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三庚便數伏」,你知道如何確定是哪一天開始入伏嗎?

2021-01-10 洞冥事

中國有句老話:「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意為學藝刻苦,即使是在最冷的三九天與最熱的三伏天也從不間斷。

以「三伏」來刻畫學藝時的狀態,可見這「三伏天」確實很熱。

三伏

但你可知這「三伏」又是如何計算的嗎?

談到這個問題,就不得不讚嘆一句:「老祖宗們真的很智慧!」這種智慧尤其表現在曆法上面。

以天幹地支來進行計算,將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其中又進行了一些細分,而「三九」與「三伏」正是其中細分出來的兩個。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三伏」。

首先說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曆法的國家之一,以十天幹及十二地支相互組合來標記年月日時,也就是常說的「幹支歷」。

幹支歷

大家常能聽說到類似於「己亥年辛未月庚戌日」的說法,其實這就是幹支歷最典型的一種表達方式。

這種「幹支歷」對其中的二十四節氣均有詳細規定,而針對這個「三伏」在曆法中還有一種特別的說法,叫做「夏至三庚便數伏」,意思就是從夏至那一天開始往後數,數到第三個「庚」字頭那一天,即為入伏第一天。

夏至三庚便數伏

因為分別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幹,和「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以幹支歷的方式依次相配,天幹在前,地支在後,形成六十個可循環的基本單位。

比如7月2日為庚子日,7月3日即為辛丑日,以此類推,一直到昨天7月12日,就到了庚戌日。因這一天是在夏至之後第三個「庚」字頭的一天,依照曆法規定,那麼這一天就是入伏第一天。之後每隔十天計出一伏,就可以分別計算出中伏及末伏了。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也都明白了如何來計算三伏,或許又會有人問到「三九」又是如何計算的呢?

其實也是數日子,只是規則上要變上一變了。

老話說「提冬數九」,就是指從冬至這一天就開始數起,每數九日之後就是一「九」,之後以此類推,一直到最後一個九「九」,那時「九盡楊花開」,天就開始轉暖了。

數九歌

而作為一年中最熱一季的開始,入頭伏之後,肯定也會有相應的習俗。但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一直有「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的說法,各地對入伏後的習俗也都大有不同。

在傳統習俗中,有「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的說法,亦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講究,在山東河南等地還有吃生黃瓜和煮雞蛋的習慣,而若能再來一碗清涼解暑的綠豆湯,對很多人來說這日子似乎也不那麼難過了。

綠豆湯

三伏時節,氣候炎熱,人們通常都食欲不振,這也是眾多胖子們最難熬的一個季節。在這段時間,人們通常都要比平時更加的消瘦,也就是常說的「苦夏」,而各地這些流傳的習俗就是針對「苦夏」而來,都是為了讓這個「三伏天」也能有好胃口,這樣才不那麼難熬。

苦夏

在中醫上還有在這個季節貼「三伏貼」的講究,就是常說的「冬病夏治」。

三伏貼

但「三伏貼」也不是隨便亂貼的,有些病確實貼起來很有效,在寒冷冬季時確能感覺得出症狀緩解的效果,但還有些病貼過「三伏貼」後卻會起到反作用。

所以大家在貼「三伏貼」的時候一定要慎重,要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使用才行,畢竟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謹慎點總是好的。

