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夏至三庚入頭伏」,2019年哪天入伏?為何中伏有20天?

2021-01-08 農夫也瘋狂

俗話說「夏至三庚入頭伏」,2019年哪天入伏?為何今年中伏有20天?

文/農夫也瘋狂

夏至節氣過去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老話說得好「芒種夏至是水節,如若無雨是旱天」,意思是說在芒種和夏至節氣這兩天,如果都沒有降雨,那預示著這一年的夏季雨水很少,很可能是旱年。在農夫的老家湖南這邊,自打夏至節氣到了,已經連著下了好幾天的雨了,根據老祖宗的這句俗語來看,今年將會是風調雨順的一年。不過這段時間雖然是天天降雨,氣溫還是比較高的,主要是以悶熱天氣為主,畢竟夏至節氣以後酷暑也來臨了,緊隨其後的將是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那2019年哪天入伏?為何今年的中伏有20天呢?

關於夏至過後哪一天入伏,在民間有一句農諺,就是很多人常說的「夏至三庚入頭伏」,這句農諺就明確指出來了,夏至節氣到了以後,從這天開始所出現的第三個「庚日」就是當年入伏的時間。對於庚日的概念,老輩人還是十分清楚的,在古代的時候民間一直是使用天幹地支紀年法的,其中天幹分別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個符號。二地支就是對應十二生肖,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和亥。然後把天幹和地支按照順序相配,就正好組合成了六十一個周期,這就是俗稱的「幹支表」,一年365天(366天)都有其對應的日期,這個可以從老黃曆上查找得到的。

了解了這些以後,我們再來看看「夏至三庚入頭伏」這句農諺,其說的是夏至節氣開始,然後依據古人的幹支紀日的方法,第三個庚日也就是當年入伏的第一天,而第四個庚日就是中伏的第一天。等到立秋以後的第一個庚日和第二個庚日之間就是末伏。因為天幹是十個數字,因此庚日之間相隔也是十天,所以初伏就是10天,末伏也是10天。那中伏是不是也是10天呢?

其實這個中伏的時間有些年份是十天,有些年份是二十天。這是因為如果夏至和立秋之間又4個庚日,那中伏也是十天。但是如果夏至和立秋之間出現了5個庚日,那中伏就是20天了。今年的夏至節氣是6月21日,而其後面出現的第一個庚日是6月22日(庚寅日),第二個庚日是7月2日(庚子日),而第三個庚日是7月12日(庚戌日),因此2019年就是從7月12日(庚戌日)這天開始入伏,其中初伏為10天,所以今年的初伏就是7月12日-7月21日。今年立秋和夏至之間有5個庚日,去掉前面三個庚日,因此中伏還有兩個庚日,如此一來今年中伏是20天,從7月22-8月10日。末伏是從8月11日-8月20日。

老話常說:冷在三九,熱在中伏。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往往是在中伏和末伏這段時間,依據這句老話來看,今年最熱的時間將會是在七月下旬到八月上旬這段時間。其實這個也是有幾分道理的,因為中伏正好處於大暑(7月23日)和立秋(8月8日)期間,大暑也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而立秋前後因為秋老虎,所以氣溫也是很悶熱的。

