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不得每年入伏的時間都不一樣,原來是根據老祖宗的幹支歷來的!

2021-01-08 農技直通車

入伏指的是夏天炎熱高溫的開始,「三伏天」也是大家公認的每年中最熱的日子,三伏中的「伏」字代表的是"伏邪",即所謂的"六邪"中的暑邪。三伏天溫度最高,悶熱潮溼,所以這個「伏」也有蟄伏之意。每年到底哪天入伏,大家一向是很看重的,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這三伏天每年出現的日子都不同,並且有時是30天,有時卻是40天,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解釋一下。

三伏的算法

關於三伏的算法,古人早已總結了一個四字口訣,叫做「夏至三庚」,但是光知道口訣是沒有用的,這句口訣是什麼意思呢?那就要從這個「庚」字說起了。

這個「庚」字出現在老祖宗的幹支歷中,老祖宗把10個天幹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這個"庚"字就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幹中的第7個字,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

所以,「夏至三庚」的具體意義就是,夏至過後的第三個庚日,此為頭伏,每年十天;往後數第四個庚日為中伏,每年十天或者二十天;到了末伏算法又有些不同了,末伏指的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每年十天,因為末伏算法的不同,所以中伏的時間也不同。有的年份立秋與夏至之間會有5個庚日,那麼第四個庚日以及第五個庚日都算作中伏,所以有些年份的中伏是十天,有些年份是二十天。

今年什麼時候入伏?

雖然說上面小編已經告訴了大家具體該怎麼算了,但是我相信大家還是懶得算,所以我就為大家整理了今年的三伏天都是什麼時間。

今年立夏後的第三個庚日在公曆的7月12日,為庚戌日,所以頭伏的時間就是7月12日到7月21日,一共十天;

第四個庚日在公曆的7月22日,為庚申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在8月11日,庚辰日。

所以今年的中伏是20天,從7月22日到8月10日;末伏10天,從8月11日到8月20日。

三伏天的習俗

民間有一句話,叫做「一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炒雞蛋」講的就是這三伏時節的吃食。剛剛入伏的時候,天氣悶熱,食欲不振,所以要吃點好的,餃子自然就成了首選;等到中伏的時候,天氣也是最熱的時候,這個時候一碗過涼水的麵條最好了,冰冰涼涼的;最後到了三伏以後,因為已經立秋了,天氣也會慢慢涼快下來,這個時候就要進補了,雞蛋一隻被認為是最佳的營養補品,所以有了三伏烙餅炒雞蛋的說法。

另外大家還需要注意的就是保暖了,有人說,三伏天防寒勝過防暑。三伏天不是最熱的時候嗎?為什麼還要注意防寒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三伏天是最熱的時候,所以人的毛孔張的比較開,也是寒氣最容易入體的時候,我國中醫有種說法叫做「冬病夏治」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三伏天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太過貪圖涼快,空調風扇一直吹,這樣對身體很不好的。

