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來源,陰陽家代表、五行創始人——鄒衍

2021-01-10 天道狼眼

古裝劇中,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這句話斷句沒有斷對,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而我一直是不知道這句話的來源,直到讀了《中國哲學簡史》,才知道這句話出自陰陽家代表,五行學說創始人鄒衍,「承運」指的是承五德轉移之運,什麼是五德?和五行有什麼關係,本文做具體說明。

六種術數

陰陽家出於方士,方士的術數分為六種,分別是天文、歷譜、五行、蓍(shī)龜、雜佔、形法。

天文家:就是觀日月星宿,測吉兇之象;歷譜家:分四時、定節氣,推算日月星辰之行度以記時日,併兼修古代帝王年譜。五行家:研究陰陽五行的變化、推衍。蓍龜家:研究龜卜、蓍筮之術。雜佔家:從事如求福、除妖、祈雨等。形法家:看相,看風水的人。周朝,那些貴族家都有這些世襲的術士,後來封建制解體,這些人流散各地,在民眾中操業,我們管他們叫「方士」。在中國古代,試圖解釋宇宙結構和起源的有兩條路線,一是陰陽家的著作,另一個是儒家無名作者們所著的《易傳》。

陰陽家的兩篇重要文獻——《洪範》與《月令》

「五行」最早來源於一篇文章《洪範》,「洪範」是周武王克商後向商貴族箕子請教治國大法,箕子講了一番話,題為「洪範」。

五行指的是水、火、木、金、土。 水是向下滋養萬物,火是向上燃燒,木的性能可彎可直,金屬的性質可以通過熔化來改變最初形狀,土的作用耕種莊稼。水向下滋潤代表鹹味,火向上燃燒代表苦味,木可彎可直代表酸味,金銷熔變形代表辣味,土耕種五穀代表甜味。

《月令》是一部曆書,告訴君民,要按月份行事,以便和自然力保持協調,這裡說到的自然力,古代陰陽家把四方和四季聯繫在一起,南方熱,北方冷,南方對應的是夏季,北方對應的是冬季,西方是秋季,因為日落西方,東方是春季,因為日出東方。南方、夏季「火德盛」,北方、冬季「水德盛」,東方、春季「木德盛」,西方、秋季對應肅殺,「金德盛」,還有剩下一個土,《月令》說到:土是五行的中心,所以在四方上居於四方中央,在季節上,居於夏秋之交,這裡「德」是屬性。

陰陽家試圖用這樣的宇宙論規定天子要按月做哪些事,才符合名義。

鄒衍

陰陽家的代表人物是鄒衍,活動於孟子之後,著書十餘萬,絕大多數已經失傳,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鄒衍的方法:「必先驗小物,推而至大,至於無垠」,他在地理和歷史方面有自己的學說,如關乎地理有大小九州說:

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鄒衍以為,中國名叫「赤縣神州」,國土以內分為九大小州,像中國這樣的大州,地球還有八個,合起來共九州,謂之「大九州」,理論基礎是陰陽五行說,從時間與空間來推衍,順推是五行相生說,主要講天(大自然);逆推的五行相勝說,主要講人(人類社會歷史);由小推到大,由近推及遠的大九洲說主要講地(地理),即中央之外,以東南西北「四極」來對應春夏秋冬「四時」,用八卦九宮之數來排列成九州,這也是他「天人合一」宇宙觀的主體思想。

五德轉移

對於歷史朝代的更替,鄒衍以五德轉移解釋歷史變化。史記中記載:鄒衍「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並世盛衰,因載其祥度制,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

凡是歷史朝代更替都有預兆,《呂氏春秋》有一段話: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水氣至而不知數備,將徙於土。

從上文看來,朝代的順序也和五行的自然順序是一致的,黃帝為土德王,被以木德王的夏朝所克,夏朝又被以金德王的商朝所克,商朝又被以火德王的周朝所克,以火德王的朝代又會被以水德王的朝代所克,水又被土所克,完成循環。

