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果說世界上什麼地方的人最慘,毫無疑問是非洲。
那地方的自然環境太差,雨季經常爆發大洪水,旱季土地結成硬塊,導致沒有穩定的自然生態,很多年都沒有發展出農耕文明。
雖然某些地方氣候宜人土壤肥沃,但適宜人類生存,同樣也適合病毒猛蟲繁殖,在沒有高級農業技術的古代,想殺死病毒猛蟲相當困難。
所以非洲的很多地方,不出事還好,一旦出事就是大事。日常饑荒屬於最輕量級的挑戰,稍不留神,就要被肆虐的病毒一波帶走。
整個非洲大陸,也就撒哈拉沙漠以北的埃及、利比亞等國家,能做歐洲的後花園,過著相對安生的日子。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中南非地區,到中國進入魏晉的時候,還處於狩獵採集的階段。
這種落後的文明狀態,一直持續到近代,典型的被文明遺忘的角落。
我們現在看非洲,總感覺不是一個世界的人,根本原因就在於非洲依然處於巨大的歷史慣性裡。
因為自然環境惡劣,非洲人沒有農耕文明,而沒有長時間的經驗積累,也就沒有生產工具和技術的升級,然後就沒有思想、哲學、文化等文明的發展 。
如果不是全球化讓非洲文明大躍進,估計再過幾萬年,非洲也不會有太大變化。
而文明大躍進,也讓非洲付出慘痛的代價。
時間進入19世紀末期,世界其他富裕的地方已被瓜分完畢,只有歐洲列強看不上的非洲,屬於無主之地。
那麼大的土地面積,結果連喜歡徵服土地的歐洲列強都看不上,你可以想想非洲慘到什麼程度了。
不過也沒有別的辦法,蚊子肉也是肉啊。
1880年左右,比利時國王侵佔了剛果90萬平方公裡土地,法國隨後跟進,圈佔了剛果到地中海的整個西非地區,直到現在,法國在非洲的影響力都非常大。
這也是為什麼卡扎菲作死,得罪了聯合國的五大流氓,派飛機轟炸利比亞的卻是法國。
因為在百年形成的語境裡,非洲是法國的非洲,別的國家也承認。
而英國和德國則圈佔了東非地區,「一戰」後德國戰敗,百萬平方公裡的德屬東非被瓜分,其中英國分到坦尚尼亞,於是坦尚尼亞、烏幹達和肯亞就成了英國的地盤。
直到現在,英語都是它們的普遍語言。
其實還是那句話,大航海以來的貿易和掠奪,重塑了整個世界,趕上第一波紅利的歐洲國家,現在依然享受著幾百年前的紅利。
隨著「二戰」結束,舊殖民體系徹底崩潰,亞非拉國家的獨立浪潮風起雲湧,每個曾經被奴役的國家,都在謀求擺脫宗主國。
而已經獨立崛起的中國,自然成為效仿的對象。
中國倒也不藏私,特別願意培養國外革命青年,希望他們在中國學會「反霸權」的方法,回國做一番大事業。
早在50年代後期,6個喀麥隆人就到北京,接受了為期10周的軍事訓練,除此之外,他們還學習了中國革命鬥爭的經驗、人民戰爭理論、如何在農村建立根據地等政治訓練。
1959年,這6個人便被派回法屬非洲,照搬中國經驗進行武裝鬥爭。
另一個阿曼遊擊隊員回憶,他在1968年經巴基斯坦到上海,再轉北京,隨後接受了一系列軍事和政治訓練。
最重要的課程是毛主席著作。
他們必須背誦毛主席語錄,學習「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以及毛主席在革命年代擬定的紀律和政策,全部合格才允許畢業。畢業獎勵就是一部阿拉伯語的《毛選》。
那時中國剛起步,家底也不豐厚,為什麼要花費巨大代價支援亞非拉呢?
