
  • ...全球周報第24期:長三乙成功發射第55顆北鬥衛星 全球星座部署完畢
    55顆北鬥衛星 全球星座部署完畢6月23日9時4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第55顆北鬥導航衛星。SpaceX再推遲第10批星鏈衛星發射:需更多時間檢測據俄羅斯衛星網27日報導,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宣布,再次推遲發射第10批「星鏈」衛星,稱需要更多時間進行發射前的檢測。SpaceX公司在社交媒體「推特」上發文稱,「我們取消原定於今天的星鏈衛星發射,需要額外時間進行發射前的檢測,獵鷹9火箭和衛星狀況都正常」。
  • 【智庫聲音】美國商用低軌衛星的軍事借鑑
    第一個尋求在全球範圍內提供頻譜使用的全面和近實時監控的商用衛星系統是鷹眼360小衛星星座,該衛星系統利用在全球範圍內採集特定的無線電上行發射信號,能實現高精度無線電測繪和上行射頻信號定位。 2018年12月,鷹眼360公司發射了首批三顆衛星組成的星座編隊,第二批三顆衛星目前已完成環境測試。
  • 中國火星探測任務獲批准立項 2020年前後發射探測器
    4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請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局長、國家航天局局長許達哲介紹首個「中國航天日」及中國航天發展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中新社記者 楊可佳 攝   中新網4月22日電 國新辦今日就首個「中國航天日」及中國航天發展情況舉行發布會。
  • 專訪中國太陽探測衛星首席科學家,為何要去探測遙遠的太陽?
    【環球時報記者 鄧孝慈】中國在探索太空領域正穩步前進,繼嫦娥五號探測器在月球採樣返回、天問一號探測器奔赴火星後,中國首顆太陽探測衛星也即將於2022年升空。為何要去探測遙遠的太陽?中國的太陽探測衛星有什麼特長?《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南京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的該項目首席科學家甘為群。太陽對我們日常生活有什麼影響呢?
  • 天狼星是全天最亮的恆星,直徑為太陽二倍,表面溫度達二萬攝氏度
    天狼星是全天最亮的恆星,直徑為太陽二倍,表面溫度達二萬攝氏度。不久前,美國、英國和歐州經濟共同體聯合發射了一顆國際紫外線探測衛星,該衛星探測到在雙子座以東,獅子座以西的巨蟹座中有一顆明亮的星,其大小約為太陽的三倍。經科學家研究得知,該星表面由多達一千億噸黃金構成。
  • 成功發射!我國建成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記者從國家航天局、自然資源部獲悉,6月11日02時31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海洋一號D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海洋一號A」——首星2002年5月15日,海洋一號A衛星發射升空,填補了我國海洋衛星領域的空白,開啟了「海洋一號」系列衛星發展的紀元。
  • 星鏈計劃所有在役地面站和全部在軌衛星詳情
    》, 邢強,小火箭微信公眾號,2019年12月。 Ku波段,則是衛星電視廣播和衛星通信的黃金波段。 接收Ku波段數字衛星信號的天線直徑會比接收C波段的小不少。 假設天線的口面效率為60%,則直徑為1米的Ku波段天線,工作在波長為25毫米的Ku波段時,能夠達到的天線增益為39.8dB。
  • 木星「朱庇特」的衛星 用它情人們的名字命名
    木星被大量的衛星環繞,似朱庇特在情人們的懷抱中。於是科學家們索性就主要用「朱庇特」情人的名字,來稱呼木星的衛星:木衛一叫伊娥,木衛二叫歐羅巴,木衛三叫蓋尼米得,木衛四叫卡利斯託……  但是,眾神之王朱庇特是有妻子的,她叫「朱諾」。於是,科學家們5年前發射了一枚名叫「朱諾」的木星探測器。
  • 印度成功發射一箭十星,其中4顆商業衛星來自美國
    印度成功發射一箭十星,其中4顆商業衛星來自美國 當地時間2020年11月7日,印度安得拉邦斯裡赫裡戈達島上的薩蒂什·達萬航天中心,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C49)發射了EOS-01衛星以及國際客戶的9顆衛星。
  • 火星探測器過去,現在和將來:兼論『天問一號』火星探測技術
    火星5號於1974年2月12日進入環繞火星軌道,拍到世界第一張火星彩色照片,獲得60幅圖像,任務持續9天後停止工作。火星6號」和「火星7號」探測器在火星著陸失敗。 1975年美國發射海盜1號和海盜2號著陸器以探測火星生命跡象。海盜1號於1976年7月20日在火星著陸,並發回了難以置信的全景全彩色圖。
  • 2020中國航天大年 除了火星探測 還有哪些重大發射任務?
    昨天我國成功發射了我國自主研發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拉開了全球新一波「火星探測熱」,其實除此之外,我國在今年還有其它的重大航天發射任務,接下來我們就具體來看看。北鬥系統 全球組網今年6月23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完成了北鬥三號全球系統收官之星的發射,這標誌著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衛星定位系統全球組網的國家,美國不再是唯一。
  • 中國成功發射海洋一號 D 星,打造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IT之家6月11日消息 從中國國家航天局獲悉,6月11日2時31分,中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二號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海洋一號D星。該星將與海洋一號C星組成中國首個海洋民用業務衛星星座。
  • 火衛一飛船探測計劃失敗
    1988年7月7日,蘇聯發射火衛一(福波斯)1號火星飛船。    蘇聯研製了兩個火衛一飛船,但都未完成探測火星的計劃。    火衛一飛船質量為4噸,由動力系統和探測器組成。
  • 土星探測:人類又一次科學壯舉
    「泰坦」是土星最大的衛星,直徑5150公裡,約為地球的40%,比水星和冥王星都大,比月球幾乎大一倍。與月球繞地球的轉動十分相似,「泰坦」也始終以同一面朝向土星,繞土星轉一周大約16天。「泰坦」的表面溫度很低,達到零下178攝氏度。 「泰坦」是太陽系唯一一顆具有濃厚大氣層的衛星,表面大氣壓是我們地球的1.5倍。
  • 新興低軌衛星通信星座發展
    StarLink衛星在1 200 km的高度向地面投射的單波束直徑約60 km,面積約2800 km2;OneWeb衛星採用固定的狹長橢圓波束,其波束面積約為75000 km2。蜂窩基站由於高度很低,其波束覆蓋範圍較小,例如在城市地區1km2內安裝三個5G基站,每個基站通過天線陣列產生15個波束,則每個波束的覆蓋範圍約1/45km2。
  • 中國科學家提出深空探測通信衛星星座方案—新聞—科學網
    中國科學家提出深空探測通信衛星星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