相關焦點

  • 入伏,一伏、二伏、三伏,具體哪一天開始,是怎麼推算的?
    題主問:入伏,一伏、二伏、三伏、具體是哪一天開始,是怎麼推算的?這時間是過得真快,一轉眼2020年的炎炎夏日已經到來。每年的夏季,我們都要經歷一段高溫、高溼的日子,而這段高溫高溼的日子也就應該是人們進入蟄伏養性生息的時候。那麼,今年的入伏天是從哪天開始的呢?一伏、二伏、三伏是怎樣推算的呢?
  • 入伏具體是從哪一天開始,怎樣推算的?在農村都有什麼習俗?
    還有三天時間就到小暑節氣了,進入小暑大暑很多人就感覺暑熱的季節來了,其實這樣理解倒也沒錯,只不過立夏、夏至、小暑都不能代表夏季最炎熱的時候,最熱的應該是入伏以後的這幾個周,那從什麼時候開始算入伏呢?很多人不會計算入伏,只是聽家裡的老人告訴哪天入伏,就哪天入伏,其實入伏的日子跟夏至是有關係的,老人們說「夏至三庚便數伏」,意思就是從夏至那天起,數到第三個庚日便是入伏之日,那麼啥又是庚日呢,「庚日」是指古代的「幹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頭的那一天,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中的「庚」。因為庚日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子也是不確定的,一般是在7月11日至20日之間徘徊,上下差不出兩個周。
  • 農村老人說「夏至三庚入伏」,教你準確掌握每年的入伏時間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是夏季的第四個節氣。它的時間節點在每年公曆的6月21-22日間,2020年的夏至節是6月21日。夏至這天,是北半球白晝時間最長的一天,中國就地處北半球。古人根據測量所得認為夏至在中夏之位,即午位,午屬陽,認定這天是陽氣高漲至極的一天。
  • 伏天何時開始?夏至後第三個庚日
    但驀然回首,卻發現夏至剛過、入伏不久。此時很多人心中都有一個念頭:炎熱的伏天到底什麼時候開始、什麼時候結束?   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數伏是夏天表示最炎熱的一段時間的習俗。俗語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伏天分為初伏、中伏、末伏,一共持續30天或40天。伏天不僅天數不確定,就連數伏開始的日期每年都不一樣。比如,去年是7月17日開始數伏,今年是7月12日開始數伏。
  • 農村俗語「夏至三庚數頭伏」啥意思,2020年啥時候入伏?答案來了
    芒種剛過,這天氣也是一天比一天熱,今天我們這裡的氣溫直接飆升到38度,雖然距離三伏天還有一段時間,但是這氣溫絲毫不輸三伏天。芒種過後下一個節氣便是夏至,在農村有「夏至三庚數頭伏」的說法,那麼今年什麼時候入伏呢?
  • 俗話說「夏至三庚入頭伏」,2019年哪天入伏?為何中伏有20天?
    俗話說「夏至三庚入頭伏」,2019年哪天入伏?為何今年中伏有20天?文/農夫也瘋狂夏至節氣過去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老話說得好「芒種夏至是水節,如若無雨是旱天」,意思是說在芒種和夏至節氣這兩天,如果都沒有降雨,那預示著這一年的夏季雨水很少,很可能是旱年。
  • 農村俗語「夏至三庚數頭伏」,今年什麼時候入伏?
    2019年7月4日,指尖回答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入伏,一伏、二伏、三伏,具體哪一天開始,是怎麼推算的?在農村有什麼風俗和習慣嗎?》,文章發出去之後廣受好評,承蒙大家的喜愛。不少人給指尖點讚和建議,這樣的文章可以多發,增強人們對歷史文化的了解。文章發出去之後,前後共收到超過6000萬展現量,點讚超過15000次,評論量也達到300+。明明就是來回答問題,為啥又要說來兌現承諾呢?
  • 「夏至三庚數頭伏」:7月17日「入伏」 伏天長40天
    新華社天津6月21日電(記者周潤健)21日18時7分迎來「夏至」節氣。「夏至三庚數頭伏」,天文專家通報說,今年的入伏日期是7月17日,「三伏天」長達40天。夏至不僅是北半球白天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還決定著當年「三伏天」的長度。
  • 三伏天是什麼意思 數伏三伏三九的含義解釋怎麼理解的
    現在已經進入夏天了,這天真是一天比一天熱。夏有三伏,冬有三九,夏天三伏天是一年四季中最熱的時候,而三九天則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時候。農村老話「三伏有一九,三九有一伏」,很多人看到這句話表示不能理解,怎麼這一年中最冷的時候和最熱的時候怎麼摻在一起了?三伏和三九是什麼意思呢?
  • 2020小暑是入伏第一天嗎 小暑三候是哪三候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在二十四節氣中,小暑節氣是屬於夏天的節氣,並且在小暑的時候天氣也越來越熱,那麼小暑是入伏第一天嗎2020?小暑是入伏頭一天嗎?小暑是入伏第一天嗎2020:不是  俗話說「夏至三庚入伏」,意思是說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開始入伏。
