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地貌
在我國雲南省的地理中心位置,有一個環形的巖體地貌結構,從地圖上看非常顯眼,含氧化鐵豐富的紅色土壤讓這個形狀看起來像一顆紅色心臟,又似一個巨大的腳印。
這裡屬於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的祿豐縣,中國恐龍之鄉,世界恐龍谷公園就在這個環形山結構的北面不遠。
在之前介紹雲南地理大三角結構的時候,有朋友就提到了這裡,想讓我介紹一下成因。今天梵君就帶你一起看這個「雲南之心 」與恐龍之鄉的故事。
中國第一龍
1938年,「中國第一龍」——「許氏祿豐龍」在楚雄州祿豐縣被發現並挖掘出土。
許氏祿豐龍是原蜥腳下目恐龍的一個屬,生存於侏羅紀(距今約2.08億年~距今1.44億年)早到中期的中國西南部。化石標本發現於中國的雲南省祿豐。許氏祿豐龍是中國所發掘最古老的恐龍之一。許氏祿豐龍是中國第一具裝架的恐龍化石(1941年在重慶北碚裝架展出),由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奠基人楊鍾健院士於1941年研究命名,被稱為「中國第一龍」,是中國古動物館的鎮館之寶。
迄今為止,祿豐是世界上出土恐龍化石最豐富、最完整、最古老、最原始的地區之一,是中國恐龍的原鄉。
許氏祿豐龍
許氏祿豐龍是中國所發掘最古老的恐龍類之一,與歐洲西部三疊紀晚期巖層中所發掘的板龍極為神似。它體形輕巧,長約4至5米,有小而不太伸長的頭骨,眼眶圓大,尾巴健壯,手和足的第一指(或趾)特別發育,口中上下至少有25顆牙齒,這些牙齒形狀與樹葉相似,前後邊緣有微小的鋸齒。
祿豐龍直立時的身高超過2米。體型輕巧,頭骨小而短,鼻孔呈正三角形,眼眶挺大。上牙大約有27顆,下牙有20顆,牙形呈扁平的葉子形狀,前後邊緣還分布有鋸齒。許氏祿豐龍的頸部較長,尾椎有45個,腰椎有3個,背椎有14個,頸椎有10個。它的頸椎和背椎非常粗壯。前後足都有5個腳趾,前後足的第一爪都發達,後足的趾骨比前足的趾骨強壯。
祿豐龍生活在距今大約2億多年前的白堊紀早期的湖泊岸邊或沼澤地區,是一種雜食性的恐龍,主要吃湖岸和沼澤周圍森林裡的各種植物,也可能還吃一點水裡的螺螄或蚌殼類小動物。
曾經的大湖區域
通過許氏祿豐龍的出現可以判斷,在侏羅紀早期和中期,祿豐縣境內是一個巨大的湖泊,甚至是與古海洋相連。
我們可以大致勾勒想像出這樣一個區域。曾經在這個湖區周圍的山坡地帶生活著很多的古老生物,包括各種恐龍。
據統計,從1938年發現第一條恐龍化石迄今,祿豐境內已發掘出尹氏蘆溝龍、中國虛骨龍、三疊中國龍、許氏祿豐龍、巨型祿豐龍、黃氏雲南龍、巨碩雲南龍、新窪金山龍、中國安琪龍、祿豐滇中龍、奧氏肢龍等110多具恐龍化石,分為24屆34種。
祿豐恐龍谷展廳中懸掛的化石
被完好保存下來的天災現場
在恐龍統治地球的時代,幾乎到處都有這些生物存在,為什麼在祿豐會保存的這麼完好呢?
1995年5月,祿豐縣川街鄉一位農民在老長菁耕地時發現了恐龍化石。祿豐縣博物館對老長箐化石點進行了全面印發掘。剝開表面巖層,發現有4條恐龍緊挨著排列在坑內,恐龍旁還有4個小陸龜化石,在恐龍和陸龜的上下土層裡,發現成片的水生動物群化石。同時,人們發現,4條恐龍的頭均面向著東方,這在恐龍發掘史上是從未有過的。這種化石群是如何形成的呢?
