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質。如果說某種食物對於社會的重要性可以做比喻的話,那麼鹽的意義是無可匹敵的。著名的牛津英語詞典用了近乎四頁的篇幅來為「鹽」一詞作解,大大超過了談其他的食物。
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鹽都是極為稀罕貴重的東西。古希臘的「歷史之父」希羅多德在他的巨著《歷史》中,就描繪過利比亞許多產鹽的綠洲,曾經使大批駱駝商隊穿梭奔波於其中。
商業城邦威尼斯的商人還因為把食鹽運到君士坦丁堡去換取亞洲國家珍貴的香料而大發其財。那時候的羅馬人,把鹽稱為「有益健康的結晶體」。在他們開闢的鹽礦至羅馬的運鹽大道上,警衛森嚴,以防範盜鹽之賊。在當時,盜竊鹽是犯大罪,輕則坐牢,重則處死。就是到了十六世紀,取走一份超過自己應得之鹽也要按犯罪論處,要被割去耳朵。
據史書記載,十八世紀因偷鹽而入獄的就有一萬人。古羅馬人和古希臘人還用鹽購買奴隸。如果奴隸主認為某奴隸勞動不力,就說:「他不值那麼多鹽。」這句話如果用在工作懈怠的軍官和士兵身上,那就意味著要扣他的薪餉。這個典故,至今已成為羅馬人的成語沿用下來,意指「不勝任某工作」。
而在公元六世紀時的次撒哈拉地區,販賣食鹽的商人通常是用一兩食鹽換一兩黃金。在阿比西尼亞(今衣索比亞),巖鹽鹽塊成了在王國內使用的硬幣,被稱為「阿莫勒斯」。這種用作硬幣的巖鹽大約長十英寸厚二英寸。在中非其他地區,也有把鹽塊用作貨幣的。由於古代人不了解鹽的性質,各民族還為此產生了許多奇風異俗。在《聖經》中,鹽被看作是永恆、忠誠和純潔的象徵。例如,《舊約全書》第三書《利未記》中說:「在你們所有的奉獻中,必須包括食鹽。」又如,耶穌的十二門徒之一馬太對有福的人說:「你們是世界上的鹽。」羅馬天主教至今還有一種洗禮儀式,把少許鹽放在孩子的嘴裡,比喻他能純潔無瑕。
在基督教的教義問答手冊中,把鹽隱喻為耶穌的仁慈和智慧。中世紀的歐洲人還認為鹽有一種魔力,所以他們在建造新房子時,便把鹽撒在門檻上,以為這樣可使巫婆和邪惡不敢進門。
由於鹽刺激了眼睛要流淚,有的人就認為潑了鹽是意味著不幸,挪威就有這樣的俗語:「幫我化掉鹽,幫我化掉悲痛!」也因此,在《最後的晚餐》這一油畫中,皺眉蹙額的猶太手邊就有著一隻翻轉的鹽罐。還有一種習俗,如果有人打翻了鹽就得撮一點鹽放在他的左肩上,因為左邊被看作是邪惡的,魔鬼會設法從那裡侵入。

鹽還被用來區分人們的社會地位。它曾經作為王族的一道重要的菜餚出現在餐桌上。國王進餐的時候,鹽就放在他的面前,與國王同桌進餐的人,其身份地位之高低決定了座位離鹽的近遠。古代人還把鹽視作是友誼的象徵,並作為禮物贈送給遷居來的新朋友。
在希臘,一個陌生人受到歡迎,是在他的右手心裡放上一撮鹽。在東方,在陌生人面前放點鹽,也是友好的表示。總之一句話,由於生產力低下導致的稀有,鹽在古代西方世界被賦予l了極多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