各位朋友們,現在美白了吧今年從7月12日就要開始進入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了,並且今年的酷熱天氣有點長,中伏有20天哦,所以小夥伴們一定要提前做好準備哦!喜歡文章的朋友們,記得點讚、分享和關注哦,農夫每天都會為大家免費分享一些農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謝謝大家(圖片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夏至三庚數頭伏」,2019年哪天入伏?入伏哪天最熱?
    今天6月21日,是24節氣中的「夏至」。進入夏至意味著炎熱的夏天正式到來。俗語說「夏至三庚數頭伏」,意思是從夏至當天起到第三個庚日便是頭伏,即夏至日後第21天就是頭伏。那麼,這是如何得到的?2019年哪天入伏?入伏後最熱是什麼時候?什麼是三庚?盛夏季節,熱在三伏。
  • 農諺「夏至三庚數頭伏」,一個「庚日」是多少天?入伏後哪天最熱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農諺「夏至三庚數頭伏」,一個"庚日"是多少天?入伏後哪天最熱?今天是今年入伏的頭一天,入伏就代表一年中最熱的天氣也會即將來到。俗話說得好「冷三九,熱在三伏」,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就是三伏天,而三伏又分為頭伏,二伏,和三伏,我們都知道,入伏的時間是根據農曆節氣為準,夏至過後第三個庚日就是初伏天,每年都是如此。那麼夏至三個庚日初伏,一個「庚日」是多少天呢?
  • 「夏至三庚數頭伏」,16日入伏,今年啥時候最熱,哪天出伏?
    導讀:「夏至三庚數頭伏」,16日入伏,今年啥時候最熱,哪天出伏?這幾天南方的降雨也陸續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炎炎烈日了。降雨一停,太陽出來了,酷熱天也就開始了。目前正處於小暑節氣,馬上就要迎來大暑了,而老話說「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六月天的燒烤模式就要拉開序幕了。
  • 真正的三伏天是從哪天開始?今年的三伏天有多少天?
    「夏至三庚入頭伏」這句俗語就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用來判斷伏天開始時間的,這也是農耕文明的人們運用自己的智慧,通過千百年來對氣象觀察所得的結論,到如今雖然全球氣候變暖,但依然適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這充分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中華文化的傳承。
  • 農村俗語「夏至三庚數頭伏」,今年什麼時候入伏?
    2019年7月4日,指尖回答了一篇文章,題目是《入伏,一伏、二伏、三伏,具體哪一天開始,是怎麼推算的?在農村有什麼風俗和習慣嗎?》,文章發出去之後廣受好評,承蒙大家的喜愛。不少人給指尖點讚和建議,這樣的文章可以多發,增強人們對歷史文化的了解。文章發出去之後,前後共收到超過6000萬展現量,點讚超過15000次,評論量也達到300+。明明就是來回答問題,為啥又要說來兌現承諾呢?
  • 農村俗語「夏至三庚數頭伏」啥意思,2020年啥時候入伏?答案來了
    芒種剛過,這天氣也是一天比一天熱,今天我們這裡的氣溫直接飆升到38度,雖然距離三伏天還有一段時間,但是這氣溫絲毫不輸三伏天。芒種過後下一個節氣便是夏至,在農村有「夏至三庚數頭伏」的說法,那麼今年什麼時候入伏呢?
  • 2019年入伏是幾月幾日?入伏是什麼意思?三伏天習俗傳統及由來
    2019年入伏出伏三伏時間表2019年入伏的時間是2019年7月12日,具體2019年數伏時間表如下:初伏:2019年7月12日(農曆六月初十)——2019年7月21日(農曆六月十九)中伏:2019年7月22日(農曆六月二十)——2019年8月10日(農曆七月初十)末伏:2019年8月11日(農曆七月十一
  • 2019年什麼時候入伏共多少天?2019年入伏出伏時間具體日期
    2019年什麼時候入伏共多少天?如今已經是2019年7月中旬了,氣溫越來越高,太陽如同火爐炙熱著大地。氣溫的變化讓我們想到2019年的三伏是不是要到了,今年入伏出伏是哪天呢?接下來,小編整理2019年的三伏時間表以及入伏是什麼意思,三伏天吃什麼祛溼。
  • 「夏至三庚數頭伏」:7月17日「入伏」 伏天長40天
    新華社天津6月21日電(記者周潤健)21日18時7分迎來「夏至」節氣。「夏至三庚數頭伏」,天文專家通報說,今年的入伏日期是7月17日,「三伏天」長達40天。夏至不僅是北半球白天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還決定著當年「三伏天」的長度。
  • 入伏具體是從哪一天開始,怎樣推算的?在農村都有什麼習俗?
    還有三天時間就到小暑節氣了,進入小暑大暑很多人就感覺暑熱的季節來了,其實這樣理解倒也沒錯,只不過立夏、夏至、小暑都不能代表夏季最炎熱的時候,最熱的應該是入伏以後的這幾個周,那從什麼時候開始算入伏呢?很多人不會計算入伏,只是聽家裡的老人告訴哪天入伏,就哪天入伏,其實入伏的日子跟夏至是有關係的,老人們說「夏至三庚便數伏」,意思就是從夏至那天起,數到第三個庚日便是入伏之日,那麼啥又是庚日呢,「庚日」是指古代的「幹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頭的那一天,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中的「庚」。因為庚日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子也是不確定的,一般是在7月11日至20日之間徘徊,上下差不出兩個周。
  • 「夏至三庚數頭伏」,今日入伏,2020年啥時候最熱,要熱多久?
