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指的是夏天炎熱高溫的開始,「三伏天」也是大家公認的每年中最熱的日子,三伏中的「伏」字代表的是"伏邪",即所謂的"六邪"中的暑邪。三伏天溫度最高,悶熱潮溼,所以這個「伏」也有蟄伏之意。每年到底哪天入伏,大家一向是很看重的,細心的朋友可能會發現,這三伏天每年出現的日子都不同,並且有時是30天,有時卻是40天,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解釋一下。
三伏的算法
關於三伏的算法,古人早已總結了一個四字口訣,叫做「夏至三庚」,但是光知道口訣是沒有用的,這句口訣是什麼意思呢?那就要從這個「庚」字說起了。
這個「庚」字出現在老祖宗的幹支歷中,老祖宗把10個天幹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循環使用。這個"庚"字就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幹中的第7個字,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
所以,「夏至三庚」的具體意義就是,夏至過後的第三個庚日,此為頭伏,每年十天;往後數第四個庚日為中伏,每年十天或者二十天;到了末伏算法又有些不同了,末伏指的是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每年十天,因為末伏算法的不同,所以中伏的時間也不同。有的年份立秋與夏至之間會有5個庚日,那麼第四個庚日以及第五個庚日都算作中伏,所以有些年份的中伏是十天,有些年份是二十天。
今年什麼時候入伏?
雖然說上面小編已經告訴了大家具體該怎麼算了,但是我相信大家還是懶得算,所以我就為大家整理了今年的三伏天都是什麼時間。
今年立夏後的第三個庚日在公曆的7月12日,為庚戌日,所以頭伏的時間就是7月12日到7月21日,一共十天;
第四個庚日在公曆的7月22日,為庚申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在8月11日,庚辰日。
所以今年的中伏是20天,從7月22日到8月10日;末伏10天,從8月11日到8月20日。
三伏天的習俗
民間有一句話,叫做「一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炒雞蛋」講的就是這三伏時節的吃食。剛剛入伏的時候,天氣悶熱,食欲不振,所以要吃點好的,餃子自然就成了首選;等到中伏的時候,天氣也是最熱的時候,這個時候一碗過涼水的麵條最好了,冰冰涼涼的;最後到了三伏以後,因為已經立秋了,天氣也會慢慢涼快下來,這個時候就要進補了,雞蛋一隻被認為是最佳的營養補品,所以有了三伏烙餅炒雞蛋的說法。
另外大家還需要注意的就是保暖了,有人說,三伏天防寒勝過防暑。三伏天不是最熱的時候嗎?為什麼還要注意防寒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三伏天是最熱的時候,所以人的毛孔張的比較開,也是寒氣最容易入體的時候,我國中醫有種說法叫做「冬病夏治」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三伏天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太過貪圖涼快,空調風扇一直吹,這樣對身體很不好的。
好了,今天的介紹就到這裡了,更多熱點資訊,歡迎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