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丰說五德五臟五行相互聯繫

2021-01-10 有客祁祁

滾滾紅塵,苦海滔滔。為了醒世化民,張三丰給不同悟性、不同根基的眾生,撰寫了《天口》,共計24篇,涉及五德、孝行、淫惡、愛人、敬神、醫藥、相卜等內容。他以《天口》道人生,為不同根基的人指點迷津,從中講述做人之道,處世之道,殷切勸人重德行善,告訴人們吃虧是福,「吃盡虧時劫已除」等普世理念。

在面對大疫反思的當下,閱讀張三丰所述《天口篇》之「五德」,不禁讓筆者反思,如果人們能了解德對人體的影響,或許能避免許多災難的發生。

張三丰說,人生有五德「仁義禮智信」,他將此譬喻為天地的五行「木金火水土」以及與人身的「肝肺心腎脾」五方面的經脈相聯繫。也就是:

仁—木—肝義—金—肺禮—火—心智—水—腎信—土—脾

011. 仁肝木

「人皆曰木不可少也,而何以無仁也,心無仁者必無養育之念,其肝已絕,而木為之槁枯。」——張三丰《五德》

人們都說,生活中不能缺少「木」,為什麼卻把「仁」丟失了呢?心中沒有仁德,他必然沒有養育之念,對外不能愛護他人,對內不能養護自己。久而久之,他的肝臟功能就會衰竭,而五行屬性的「木」也為之枯死。

《禮記正義》卷二十一認為「取仁於禰(奉祀亡父的宗廟),取義於祖」,仁出自於先父,義出自於先祖。就像桃仁、杏仁一樣,有了「仁」(種子)的根本,就能長成樹木,就能夠開花結果,一代代繁衍不息。古人從「禰」取「仁」,認為仁有養育之德。

022. 義肺金

「人皆曰金不可少也,而何以無義也,無義者必無權宜之思,其肺已絕,而金為之朽鈍矣。」——張三丰《五德》

人們都說,生活中不能缺少金,為何做人做事缺少「義」呢?一個人失去了「義」,他必然不會權衡對錯,不會主張公道正義。久而久之,他的肺部功能喪失,五行中「金」也會發生鏽蝕,起不了共鳴、流通氣息的作用了。

張三丰稱「無義者必無權宜之思」。古代的權,也就是秤砣,能夠起到公平稱量的作用。所以權宜,可理解為以公義之心,為他人主持公道。自然,肺的發聲功能也會有用武之地。比如,對待世間不法之事,人們本該發出正義的呼聲,很多人都沉默對待。肺失去了義,也失去了正氣,就像鏽爛的鐵一樣,斑駁不堪,最終疫疾入侵,自己也不得呼吸了。

033. 禮心火

「人皆曰火不可少也,而何以無禮也,無禮者必無光明之色,其心已絕,而火為之衰熄矣。」——張三丰《五德》

人們都說,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火」,但為何丟棄「禮」呢?一個人所言所行失禮,反映到他的心靈上必是缺失光明和熱量,久而久之,心靈冷酷決絕。對應到五行中的「火」,火會隨著心靈的冷漠,喪失光明和熱能,逐漸轉衰熄滅。

火能夠照亮黑暗,能夠賦予人溫暖,使人減少恐慌和懼怕。有了火,無論一個家庭,還是一個民族,能夠不斷地薪火傳承,保住民族文化的根本。因火傳播光明和溫暖的特性,所以古人將其歸入「禮」德。

044. 智腎水

「人皆曰水不可少也,而何以無智也,無智者必無清澄之意,其腎已絕,而水為之昏涸矣。」——張三丰《五德》

人們都說,生活中的一切都與「水」息息相關,但為什麼拋棄了「智」呢?一個人缺少了智,就像河水被汙染,變得渾濁不清,必然缺少清澈的思想。久而久之,腎臟功能衰竭,對應到五行之「水」,也為之渾濁與乾涸。

《論語·雍也》說「知(智)者樂水」。《論語集注》曰:「知者達於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於水,故樂水。」樂,喜好的意思。古時,知同「智」。水能滋潤萬物,出乎自然。在世間蜿蜒流淌,雖有曲折,始終堅持流向大海。它看似柔弱,卻能無所不及,從高山飛流直下,也沒有畏懼。或涓涓細流,潤物細無聲;或洶湧澎湃,衝卻一切阻礙,不止不息向著目的地行進,晝夜不息。

《大戴禮記·勸學》中,子貢問孔子,為什麼君子看見大川必會駐足觀看?孔子回答這個問題,將水比作君子的美德,比如水似德、似仁、似義、似勇、似智等。它緣理而行長流不息,所到之處清洗汙濁,周流無滯,通達無礙,與智者天性相合。