    其實夏天最熱的階段是三伏天,今天就開始入伏了,而三伏中最熱的時間是中伏,那麼中伏是什麼時候,今年要熱多久呢?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詳細了解下三伏吧。生活在農村的人對三伏天都有了解,但是卻不明白什麼是「伏」,怎麼推算的,知道的人就很少了。伏在古代意思就是就是「藏伏」,就是指萬物間的陰氣被陽氣被迫藏伏了,聽起來挺玄乎,不過就這樣一直流傳至今,三伏天是一年之中最熱的階段了。
  • 2020年哪天入伏?三伏天如何推算?有何風俗和習慣?看完有數了!
    三伏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那麼三伏天是如何推算的呢?在農村有「夏至三庚數頭伏」的說法,也就是說,三伏天是根據夏至的時間來推算。三伏的說法在古代就有了,所以三伏的計算方法和古代記錄日期的方法有關。古代採用「天幹地支法」來記錄時間時間,天幹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庚是十天幹中的第七位。再結合十二地支,每一個有庚出現的日子,便是庚日,所以每10天就會有一個庚日。
  • 「夏至三庚便數伏」,你知道如何確定是哪一天開始入伏嗎?
    這種「幹支歷」對其中的二十四節氣均有詳細規定,而針對這個「三伏」在曆法中還有一種特別的說法,叫做「夏至三庚便數伏」,意思就是從夏至那一天開始往後數,數到第三個「庚」字頭那一天,即為入伏第一天。夏至三庚便數伏因為分別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幹,和「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以幹支歷的方式依次相配,天幹在前,地支在後,形成六十個可循環的基本單位。
  • 小暑後迎三伏,2020年什麼時候入伏?什麼時候最熱?看完有數了!
    我們先來看一下2020年什麼時候入伏。在農村有「夏至三庚入頭伏」的說法,意思是從夏至節氣算起,第三個庚日就是入伏的第一天。我國的古代是用「幹支紀日法」來記錄時間,庚為十天幹的其中之一,每逢有庚字的日子便是庚日。三伏天分為初伏、中伏和末伏,初伏和末伏分別為10天,中伏則是10天或20天。
  • 農村老人說「夏至三庚入伏」,2020年啥時候夏至,啥時候入伏呢
    一般情況下二十四節氣相差都會在15天左右,但今年的芒種和夏至之間,卻出現了16天,根據日曆我們可以清晰看出,芒種是在6月5日,而夏至則是在6月21日,為什麼不按照套路出牌,形成了16天呢?地球公轉一周為365天5時9分10秒,按照24節氣黃道運行,運行的速度是不均等的,所以根據24節氣來說,每個節氣太陽在黃道上度數雖然相同,但時間上面是會有差異的,黃道跟地球公轉會相差1-2天,而且由於夏至正處於遠日電,此時公轉速度較慢,再加上今年是閏四月的原因,所以芒種跟夏至之間就出現了不常見的16天。今年夏至6月21日,那麼夏至之後,什麼時候開始入伏呢?
  • 「夏至無雨三伏熱」,今年7月16日入頭伏,三伏長40天
    6月21日,迎來夏至。「夏至三庚數頭伏」。天文專家表示,今年入頭伏時間是7月16日,三伏長達40天。在農曆的節氣中,除了二十四節氣之外,還有一些雜節氣,如三伏、九九、入梅、出梅等。中國天文學會會員、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史志成介紹說,所謂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總稱。三伏的日期是按節氣的日期和幹支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
  • 怪不得每年入伏的時間都不一樣,原來是根據老祖宗的幹支歷來的!
    每年到底哪天入伏,大家一向是很看重的,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這三伏天每年出現的日子都不同,並且有時是30天,有時卻是40天,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解釋一下。三伏的算法關於三伏的算法,古人早已總結了一個四字口訣,叫做「夏至三庚」,但是光知道口訣是沒有用的,這句口訣是什麼意思呢?那就要從這個「庚」字說起了。
  • 都說進入三伏酷暑難耐,到底三伏天是從哪天開始的?
    夏至後日照時間一天比一天少了,氣溫卻一天比一天持續升高,俗話說:「小暑大暑緊相連,氣溫升高熱炎炎」。三伏天怎麼算?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末伏。初伏:按中國的日曆法來說,是真正暑天的開始。初伏固定為10天, 初伏從夏至日後第三個庚日始(稱入伏)。末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是最後的一伏。末伏固定為10天,也指從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共十天)。
  • 2020年什麼時候入伏?「夏至三庚數頭伏」啥意思?果園如何管理?
    昨天是夏至,其實除了二十四節氣之外,還有一些雜節氣,比如三伏。俗話說「夏至三庚數頭伏」,也就是說,按農曆來看,在夏至以後的第三個庚日就是初伏,即入伏。庚日是什麼意思?今年什麼時候入伏?果園要注意哪些管理?一起來看看。
  • 老話說:「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你知道哪天開始數九?
    古人在一年中有兩種比較大的祭祀,一種叫「伏祭」,就是在每年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舉行,用殺狗的方式來祭祀,另一種就是「臘祭」了。很多人都以為夏至這一天就入伏了,其實並不是這樣的。「夏至三庚入伏」的意思就是夏至過後,遇到第三個庚日才算真正的入伏了,「入伏」指的就是進入了「頭伏」,後面還有中伏和末伏,一共三個伏,每一伏為十天。所以夏至過後最少還有三十天才入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