其實主要原因有兩個。
輸出價值觀。歐美國家在世界上一呼百應,實力豪橫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便是價值觀的輸出,讓大批國家心甘情願的跟著走。
中國輸出價值觀,也是想複製這條路。
翻版的農村包圍城市。冷戰年代的國際鬥爭越演越烈,每個國家都要選邊站,稍有不慎就萬劫不復,而中國卻同時得罪了美蘇兩大國,外交環境特別慘。
毛主席的想法是,既然得罪了世界的兩極,那中國就和亞非拉國家交朋友,做獨立於美蘇之外的第三極。
不管實力怎樣吧,起碼人多勢眾。
這也是毛主席的一貫思路,在哪個領域都要爭取大多數,做聲勢最大的那個。
所以非洲有了無數中國人民的好朋友。
我們把非洲的歷史進程捋了一遍,做足前戲,其實是為了說後面的事。可能有人覺得冗長,但是我覺得,說清楚歷史背景,才能理解某些事的來龍去脈。
接下來出場的人是真 · 學毛選標兵 · 非洲遊擊鬥士 · 穆塞韋尼。
二、
穆塞韋尼是非洲東部的烏幹達人,父親以殖民地子民的身份,參加過英國的非洲步槍團,退役後以畜牧業為生。
優越的經濟條件,讓穆塞韋尼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大多數人吃不飽飯的非洲,他居然順利讀完高中,並且於1967年到坦尚尼亞讀大學,專門研究政治經濟學。
這次出國求學,徹底改變了穆塞韋尼的命運。
坦尚尼亞和中國的關係很好,接受了一系列中國的援助項目,其中最大的項目是坦桑友誼紡織廠,有130多名國內來的專家。
就在穆塞韋尼出國留學的1967年,援非專家把國內的運動帶到坦尚尼亞,不僅到處串聯非洲青年,還掛起毛主席畫像和標語,準備把坦尚尼亞打造成非洲樣板,做為對抗美蘇的前線基地。
甚至去中國學習的雜技團,也不可避免受到影響,回國便造反。
坦尚尼亞的激烈氣氛,讓讀大學的穆塞韋尼很激動,在某個暑假實習期間,他竟然跑到莫三比克境內,接受了遊擊訓練。
1970年大學畢業的時候,一位左派歷史學家指導穆塞韋尼,寫了一篇更牛逼的畢業論文:
探討暴力革命理論在後殖民主義時期非洲的可行性。
堂堂大學生不努力讀書,暑假實習參加遊擊戰爭,畢業研究如何在非洲造反,可以說很朋克了。
畢業之後,穆塞韋尼回到烏幹達,參加了總統奧博特的軍事情報機關,成為一名特務人員。
正準備報效祖國的時候,烏幹達突然亂了。
總統奧博特想把英國遺產國有化,增強烏幹達政府的經濟能力。以英國人的尿性,只有搶別人的份,現在別人搶到自己頭上,完全不能忍。
英國私下聯繫烏幹達軍隊副司令阿明,說總統奧博特是共產主義分子,為了烏幹達的未來,你必須推翻奧博特。
阿明知道,這是英國爸爸看上自己了,那還等什麼呢,趕緊政變吧。
1971年1月,奧博特總統出訪國外,阿明發動軍事政變,在英國的支持下自封為總統,開啟8年執政生涯。
這哥們以前是拳擊冠軍,長得五大三粗,執政風格也很粗暴,經常搞種族屠殺,甚至把情敵做成烤肉佐餐。
有學者統計,阿明執政的8年內殺死30多萬人。
