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字數1941字,圖片5張,閱讀時長約6分鐘
抗金名將嶽飛一生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今天我們不說這些故事,聊一聊嶽飛的收入問題。
有一種說法,稱嶽飛俸祿很高,每月所有收入加起來能拿到6000貫,一年有72000貫,相當於72000兩銀子。折合成人民幣的話(1貫約等於80元),72000貫相當於今天的576萬元。還有一種說法更離譜,稱嶽飛每月俸祿高達1萬貫,每年12萬貫,相當於今天的960萬元,妥妥的千萬富翁。
嶽飛的俸祿真的有這麼高嗎?
縱觀嶽飛的一生,各個時期的官職在不斷變化,俸祿也在跟著浮動。我們先來看,嶽飛官職最高時,能拿到多少俸祿。
嶽飛擔任的最高官職,當為樞密副使。1141年4月,宋高宗趙構將韓世忠、張俊、嶽飛3名大將的兵權全部解除,調回京城,在樞密院任職。韓世忠、張俊擔任樞密使,嶽飛擔任樞密副使。在宋朝時期,樞密使是負責軍事的最高長官,樞密副使為副職,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部長和副部長。
在宋朝,宰相、樞密使的月俸為300貫,參知政事、樞密副使、知樞密院事、同知樞密院事樞密副使,以及宣微使(不帶節度使)、檢校太保籤書樞密院事、三司使等官職的月俸為200貫。嶽飛屬於樞密副使,月俸為200貫,每年有2400貫。
1134年,嶽飛組織發動了第一次北伐,收復了陷於偽齊政權的襄陽六郡(襄陽府、郢州、隨州、唐州、鄧州、信陽軍),取得了南宋創建以來第一次大規模收復國土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南宋軍民的士氣。此後,嶽飛駐紮在鄂州,興辦營田,招徠歸業農民,將這裡經營為嶽家軍北伐的大本營。為了獎勵嶽飛,南宋朝廷將嶽飛任命為清遠軍節度使。後來,嶽飛又歷任鎮寧、崇信軍節度使和武勝、定國軍節度使。
節度使在唐朝時,是位高權重的「土皇帝」。到了宋朝,就成了一種榮譽職務,沒有任何實際職權。不過,雖然是榮譽職務,朝廷還是會發放俸祿的。官員帶節度使職務和不帶節度使職務,有很大的區別。嶽飛作為樞密副使,帶上節度使職務後,月俸甚至超過了不帶節度使的宰相,達到了400貫(樞密使、副、知院帶節度使,四百千)。
這樣算的話,嶽飛以樞密副使、節度使兩份職務,每年能拿到4800貫俸祿。
我們知道,嶽飛被人們尊稱為「嶽少保」。這是因為,嶽飛除了樞密副使、節度使,還被封為少保的官職。1140年6月1日,韓世忠、張俊、嶽飛分別晉封為太保、少師、少保。少保是一種虛職,與太保、少師都屬於正一品,月俸為120貫。
嶽飛每年能以少保職務獲得1440貫俸祿。
嶽飛一生致力於抗金事業,立下了累累戰功,獲得了封爵。
1135年,嶽飛平定了湖南洞庭湖地區的楊麼農民軍起義後,進封為武昌郡開國公。在宋朝,所有的爵位都沒有封地,但會給予俸祿,即「食邑」。嶽飛作為武昌郡開國公,「食邑六千一百戶,食實封二千六百戶」。這是說,雖然朝廷封了6100戶的封地,實際上只給了2600戶的「食邑」。每戶每月「食邑」為25文,2600戶共計「食邑」為65000文,即65貫。
嶽飛每年在武昌郡開國公的爵位上能夠獲得780貫。
簡單算一下,嶽飛擔任樞密副使、節度使、少保、武昌郡開國公時,每年俸祿為4800貫加上1440貫,再加上780貫,共計為7020貫。此外,嶽飛還能根據職務的不同,拿到一些福利待遇,如公使錢、祿粟、薪炭、衣糧、草料、職田等補貼。如樞密副使每年能獲得「春、冬各綾十匹,春絹十匹,冬二十匹,綿五十兩」。另外,宋高宗趙構有時候很會賞賜一些銀錢。
但是,即使加上這些福利待遇,嶽飛每年的總收入都不會超過1萬貫,與所謂72000貫相差甚遠。
有人說,嶽飛駐紮在地方上時,曾經在九江擁有大批良田沃土,還建造臨街商鋪獲得租金收入,這兩筆收入不菲。其實,這兩筆收入也是透明的。
嶽飛在九江有近20頃田地,大部分田地租給佃戶,每年收租上萬鬥。1139年,東南地區的1鬥米約為330文。1萬鬥米約為330萬文,即3300貫。
嶽飛在九江的臨街商鋪有38間,每天有1430文租金收入。一年按照365天計算,共有521950文,四捨五入約為522貫。
這兩筆收入加起來共計3822貫,並沒有大家想像中那麼多。而且,當嶽飛離開九江後,這些收入就不屬於他的了。
當然,就算嶽飛每年拿不到72000貫,就以1萬貫而言,依然屬於高薪階層。放在今天,也是接近百萬年薪。嶽飛並不是一個貪財的人。他生活簡樸,與將士同甘共苦,還經常拿錢出來接濟士兵,補貼軍用開支。
宋高宗不清楚這一點,以為嶽飛多年帶兵打仗,一定積攢了不少錢,猜測他至少也有數百萬貫(又歲計所入,供軍之餘,小約亦數百萬緡)。然而,當宋高宗和秦檜害死嶽飛後,對他進行抄家時,不由大失所望,因為嶽飛家裡只查抄到「布絹三千餘匹,粟麥五千餘斛,錢十餘萬,書數千卷」。
十餘萬錢,也就是100多貫。這就是嶽飛當官幾十年的全部家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