皇帝是承載五德轉移之運為王,所以才有「奉天承運皇帝」之說。

相關焦點

  • 陰陽家創始人,疑似有過奇遇,不一樣的鄒衍
    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說在中國歷史當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很多人並不知道,五行之說究竟是誰創立的?這個人的名字叫鄒衍,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人。準確的來說就是現在的山東濟南人。濟南這個地方自古以來都是一個很特殊的地方,這裡總是能夠湧現出一些得天獨厚的人物,每一個都曾在歷史當中留下過自己的痕跡。
  • 五行創始人,陰陽家鄒衍
    「一陰一陽謂之道」,戰國末年的齊人鄒衍,以善談陰陽而著稱。他對古人的"五行說」,即世界是由土、木、金、火 水五種基本元素構成的,進行了新的開拓。他認為五行不僅具有不同的物理屬性,而且具有不同的道德屬性;五行之間也不是簡單地組合,而是陰陽變化、相生相剋的。
  • 陰陽師中的大哥大:戰國陰陽家鄒衍
    鄒衍畫像提到陰陽師和五行學說,就不得不提到我國戰國時期一支提倡陰陽、 五行學說的學派陰陽家學派。陰陽首先觀早期中華哲學文化,並沒有五行的說法,更沒有五行相剋之理論。而鄒衍認為,天地有五行,從天地剖判以來的人類社會都是按照五德(即五行之德)轉移的次序進行循環的。而五德轉移是仿照自然界的五行相剋即土克水、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的規律進行的。
  • 南懷瑾:戰國陰陽家鄒衍說天下有九州,中國是九州的一州為神州
    近代以來,一般懷疑中國文化的學者,認為五行是漢朝、至少是秦漢以後人所假託,這是研究中國文化發展史的立場的一種看法。其實五行和陰陽的關係,我們看到戰國時代一位歷史上有名的學者陰陽家鄒衍,這個人學問非常好,在當時他比孟子以及諸子百家的威風都大得多,試看孟子到齊國去見梁惠王的情形,真是可憐得很。
  • 陰陽家告訴我們的道理:只要嘗試,就有收穫,哪怕失敗,無愧於心
    有書君說陰陽家是盛行於戰國末期到漢初的一種哲學流派,齊國人鄒衍是其創始人。陰陽家的學問被稱為「陰陽說」,其核心內容是「陰陽五行」。它建構了規模宏大的宇宙圖式,嘗試解說自然現象的成因及其變化法則。陰陽學說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哲學思維之一。今天,讓我們一起來看有關陰陽家思想的故事。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長久以來披著神秘面紗,甚至一度被神話的思想流派。
  • 諸子百家——陰陽家(一)
    陰陽家是戰國時主要學派之一。
  • 諸子百家:陰陽家
    陰陽家是戰國時期主要學派之一,因以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為宗旨,故名陰陽家,又稱陰陽五行家或五行家。《漢書·藝文志》將其列為九流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戰國末年齊國人鄒衍。人類幼年時期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是幼稚的,但這幼稚的認識卻是文明時代哲學的胚胎,含有早期樸素唯物主義和辯證思想。
  • 諸子百家——陰陽家
    陰陽家是活躍在戰國末期到漢代的一個流派。劉歆《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將其列為「九流十家」之一。陰陽家的主要思想就是「陰陽五行學說」。
  • 何為陰陽家?最精準的解釋
    何為陰陽家?最精準的解釋陰陽家是流行於戰國末期到漢初的一種學派,諸子百家之一,以齊人鄒衍核心代表人物。起源於道家,但又不同於道家,傳到日本為「陰陽道」,在民間有大量的「陰陽師」,和傳說中有大量的除妖師、命理師等。陰陽家後來成為熱門的職業。
  • 道家和陰陽家的關係
    陰陽家,是中國東周戰國中期主要學派之一。以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為宗旨,故名陰陽家,又稱「陰陽五行家」或「五行家」。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諸子百家——陰陽家
    陰陽家是活躍在戰國末期到漢代的一個流派。劉歆《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將其列為「九流十家」之一。陰陽家的主要思想就是「陰陽五行學說」。他們是將中國古代五行學說和神仙方術相結合之後的產物。屬於道家的一個分支。
  • 陰陽家史話
  • 鄒衍創造「五德終始」
    宋代朝廷十分尊崇「火神」,得從戰國時鄒衍提出的「五德終始」學說講起。古人認為,宇宙萬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基本物質構成的。五行學說並非言木火土金水五種具體物質本身,而是對萬物的五種不同屬性的抽象概括。五行的「行」字,有「運行」之意,故五行中包含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觀念,即變動運轉的觀念,也就是「相生」與「相剋」。
  • 知識分享:名家和陰陽家的思想和代表人物
    007■名家的思想和代表人物  名家是中國秦代以前注重辯論技巧,探討名稱概念之間、名稱與實物之間關係的一種學說派別。他們注重對名詞概念進行深入細緻的分析,提倡"控名責實"。當時稱之為"辯者"。由於成文法的公布,"辯者"在社會上充當了類似律師的角色,他們根據法律條文進行辯護,所以又稱"刑名之家"。
  • 戰國諸子中的「明星」,陰陽家鄒衍,你了解他嗎?
    說到陰陽家,我想各位讀者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印象,它可謂是諸子百家中最神秘的學派。 無論是數術之學還是陰陽五行之說,都堪稱神奇之至,尋常人難以捉摸。 先秦更是有詩云:「談天衍,雕龍奭」。
  • 戰國時代陰陽家重要代表,大九州說與五德終始說創立者——鄒衍
    荀子認為,子思與孟子是五行學說的創始者。《荀子·非十二子》中曾說:「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子思唱之,孟軻和之。」但是,我們現在見不到子思或孟子有關五行學說論述。
  • 陰陽家是戰國中期主要學派之一,以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為宗旨
    陰陽家是戰國中期主要學派之一,以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為宗旨墨家的經濟觀有哪些內容?墨家在先秦各學派中是經濟思想較為豐富的一個重要學派。陰陽家有哪些重要學說?陰陽家是戰國中期主要學派之一。以提倡陰陽五行學說為宗旨,故名陰陽家,又稱「陰陽五行家」或「五行家」。相傳陰陽家這一學派是由古代天文家和佔星家演變而來的。戰國時期,陰陽五行學說盛極一時。據《漢書·藝文志》記載約有68家,著述1300餘篇。
  • 陰陽家的確立、鼎盛、分流
    其中之第一套法則即是「五行」。明確以文字形式記載五行及五行之性——升級為「學」的重要事件。鄒衍「五德始終」說盛行「五德始終」大意是指每個朝代都須順應一種五行之運勢,後朝取代前朝之時即應依五行相生相剋之法而「改制」,如此才能保證國運之興盛、政權合法。
  • 《五行學說》在易經預測學中的重要作用
    有一種觀點認為五行與《易經》的陰陽學說有關,還有觀點認為五行源自河圖、洛書。對於五行學說的起源已經很難定論了。鄒衍是陰陽家代表人物,相傳為五行學說創始人(五行學說是由他整理和最先由他開始廣泛傳播的可能性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