剛參加工作半年的穆塞韋尼,沒有熟悉工作環境便失業了,不過國內政變,給了他一個夢想照進現實的機會。
穆塞韋尼跟著前總統奧博特,流亡到隔壁的坦尚尼亞。
坦尚尼亞總統是尼雷爾,正在推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政策,要對銀行和工業實行國有化,和奧博特是革命同志。
於是,他們就在坦尚尼亞邊境打遊擊,準備拉起隊伍東山再起。
精心準備一年以後,他們主動攻擊烏幹達,想一舉擊敗阿明復國,卻由於實力懸殊慘遭失敗。
穆塞韋尼做戰後總結的時候,不禁想起中國革命的進程。
他們集結人員進攻烏幹達,和國民黨前期的數十次起義多相似啊,沒有革命根據地,軍隊便是無根浮萍,只要失敗一次就完犢子了。
把中國經驗和烏幹達現實結合起來,穆塞韋尼明白了,這種起義是不可能成功的,遊擊戰+根據地,才是烏幹達革命的未來。
他辭別前總統奧博特,自己成立國家拯救陣線,招募人員組建遊擊隊,用《毛選》裡的方法指揮遊擊戰。
戰略戰術可以參考《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建立根據地要學《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麼能夠存在》,統戰必讀《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分析》,給軍隊做思想工作直接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至於復國戰略自然是《論持久戰》。
這樣堅持6年,穆塞韋尼的遊擊隊不僅沒有失敗,反而發展到5000人左右。
在非洲小國裡,已經是很可觀的力量了。
1978年,執政8年的阿明侵略坦尚尼亞,想用戰爭轉移國內矛盾。
為了增加成功率,阿明找來一個重量級幫手——利比亞的卡扎菲。
烏幹達軍隊突襲坦尚尼亞,很快奪取卡蓋地區,阿明和卡扎菲估計,用不了多久就能佔領坦尚尼亞全境。
但是坦尚尼亞有高人指點。
總統尼雷爾用東方某國的辦法,動員起國內的10萬大軍,駕駛來自東方的59式坦克、殲-7戰鬥機,並且使用東方顧問制定的戰術,一鼓作氣擊敗侵略軍,進入烏幹達境內。
除此之外,尼雷爾和坦尚尼亞境內的阿明反對派,正式組成統一戰線。
穆塞韋尼等28個組織,成立烏幹達全國解放軍,並且組成烏幹達全國解放陣線,統一領導復國工作。
穆塞韋尼是11人執行委員會成員之一。
有了背後高手的指點,阿明的軍隊迅速潰敗,於1979年4月出逃利比亞。
「解放陣線」主席盧萊,出任烏幹達新政府的總統,穆塞韋尼以戰功做了國防部長,他的5000遊擊隊也編入國家軍隊。
那年的穆塞韋尼才36歲。
三、
早年讀書的時候,穆塞韋尼就從《毛選》中知道,國家要強盛絕不能依附於列強,必須走獨立自主之路。
可現在革命成功,做了國防部長的穆塞韋尼卻發現,國內各派系都是列強的傀儡,不管誰做總統,都唯英美馬首是瞻。
這是鬧什麼啊。
敢情烏幹達的革命進程,才走到中國的1927年?