好了,今天的介紹就到這裡了,更多熱點資訊,歡迎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農村老人說「夏至三庚入伏」,教你準確掌握每年的入伏時間
    它的時間節點在每年公曆的6月21-22日間,2020年的夏至節是6月21日。夏至這天,是北半球白晝時間最長的一天,中國就地處北半球。古人根據測量所得認為夏至在中夏之位,即午位,午屬陽,認定這天是陽氣高漲至極的一天。但其實,夏至雖然陽氣較盛,而且白晝最長,但並不是一年中最熱的一天。因為此時接近地表的熱量是白天積累一部分,晚間散發一部分,熱氣並未達到最盛時。
  • 入伏時間怎麼算?-資訊-中國天氣網<
    伏天,一年中即熱又潮溼的日子,不過他不是一年中最熱的一天,而是最熱的一段時間。那麼入伏時間怎麼算?2014年什麼時候入伏呢?2014年入伏是幾月幾日?入伏,意指進入三伏天。
  • 你還不知道今年又是戊戌年?中國獨有的幹支紀年法帶你走一波見識
    其實甲子的說法來源於幹支紀年。幹支紀年法是中國自古以來使用的紀年方法,相傳始於黃帝時代,經過科學的考察,發現是萌芽於西漢初,始行於王莽,推廣於東漢,元和二年漢章帝下令全國推行,延用至今。幹支紀年裡的幹支指的是天幹和地支,天幹有十,地幹有十二,相互搭配可用來紀年、記日和記時,其中天幹紀日的方法比紀年法歷史更悠久,夏商時代便已在使用。
  • 2019年入伏是幾月幾日?入伏是什麼意思?三伏天習俗傳統及由來
    2019年入伏是幾月幾日?入伏是什麼意思?我國自古以來是農業大國,根據農業生產的時間有了三伏天的劃分,古人對入伏的時間有著豐富的詩歌描寫。那麼,三伏天的起源由來是什麼呢?說到夏季炎熱的標誌,那就當屬「蟬鳴」了。你腦裡是不是已經出現了一幅夏季蟬鳴的景象。大家了解入伏是什麼意思嗎?哪些人適合敷貼三伏貼呢?
  • 入伏,一伏、二伏、三伏,具體哪一天開始,是怎麼推算的?
    題主問:入伏,一伏、二伏、三伏、具體是哪一天開始,是怎麼推算的?這時間是過得真快,一轉眼2020年的炎炎夏日已經到來。每年的夏季,我們都要經歷一段高溫、高溼的日子,而這段高溫高溼的日子也就應該是人們進入蟄伏養性生息的時候。那麼,今年的入伏天是從哪天開始的呢?一伏、二伏、三伏是怎樣推算的呢?
  • 入伏具體是從哪一天開始,怎樣推算的?在農村都有什麼習俗?
    還有三天時間就到小暑節氣了,進入小暑大暑很多人就感覺暑熱的季節來了,其實這樣理解倒也沒錯,只不過立夏、夏至、小暑都不能代表夏季最炎熱的時候,最熱的應該是入伏以後的這幾個周,那從什麼時候開始算入伏呢?很多人不會計算入伏,只是聽家裡的老人告訴哪天入伏,就哪天入伏,其實入伏的日子跟夏至是有關係的,老人們說「夏至三庚便數伏」,意思就是從夏至那天起,數到第三個庚日便是入伏之日,那麼啥又是庚日呢,「庚日」是指古代的「幹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頭的那一天,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中的「庚」。因為庚日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子也是不確定的,一般是在7月11日至20日之間徘徊,上下差不出兩個周。
  • 俗話說「夏至三庚入頭伏」,2019年哪天入伏?為何中伏有20天?
    俗話說「夏至三庚入頭伏」,2019年哪天入伏?為何今年中伏有20天?文/農夫也瘋狂夏至節氣過去已經有一段時間了,老話說得好「芒種夏至是水節,如若無雨是旱天」,意思是說在芒種和夏至節氣這兩天,如果都沒有降雨,那預示著這一年的夏季雨水很少,很可能是旱年。
  • 快到夏季最熱的三伏天了,那麼2018年什麼時候入伏呢?
    都說三伏天是最熱的,小編最近查閱了下日曆,好像離三伏天也不遠了,今天我們就來看看2018年什麼時候入伏,還有一些入伏小常識分享給大家。2018年入伏是幾月幾號?2018年入伏時間是2018年7月17日。2018年7月17日—2018年7月26日,為初伏。
  • 天氣越來越熱,今年啥時候入伏?還要熱多久?答案來了
    最近這幾天相信大家明顯感覺到天氣越來越熱了,我國很多城市也正式開啟了「烤爐模式」,比如說長沙、西安這幾天中午室外氣溫都直逼40℃,因此身邊很多朋友都紛紛叫苦不迭。今天早上吃早餐的時候,店裡面碰到一位小姑娘,大概二十三四歲,在和旁邊的人聊天,說入伏了就是熱。
  • 「夏至三庚便數伏」,你知道如何確定是哪一天開始入伏嗎?
    談到這個問題,就不得不讚嘆一句:「老祖宗們真的很智慧!」這種智慧尤其表現在曆法上面。以天幹地支來進行計算,將一年分為二十四節氣,其中又進行了一些細分,而「三九」與「三伏」正是其中細分出來的兩個。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三伏」。首先說明,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曆法的國家之一,以十天幹及十二地支相互組合來標記年月日時,也就是常說的「幹支歷」。