  • 快到夏季最熱的三伏天了,那麼2018年什麼時候入伏呢?
    都說三伏天是最熱的,小編最近查閱了下日曆,好像離三伏天也不遠了,今天我們就來看看2018年什麼時候入伏,還有一些入伏小常識分享給大家。2018年入伏是幾月幾號?2018年入伏時間是2018年7月17日。2018年7月17日—2018年7月26日,為初伏。
  • 2020年的三伏天從哪天開始?農村「夏至三庚」是怎麼計算伏天的?
    摘要:2020年的三伏天從哪天開始?農村「夏至三庚」的算法是怎麼計算伏天的?農村老話常說,「冬有三九,夏有三伏」,這伏天就是夏天最有標誌的天氣了,而「伏」最淺顯的理解就是「趴著不動」,伏天在家不動就是最佳的過夏天的方式。
  • 農村俗語「夏至三庚數頭伏」,2019年哪天入伏?入伏哪天最熱?
    今天6月21日,是24節氣中的「夏至」。進入夏至意味著炎熱的夏天正式到來。俗語說「夏至三庚數頭伏」,意思是從夏至當天起到第三個庚日便是頭伏,即夏至日後第21天就是頭伏。那麼,這是如何得到的?2019年哪天入伏?入伏後最熱是什麼時候?什麼是三庚?盛夏季節,熱在三伏。
  • 老話說:「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你知道哪天開始數九?
    夏至三庚入伏這個「伏」是一個形象字,表示犬趴伏在人身旁。與「副」同音,而這個「副」字意思就是用刀刨開的意思,在一些方言中,還把「殺狗」說成「副狗」,因此「伏」就是因狗而得名的。古人在一年中有兩種比較大的祭祀,一種叫「伏祭」,就是在每年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舉行,用殺狗的方式來祭祀,另一種就是「臘祭」了。很多人都以為夏至這一天就入伏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
  • 入伏時間怎麼算?-資訊-中國天氣網<
    伏天,一年中即熱又潮溼的日子,不過他不是一年中最熱的一天,而是最熱的一段時間。那麼入伏時間怎麼算?2014年什麼時候入伏呢?2014年入伏是幾月幾日?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
  • 農村老人說「夏至三庚入伏」,2020年啥時候夏至,啥時候入伏呢
    昨天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芒種,芒種節氣之後就會迎來夏至。其實芒種過後,天氣就開始一天天的變熱,多地的氣溫開始出現驟然上升。一般情況下二十四節氣相差都會在15天左右,但今年的芒種和夏至之間,卻出現了16天,根據日曆我們可以清晰看出,芒種是在6月5日,而夏至則是在6月21日,為什麼不按照套路出牌,形成了16天呢?
  • 2018入伏是幾點幾分 伏天長達40天臨沂人注意防暑
    大家都知道二十四節氣的時間都是精確到幾點幾分的,所以對於今天入伏很多網友也比較好奇是幾點幾分,一起去看看吧。   「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   今年(2018年)夏至後第一個庚日是6月27日(庚辰),第二個庚日是7月7日(庚寅),第三個庚日是7月17日(庚子),所以2018年從7月17日開始入伏。   雖然入伏和二十四節氣有關,但是整體上還是有區別的,根據計算方式推算,入伏的時間是一整天,也就是說,2018年7月17日00:00正是進入三伏天。
  • 都說進入三伏酷暑難耐,到底三伏天是從哪天開始的?
    可如果試著問問周圍的人,三伏天是從哪天開始的,這時候大概都會拿出手機查一查,才能夠知道三伏天的起止日期。古人認為三伏是暑邪三伏天基本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溼、悶熱的日子。「三伏天」的「伏」就是指「伏邪」,屬於「六邪」之一。「六邪」是古時人們的一種說法,即所謂的「風、寒、暑、溼、燥、火」,而「伏邪」就是「六邪」中的暑邪。
  • 今日夏至,俗語「夏至三庚入伏」,啥意思?看看今年哪天入伏?
    今天是父親節,同時也是二十四節氣的夏至,二十四節氣在我國已經有了2000多年的歷史,最早在周代的時候,人們就通過土圭測日影的方法確定了最早的四個節氣,這個節氣之中就包括夏至,至的意思就是達到的意思,所以夏至的意思就是說,夏天已經來臨了,夏至這一天白晝的時間最長,太陽的角度最高,古人非常看重夏至這個節氣
  • 2019年什麼時候入伏共多少天?2019年入伏出伏時間具體日期
    2019年什麼時候入伏共多少天?如今已經是2019年7月中旬了,氣溫越來越高,太陽如同火爐炙熱著大地。氣溫的變化讓我們想到2019年的三伏是不是要到了,今年入伏出伏是哪天呢?接下來,小編整理2019年的三伏時間表以及入伏是什麼意思,三伏天吃什麼祛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