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陰一陽謂之道」,戰國末年的齊人鄒衍,以善談陰陽而著稱。他對古人的"五行說」,即世界是由土、木、金、火 水五種基本元素構成的,進行了新的開拓。
他認為五行不僅具有不同的物理屬性,而且具有不同的道德屬性;五行之間也不是簡單地組合,而是陰陽變化、相生相剋的。他把「五行」和「陰陽」兩種思想結合起來,創立了全新「陰陽五行說。」 後來,鄒衍及其弟子將「陰陽五行說」運用到政治生活中,從陰陽變化之理和五行轉運之機及天道玄遠之事中,歸納出「五德終始說」,依照五行之「德」推測萬事萬物生克之「運」。 在解釋人間帝王之所以能得到王位時,他認為,帝王們一定得到了五行中的一德,並由上天顯示符應。當此德衰落時,則由五行中能與之相剋的一德取而代之,這樣照「五行相剋」的次序輪轉下去,便是歷史上的改朝換代。如黃帝屬土德,故禹用木德代之,而商湯又以金德代夏,周以火德代商。他還進一步用鬼神禍福、興亡符應、推往知來之辭大肆宣傳,因此深得燕齊王侯的推重。
當時的方士大力宣揚神仙之道,卻沒有一套理論依據,使他們在諸子百家中頗為遜色。當鄒衍的「陰陽五行說」 推出,方士受到啟發,很快就把它當做修仙的理論依據,形成陰陽五行與鬼神信仰相結合的一整套宇宙模式。 在方位上,木、火、金、水、土分別對應東、西、南、北、 中。在時節上,則對應春、夏、秋、冬四時,在道德屬性上對應仁、智、義、禮、信。在崇奉的神靈上,為五方五色神, 分別是東方蒼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黃帝,其神體則為青龍、朱雀、白虎、玄武、軒轅。 方士們依此架構推衍發揮,自成一家,人稱「方仙道」 是道教的前身。後來道教修仙,就運用了陰陽五行說和方仙道關於陰陽、水火、龍虎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