而且國防部長才做了半年,穆塞韋尼便被解除兵權,調任沒有實權的區域合作部長,心情慘到極點。
為了挽救局面,穆塞韋尼創建「烏幹達愛國運動」政黨,想用選舉奪權,然後按照自己的方式,帶領烏幹達走出一條新路。
結果穆塞韋尼在大選中慘敗,126個席位只得到1席。
希望破滅了。
穆塞韋尼覺得,只能學習中國走最後一條路了——上山起義。
剛推翻阿明政府的時候,穆塞韋尼進入首都坎帕拉,便認識了新華社常駐記者高秋福,並且用漢語「你好」打招呼。
從此以後,他們倆就成熟人了。
做國防部長期間,穆塞韋尼經常請高秋福到辦公室做客,一邊喝烏幹達咖啡,一邊聊國際時局的看法。
穆塞韋尼是久經戰陣的國防部長,高秋福是新華社記者,他們除了對高秋福帶來的《北京周報》、《中國建設》發表看法,恐怕也沒什麼說的。
是的,穆塞韋尼在騙報紙。
好你個黑叔叔,用心太險惡了。
經過多年學《毛選》,再加上中國報紙的薰陶,讓穆塞韋尼的口頭禪變成兩句中國話:
槍桿子裡出政權。
軍隊必須打破部族和派別界限,實現政治化。
1979年11月,穆塞韋尼請高秋福到家裡做客,拉著他走到院裡的芒果樹下說:
「那個......能不能給我250套英文版《毛選》,我和同志們想系統的學習一下,毛澤東關於革命戰爭的戰略戰術思想。」
高秋福感覺數量太多,記者站沒有,就有些難為情。
穆塞韋尼馬上改口:「能找到多少算多少,希望儘快。」
高秋福只能盡力而為,回去以後翻遍新華社記者站,才找到區區五本英文版《毛選》,給穆塞韋尼送去。
收到5本《毛選》,穆塞韋尼帶著26名親信,連夜消失了。等高秋福再去拜訪的時候,發現大門都鎖了。後來眼線告訴他:
「穆塞韋尼已經和同志們進入西北叢林。」
高秋福才知道,穆塞韋尼要《毛選》是去造反了,那幾本書就是培訓幹部的教材。
他要和中國一樣,在貧困山區白手起家,擺脫列強對烏幹達的影響力,重新打造一個新的烏幹達。
穆塞韋尼學習中國革命的經驗,去了各方勢力交錯的盧韋羅三角區,最大限度減輕了政府軍圍剿的壓力。
他還帶著親信們走街串巷,給烏幹達貧苦農民講道理,爭取農民的支持,並且幫助窮人看病,很快贏得民心。
貧苦農民裡的健壯漢子,自願成為穆塞韋尼的士兵,保衛勝利果實,而穆塞韋尼得到民心,便能建立根據地。
為了保證紀律,他甚至頒布嚴格的軍紀:
不準拿群眾的財務。
不準不付錢吃田裡的香蕉。
勝利前不能喝酒。
不能和婦女發生不正當關係。
很難想像,這是一個非洲窮困小國的軍紀。
不到一年時間,穆塞韋尼的軍隊發展到萬人,再過幾年已經超過五萬人,比坦尚尼亞遊擊隊時期壯大十倍。
發展的這麼快,有什麼其他秘訣嗎?
當然是「敵進我退、地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的遊擊戰十六字訣了,這種遊擊作戰方式,在落後的非洲也很合適。
1984年,他們攻破西部城市霍伊馬,還沒有發出「城裡女人真黑」的感嘆,便打開倉庫發放糧食,在城市站穩腳跟。
以政變上臺的烏幹達新政府發現,如果繼續讓穆塞韋尼發展下去,很快就要解放烏幹達了,必須用和平的名義談判,讓他們停止戰爭啊。
於是,穆塞韋尼收到一封談判書。
他知道了,烏幹達革命戰爭,已經到「國共和談」階段了......在起義軍勢如破竹的時候,內鬥不休的政府害怕了。
既然如此,那就學習中共,給各方一個面子,也給渴望和平的人民一個交代,反正軍隊在手,談不攏可以打嘛。
這種談判是沒有結果的。
拖拖拉拉的談了幾個月,到1985年12月才籤署和平協議,但是短短20天後,起義軍向政府軍的8個據點同時出擊,1986年1月26日攻破首都坎帕拉。
正所謂,非洲風雨起蒼黃,五萬雄師過城牆。
革命5年,終於成功了。
3天後,穆塞韋尼自任烏幹達總統,而且直到現在,他還是烏幹達的總統。
四、
烏幹達的特產是咖啡,佔總出口份額的50%,而且種植咖啡的農戶有170萬戶,幾乎30%以上的家庭,都以咖啡謀生路。
70年代阿明執政的時候,正好趕上世界咖啡價格暴跌,直接引爆國內經濟危機,再加上多年戰爭破壞,烏幹達成了一窮二白的國家。
穆塞維尼在回憶錄《播種希望》裡說:
「烏幹達的殖民地經濟太明顯,處於崩潰的邊緣,1986年全國經濟負增長,外匯儲備負2.54億美元,通貨膨脹率是240%。」
怎麼恢復國內經濟呢?
