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認為,子思與孟子是五行學說的創始者。《荀子·非十二子》中曾說:「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但是,我們現在見不到子思或孟子有關五行學說論述。
《尚書·洪範》首載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
鄒衍是戰國時代「陰陽家」的主要代表。他大概受了子思、孟子五行思想的影響,特別發展了陰陽五行學說。陰陽和五行學說,本是兩派,都是從觀察自然現象而獲得認識,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性質。
陽陽學說與農業生產密切相關,陰陽概念最早與寒暑二氣相關。古人通過對四季輪替現象以及與其相應物象變更的觀察,建立了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四氣往復,生、長、收、藏四象交替的觀念。這些觀念,是《易經》卦象的基礎。這說明陰陽觀念發明要早。
五行學說的成說要陰陽學說晚,如果荀子所言不虛,那麼它大概建立於戰國中期。《易經》一書未論及五行,也可以證明五行學說要晚於陰陽學說出現。五行學說建立以後,又與陰陽學說發生了合流,鄒衍出世,這一合流過程已經完成。
鄒衍思想與儒家關係密切,於史有徵。司馬遷在《孟子荀卿列傳》中曾說及鄒氏之學,「然要其歸,必止乎仁義節儉,君臣上下六之施」,就是明證。《鹽鐵論·論儒》中也說:「鄒子以儒術幹世主,不用,即以變化始終之論,率以顯明。」意思是說,鄒衍本是儒家,但由於君主不感興趣,遂大談陰陽五行變化之論,反而受到重用。
鄒衍,齊國人,生活年代比孟子稍晚。傳說他的著作很多,《史記》稱「十萬餘言」,《漢書·藝文志》稱《鄒子》四十九篇,但可惜的是都亡佚了,今人不見。鄒衍認為,當時人們所稱的「中國」,不過是天下的八十分之一。他將九州合起來稱作「赤縣神州」。在「赤縣神州」之外,象這樣大的州還有八個。每個大州都被海環繞,彼此間不能相通。九大州之外,又被一個更大的海環繞,這便是大九州說。
現代學者認為,鄒衍的大九州說的產生,大概與齊國商業與海運交通發達有關。在歷史觀方面,鄒衍創造了五德終始說。這個學說認為,歷史上的政治興衰嚴格按照五德相勝的次序交替輪迴。土、木、金、火、水稱為五氣,又稱五德。五氣終始循環,便有相應的王者代興。每一個朝代都相當於一個德,其一切制度設施也都要與該德相應。其說具體如下: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
鄒衍的五德終始說對於後世歷史的發展發生了重要的影響,客觀上適應了強大君主建立大一統封建政權的需要。但是鄒衍將歷史演化的進程看作循環往復,沒有發展,而且將歷史演化的原因說成是五行相勝,完全抹殺了人在創造歷史過程中的巨大作用,具有唯心主義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