  • 2018入伏是幾點幾分 伏天長達40天臨沂人注意防暑
    大家都知道二十四節氣的時間都是精確到幾點幾分的,所以對於今天入伏很多網友也比較好奇是幾點幾分,一起去看看吧。   「夏至三庚數頭伏」,這是確立初伏的依據。   今年(2018年)夏至後第一個庚日是6月27日(庚辰),第二個庚日是7月7日(庚寅),第三個庚日是7月17日(庚子),所以2018年從7月17日開始入伏。   雖然入伏和二十四節氣有關,但是整體上還是有區別的,根據計算方式推算,入伏的時間是一整天,也就是說,2018年7月17日00:00正是進入三伏天。
  • 農村俗語「夏至三庚數頭伏」啥意思,2020年啥時候入伏?答案來了
    芒種剛過,這天氣也是一天比一天熱,今天我們這裡的氣溫直接飆升到38度,雖然距離三伏天還有一段時間,但是這氣溫絲毫不輸三伏天。芒種過後下一個節氣便是夏至,在農村有「夏至三庚數頭伏」的說法,那麼今年什麼時候入伏呢?
  • 「夏至三庚數頭伏」:7月17日「入伏」 伏天長40天
    「夏至三庚數頭伏」,天文專家通報說,今年的入伏日期是7月17日,「三伏天」長達40天。夏至不僅是北半球白天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還決定著當年「三伏天」的長度。據了解,「三伏」的具體日期是由節氣的日期和幹支紀日的日期相配合來決定的。庚,在天幹中排列第七,在與五行搭配中屬金,金怕火,在數伏天氣中逐日消減,因此古人以庚日來計「伏」。
  • 農村俗語「夏至三庚數頭伏」,2019年哪天入伏?入伏哪天最熱?
    2019年哪天入伏?入伏後最熱是什麼時候?什麼是三庚?盛夏季節,熱在三伏。古人將三伏分為:初伏、中伏、末伏。三伏的具體日期,是根據「幹支紀日」法推算得到的。幹支紀日法是由10天幹(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12地支(子、醜、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兩兩組合形成的60幹支對子。
  • 小暑後迎三伏,2020年什麼時候入伏?什麼時候最熱?看完有數了!
    雖然大家都知道三伏天最熱,但是因為每年入伏的時間都不固定,三伏天的天數也不固定,很多人都不知道什麼時候入伏?最熱的時候又是什麼時候,那麼今年什麼時候入伏呢?今年什麼時候最熱呢?我們先來看一下2020年什麼時候入伏。在農村有「夏至三庚入頭伏」的說法,意思是從夏至節氣算起,第三個庚日就是入伏的第一天。我國的古代是用「幹支紀日法」來記錄時間,庚為十天幹的其中之一,每逢有庚字的日子便是庚日。
  • 2019年什麼時候入伏共多少天?2019年入伏出伏時間具體日期
    )  2019年三伏天的起止時間是:2017年7月12日至2019年8月20日。入伏是什麼意思?  伏,是避暑之意,「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和末伏。根據傳統曆法,初伏是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算起,中伏則從夏至後第四個庚日起,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二個庚日則為末伏。每一個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數不固定,當夏至到立秋之間有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有5個庚日時,中伏為20天。
  • 「謝大腳」的丈夫原來是他?瞞了大家這麼多年,怪不得要藏著掖著
    在以前的那些年,趙本山每年都能為我們帶來驚喜。可是,隨著他退居幕後,大家只能看到他捧過的那些人。比如說,小瀋陽、丫蛋,他們都登上了春晚的舞臺,擁有了不錯的發展。 很多人都想知道,「謝大腳」有沒有結婚呢?我想跟大家說一說,「謝大腳」的丈夫原來是他?瞞了大家這麼多年,怪不得要藏著掖著啊!
  • 今年入伏時間2018:頭伏是幾月幾日 三伏天時間表怎麼養生
    今年入伏時間2018:頭伏是幾月幾日 三伏天時間表怎麼養生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一段時間,一般是從每年的7七月份開始,一直持續二十多天。跟著小編一起從文中詳細了解吧。今年入伏是哪一天  2018年入伏的時間是2018年7月17日, 2018年8月25日末伏結束,一共40天。  2018年初伏10天:2018年7月17日-2018年7月26日;  2018年中伏20天:2018年7月27日-2018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