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刑,通常指的是將犯人遣送到邊遠地區服勞役的刑罰,於秦漢時期被確立,隋朝時期將其定為五刑之一,一直沿用至清朝。流刑,作為僅次於死刑的刑罰,時常出現在我們的影視劇中,那麼小編時常在想,古代那些被處以流刑的犯人都會被發配到哪些地方呢?
房陵
地處鄂西北,是我國年代最早、規模最大、歷史最長、人數最多、品級最高的宮廷帝王皇親特放地,據不完全統計,歷代共有40餘位帝王皇親將相被流放房陵。
崖州
地處海南,距離京城最為偏遠的地方,又被稱為「天涯海角」,因其地處熱帶,北方人經常會發生水土不服的症狀,據統計,有包括蘇東坡等人在內的至少十五位相臣在此生活過。
潮州
地處廣東,因韓愈曾流放至此,此地的瘴江因此改名韓江。
寧古塔
地處黑龍江,古時因環境惡劣,被稱為「冰山雪窖之鄉」,亦稱作苦寒之地,據說明清時期有數萬大臣曾流放至此。
黔州
地處貴州,被稱為煙瘴蠻荒畏途之地,唐朝名相長孫無忌、唐高宗太子梁王李忠、唐太子李承幹都曾被流放至此。
滄州
地處河北,據說是因林衝發配滄州而聞名。
結合以上內容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流放發配地大都遠離人煙,而且環境惡劣,那麼,這些被流放的犯人為什麼不會逃跑呢?
原來,被流放的犯人往往佩戴著枷鎖,又有隨行官兵看守,逃跑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其次,從宋朝開始,被流放的犯人臉上都會被刺上金印,即便暫時逃跑了,但臉上刺著金印,遲早會被抓回來。而且逃跑者一旦被抓回,那直接就是死刑,遠比流刑更加可怕。
而且《唐律疏議》有規定:「行程之內逃亡,雖遇恩赦,不合放免。」這也讓很多犯人打消了逃跑的念頭。再者說,逃跑者的代價太大了。在清朝時期,對於流刑逃犯,追捕日期直到七十歲,在古代能活到七十歲的人十分稀少,因此幾乎等同於終生追捕。因此,許多犯人都會接受流放,等待朝廷的赦免。
館長說: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二史,更多原創深度好文等你來看!