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瑞士心理學家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曾說,與其做一個完美的人,他寧願做一個真實的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完美的表象背後往往伴隨著一系列心理問題。
因為諸多的心理問題就是因為強行趨近完美,於是不得不扭曲真實之後的心理反應。一個真實的人,是需要有脾氣的,是需要有說「不」的勇氣的,是需要「有好有壞」的。
可是一個自認為完美的人,他就會主動屏蔽掉「壞」的一部分特質。比如,當別人侵犯了他的利益時,他明明有情緒,明明很憤怒,可是他給自己貼上了完美的標籤。
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他就會壓抑憤怒,與此同時,他還會責怪自己,反省自己太小氣,不理解和同情別人,這在心理學上就被稱為自我攻擊。
經常自我攻擊,能不出現心理問題嗎?
那這個觀點,我們就可以用在我們養育孩子和自我發展上,養育出一個優缺並存的,有活力的,身心健康的,真實的孩子。
也同時允許自己真實的,「有好有壞」的活著,不必那麼用力地逼自己活成別人眼中的「完美」。
1、為了完美,壓抑自己的情緒
我們在上面的內容中舉例說明了,一個被貼上完美標籤的人,他為了維護自己的形象,經常會壓抑自己的情緒,特別是那些負面的情緒,由此讓自己符合完美的定義。
所以如果父母或者老師給一個孩子貼上完美孩子的標籤,或者總是用完美的「模子」來要求他,勢必會造成他本性的缺失。
我曾經遇到過一個小朋友,他在上初中的時候,突然出現了很多心理問題,變得暴躁、易怒,不想上學了。
父母給我說,他們家的孩子從小到大一直是一個完美的孩子,聽話、懂事、學習好,可是上了初三,換了班主任就成這樣了。
從父母的言語間可以聽出來,父母認為孩子一直很完美,這次出了問題,是由於換老師的緣故。但是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接觸到這種案例多了,就變得警覺起來。
聽話、懂事、完美的好孩子,我就總覺得有問題,仿佛這個完美的呈現,只是父母的一個「作品」,看不到以一個真正的孩子他的存在。
一個孩子,理應是活潑的,積極的,偶爾會有不合理的需求,亦會有不懂大人之事的時候,豐富多彩的嘗試和源源不斷的創造力不就是這樣來的嗎?
而通常情況下,所謂的聽話、懂事、考試好的完美孩子需要壓抑掉這些,壓抑掉自己的負面情緒,壓抑掉自己的躁動不安的青春年少。
2、為了追尋完美,變得畏手畏腳,變得極端,變得只追尋結果
對於一個完美主義而已而言,做事要麼就做到最好,要麼就不做,對他們而言沒有任何過渡空間,做不好,他們就會受到重創,他們無法享受過程,總是在追尋結果。
所以在成年人的世界裡,如果你身邊有完美主義的朋友,或者有完美主義的上司,你就會發現與他們相處,存在不少的困難。
比如他們極容易情緒低落,極容易焦慮,因為他們苛刻、極端,做不好就很容易受挫,而這些勢必會影響身邊親近的人。
但不可否認,頂尖級的創業者,擁有一個完美主義的內在驅動會創造出極致的產品,可是畢竟那只是少數,甚至是極少數,我們大多數人都會活得很平凡。
平凡的完美主義就會被自己折磨,比如你會看到完美主義的人總是有嚴重的拖延症,因為在頭腦層面想像,完美會存在,一旦落實到現實中,完美就破滅了,所以他們會拖延不敢去做。
你也會看到他們總是很小心,不敢去嘗試,因為會失敗,每一次失敗都是一次巨大打擊,他們無法享受過程。其實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人的一生失敗的次數是遠遠多於成功的。
所以他們會過得很不開心,很不快樂,他們沒有能力享受生活!
上述這樣的特質還是得從養育的角度來說,父母從小對孩子要求苛刻,做好,做到最好就給予孩子獎勵,就給予孩子愛與關注,即有條件的愛與關注,往往是養育一個完美孩子最常見的「土壤」。
所以一個完美的孩子內心深處往往是缺愛的,因為當初的愛是有條件的,而之所以需要完美,歸根結底還是為了得到愛。
所以說父母們不要拿一個完美的標準去養育孩子了,給予他無條件的愛與關注,尊重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成長規律,有自己的成長意願。
給他打造一個你認為的完美的「模子」,塑造他,無疑會生出很多問題,很可能會剝奪他享受人生,過得幸福、快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