055. 信脾土

「人皆曰土不可少也,而何以無信也,無信者必無交孚之情,其脾已絕,而土為之分崩也。」——張三丰《五德》

人們都說,生活中不可缺少「土」,但又為何而無信呢?當人的德行缺失了「信」,與人交往必然缺少誠信。久而久之,脾臟功能也會衰竭。他的五行之「土」也會分崩離析。

東西方傳說中,神仿照自己的形象,用泥土造了人。而土也能承載萬事萬物,育養萬物。人世有春夏秋冬,陽生陰育,所有的運行機制,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呈現在自然界,當生則生,當長則長,當收則收,當藏則藏。二十四節氣,彼此交迭更替,就像時鐘報時,準時為「信」,調養萬物為「用」。這就是「土」的信用。

五行之「土」對應脾臟,主身體機能運化和生養,對應到人的品行就是「信」,言而有信,作事講誠信。反之,則無信。人沒有信,也就難以立足,生意也很難做的長遠。

相關焦點

  • 人體五臟和陰陽五行的關係
    大家都知道中醫有一個學說叫做五行理論,就是把人體的一些臟器和五行金木水火土一一對應,從而根據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來調節我們一些疾病,但是有些朋友,大家知道我的五臟分別針對的是心,肝,脾,肺,腎,這五臟中哪個屬水,哪個屬金,哪個又屬木,哪個又屬土大家不一定清楚。
  • 心肝脾肺腎為何稱為五臟,揭露隱藏在背後的五行觀念
    在醫學上,我們將心肝脾肺腎稱為五臟。這種現象不少見,比如,空間上,確立了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在聽覺上,建立了宮商角微羽的五音聲律;在天文上,提出了較為重要的五顆星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在這現象的背後是五行觀念,它影響著我們這個民族的思維邏輯。
  • 黃帝內經五行五臟養生音樂【腎】之天澗
    《黃帝內經》:天有五音,人有五臟。 五行之音律,可以調理五臟之氣機,起到祛病療疾之效。 五臟能量音樂,是運用五行五音之理論創造而成,其中的音律節奏能與人體生理振動頻率和節奏產生共鳴。
  • 淺談五臟五行,相生相剋關係
    中醫五臟對五行大家都知道吧,心,肝,脾,肺,腎對應火,木,土金,水。首先說一下五相生的邏輯,肝藏血可以濟心,即木生火,;心的陽熱又可以溫暖脾氣即火生土;脾呢又通過通過運化功能產生的精微可以滋養肺部即土生金;肺氣的下行又助於腎水即金生水;腎精又可以補肝即水生木。這個就是五行之間相生的關係。
  • 茶的五應(五行、五臟、五色、五味、五經)
    五應:應五行、應五臟、應五色、應五味、應五經Five should: five elements, five internal organs, five colors, five flavors, five meridians古人云「茶中直五行,養生有講究。」
  • 古代的五行、五德、五帝
    鄒衍講的「五德」,即《尚書·洪範》中講的水、火、木、金、土五種元素,也稱「五行」。鄒衍利用天人感應和天道循環論的觀點,對《洪範》的五行說進行改造,創立了「五德終始」說。《呂氏春秋·應同》有這樣一段記載: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冬不殺,禹曰:「木氣勝。」
  • 1247年的5月16日,武當派始祖,太極宗師張三丰出生
    在中國的古代歷史中,關於張三丰這個人的記載頗多。尤其是在金庸先生的小說中,對於張三丰這個人更是有些神話。在他的書中,他不光是武林高手,一代天師,更是一代偉人。可以說金庸小說中的主角武功能比張三丰更高的,幾乎沒有。最起碼在有關張三丰的那幾本書中很少。因為金庸的書啊,對於各個人物的武功高低,根本就沒有辦法太過於評價,在我看來,都太過優秀,都是我的兒時偶像。
  • 人體五行是按照天地之五行變化的,五臟養生就看懂不懂五行了
    在說人取法天地的具體方法,我們還是有必要再把天地人三者的五行再重新捋順一下。因為這三者五行,都是按照東西南北中央五個方向來說的,所以內容非常豐富,但是在《我與內經》專欄,還不到全部展開的時候。所以還是只能進一步加深大傢伙兒對五行的一種理解,如何去理解五行能達到這種程度,那麼知道這五個方位說的是什麼意思就可以了。天地的五行這裡不說,從人體五行說起,也就是從人體五臟說起。黃帝內經原文較長,只選擇東方位置說下,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 五臟的一五行五味