穆塞韋尼想到兩條路。
第一是搞混合經濟。
烏幹達是非洲小國,沒有全面工業化的能力,經過領導集體反覆討論,決定放棄完全國有化的意見,再次向中國學習,把國有經濟和自由經濟結合起來,搞混合經濟。
允許自由市場的存在,國家也保留控制經濟的權力。
穆塞韋尼政府大力吸引外資,對負債嚴重的國有銀行破產重組,並且歸還被驅逐的亞洲人財產,讓他們回烏幹達搞活經濟。
也就是說,穆塞韋尼直接從中國的49年跳到79年了。
對於這樣一個國家來說,其實也還行。
自從穆塞韋尼執政以後,烏幹達的經濟增長率從1986年的2%,一路飆到2003年的6.1%,雖然烏幹達依然是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但也是非洲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
後來烏幹達依然走歪了,開啟國企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的撲街操作,以至於現在的工農業領域,很多都是英法美的壟斷公司,尤其以印度公司居多。
穆塞韋尼執政30年,還是忘了初心。
不過非洲開化才100多年,文明底蘊太差,撐不起太大的理想,能活下來就可以了,不能要求太多。
第二就是出口咖啡。
1989年穆塞韋尼訪問中國,順便問了一下,能不能在中國開幾家咖啡店?並且吐槽訴苦:
「烏幹達的咖啡出口價格,完全控制在西方壟斷國家手裡,中國能不能開放咖啡市場,讓烏幹達賺點錢?中國有13億人口,如果每人喝一杯烏幹達咖啡,那就供不應求了。」
潛臺詞就是,需要中國的《毛選》,也需要中國的市場。
當時中國正在經濟調整期,沒理他,直到2000年才同意烏幹達,可以和中國辦咖啡合資企業。
此後烏幹達生產的咖啡95%用來出口,成為非洲第一、世界第八的咖啡出口國,每年能賺4-5億美元,而中國是烏幹達咖啡的主要市場。
說不定你喝的咖啡裡,就有來自烏幹達的。
看了穆塞韋尼的作風,你就知道,他已經讀過《鄧選》了。
五、
之前聽過一種說法,中國支援非洲那種窮地方,沒有任何好處,純粹是花錢買罪受,還不如發給國內窮人。
這麼說是不對的。
烏幹達這種典型的非洲窮國,工業能力非常落後,除了咖啡以外,能向中國出口的東西很少。而工業產能落後,結果就是不能提供急需的工業產品,那麼就需要向中國進口。
所以中國和烏幹達等非洲窮國的貿易,往往順差貿易,也就是賺錢的。
而且中國以技術、資金、產品的方式援助非洲,等這些援助的東西有效果之後,非洲國家對中國的需求只會更大,到那個時候,賺的錢也會越多。
你好我好大家好,才叫人類命運共同體。
比如這張圖:
最近幾年,中國成了烏幹達第一大投資國,投資企業可以享受「一站式」服務,並且利用和坦尚尼亞等國的關係,可以進入東南非共同市場、東非共同體、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等自貿區,把生意覆蓋到57%的非洲大陸、27個國家、6.3億人口的大市場。
中國和非洲窮國做朋友,真的有好處啊。
而且在國際關係方面,投資、援助和做生意,成為輸出價值觀之後的另一條國際統戰方法,在非洲維護了前幾十年結交的友誼。
其實還是《毛選》裡農村包圍城市的翻版。
感覺說了半天,中國和非洲都在用《毛選》打交道,幾十年都沒變過,無非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