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有許多人不喜歡麻煩別人,即使自己遇到困難,也不願主動去尋求幫助,甚至不願讓身邊的人知道自己深陷困境,心理學上把這種性格稱之為聖母型人格。
這種人看起來是在為別人著想,可他們自己心裡其實是不想讓別人幹涉自己的事情,同時也是害怕社交的表現。
一般說來,人們不會輕易地將自己的東西讓給別人,一方面是因為害怕被別人拒絕,另一方面是因為對別人不信任。
在心理學上,這種人通常內心缺乏自信,同時性格內向,心底對周圍的事物保持警覺,這些心理特質與童年時代的生活環境有關。
這類人在孩童時期大多經歷過父母的欺騙,如父母在幼年時曾許諾帶他們去遊樂園,結果因種種原因未能兌現承諾,並忽略了孩子被放鴿子的感覺,如果父母沒有為孩子創造一個安全的環境,孩子做事情時也沒有給予相應的支持,那麼就會導致孩子在成年後,潛意識裡覺得誰都不靠得住,只有靠自己,而習慣了自己承擔一切責任,別人幫助孩子做事,反而讓孩子覺得手足無措。
假面具
這類人由於對周圍環境的警惕和對周圍人的不信任,很少向身邊的人展示真實的一面,在與別人交流時也常常帶著厚厚的面具,記憶中,他們童年時的失落和被欺騙的感覺太過強烈,使他們在心裡害怕與別人建立信任和相互承諾,當身邊的人接近他們時,他們雖然表面上表現得很和善,甚至在彼此的眼中,他們是一個樂觀開朗、積極進取、樂於助人的人,但實際上,他們在內心深處很難接受對方,在與別人交流時,總是有一絲防範心理。
強烈的自尊往往伴隨著功利色彩
除此之外,這種人大多自尊極強,別人的拒絕或失敗經歷會使他們感到自我價值被貶低,從而產生憤怒、悲痛慌張等負面情緒,強烈的自尊驅使他們不去表達這些,更不去向別人訴說,更不去尋求慰藉,而是在心裡築起一座密不透風的堡壘,把那些情緒完全隱藏起來,仿佛每天都在背負著一個包袱,久而久之,就成了心靈的負擔。
正如大衛邁爾斯的《社會心理學》所說:強烈的自尊隱藏著攻擊性。自信過強會使人對周圍的人和事產生敵意,我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也會遇到一些人因為別人的一句不經意的話,或一件小事而受到冒犯,通常是大家前一秒還在愉快地聊天,下一秒他們就會面露難色,開始攻擊惹他們生氣的人,有些人甚至當面不指出來,背地裡對冒犯這件事心懷怨恨,並且在日常生活中想方設法地報復對方,使人感覺一頭霧水,措手不及。
心理學者認為,那些看起來溫和,做事認真的人,很可能會在環境的影響下,做出極端的行為。一個是因為他們內心的不滿積壓在心底,受到外界刺激就像火山爆發一樣向周圍釋放,另一個是因為周圍的人通常對他們的了解都來自於他們虛偽的一面,他們的內心很少會感到被周圍人理解和認同,這樣的情況持續很長時間後就會發展成精神疾病。
如何改變一個不喜歡麻煩別人的人,儘管表面上很抗拒周圍的環境,但實際上卻很想得到別人的理解和關注,那麼如何改變這種心理狀態呢?
先建立一種對別人的信任。你要知道,被別人拒絕並不可怕,也不是自我價值低下的表現,生活中大多數的拒絕來自於別人的原因是能力與時間的衝突,
不要把麻煩別人當作一件大事。
其實,麻煩別人也是人際交往的一種方式,當你遇到別人的幫助時,就等於欠下了別人的人情,當別人遇到麻煩時也會找上你,這樣你到我身邊就能拉近兩個人,在共同處理困難的過程中還能增進彼此的了解,善於向別人尋求幫助更有利於建立親密關係。
最終相信自己,如果你都不相信自己,那就沒人會相信你。許多人面對別人尋求的幫助以為只是舉手之勞,所以不要想得太多,也不要太膽怯,遇到困難要幫忙的時候就大膽開口,去麻煩別人吧,這樣不僅可以提高效率,而且還可以減輕自己的心理負擔,促進心靈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