    五臟:心臟,五行:屬火,代表顏色紅色,五音:羽音、徵音,常聽這種音調對心臟不錯,可以試試。味道:屬苦,喜歡吃苦的東西或者食物的人一定心臟不好,常常吃苦的人心臟肯定會有些問題,不喜歡吃苦的人肯定心臟沒問題。
  • 三國殺不同勢力不同顏色,含中國古代五德之說,曹魏為何為藍色?
    有喜歡的可以點點關注,相互交流。不定期更新資訊、攻略、皮膚壁紙、實戰視頻、免費激活碼。五行五德戰國晚期陰陽家主要代表鄒衍提出五德終始說,以五行相生相剋,周而復始的循環變化觀念說明歷代王朝的更替和制度的變化。
  • 五行漫談:大秦帝國的企業色,與秦始皇的「五德始終」信仰
    這是因為,秦國人把北方黑帝顓頊尊為祖神,所以《史記》說「秦人尚黑」,換句話說,大秦帝國集團的企業色或標誌色就是黑色或玄色(紅的發黑)。 關於這個標誌色的由來,源於「五行」相生相剋的學說,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 五行與五臟的關聯
    在我們中國人骨子裡、語言中,對五行金、木、水、火、土的概念比比皆是,五行相生相剋,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循環往復不已。相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剋循環不已。它匹配我們身體的五臟六腑。
  • 養好五臟之五行圖
    五行養生是傳統中醫養生觀念,重天人相應理論。五行養生之說由來已久,五行是相鄰相生,相隔相剋,中醫學裡講究「五行、五氣、五臟、五味、五色」,他們彼此勾連,相互提攜,相生相剋。五行和諧與否直關身體運營,哪一項強了弱了都會出現相應的身體症狀,所以,了解機體五行也是健康的必要。
  • 季節養生和五臟、五行的對應。論什麼季節養什麼
    五行就是木、火、土、金、水,代表五種屬性,是抽象概念,不要理解具體的某種東西。五是個普遍的數字,五指、五官、五臟、五味。。。有很多事物可以分為五類。在中醫裡,用五行描述人體五臟系統(肝心脾肺腎)的功能和關係,注意這裡的五臟也是個功能概念(稱為藏象),並不限於具體的解剖上的五臟。
  • 五行與五臟對應關係
    肝、心、脾、肺、腎七字歌訣 脾臟七字歌訣脾胃表裡五行土,八卦坤艮拇指通。竅口體肉五色黃,華唇神意歌為聲。志思變噎味通甘,嗅香液涎通脾胃。 肝臟七字歌決肝膽表裡五行木,八卦震巺食指通。竅目體筋爪甲華,味酸色青志為怒。變臥液淚聲為呼,神魂嗅矂肝膽通。
  • 中醫理論的五行學說是哪些?五臟之間都有什麼關係?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中醫理論的五行學說是哪些?五臟之間都有什麼關係?我們都知道五行分別代表:火、木、土、金、水。五臟代表:心、肝、脾、胃、腎。那麼它們是一一對應的,心主火,肝主木,脾主土,肺主金,腎主水。五行相生相剋,相生則是遵循自然的規則,生生不息。
  • 戰國時代陰陽家重要代表,大九州說與五德終始說創立者——鄒衍
    荀子認為,子思與孟子是五行學說的創始者。《荀子·非十二子》中曾說:「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但是,我們現在見不到子思或孟子有關五行學說論述。
  • 「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的學說,怎樣操作中國歷史發展的?
    引言:當我們提起「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總會主動聯想到道教奇妙的陰陽五行世界。其實五行與古代政治也有密切的聯繫,五行學說應用到政治產生了五德終始說。與爛柯人君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五德終始說的核心「五德終始」源於我國歷史早期的「五行」觀念。
  • 五行「指頭功」:打通五臟經絡,治未病
    五行指頭功 如果發現手指有青筋了,可以經常揉揉手指頭,起到打通五臟經絡、舒活氣血的功效。 請看下面的圖文介紹:
  • 看懂了五行,你就領悟了中國人的天地人生
    在中國人的認知裡,「木火土金水」五行一直處於神秘的玄學領域,因為中國人只有在一些特定情況下才會想起它來。圖片|萬誘引力-攝有小孩呱呱落地,父母會拿著他的生辰八字給算命先生瞅瞅,先生掐指一算,說這孩子命中缺「水」,父母便會在給孩子起名時配上一個類似於「淼」等帶有「水」的字,以保他五行不缺,順風順水。這時,五行是命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