讓我們來看一下化石的發掘地點,是位於我們開篇說到的巨大環形山結構的東側。根據化石判斷,是一場突如其來洪水裹挾著大量的泥沙在一瞬間把湖邊坡地上的生物掩埋。當時應該這些恐龍感受到了某種災難,想往東邊逃命。但是最終被洪水吞沒。
天降的彗星隕石
當我們換個角度從空中來看這個環形山,是否似乎更像一個隕石坑?是的你沒猜錯,這的確是1.8億年前發生在侏羅紀中期的一次巨大的彗星隕石撞擊地球事件留下的痕跡,1.8億年前的一天,寧靜被天空中一道強烈的閃光打破,當時一顆直徑400米左右的彗星以25倍音速穿過大氣層並解體,幾乎垂直的角度飛向祿豐區域的這片大湖,其中較硬的慧核石質部分撞擊湖底巖石形成了這個直徑4公裡的環形結構,其他碎片散落在周圍也撞擊出了很多大坑。
撞擊掀起的巨浪洪水瞬間吞沒了周圍生活的生物,將他們埋入了地層中,在億萬年後就形成了祿豐地區豐富的化石資源。而這個隕石遺蹟被命名為川街中山隕石坑。
中山隕石坑
中山隕石坑。該隕石坑坐標為東經24°56』25.48",北緯102°03』33.06",坐落於梨園村委會中山片區,周邊圍埂海拔近1800米,北高南低,最高點1801米。千米高空俯瞰,直徑約4000多米、面積13平方公裡的中山隕石坑猶如一顆巨大的心臟。坑內含大麥地、黑普村、滑石板、文家箐、巖子頭、楊加村、魯加箐7個村民小組,共有農戶153戶572人。坑中多石,土壤不宜耕種,一路向北,入眼的是裸露的山脊和大量紅土,一些區域幾乎見不到植被。環形山中央的滑石板村很奇妙,46戶群眾就完全居住在一塊巨大的石頭上,數百年綿衍生息,據考證,當地巖石的形成是小行星撞擊時產生的巨大熱量熔化的巖漿凝固而成。
根據科學家考證推測,該隕石坑是由彗星撞擊形成的,當地中生代與新生代開始的第三紀界限間沉積著一層一釐米來厚的粘土層,層中富集銥元素,而這種銥元素,是外星體帶來地球的。
中山隕石坑一帶曾經也是一片大海汪洋,在喜瑪拉雅造山運動中逐漸升高,並略帶傾斜,於是湖水在南面找到了出路,經過千萬年的衝刷,終於切割出了一條長約2000米的深谷。湖水外洩後,隕石坑成為一個隱秘的世外桃源,這裡漸漸有了茂密的森林,在隕石坑內部還發現了古猿、瑪猛象以及若干年代以後的犀牛、虎豹等古生物化石,隕石坑裡的滑石板村、中山水庫片區曾發現大量古生物化石,一些當地人至今還能找到一些貝殼化石,有的紋理能夠辨認出是古生物的四肢。
坑內外有許多難解自然之迷,尤以坑北埂外「中國最大恐龍化石群」為甚!坑邊上就是著名的「世界恐龍谷」,著名的祿豐恐龍遺址館距此坑北端圍埂僅1公裡許,是中國最大的恐龍博物館,裡面陳列著各種類型恐龍的巨大骨架。
由於這次撞擊的隕石體積很小,所以影響範圍僅限祿豐周邊百公裡範圍之內(也有觀點認為,本次撞擊引發了昆明斷裂帶的大地震,導致滇池和西山絕壁的的形成)。與後來恐龍大滅絕的墨西哥海灣的尤卡坦隕石撞擊事件不可比。在6500萬年前當時導致恐龍大滅絕的隕石直徑有10公裡。
尤卡坦隕石坑
梵觀點:一顆隕石終結了祿豐龍的時代,也讓我們有機會一窺它們曾經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