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米」中「石」究竟怎麼發音?還在讀「擔」,當心被笑話咯!
現在越來越多的歷史劇走入了我們的生活,現在也有很多電視劇都是圍繞著古代來拍攝的。在拍攝古代電視劇的時候,我們一般都需要提前了解很多關於古代的一些知識。今天了解一下古代的度量單位的演變。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現在的度量單位已經非常的完善了。我們在測量重量的時候,度量單位從小的單位「克」到大的單位「噸」,都非常的詳盡。在古代人們測量質量的單位,一般都以「石」為單位。我們現在就來探索一下什麼是「石」,一「石」到底有多少。「一石米」中「石」究竟怎麼發音?還在讀「擔」,當心被笑話咯!
其實,在古代的普通人家裡,人們都是用「鬥」來做測量單位的。因為普通人家裡,因為要交糧食稅,日常也都以這些糧食為主的生活,他們的糧食就沒有那麼多,還不至於要用「石」來稱量。在日常的時候,老百姓用鬥稱量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是在戰亂的時期,如果再用「鬥」為單位,就會顯得非常的繁瑣,會降低做事的效率。在打仗期間,也會需要非常多的糧草,用「鬥」稱量就會很慢。因此為了方便快捷的稱量軍需糧食,後來就又產生了以「石」為單位的稱量單位。
古代的一「石」,就相當於現在的一百二十斤。不過大家都很好奇,這個字到底應該讀什麼?許多人在看過了電視劇之後,看到電視劇中都讀dan,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讀dàn,我們本以為自己是對的,因為大家都認為這個字是一個通假字,有兩個讀音,在做稱量單位的時候就應該讀dàn,但其實我們都讀錯了。
曾經有一個知名的學者,在一個節目上把「石」這個字讀成了shí。好多的觀眾,因為都不知道,都認為這個老師讀錯了。甚至有許多觀眾都認為這個專家就是徒有其名,根本就沒有文化,把這麼簡單的字都給讀錯了,還嘲笑老師沒有文化卻裝有文化。但其實是我們錯了,這個老師才是對的,也就是說這個字本來就應該讀shí。中國漢代著名的學者許慎所編纂的《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系統地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書,這可以說是我國的第一本字典,因此解釋是非常具有權威的。因為我們現在所用的所有的字,都是從這個上面起源的。在這本書中,作者就明確的標註了,這個字的讀音標註為shí。也就是說從此字被創造出來之後,就一直念的是這個音。如果這個大家都不了解的話,我們換個解釋的依據。
在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新華字典中,其實這個字也念shí。而新華字典我們可以說在學漢字的時候,是必不可少的一個工具,也是我們學習漢字的第一步。但是為什麼我們大家在讀的時候,都會把這個字讀成dàn,其實這也是有原因的。曾經的一石是60公斤,而這個重量,也剛好是一個成年人所能承受的重量。在古代並沒有現在這樣便利的交通工具,因此他們通常在運送貨物的時候都是用擔子挑著的,因為這樣要比扛著更省力,而且工作效率也很高,而一擔子所挑貨物的重量,大概也就是一石左右。所以後來就產生了dàn的讀法。這種情況最早出現於唐朝的江淮地區,後來在民間也流傳開來。所以就有了現在的這個讀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