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夏至三庚入頭伏」,2019年哪天入伏?為何今年中伏有20天?
文/農夫也瘋狂
夏至節氣過去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老話說得好「芒種夏至是水節,如若無雨是旱天」,意思是說在芒種和夏至節氣這兩天,如果都沒有降雨,那預示著這一年的夏季雨水很少,很可能是旱年。在農夫的老家湖南這邊,自打夏至節氣到了,已經連著下了好幾天的雨了,根據老祖宗的這句俗語來看,今年將會是風調雨順的一年。不過這段時間雖然是天天降雨,氣溫還是比較高的,主要是以悶熱天氣為主,畢竟夏至節氣以後酷暑也來臨了,緊隨其後的將是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那2019年哪天入伏?為何今年的中伏有20天呢?
關於夏至過後哪一天入伏,在民間有一句農諺,就是很多人常說的「夏至三庚入頭伏」,這句農諺就明確指出來了,夏至節氣到了以後,從這天開始所出現的第三個「庚日」就是當年入伏的時間。對於庚日的概念,老輩人還是十分清楚的,在古代的時候民間一直是使用天幹地支紀年法的,其中天幹分別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符號。二地支就是對應十二生肖,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和亥。然後把天幹和地支按照順序相配,就正好組合成了六十一個周期,這就是俗稱的「幹支表」,一年365天(366天)都有其對應的日期,這個可以從老黃曆上查找得到的。
了解了這些以後,我們再來看看「夏至三庚入頭伏」這句農諺,其說的是夏至節氣開始,然後依據古人的幹支紀日的方法,第三個庚日也就是當年入伏的第一天,而第四個庚日就是中伏的第一天。等到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和第二個庚日之間就是末伏。因為天幹是十個數字,因此庚日之間相隔也是十天,所以初伏就是10天,末伏也是10天。那中伏是不是也是10天呢?
其實這個中伏的時間有些年份是十天,有些年份是二十天。這是因為如果夏至和立秋之間又4個庚日,那中伏也是十天。但是如果夏至和立秋之間出現了5個庚日,那中伏就是20天了。今年的夏至節氣是6月21日,而其後面出現的第一個庚日是6月22日(庚寅日),第二個庚日是7月2日(庚子日),而第三個庚日是7月12日(庚戌日),因此2019年就是從7月12日(庚戌日)這天開始入伏,其中初伏為10天,所以今年的初伏就是7月12日-7月21日。今年立秋和夏至之間有5個庚日,去掉前面三個庚日,因此中伏還有兩個庚日,如此一來今年中伏是20天,從7月22-8月10日。末伏是從8月11日-8月20日。
老話常說:冷在三九,熱在中伏。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往往是在中伏和末伏這段時間,依據這句老話來看,今年最熱的時間將會是在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這段時間。其實這個也是有幾分道理的,因為中伏正好處於大暑(7月23日)和立秋(8月8日)期間,大暑也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而立秋前後因為秋老虎,所以氣溫也是很悶熱的。
各位朋友們,現在美白了吧今年從7月12日就要開始進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了,並且今年的酷熱天氣有點長,中伏有20天哦,所以小夥伴們一定要提前做好準備哦!喜歡文章的朋友們,記得點讚、分享和關注哦,農夫每天都會為大家免費分享一些農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謝謝大家(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