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裝劇中,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這句話斷句沒有斷對,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而我一直是不知道這句話的來源,直到讀了《中國哲學簡史》,才知道這句話出自陰陽家代表,五行學說創始人鄒衍,「承運」指的是承五德轉移之運,什麼是五德?和五行有什麼關係,本文做具體說明。
六種術數
陰陽家出於方士,方士的術數分為六種,分別是天文、歷譜、五行、蓍(shī)龜、雜佔、形法。
天文家:就是觀日月星宿,測吉兇之象;歷譜家:分四時、定節氣,推算日月星辰之行度以記時日,併兼修古代帝王年譜。五行家:研究陰陽五行的變化、推衍。蓍龜家:研究龜卜、蓍筮之術。雜佔家:從事如求福、除妖、祈雨等。形法家:看相,看風水的人。周朝,那些貴族家都有這些世襲的術士,後來封建制解體,這些人流散各地,在民眾中操業,我們管他們叫「方士」。在中國古代,試圖解釋宇宙結構和起源的有兩條路線,一是陰陽家的著作,另一個是儒家無名作者們所著的《易傳》。
陰陽家的兩篇重要文獻——《洪範》與《月令》
「五行」最早來源於一篇文章《洪範》,「洪範」是周武王克商後向商貴族箕子請教治國大法,箕子講了一番話,題為「洪範」。
五行指的是水、火、木、金、土。 水是向下滋養萬物,火是向上燃燒,木的性能可彎可直,金屬的性質可以通過熔化來改變最初形狀,土的作用耕種莊稼。水向下滋潤代表鹹味,火向上燃燒代表苦味,木可彎可直代表酸味,金銷熔變形代表辣味,土耕種五穀代表甜味。
《月令》是一部曆書,告訴君民,要按月份行事,以便和自然力保持協調,這裡說到的自然力,古代陰陽家把四方和四季聯繫在一起,南方熱,北方冷,南方對應的是夏季,北方對應的是冬季,西方是秋季,因為日落西方,東方是春季,因為日出東方。南方、夏季「火德盛」,北方、冬季「水德盛」,東方、春季「木德盛」,西方、秋季對應肅殺,「金德盛」,還有剩下一個土,《月令》說到:土是五行的中心,所以在四方上居於四方中央,在季節上,居於夏秋之交,這裡「德」是屬性。
陰陽家試圖用這樣的宇宙論規定天子要按月做哪些事,才符合名義。
鄒衍
陰陽家的代表人物是鄒衍,活動於孟子之後,著書十餘萬,絕大多數已經失傳,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鄒衍的方法:「必先驗小物,推而至大,至於無垠」,他在地理和歷史方面有自己的學說,如關乎地理有大小九州說:
所謂中國者,於天下乃八十一分居其一分耳。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赤縣神州內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為州數,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
鄒衍以為,中國名叫「赤縣神州」,國土以內分為九大小州,像中國這樣的大州,地球還有八個,合起來共九州,謂之「大九州」,理論基礎是陰陽五行說,從時間與空間來推衍,順推是五行相生說,主要講天(大自然);逆推的五行相勝說,主要講人(人類社會歷史);由小推到大,由近推及遠的大九洲說主要講地(地理),即中央之外,以東南西北「四極」來對應春夏秋冬「四時」,用八卦九宮之數來排列成九州,這也是他「天人合一」宇宙觀的主體思想。
五德轉移
對於歷史朝代的更替,鄒衍以五德轉移解釋歷史變化。史記中記載:鄒衍「先序今以上至黃帝,學者所共術,大並世盛衰,因載其祥度制,推而遠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
凡是歷史朝代更替都有預兆,《呂氏春秋》有一段話:
凡帝王者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螾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及禹之時,天先見草木秋冬不殺。禹曰:「木氣勝。」木氣勝,故其色尚青,其事則木。及湯之時,天先見金刃生於水。湯曰:「金氣勝。」金氣勝,故其色尚白,其事則金。及文王之時,天先見火赤烏銜丹書集於周社。文王曰:「火氣勝。」火氣勝,故其色尚赤,其事則火。代火者必將水,天且先見水氣勝。水氣勝,故其色尚黑,其事則水。水氣至而不知數備,將徙於土。
從上文看來,朝代的順序也和五行的自然順序是一致的,黃帝為土德王,被以木德王的夏朝所克,夏朝又被以金德王的商朝所克,商朝又被以火德王的周朝所克,以火德王的朝代又會被以水德王的朝代所克,水又被土所克,完成循環。
皇帝是承載五德轉移之運為王,所以才有「奉天承運皇帝」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